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群:
昨天我已平安回到省城,勿念。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在一起时,我又时时感到时光在一分分地逝去,似无情流水,挡也挡不住。在那种心境下,尽管有许多话要说,许多问题要讨论,许多事情要向你请教,结果都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分手之后,每每念及这点,深为懊悔,这一别究竟会延续多久?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都不可尽如你我之意的。
眼下,提笔展纸,写下你的名字,我又无法排除那种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尺幅之内,能够把一个人的所思、所感、所爱、所疼表达得清清楚楚吗?看来也只能词不及意地长话短叙了。
我能理解你的一切,因为这世界尽管复杂,但人只能分成那么几类。同类的人,哪怕相隔千里,素昧平生,但只要有机会坐在一起,甚或无须多少话,他们就会感到彼此的相通相近。但世界是那么大,并非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机遇,这就使那些有幸相互得到的人,倍感他们的情谊的难得和珍贵了。
不知谁曾说过,他和她如果在最初的接触中,不能产生灵魂的相碰,那么剩下的便索然无味了。且不说这高论是否合于我们之间,确实谁也没有感受到他说的那种索然无味;所不同的仅在于,有人只打算把那些美好的东西留在心里,表达出对一个长兄的爱戴和尊敬;另有人却固执地要把它明朗化和实在化。
很难责备这是他的不对。他的所作所为,使我愈加逼真地感到一个活生生的、血管里不掺水的男子汉;也很难责备她的不对,她只是不愿给他增添纷扰,更不愿给他带来损害。人生是那么艰难、辛辛苦苦地走过了那么多的路,想来必定是不易的。这种心情谅他不难体察。
可是,我得承认,我爱他,喜欢他,难以忘却他。在那个令人留恋的黄昏薄暮中,他一再问起:喜欢我不?爱我不?我无言回答。他生气了,以为那是知识分子的劣根性。他哪里知道,我是不满足于这些字眼的一般化。可是到头来,我还得使用这些古老的、为千万人所一再重复而很难淘汰的词句。
和他一样,我也盼望能有一个温暖、舒适的所在,供他在操劳和辛苦之后,享受憩息和宁静,并受到那里女主人的关切、照顾与抚爱;请相信,这也是真实的、毫不掺假的感情。
他的一切期待和向往,都不可能得不到呼应,只是因为不允许罢了。日后,若有可能,他所付出的一切会加倍地获得偿还……
宋琳 于蜀山秋雨中
立群:
你写于“白露”那天的信今日收到,一切尽知。
月前海滨之行,尤其是附近胜地的游览,留给我的是一团默受不完的甜蜜和消散不尽的醇香(瞧我,又要出格了)。这应当归于东道主的周到、殷切和热忱。我到现在还在心眼里感激呢,不过,你对远郊之山评价过高。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你看惯了黄山,看惯了五岳,突然和心血来潮地对一抔土丘发生了兴趣,又未来得及发现它的种种弱点,误以为那是你心目中的那座山,岂不知相去远矣。
古董家有时也会把一只粗瓷碗,放在他的珍宝里,粗瓷碗却不敢因此而冒充风雅。粗瓷碗者,粗瓷碗也,如此而已。可是,你既然偏偏欣赏粗瓷碗,那么,它为你盛着的将永远是满满的、甘甜的琼浆。
现在,该说一点我这里的情况了。我居住这个郊区所在,应该说是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向南可以远眺古老名山,向北可以展望蜿蜒大河。只要安心,实在是教学之余读书写作的好所在,尽管居室窄小些,可是现在我竟像中了邪似的,魂不附体,精神总是集中不起来,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心目中把它们冲击了,取代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想起一位诗人的诗句:“抬头是你,低头是你,闭着眼睛还是你。”这样四面八方都是他,真不知怎么个了得!我总是这样,感性大于理性,盲目性代替了周密性,对人对事都是如此,不可救药了。怎么办呢?立群,你说呢?……
宋琳 于山风正紧时
立群:
想你已经安然到达。
那日中午,本想给宾馆去个电话,询问你是否动身,后又恐扰你休息,或与人谈话,只好作罢。下午曾两次电话机场,一次答我:“马上起飞。”一次答我:“已经到达。”回答虽然简短,但女服务员的态度却极和蔼;抑或她那天有什么高兴之事,心情格外的好,抑或她也知道不该忽视和冷淡一颗怦怦不安的心?
五天,旋风般的梦,梦里的旋风。风动人静,我愈感到他来去是那么匆匆,没有容我很好安排,没有容我悉心照顾,甚至没有容我一个尽如人意的畅谈。一切都过去了,我才意识到还有许多重要的话重要的问题没有来得及商讨和请教。
这两天,我在读那本书,视线时时被泪水所隔阻。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如此易受感动,但对我来说,这本书帮助我更深地认识和了解了他,也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直觉——原先由他那儿获得的全部感受。我几乎没有询问过什么,更没有向人打听过什么,但我相信我的直觉,这直观又被证实了。人家可以对你说,书中的主人公某某=某××,我却不愿意是他,不愿让他受那么多的磨难和苦痛!但我也明白,正是许许多多的磨难和痛苦,才练就了他的一副铮骨,铸就他的倔强、刚毅、坦白、正直、智慧和干练——这些男人们最可宝贵的品格,他都有。在这之前,我在论述他的“好”与“坏”时,讲了些戏言与浑话,每每惹他不悦,想起来,挺懊悔的。
中国人喜欢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假如真是这样,我想,他有权利享受生活所能囊括的全部甘美。
现在,我已不打算说服他少干点事了,这是无法说服的。我只是希望他仅仅为了痛惜“本钱”也应节制自己,注意饮食、睡眠和运动。
分手时,他似乎有些话没有说出,讲出的和没有讲出的,我都能理解,包括他的焦虑和愤懑。这些东西几乎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生活中都在所难免,只是不要让它过重地压在心头。“长存着希望、愉快……让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间。”我记得这是培根所主张的养生之道。
四年前,当“小囡”的爸爸患绝症离世之时,我也曾有过相当长时间的失落感,但后来逐渐从那种沉郁情绪中解脱出来。再后来,结识了他,我不希望他遭受外力过多的戟刺;当然,如果我代之承当能够减轻他的烦虑,我将决无畏缩……
宋琳 于霜降前夕
立群:
读到你的来信,很欣慰,看得出你已走出户外,面对西北金风来处,让劲风尽情荡涤心胸。你,果然是你。
从前,曾多次听别人谈起你,夏末在海滨之城见面之后,果然名不虚传,你犀利敏锐的思想,风雅脱俗的谈吐,呕心沥血的工作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昨夜做梦,好像你是又来到这里,不过匆匆来,匆匆去,可惜时间太短,晃眼间就过去了,然而就那么短暂的时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情景仍历历在目。这梦,实际上是你来时一切的重映。那时候,我之所以在你面前那么自在,轻松地与你交谈,是因为你把我们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你不是居高临下地板着面孔教训人,不装腔作势吓唬人,也不戴着面具糊弄人,像某些人那样。你的率直、诚笃也使我在你面前变得诚实了,说出了心里话。我们相互向对方展现出一个真实的人,因此我感到自在,没有压迫感。
然而,说实在话,我的性格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适应于他人了;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更需要奔放,甚至是疯狂。我忍受不了那种狂放,在狂热的激情之下,我只感到压抑、窒息。关于这,我不想饶舌了。
曾几何时,我的信上还提醒你别这样别那样,要达观,别焦虑,我却又无法不向你流露出这么多的不适应。不过,这样也好,我也可以期望你来“教训”我了。刚刚我才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板着面孔教训人的人,这么一会儿又自相矛盾起来?不,不矛盾,我对你的那种“教训”肯定不会反感。你知道吗?……
宋琳 最思念的时刻
立群:
近好。
那天拿起话筒,听到他的说话声,觉得他是那么近,近得就在眼前,真想走过去,俯在他的耳边说点什么;后来又一下察觉,原来是离得很远的,远得不可思议,远得叫人难受,所以什么话也没有来得及对他讲。他是不是又在怪我说的太少了呢?不过,为了他及时打电话来,为了他让我听到他的声音,还是很感激他的。要不,我说不定要在那里傻等的。
前几天,《神州文化》的邹智来此,他是此地人,年年必回一趟故乡,他爱人与我是师大的同学,他头一回在我家吃饭时,他忽然谈及你,说前年和你在浙江天台山参加过一个学术研讨会,问我和你熟不熟?他和你挺熟的。我答:曾见过一面。然后,他就赞叹你的才华和成就,并说他的《神州文化》很难办,还没拿到全国刊号,对他的沉重负担,叫苦不迭。对他赞赏你的话,我笑而未答;对他办刊的重负,我则说:老邹你还是幸运的,有这样一个贤内助,省心省大了……
宋琳 甲子年八月二十三日
立群:
感谢你对我说心里话。你目前碰到的“人事绞杀”的确叫人生气,但请不必过分焦虑。现在正是竞争的年代,非此即彼,即使不出现一个周瑜,也会有一个诸葛孔明,你争我抢,将会是以后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想要的那种十分安静的生活,无论是个人、集体都很难办到了。如果将这一点想通,就不必过多考虑,重要的是将压力变成动力。同时,外界压力大了,就逼得自身非得另想绝招不可,非得向前赶不可。总之,我相信世界之大,谁也不能将谁堵住;即使真的无路可走时,也常常会有“另一村”出现。我个人在生活道路上,从没有轻取的好运气,但只要我付出努力,就必然有成绩、有进步,功夫从来没有白花过。从这点上说,当是不错的。这就是“命运”。所以我从来不让人算命,自知就是这样的一份命。因此无论什么事都想得开,都很达观。相信你,除了达观,还会比我有更多的坚强和智慧,只是千万不要焦躁。
如你愿意,抽空过来一趟吧,看看我这里的新居,相信蜀山的清风会拂却你心头的忧烦。至于我眼前的“小囡”,请勿多虑,到时候我会妥善安排的,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安适的小环境……
宋琳 中秋将至时
立群:
接到你的这封信,我高兴的心情莫可名状。你完全可以想象我是在一种什么心情下给你写此信的。
你能在中秋节那天来,我更为感动。三十九年的月亮为谁而圆我一直在困惑,今天似乎才有了确切的答案。
你信中写得很坦率,你此来巴山是半公半私的。你有你的任务,但你也说,如果不是为了我们会面,你完全可以派别人来,而现在你就“当仁不让”了。
立群,你下飞机后可以先给我打个电话(我那个时间里不上班,一定在家里等你电话),然后就去办你的公事,晚饭后没事时再到我这里来。详细住址是:安平街大足里8楼302室。届时你由西向东走进大足里胡同,可能会看到我在阳台上等候你。
如没有人招待你吃晚餐更好,你就绝不要一个人去吃,我一定会为你准备饭的(无论你吃与不吃,我都会准备的)。
来吧,我想绝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而不至。当然,在我翘首盼望你自空中飞来时,我还得准备承受你在几天后又匆匆飞去,那种依依难舍的心情我当自知……
宋琳 匆草
立群:
真是难以预料,收到你的信那天,这里就发生了一件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事件。这件事很可能妨碍我们的第三次会面。
我觉得很对不起你,关于我的身世,在两次见面和通信中我都没有对你详叙,但现在是非讲不可的了。
我的生身母在台湾,本来我以为她早已不在,最近才得知她直到现在还活着,但已身患绝症,就在旦夕之间。这几年,她一直在寻找我,只是因为我改了姓名(我原随母亲姓,后改回了父姓),到最近才打听到我,但她已不久于人世。不过,她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已为我打通了赴台探亲的关节,我本还犹豫,后来还是骨肉之亲软化了我。我想,怎么说也就是这最后一面,就尽一点亲子之情吧。这样,我想最近就动身,相信你不会不同意吧?
说起来,我的母亲当年的根底比较复杂:她原在国民党“华中剿总”做电报员,大陆解放前夕随长官去了台湾;我父亲在大学做校医,没有随母亲前去。我是我父亲和姑妈抚养成人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我母亲的情况,我们家解放后就从武汉迁出,所以在历次运动中便很少受到冲击,这可能就是我的“幸运”之处,但也可能是我一直没对你诉说的碍口之处吧。
因为我知道,你的出身和经历与我几乎完全不同,拿样板戏里李玉和的一句台词说是“两股道跑的车”。我不愿因为这而影响了你我之间的……可从另一方面讲,很有些隐瞒身世之嫌了。我不知你现在对这类问题怎么看,也不知当看到我这封信后有什么想法。不管怎样,事已至此,只好任从发落了。
立群,我打算去那边看过母亲之后,少则半月、多则百日我定然返回,因为我还惦着“小囡”,还有……
这可能是我们相见半年来,我最吞吞吐吐的一封信了,但愿你能理解这一点。不过,我总是相信,你我这一生不会只见那两次面的,我相信……
宋琳 于甲子年将尽乙丑伊始
对了,你上次来这里曾说过,你那大学校刊室的《美学辞典》被人拿走了,还是窃去了什么的。近日我在我们这里旧书店发现了一本,随手购下,今随信后寄去,请收。
宋琳 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