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灵活运用四字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了解中非友谊。
课前准备:
搜集体现中非友谊的资料;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回忆积累的四字词语。
2.运用词语说大瀑布和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板书框架。
(三)精读课文,理解“遗憾”。
1.我的遗憾
(1)质疑:“我”为什么遗憾呢?(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7自然段,并找出可以体会“我”遗憾原因的句子。
(2)交流: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指导读。
(3)一个怎样的象墩子呢?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结合图片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指导读。
(4)从哪句话看出“我”喜欢这构思新奇的坐凳?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
有感情朗读。
(5)出示句式理解遗憾的原因。擦掉板书的“?”
2.少年的遗憾
(1)少年为什么遗憾呢?
(2)出示第8、9自然段,看看能发现什么?
(3)质疑,为什么他的遗憾与“我”是中国人有关系?(打大“?”)
(4)交流搜集的中非友好往来资料。
(5)借助图片创设环境,进行回忆。
(6)回忆起了这些,看到中国夫人不能将心爱的工艺品带回国时,你会想什么?
(解疑,擦掉板书的“?”)
(7)默读第10—15自然段,并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
(8)汇报。(出示四句话)
(9)指导学习第一句:抓“专门、等候”体会少年的内心;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10)他专门在这里等候“我”,就是为了什么?
(11)一个什么样的小象墩呢?想象象墩的来历。
(12)引读第三句。
(13)分角色表演读“我”和少年的对话。
(四)感情升华。
1.同学们,就是这份友谊(板书中非友谊),她穿越了国界,渡过了大洋,把世界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画爱心)
2.今天我们结识了这么可爱的一位非洲少年,你想夸夸他吗?
教学反思:
《卖木雕的少年》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这一组课文是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的。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上。这篇课文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到少年的美好心灵,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
教学中,我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思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整个一课时上下来,我觉得需要历练的地方还很多,如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运用上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适应新变化,多放手,多学乐思。不过我虽然很累但自己却很幸福。我收获了学校领导、同教研组几位同事的帮助与指导,特别是收获了领导对我的关心与鼓励。再一次对大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指导徒弟王芳执教《卖木雕的少年》获绣林小学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