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在读中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神话故事等方式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想象,使品读层层递进。教学中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自悟自得,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名字。
(2)导课,板书课题,解诗题。
(3)知诗人。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理解“今宵”与“碧霄”。
3.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一读,尝试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
(3)课件出示诗的节奏。
4.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点:
A。品读第一、二行诗。
(1)生轻轻地读,慢慢地读。
(2)教师配乐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3)课件出示诗的第一、二行,再读,并谈感受。
(4)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二行诗。
B。品读第三、四行诗。
(1)课件出示诗的第三、四行,抓住“家家”体会过乞巧节时人们的高兴心情。
(2)课件出示资料袋,体会人们是怎么过乞巧节的。
(3)质疑: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4)指名读,齐读第三、四行。
(通过读、思、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C。配乐读,体会意境。
(1)课件出示《乞巧歌》,学生读歌词,乞巧由单一到多元。
(2)配乐读诗的第三、四行。
5.体验升华、诵诗句。
指名背、齐背。
6.拓展延伸,日积月累:推荐三首古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7.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悟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读、思、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依据“新生活教育”理念,课堂上,我比较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们收获很大,学习了一首新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品读层层递进,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了碰撞。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
(指导徒弟宋丽执教《乞巧》荣获荆州市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