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谚语说:"量大福大。"一个宽厚容人、海纳百川的领导者能使天下英豪归服,群策群力,干好事业。
古今中外的牛势领导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大度、胸襟开阔,能容纳有个性的下属,能宽容下属的缺点,能宽恕下属的错误甚至能饶恕伤害过自己的人。在中国历史上,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唐代名臣魏征做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时,曾多次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非但没有杀他,反而非常倚重魏征,给了他很高的官位,而魏征也尽职尽责,君臣一心成就了唐初的贞观盛世。
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曾被手下头须偷走财物,登上王位后,重耳不但赦免了头须的罪责,还封他做了官。
在楚庄王的庆功宴上,将领唐狡趁黑灯之际摸了庄王爱妾许姬的小手,头盔上的羽缨被许姬揪了下来,留下了把柄。楚庄王得知此事后,命令不要点灯,让众将全部绝缨痛饮。七年之后,楚庄王攻打郑国,知恩图报的唐狡独率几百人为先锋,一路过关斩将,后续大军竟未遇一个阻兵,直取郑国都城荥阳,使楚庄王声威大震。
心胸狭窄的领导者,因为不能容言、容事和容人,往往身败名裂、国破家亡。西周末年,周厉王政令严酷,只要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杀谁。虽然怨言暂时平息下来,但三年后,忍无可忍的老百姓还是发起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残暴统治。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水浒中的王伦。他是梁山泊的第一位寨主,按说对于众多好汉的加盟应该求之不得,可惜他心胸狭窄,生怕保不住寨主的位子,坚决反对晁盖等一帮英雄好汉上山加入他们的队伍,结果身首异处,被后人所不齿。
不要以为做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就得我行我素、排斥异己,恰恰相反,牛势领导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容纳和团结各种力量,赏识下属、激励人才、包容异己、群策群力,一起共谋事业。谚语常说:
"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做人做官,往往是后福无边。
中国历史上不乏明君贤臣,春秋早期齐国的齐桓公就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他不计管仲射杀之嫌,以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接纳管仲辅佐自己,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齐裹公死时,他的长子纠在鲁国,次子小白在莒国,两人听到齐襄公死于国乱,都想抢先回国继承王位。莒国距离齐国路途比较近,小白很有利,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于是带领几十名精兵强将骑着快马先回齐国,想为公子纠抢得皇位。
半路上,他们与公子小白的大队人马狭路相逢,管仲寡不敌众佯装后退,之后突施冷箭,射在了小白胸前的衣扣上。小白怕管仲射第二箭,急中生智咬破了舌尖,口吐鲜血,倒下诈死。
管仲自以为大功告成,回去对公子纠说:"次子小白已死,齐国王位非您莫属了。"公子纠于是放慢了回家的步伐。
谁知道很快传来小白已经继承王位的消息,公子纠一行赶紧逃回鲁国。齐桓公小白继位后,非常痛恨公子纠和他的师傅管仲,找机会让鲁国将公子纠和管仲押送回齐国。
齐桓公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对管仲"食其肉、剥其皮"。宰相鲍叔牙力劝齐桓公,说管仲有经天济世之才,是安邦定国之良相,还说"您要治理齐国,我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齐桓公想了很久,听取了鲍叔牙的建议,重用杀己"仇人"管仲为宰相,并对其信任有加,国家大事均由管仲处理。经过几年的光景,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实现了从乱到治、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富国之路,一个强大的齐国在中原悄然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尔特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思想不紧张的状态下工作,就能发挥他应有的能力。欲使下属进入这样一种精神状态,领导者必须大度地为下属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怎样才算胸怀宽广?一是"容异",善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善待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二是"容过",对待犯错误的下属绝不能"一棒子打死";三是"容嫌",就是对那些与自己曾有过节的人不报复、不打击,宽容大度地对待他们。
领导者只有胸怀宽广,才能招来人才归服。无数事实例已证明,领导者胸怀宽广与否,直接决定了其威信的高低,乃至事业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