推功揽过能保护下属的自尊,有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是一个保护下属、激励士气、减少内耗的好办法。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里提到了鲁肃的《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鲁肃也看到了三分天下。不过,他认为不久的将来会是曹操、孙权与袁绍三巨头平分天下。鲁肃怎么就没看到刘备呢?因为《榻上策》的提出时间是公元200年,那时候刘备正被曹操杀得妻离子散而投靠袁绍呢。
袁绍的势力一度威震中原,手下将才济济。田丰本是袁绍手下一个异常卓越的谋士,曾对官渡之战的形势作过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但袁绍根本不听田丰一次次的真知灼见,反而认为田丰是在众人面前败坏自己的名声,竟然把田丰囚禁下狱。官渡之战惨遭大败之后,袁绍因为怕田丰耻笑,居然将田丰杀了。
刘备则不同。官渡之战刚结束,刘备率数万人进攻许昌,结果也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刘备领残兵逃至汉江沿岸,处境十分狼狈,他对身边将士说:"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随刘备。备之命窘,累及谋君。今日身无立锥之地,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诸将闻听此言,怨气顿然消释,并瞬间转化为同仇敌忾之激情。
刘备推功揽过,责己之咎,因而三分天下得其一。袁绍刚愎自用,推过揽功,以至于众叛亲离,终为曹操所灭。这就是两人在领导艺术上的天壤之别。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菜根谭》上的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领导者为什么应该推功揽过的理论基础。
一个领导霸占了太多的功劳,就容易招致同僚的嫉妒与下属的不满,要分给别人一些,才能到达上下和谐相处;同样的,错误也不能全往他人身上推,自己也要分担一点。推功揽过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工作方法,一种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方法。一个善于推功揽过的领导必定是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能屈能伸的牛势领导。
在推功方面,周恩来为领导者做出了榜样。众所周知,总理是"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曾多次要用纪录片、故事片等形式反映和歌颂这一光辉史绩,但都因总理不同意而取消了计划。1959年,军事博物馆正式展橱前,总理去审查,当讲解员介绍"八一"南昌起义是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举行的时候,总理立刻打断说:
"怎么是我领导的呢?是党派我去的嘛,是党的领导!"他严肃地要求把解说词改过来。周恩来在功劳面前的谦让,不仅没有降低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反而增添了他人格的光辉。
在揽过方面,松下幸之助则值得领导者学习。有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货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气消之后,他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货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没把好审核关而已。既然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就不应该那么严厉地批评下属了。想通之后,他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那位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便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令下属深受感动。这还不算,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又收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一张明信片,并在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那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了松下幸之助的亲笔信,该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犯过错,对公司也忠心耿耿。
为什么要推功?因为没有下属的齐心协力,领导者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干不成什么事情的;为什么要揽过?因为下属的工作没做好,领导者也不可能一点儿关系没有。所以,推功揽过不是领导者的高姿态,而是对领导者的起码要求。
领导者的职责是"用人以治事",但干事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顺利有曲折,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了,不要争功,把功劳、成绩让位他人;失败了,不要推过于人,要反思自己的过错。
关键时刻的推功揽过,不仅能保护下属的自尊,还有利于在下属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更能促使下属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放开手脚,发挥最大潜能,成就更大事业。所以,推功揽过是一个保护下属、激励士气、减少内耗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