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及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身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咆哮、狞笑、拥戴、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品味语言,深刻感受洪水的肆虐和老汉的人格与精神。
3.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
领悟老汉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座桥。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一座窄窄的桥。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就在这座窄窄的木桥上发生了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师板书:桥)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座桥上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用最简单的话介绍这个故事。
生: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全村人的生命。
师:你很会读书,悟出了老汉的品质。
生:山洪暴发时,村民们在老汉的带领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过桥,最后,小伙子和老汉牺牲了。
师:你不仅简介了故事,还说出了人们是怎样过桥的。来,我们一起给村民们过桥排排队。(生边说,师边板书)
(三)精读品析,读悟生情。
师:人们为什么要一个个排队过桥?这究竟是座怎样的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桥的句子。
生:只有一座窄窄的木桥。
师:他找得对吗?(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你来读一读,从只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唯一的出路。
师:因为东面、西面没有路。
生: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师:就是这座窄窄的木桥,不仅承载着一百多人的生命安危,此时此刻,还面临着来势凶猛的雨水和洪水,请同学们默读第1—6自然段,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雨很大。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泼、倒。
师:从“泼”和“倒”可以想到哪些描写雨大的词语。
生: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雨大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课件)我们开火车,从上往下读读这些词语。
生:雷雨交加、狂风暴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同学们,雨大吗?雨急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
师:带着这种感受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师:咆哮是一种怎样的喊叫?受惊的野马挡得住吗?
生:挡不住。
师:这就是势不可挡。
师:请你用男子汉的声音,读出这种愤怒、这种气势。
生读。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山洪咆哮,看到了洪水狂奔而来。
师:男生们,请你们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
男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看到洪水跳舞,你心中是什么滋味?
生1:恐惧。
师:请你带着这种滋味再读这句话。
生1读。
师:你们心中还有些什么滋味?
生2:害怕。
生3:担心。
师:女生们,带着这些滋味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没有描写洪水的句子?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凶恶。
师:请你说出洪水的凶狠。
生读
师:洪水越来越大,死亡正渐渐逼近整个村庄,看。(播放课件)
师:老师将你们所找的句子改编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我读黄色字部分,你们读白色字部分。
师生合作读诗。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的心情会怎样?
师:相信,村民们和你们的心情是一样的,他们是怎样做的呢?在文中找出这句话。
师: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但,(出示课件)这座窄窄的木桥,能承受住一百多人一拥而上吗?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让我们走近一位普普通通的老汉。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仔细体会,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一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
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想一想,老汉可能是第一个来到木桥前的,但是他走没有?要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就有可能死亡。面对留下的老汉,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老汉,你为什么不走呢?
师:还可以更深入点吗?
生2:老汉,难道你不怕死吗?要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师: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是老汉,你将怎样回答?
生:我也想走啊,但是,村民们怎么办呢?
生:……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生:舍己为人。
师: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大公无私。
师:他之所以留下,是因为他心中想的是村民,而不是自己。
师:还有哪些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同学们看到这句话,老汉面对混乱的场面,他不说话,只是紧紧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为什么要盯着他们,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下
面,我们就透过老汉这个简单的动作“盯”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老汉,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在想,怎样才能让村民有序地离开洪水。
生:……
师:多么无私的老汉,我们继续读这段话,(生读)他像一座山。
师:谁觉得老汉像座山?
生:村民。
师:一座怎样的山?
生:靠山。
师: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靠山,你们觉得他像座怎样的山呢?
生:一座镇静、沉着的山。
师:相信,洪水也会觉得他像一座山不可战胜。此时此刻,你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生:镇静、沉着的人。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继续往下读。
生:老汉沙哑地喊道:“桥窄!站成一排,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老汉的话只有十五个字,却有三个感叹号!从这三个感叹号中你能体会到老汉当时的语气吗?
生1:果断。
师:请你果断地读一遍。
生2:坚定。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遍。
生2读。
师: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老汉的喊话。
师引读。
师:还有没有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党员吗?回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是否有些字刺痛了你的眼睛。
生:冲、揪、吼、凶。
师:他揪的是谁,吼的是谁?
生:他儿子。
师:我们把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再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把儿子揪出来,意味着离生越来越远,离死越来越近。如果你是那位小伙子,你有什么要问老汉的吗?
生:我虽然是党员,但我也是你儿子。你真这么狠心吗?
师:一个个问题像尖刀一样刺在老汉的心上,大爱无言,老汉无语呀,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替他来回答吧。
生:孩子,我也爱你,我也不忍心,但为了村民的安全,我不得不这样做。
师:多么伟大的老汉啊!世上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在最后的危急时刻,老汉把仅有的一次生的机会给了儿子,请同学们齐读第17—20自然段。
师:遗憾的是一切都已经迟了,突然(生齐读)。老汉似乎要喊些什么,猛然间(生齐读)。
师: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四)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师:时间在劫后余生的人们心里慢慢流逝着,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这对于在等待中的人们是多么漫长啊!
师:(师读课文)五天以后……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听着老师的朗读,看着如此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生1:悲痛。
生2:伤心。
师:相信,老太太的心一定比你们更悲痛,如果你是被救的村民或是一名小孩。你有什么对老太太说的吗?
生:老奶奶,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心照顾你,我们就是你的儿女。
……
(五)迁移拓展,深化主题。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虽然,木桥被冲毁了,(师擦去板书中的木桥),虽然老汉和小伙子也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擦去板书中的老汉和小伙子),但是,我们相信,这座桥一定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老汉和小伙子也将永远被人们记在心里。
师(沉思):为了纪念这个感的故事,如果要你给这座桥取个名,你会怎么取?
生1:生命之桥。
生2:希望之桥
生3:……
师:同学们取得很精彩。是啊,这不仅是一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桥,它还是一座联系党和百姓情感的连心桥,它更是一座闪耀老汉人性之美的光辉之桥。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生:(大声充满感情):桥。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五百多个字,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一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高尚情怀,令人叹为观止。教学本课时,我从暴发的山洪、窄窄的小桥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指导他们反复读,从课文中领悟雨水和洪水的肆虐,从朗读过程中来感受村民们危险的处境,为树立老汉伟大的形象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接触老汉后,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老汉像一座山、一头豹子来不断树立学生心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党支部书记形象,并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分角色读、分角色演走进老汉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地感受老汉的光辉共产党员形象。在学生全面了解老汉的思想品质,进一步了解党员的光辉形象后,我出示了一幅老太太失去亲人后被人搀扶的照片,并配乐朗诵了课文最后一段文字,看着悲痛欲绝的老太太,听着老师沉重的朗诵,学生们完全沉浸在一种悲伤之中,眼角湿润,久久说不出话来,少数能说出话的学生都是照顾老太太的铿锵誓言。看到这一幕,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果然,在本课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们给这座桥取出了一个个精彩的名字:连心桥、光辉桥、爱心桥……意犹未尽。
“教学点评”
本堂课结束后,礼堂里响起持续的雷鸣般的掌声,听众久久不愿离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感慨着。综合来看,本堂课有三大特色:一、教案精心设计,导入、初读、精读、品读、拓展等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条理清晰,使听者不用看教材就能理出课文内容,学生学得也十分轻松。二、教师语言精简,整堂课上,教师没有说过一句多余话,且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引导学生逐步品味语言,积淀情感,感悟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三、师生互动融洽。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解惑、探讨、深究,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而思考,教室里书声琅琅,发言感人肺腑,语惊四座,处处闪烁着思想碰撞的火花。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指导徒弟刘静涛执教的《桥》获石首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