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对极左思潮的批判深刻有力,是与它创造了诸如胡玉音、秦书田等颇见深度的人物分不开的。胡玉音是小说的主角,提挈全篇的人物,作者用力最多。她外貌秀美,心地善良,是个外柔内刚的年轻妇女,人称“芙蓉姐”。一方面,她柔顺,深得镇民们的喜爱。她只读过几天“扫盲班”,眼界不宽,还相信封建宿命论,所谓“克夫”、“无子”的算命者的邪说,时时在她心头罩着阴云;另一方面,对于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感情,她有执着的追求。可是,命运似乎永远在捉弄她,她不断地受到打击。她的第一次爱情,是爱上了童年的伙伴,转业军人黎满庚。然而,她是商人的女儿,听说母亲年轻时还当过妓女;对方是民政干事、共产党员,怎能匹配?以“组织”自居的区委书记绝对不允许!胡玉音呜呜咽咽,心里好痛。这第一次的打击,就来自“左”的东西,就有血统论的影子。后来,她嫁给老实的屠户黎桂桂,夫妻恩爱,紧吃苦做,盖起了新楼屋。但接踵而来的打击更加惨重:丈夫自缢,她沦为“新富农婆”,这沉重的一击显然来自极左路线。她还有过第三次苦难中的爱情,那是和她一道扫街的“****”“秦癫子”点燃的。不可抗拒的爱火,烧灼她痛苦的心:“都当了反革命,沦为人下人,难道还能谈恋爱?还可以有人的正常感情?她好恨呀,恨自己心里还有一把火没有熄灭!”这一次爱情受到更长久的磨难,可是胡玉音已经在思考你不害人,不恨人,没有生死对头,人家还要整你、恨你、斗你!为什么尽管这种思考是朦胧的,但她还是从“孤女桥”边走开,抛掉了死的念头。她也被“斗油了”,“斗硬了”,软弱的胸膛里发出了对李国香之流的诅咒。她从秦书田的身上,更从谷燕山的身上,发现了自己人的价值,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漫漫长夜里期待光明的到来。这个人物内心的贯串线索是:对幸福生活、对爱情的朴实无华的追求和这种追求不断在****路线下遭践踏、被轰毁的矛盾。她是一个遥远山镇里卖米豆腐的女人,她的觉醒自然缓慢,但毕竟开始了。当冰化雪消,春回大地,她的冤案得到昭雪的时候,她笑了!温存的胡玉音,“还从没在青石板街上这么放荡地笑过,闹过”……
小说的作者,咀嚼着生活,苦苦地探求人生的真谛。仅仅写出人的独特命运他不满足,还要写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写人的异化、扭曲和变形。你看,在一大群泥腿子农民中间,他忽然写了一个小知识分子——“铁帽****”秦书田,而且是用那么一种谐谑、调侃的笔调。布局不可谓不奇突,手法不可谓不绝妙。这个人写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秦书田混世、乐天,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象走亲戚、坐酒席一般;“查反标”核对笔迹,让他写字,他大笔一挥写满了两张纸;让他给五类分子塑狗像,他把自己的形象塑得最生动;他还能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看来,这是个“老运动油子”。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表象,是他变形的一面。他还有未变的一面,那就是他仍然有自尊,有对生活潜藏的爱,有希望做一个有人格的人的渴望。他在深夜里偷偷哭泣,也曾长久徘徊河边。他对待胡玉音的态度,突出表现了他善良和正直的品质。自己就够不幸了,却更同情和怜惜玉音。当他看到玉音作践自己,不吃不喝,病卧床头时,从不在人前落泪的他也潸然泪下。作者以泪写笑,以笑写泪,以哀境写乐,以乐境写哀,深入刻画了秦书田复杂的精神世界。
“扫帚把”和“青石板街”作了他和胡玉音的媒人,苦难把他们的心联在了一起,他们共尝到一种“磨人的感情”。这一爱情,表面上是变态的、畸形的,实质是最正常、最合理、最人道的,它表现出一种抗争和不屈,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抑止不住自己的激情,为他们作了热烈的祝赞:“风雨如磐,浩大狂澜。雷公电母啊,不要震怒,不要咆哮;……雨帘雨雾,把满世界都遮掩起来吧。人世间的这一对罪人,这一对政治黑鬼啊,他们生命的源流还没有枯竭,他们感情的火花还没有熄灭,他们还会撞击出感情的闪电,他们还会散发出生命的光热;爱情的枯树遇上风雨,还会萌生出新枝新叶,绽放出瘦弱的花朵,结出酸涩的苦果。”在这严酷的时代里,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在哪里?“国民精神的火光”在哪里?就芙蓉镇这个“小社会”来说,“北方大兵”谷燕山就是人民眼中正义的化身。小镇上的大人娃娃都喜欢他,尊重他,把他看作“靠山”、长者、精神支柱。他排难解纷,造福人民;他几天不在,人们就望眼欲穿地盼他回来。这是一个对人民怀着深挚的爱的质朴的革命者的形象,同时又是“这一个”独特的党的基层领导者的形象。他虽有副“凶相”,其实一腔菩萨心肠。他虽然为革命立过汗马功劳,有很强的分辨美丑的本能,但文化不高,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并不清醒,缺乏斗争经验和策略。李国香的“政策攻心”,使他感到一股“凄楚、悲痛的寒意袭上心头”。他对翻云覆雨的政治斗争难以理解,“怎么也想不通”。只有一次,他在被囚禁的痛思中,由自己的遭遇联想起彭老总的遭遇,心境偶有相通,愤郁之情充塞胸际;但他立即感到这种想法是可怕的,危险的。这是多么符合人物性格和时代环境的真实描写呵!他痛恨那个人妖颠倒的年月,但也只能按照他的性格所特有的表现方式,“醉眼看世情”,醉卧在雪地上痛骂李国香。疾风知劲草,他对党的信念不灭,对人民的爱不灭,他与那个政治上的动摇者黎满庚不同,他的爱和信念狂风吹不灭,曲折地、顽强地表现着。只有他,敢于为一对“政治黑鬼”的结合“主婚”也是他,把胡玉音从死神手中夺回;还是他,为了下一代的平安降生,不怕政治陷害,甘愿暂时冒充胡玉音的丈夫,把一切干系揽到肩上。这些情节都是很惨痛的,但也是很有力量的。谷燕山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以他的奇特义举,显示了正义和真理的不可战胜。
四
近几年文学评论者们皆不断指出,虽然已经出现了许多好作品,但我们的文学还很少刻画出复杂深刻的、具有历史深度的极左路线的“宠儿”、“幸运儿”、“弄潮儿”的典型形象,很少能够揭示出这类反面人物产生并行动起来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土壤。在《芙蓉镇》的人物结构中,既有受难者、抗争者、动摇者,也有凌虐者、迫害者。象王秋赦、李国香这种人,为什么能够坐顺风船,飞黄腾达,步步升迁?为什么他们能够与****路线、****思潮一拍即合,如鱼得水?我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就之一,就是非常真实地、深刻地描写了王秋赦的思想性格与****路线的天然的历史联系。表面看来,王秋赦的行为动机只是个人欲望的疯狂追求;但在具体的描绘中,又时时暴露出他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恩格斯)。可贵的是,作者对王秋赦的行为动机的深刻发现和揭露,并不是从社会学的分析中获得,而是来自生活本身,又以生活本身的生动形式,“通过剧情本身”(恩格斯)再现出来。
提起王秋赦,我们会想起吊脚楼;提起吊脚楼,又会想起王秋赦。真所谓物与神游,人与物难解难分,吊脚楼与王秋赦相依为命,吊脚楼成为刻画王秋赦最得力的“道具”。这座解放前山霸留下的吊脚楼的兴废,把王秋赦自私、低下、腐朽的破坏型的精神世界和盘托出。解放前的王秋赦,就是个“吃活饭”、“跑祠堂”的角色;不事生产,也无任何产业,属于流氓无产者型。他虽也算个“苦大仇深”的人儿,但他的“翻身观”带着流氓无产者的破坏性。土改时让他看守逃亡地主的浮财,他与地主的姨太太勾搭。土改时分得这幢吊脚楼,他高兴得合不拢嘴,以为从此可以吃现成了。等到坐吃山空,偷偷把吊脚楼里的家什变卖净光,便又现出土改前的破落相。他埋怨政府不救济他,说这是“出新社会的丑”。他朝思暮想“再来一次土改,再分一回浮财”;甚至恨不得“一年划一回成分,一年分一回浮财”才好。“跑祠堂”出身的王秋赦,也有他的特长:每逢政治运动一来,“他必定跑红一阵,吹哨子传人开会啦,会场上领头呼口号造气氛啦,值夜班看守坏人啦,十分得力”。果然,他的“穷”,他的政治运动才能,受到李国香的赏识,被作为“运动根子”重点培养,在此后“左的竞走”中连连提拔,直到成为芙蓉镇的第一把手。一旦有权,他便露出“告密”、“出卖”、残虐群众的嘴脸。他是依附于政治运动谋生的“这一个”****路线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路线。
我们一面赞赏作者擅长写人的才华,一面又为一些人物未能得到准确、深刻的描写深深抱憾。本来,黎满庚是一个陷入巨大深刻的内心矛盾的人物,体现在他身上的矛盾冲突,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贯串线索是:“组织”与个人、“革命”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矛盾,这是多少人曾在当时遭逢的矛盾啊!但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的生活画面里展示他的心灵历程。小说开篇不久,他就“隐退”了,绕开了巨大的矛盾,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李国香一直是芙蓉镇的灾星,是矛盾一方的代表人物。小说对这个政治“弄潮儿”、心肠歹毒的女人,确有许多传神妙笔。她的善于“驾驭群众、控制气氛”的本领,她的“政策攻心”的才能,她的精通“罗织术”,与她的沉着从容、阴暗敏感的气质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压迫力。但是,这个人物的“内在依据”比较薄弱,过多地渲染她私生活的丑恶,似与性格并不和谐,且减弱了对她政治品质的深入揭露。而且作品多少夸大了她的能量,所谓一个女人“把个好端端的芙蓉镇,搞得猫弹狗跳,人畜不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对笼罩芙蓉镇的更为隐蔽的社会势力的鞭挞。何况,她究竟是否会长期“独处”,与那个龌龊不堪的王秋赦发生暧昧关系,也很可疑。对谷燕山生理缺陷的描写,自有作者不得不如此写的苦衷,但铺排笔墨,似可不必。
五
《芙蓉镇》在艺术结构上,承继了我国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它结构庞大,虽曰中篇,类乎长篇。以芙蓉姐的命运为主线,有机地把繁复的人物命运组织起来,环环紧扣,相互勾连,如溪涧之归长川。各个人物独立成节,而人物命运又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一幅广阔的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全书四章二十八节,每章七节,相当严谨,章法井然。它给人物“立小传”的手法使人想起《水浒》,它的“小社会”的完整结构,又使人想到作者在学习《红楼梦》之“荣国府”、《阿Q正传》之“未庄”。它以人物为艺术结构的中心,情节只是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表现于叙述的内在线索上;不写某一事件的始末,各个场景在时间顺序上也并不紧密相衔。至于它的朴实凝炼而又富于乡土气息的语言,紧扣人物个性的对话,在典型场景中细腻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复杂性的特色;幽默、谐谑、调侃的讽刺手法;作者不能抑止激动感情时的睿智的、含有哲理的议论和插话等,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专门研讨的价值。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鲜明的。
小说的最后一章《今春民情》,是全书重要的、有机的一章,是作者艺术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章里,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热烈赞颂了新的现实生活的宝贵价值和意义。一九七九年,粉碎“******”才两年多一点,“山镇的人们恍若隔世”,生活回到正常轨道,人们回到应有的位置。每个人都在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认识自己的人的价值。有罪的悔罪,有过的补过,错划错批的得到平反,作恶多端的受到历史的惩罚,问心无愧的受到尊重,吊脚楼塌了,王秋赦因永远失去“运动”铁饭碗而发疯了,李国香“转移”了,谷燕山、黎满庚回到领导岗位,秦书田当了文化馆副馆长,又去“采风”了;那“圩场”又是人潮、人海、喧闹的市声……“小社会”同时也是大时代发生了多么剧烈深刻的历史性变动!生活向前奔腾了多么惊人的距离呵!此情此景,不正是党的三中全会这一历史转折点的绝妙的活背景吗?然而,旧的阴云还没有完全消散,“人们还担心着、谈论着,极左的魔爪会不会突然在哪个晚上冒出来,掐灭这方兴未艾的蓬勃生机”。王疯子的哀鸣作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还在青石板街上回荡……这是一个既振奋人心又意味深长的结尾。
古华同志是一位勇敢执着的探索者。他阅世较深,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有独特的见解,有满腔爱憎激情,他探索了包括“四清”运动在内的一个长时期里****路线的车辙。是探索,就难免有不够准确、不够成熟之处;但是,这部作品概括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共睹的。我认为,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方面,《芙蓉镇》是一次大胆的探索,是一个大突破,也不妨看作是一个新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