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米尔高原,又分成两条道路,一条沿现在的中巴友谊公路,经红其拉甫达坂到克什米尔,是占代通往天竺的路线;另一条经明铁盖达坂,到阿富汗和波斯。当年的古道现在还隐约可辨,所谓路,其实就是乱山重叠中的崎岖的山沟。那被岁月遗忘了的崎岖小路上,留下过古老的塞人、波斯人、匈奴人、月氏人、印度人、粟特人、突厥人、地中海沿岸人的足迹,散落下无数人类文化的种子,埋藏了一个个久远的秘密。唐以前,那些到印度求经的高僧,以及印度到中原来传道的和尚,几乎都是从这两个达坂走过。晋时名僧法显,印度高僧、大翻译家鸠摩罗什,走的是红其拉甫达坂;而唐玄奘从印度归国,元朝时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则是从明铁盖达坂跋涉过来的。
当年的行旅并不像前文提到的外国游客那样轻松。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里,详细描述了翻越葱岭的艰险。吴承恩的《西游记》写唐憎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也并非完全子虚乌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发生在葱岭上的一幕惨剧:
昔有贾客,其徒万佘,棄驼数千,赍货逐利,遭风遇雪,人畜倶丧……
这一段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两个信息徒万余”。“驼数千”,足见唐僧取经之前,经葱岭的跨国商运活动已十分繁盛;“遭风遇雪,人畜俱丧”,则说明葱岭的险恶。
玄奘越葱岭归唐,走的是明铁盖达坂。明铁盖在塔吉克语觅是“千峰骆驼”之意。传说一个波斯商人赶了1000峰驮着金银财宝的骆驼走到这电,见山势凶险,无法攀登,前方又有战乱,匪祸不断。商人怕遇闪险,便将金银财定藏匿于临时凿出的冰洞里,把胳驼全杀了,以驼尸垒成梯子,商人攀援而上。为口后寻宝,他还精心画了一幅藏宝图。谁知他返回波斯不久便暴病而死,藏宝之地成为千古之谜。
至今还随处可见的白骨中,有没有当年冒死前来寻宝者留下的?
明铁盖——千峰骆驼。一个带点悲壮的地名。它的标髙是海拔4720米。
风也罢,雪也罢,档不住的驼铃声依然在叮当叮当地响着,敲击着巍哦的帕米尔,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击碎那悠悠驼铃声的,是战争的厮杀声。
葱岭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会乎静。东汉时期月氏的贵霜王、隋唐时在中国西部崛起的吐蕃、直到19世纪的中亚浩罕国,为了夺取富庶的西域,分享丝绸之路t的财富,都披坚执锐,先后走上了帕米尔帕米尔是图谋西域不可逾越的屏障。
公元一世纪,位于葱岭以西的大月氏协助汉朝征战有功,并对汉朝纳贡称臣。后来,月氏贵霜王逐渐起了垄断丝路贸易的念头,公元90年,贵霜王遣使到疏勒面见班超,以娶汉室公主要挟。班超识破贵霜王企图,断然拒绝。贵霜王大怒,派月氏副王谢率大军七万,征服了‘德若国”(今塔什库尔下,当时隶属汉朝的西域都护府——笔者注),越过葱岭,直逼疏勒。在众寡悬殊的情势下,班超率疏勒军民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月氏军进攻疏勒久攻不克,四处抢掠又无所得,七万大军眼看粮绝师疲。班超料到月氏副王必向龟兹求救,早派兵在路上伏击,抓获携带重礼前往龟兹的月氏使者,斩其头派人送往月氏军营承威。副王谢惊恐万般,向班超请罪求还,班超准月氏撤军。自此之后,贵霜ā每年朝贡于汉朝。
唐朝统一中国后,在西域设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这足西域最高的军事机关。安西大都护府下设四个军镇,最初设在龟兹(今库车)、焉耆、阗(今和田)和疏勒,公元679年叛乱的西突厥被平定后,安西四镇中的焉耆被撤销,镇所移到了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附近帕米尔的广大地区都在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范围之内。
公元七世纪到八世纪,在雪域高原迅速强大的吐蕃,一直在觊覦丝绸之路的财富。670年,吐蕃自东越祁连山向西域发兵,以重兵进攻安西四镇,占据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692年,武则天派武威通行大总管王孝杰统兵大败吐蕃军队,安西四镇复归唐朝。此后,吐蕃在青海一带体养生息多年,又向西域卷土電来。这次他们避开了唐朝重兵把守的河西走廊,改由西路进兵,由今日西藏行至克什米尔,越喀喇昆仑山进至葱岭,他们计划攻占疏勒后,再攻占安西其他三镇。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河谷,扼丝绸之路迦什弥罗要冲——笔者注)当时为唐朝绥远军驻地,与葱岭守捉(在今塔会库尔干)同为唐朝西部门户的咽喉之地。
722年,吐蕃发兵进攻小勃律国,公开扬言,要借道谋安西四镇。小勃律乇没谨忙臣服唐朝多年,开元初年,曾亲赴长安纳贡,尊称唐玄宗为父,唐在其地设绥远军。此时吐蕃大军压境,没谨忙寄书唐北庭节度使张孝嵩告急。张孝嵩立即调疏勒镇守副使张思礼率领由各族人士组成的4000人军队,翻越葱岭,昼夜兼程,强行军至小勃界,与没谨忙率领的小勃律军夹击吐蕃军,大胜,吐蕃军伤亡被俘数力人,夺回了被吐蕃占领的九座城池,解除了吐蕃对安西四镇的军事威胁。
小勃律王没谨忙死后,新王苏失利之被吐蕃笼络,娶吐蕃公主而叛唐,西域二十余国对唐朝的贸易贡献都被吐蕃截留。安西都护先后上次讨伐均告失败。747年,唐玄宗亲自点将,特敕高仙芝以马步万人组成远征军,发动了著名的小勃律之战。
髙仙芝,这位在世界军事史上与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比肩而立的中国军人,是服役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唐帝国军队中众多番将中的一员。祖籍高丽,按照当时习惯,以籍名为姓,开元末年,积战功升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的高位。
而真正使高仙芝成为世界级军事家的则是讨伐小勃律之战。
远征军从安西(今库车)出发,分三路行军110天,翻过葱岭,于747年7月13日,会合于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北边。此时,唐军与吐蕃军仅一河之隔,婆勒水(今瓦罕河)对岸吐蕃的军帐、旌幡历历可见。据报,河对岸吐蕃守军1万余人,与远征军兵力相当。当时河涨难渡,将士面露惧色。高仙芝表情凝重,在河岸踱来踱去。最后,他终于下了决心,命诸将挑选精兵壮马,各带三日口粮,于次日晨渡河击敌。
翌上凌晨,远征军在河边集结时,惊奇地发现,河水已经减退。士气大振,以为是天赐良机。高仙芝大声号令三军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将士人人奋勇争先,涉河与吐蕃军厮杀。激战从辰时一直持续到巳时,大破吐蕃军,追杀5000人,生擒千余,攻克连云堡,打开了通向小勃律的通道。
此时,唐军亦因长途行军,疲惫之极,加上高原反映,水士不服,病倒的不少。
再往前,道路更加险恶,特别是穿越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的达科特山),要直下40里的悬崖绝壁,平时往来商贾,皆视为畏途。此时,被唐玄宗派来监军的宦官边令诚和军中专事占卜吉凶的术士韩履冰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和昏天黑地的大战吓破了胆,皆言就此住兵,死活不肓再前进了。高仙芝便将3000病弱将上连同他们留在连云堡。
高仙芝率军攀上坦驹岭,士兵们朝岭下望去,云飘雾漫,深不见底,不由倒吸一口冷气,纷纷却步,一面嚷嚷说厂大使将我欲何处去?”士卒话音刚落,就见20余骑穿胡服的人马从岭下上来。将士正在猝不及防之际,只见胡兵滚鞍下马,拜伏在高仙芝脚下,口操胡语,说岭下胡人久闻高将军大名,待遣我等前来迎奉。众将士见状,恐惧一扫而光。高仙芝一声令下,全军将士攀着悬崖,向岭下进发。
原来,这是为解除将士畏惧之虞,高仙芝使的一着妙计。那20佘胡骑,皆是他暗中派亲信化装的。不料这一招还真管用。
下了坦驹岭,阿努越城(今克什米尔北部的古皮斯)的胡人果真来降,高仙芝不费一兵一卒,轻易占领了阿努越。此时,他再次施展指挥艺术,遣先锋席元庆携钱物往见小勃律王,谎称借道往讨大勃律;一面派人砍断通往吐蕃的娑夷藤桥。待吐蕃大军闻讯源源开到时,只能望河兴叹了。
直到这时,高仙芝才松了一口气。
他清楚,自己走的是一步险棋。
远征军最终摆脱了覆灭的危险,招降了小勃律王,俘虏了吐蕃公主,吐蕃大军再次败退。
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坦驹岭大战。
是役后,“大食等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西域南道又畅通无阻。
747年12月,高仙芝以军功出任安西都护府第二十七任大都护。748年,又击破萨毗(今罗布泊南)、播仙(今罗布泊西)3749年,应吐之罗叶之请攻取揭师(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同年,又破石国(今塔什干)及突骑施(游牧于今楚河流域高仙芝也因擅长高原作战而被西方各国尊称为“中国山岭之王。”,威震中亚。
高仙芝远征军在西域的赫赫战功,在大唐朝5引起轰动,唐玄宗下诏令高仙芝入觐。天宝十年正月,高仙芝人朝,带来了所擒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揭师工,长的俘虏行列和装满战利品的马车穿过十里朱雀大街,长安百姓倾城出动,欢迎英雄。
大诗人杜甫挤在人群中,亲历了这激动入心的时刻,写下了不朽的《髙都护骢马行》,赞扬这位自葱岭远征归来的英雄: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裂冰。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遒。
大诗人岂止是在写马,分明是在讴歌威风八面的战神。
一千一百多年后,一队西方探险家闯进了神秘的帕米尔,为筲的就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
斯坦因看了一眼脚下的万丈冰罅,他的腿微微抖了一下,他在心中默念着一个名字——高仙芝,又执拗地向前攀登。
斯坦因此行的目的是要沿高仙艺征讨小勃律的路线走一遍,所不同的是,他是沿那条路逆向而行。此时,斯坦因一行在两位当地向导的指引下,正在攀登一个陡峭的山口。
热衷于探险的斯坦因在读过有关高仙芝的史料之后,强烈地产生了破译这位中闰古代人军事家的念头。高仙芝在他心中是个难解的谜:他是怎样越过冰天雪地的帕米尔高原的?在适应高原作战的吐蕃大军面前,他的远征军是怎么摆脱覆灭命运的?他又是怎祥鼓励将士克服恐惧、征服绝世天险的……斯坦因的问题太多了。单是一万多远征军在冰山如林的帕米尔的给养问题。‘便足以难倒现代任何一个参谋部。”——他在日后的文章中这样写到。
1906年5月下旬的一天,斯坦因终于站在了白雪皑皑的达科特山口之上,当他俯视脚下的万丈深渊时,他被强烈地震撼了。他连着说了几遍“伟大,伟大……'他以西方人的观念,遗憾高仙芝没有在这里建立一座纪念碑。他对高仙芝的仰慕是真诚的,他在文章中对这位神奇的中国唐代将军做了热情又不失冷静的评价:
……就听遭遇的困难而言,横越达科特和帕米尔,
较之欧洲史上从汉用拔以至于拿破仑、苏沃洛夫诸名将,
之越阿尔卑斯山还要困难呢……
英雄征服了帕米尔。
帕米尔造就了英雄。
历史走远了,千百年过去,帕米尔的风雪依旧……
2000年8月23日,我来到了红其拉甫。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红墙,鲜血染红的山谷”。
好美丽动听的名字,好壮烈气魄的名字。
我想究究这地名的来历,是因地状地貌而得,还是因战争流血而来?问了塔吉克人,柯尔克孜人,以及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干部战士,没有人说得清楚。
也打人会给你点说法,却很牵强,缺乏说服力。
红其拉甫是眼下帕米尔高原惟'一对外开放的口岸,大概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通商口岸。达坂的海拔高度是4700米。
中巴友谊公路走到这里就分界了,对岸就是巴基斯坦。这条公路是中国通向巴基斯坦乃至西亚的惟一一条国际公路。在两国交界的达坂上,中巴两闹的边防军人共同守护着七号界碑。
两个看不出年龄的巴基斯坦边防军热情地朝我们笑。不断有穿流不息的集装箱大货车开过来开过去。看得出,由于西部开放和开发,这条通往南亚和西亚的道路显得十分繁忙。外国游客很多。有的在我国一侧,有的在巴基斯坦一侧。我国一方的游客一般先从乌鲁木齐坐飞机到喀什,再从喀什坐豪华大巴经帕米尔的中心塔什库尔干,来到红其拉甫口岸。返回时,他们往往要在塔什库尔干住一晚上,这里独有的塔吉克风情令他们神往。
又有两辆大卡车从巴方开了过来,我问吕副参谋长,那边过来的货物都是什么?吕副参谋长说,一般都是土特产品,比如巴旦木和松籽之类的东西。巴旦木类似干杏核,很香,有淡淡的甜味。吕副参谋长说巴基斯坦的巴旦木质量最好,壳薄,仁嫩,在喀什和乌鲁木齐价钱卖得都很好。
在国境线我方一侧的山坡上,有个长年性的前哨班。守官兵一个月轮换一次,二十多年来,先后有几百名干部战士在这里执过勤,站过岗,他们以自己的无私和忠诚守护着共和国最高峻的大门,以自己英武、文明的形象展示着中国边防军人的风采。
我们来到前哨的时候,两名战士在哨楼上站哨,一位排长带着另外两名战士正在做饭。能看出,他们的日常生活单调而贫乏。
前哨班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题词和照片。
那是一代又一代前哨班的国门卫士用忠诚谱写的光荣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