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生儿的优育要点有哪些?
新生婴儿必须精心护理,尽管非常复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母子皮肤直接早接触、多接触;
(2)早开奶,多吸吮,饿了就喂;
(3)多搂抱,多抚摸,多说话,多微笑;
(4)尊重个性,让宝宝充分享受母亲;
(5)看脸谱,握摇铃,听音乐;
(6)学“逗笑”、学抬头,学“爬行”、学“走路”;
(7)宝宝哭声的“翻译”与处理;
(8)留心视听能力,护理脐带预防感染;
(9)生后15天开始口服鱼肝油滴剂;
(10)出生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
(11)满月常规检查,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
2.怎样为新生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新生儿一天中大多数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要为孩子准备一个较为安静的房间。进出的人少、窗户朝南光照好、通风好、不潮湿,周围环境比较安静的房间为最好。
有条件的话,最好母婴有专用的房间,条件不允许的话,可在房间内条件较好的地方专为婴儿设一个角,以保证小儿的健康安全。
不要将孩子的床铺放在日光直接照射的地方,或光线从正面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间的空气要新鲜,经常通风,但又不要让风直接对着床位吹。扫地、擦桌要湿扫、湿擦,避免空气中尘土飞扬。房间内要禁止有烟。
新生儿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比较高。环境温度太低,为维持正常的体温,需耗用体内较多的热能,这就会使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果新生儿体温经常处于36℃以下,便会发生酸中毒。环境温度过高,或保暖过度,小儿又会有发热、脱水等现象。因此,环境温度过低或忽冷忽热对新生儿都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新生儿房间的温度在20~24℃之间。要经常注意小儿面色及皮肤温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适当及调节房间温度。
孩子皮肤发凉,体温低于正常,表明保暖不够,可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水温不宜过高,在50~60℃之间较为合适,应放在棉垫下或棉被外,防止烫伤小儿。被盖也不可过厚过重,避免影响孩子正常的呼吸。如果小儿皮肤温度较高,潮红,有可能是保暖过度,要适当减少衣、被。要控制好室内温度,不要过分的干燥或潮湿,二者对新生儿都是不利的。
另外,使用电风扇及空调的家庭要注意,不论天气怎么热都不要将风扇直接对着孩子吹。使用空调时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与外界温差不应超过4~5℃(指夏季降温用空调)。
3.如何搂抱与包裹新生儿?
婴儿在走路之前,很多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的,父母也非常乐意搂抱孩子。那么,怎样抱婴儿才合适呢?抱婴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种:
(1)手托法。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2)腕抱法。轻轻地将婴儿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住婴儿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婴儿的背和腰部,右手护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儿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使头不至于前倾后仰。
为了新生儿的保温,必须给婴儿进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讲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婴儿,有时为防止孩子蹬脱被盖而受凉,父母还常常将包被捆上2~3道绳带,认为这样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稳,其实却没想到包裹过紧会妨碍婴儿四肢运动,孩子被捆绑后,手指不能碰触周围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发展。所以过紧包裹婴儿,不利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捆得紧,不易透气,出汗容易使皱褶处皮肤糜烂,给孩子造成许多痛苦和束缚。
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习惯用布或小被子将婴儿的腿包直,用带子把整个婴儿身体捆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包裹,俗称:“蜡烛包”,认为“蜡烛包”能预防小儿长大后变成“罗圈腿”。这种观念是缺乏科学道理的,“罗圈腿”就是医学上称的“O”型腿,一般见佝偻病及其后遗症。这种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包”会给婴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不仅妨碍婴儿的活动,而且包裹过紧也影响皮肤散热,汗液及粪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肤感染;严重时,造成髋关节脱位。因此,要提倡婴儿尽早穿上小衣裤,让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与发展,让婴儿轻轻松松地自由发育。
婴儿需要包裹,应以保暖、舒适、宽松、不松包为原则。用婴儿睡袋来替代包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对婴儿造成束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4.为什么不要清除新生儿的“胎毒”与胎脂?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贱小宝宝。宝宝在母亲的子宫内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新生儿皮肤上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新生儿皮肤细嫩,须在逐渐生长发育中达到成熟,因其不成熟,角质层薄嫩,容易损伤,可成为全身感染的门户。新生儿出生后皮肤覆盖着一层灰白色胎脂,胎脂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与脱落的表皮形成的,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于出生后数小时内渐渐被吸收,因此不必洗掉。
5.什么是胎垢?如何消除?
有些婴儿特别是较胖的婴儿在生下来不久,头顶前囟门的部位,有黑色或褐色鳞片状融合在一起的皮痂,且不易洗掉,俗称“胎垢”。这是皮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以及灰尘等组成的,一般不痒,对孩子健康无明显影响。但是显得很脏,应该洗掉。有些老人认为:“天灵盖”上的“护身符”不能揭,否则孩子会变成哑巴,会受凉生病,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胎垢”确实不易洗掉,有些家长用肥皂、香皂清洗,都无济于事,而且还会刺激孩子的娇嫩皮肤。最好的办法是用消毒后的植物油(加热后冷却)或石蜡油局部擦拭,或0.5%的金霉素软膏涂上,24小时后用小梳子轻轻梳理几下即可除掉。
6.如何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1)布置单独的小床。宝宝是幼小的生命个体,他的体温与大人还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一个适应性的过程。宝宝进行睡眠,最好给一张单独睡的小床,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良好睡眠卫生习惯都有促进作用。宝宝单独睡小床,小床就是宝宝第一活动小天地。可以在小床的床头上方挂上一些红、蓝、黄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宝宝醒来时用来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和头、眼的协调活动,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很有帮助;宝宝单独睡小床,有单独被褥,可以避免与母亲同一被窝睡的弊端:如果宝宝与母亲同一被窝睡,往往把宝宝的头部蒙在被窝里,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造成宝宝睡不安宁,睡不深沉,对呼吸系统也不卫生。而且由于母亲在哺乳期中比较疲劳,晚上睡眠很深很深,翻身时容易把宝宝压在身体下面而造成意外窒息。所以,让宝宝单独睡一床,从小锻炼宝宝不依恋母亲睡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强自立的性格有好处。宝宝单独睡,母亲也可安心地入睡。
宝宝的小床一般安放在母亲床边,便于睡眠时随时抱出来喂奶和换尿片、盖被褥等生活照料。从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单独睡眠,可以养成孩子单独睡眠的好习惯。
宝宝的小床四周要有栏杆,床铺最好是木板或硬性棕棚或弹簧床,婴儿不宜睡软床。床上可以不放枕头,因为宝宝的脊柱是直的,没有生理变曲,不安放枕头一样睡得舒适。被褥应用质地柔软、保暖性好、颜色浅淡的棉布做,不要用合成纤维或尼龙织品,因为这些化纤织物不吸水、透气性差,还容易产生皮肤过敏反应。褥子上可垫一块防水布,预防大小便污染床褥。宝宝床上用品要经常洗晒,保持清洁卫生,柔和舒适。
(2)保证良好的睡眠。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哺乳时间,全天几乎处于睡眠状态,睡眠时间达到20~22小时。婴儿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特别有利于骨骼的生长。有正常睡眠规律的孩子精神饱满,生长发育良好。而睡眠常受干扰的孩子常常爱哭闹,烦躁不安,打噤惊悸,饮食不振,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降低,反应迟钝。
要促使婴儿良好睡眠,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就要从新生儿做起,具体做法是:
①不要过饥过饱:母乳不足婴儿常饿醒啼哭;喂得过饱,由于腹部不适,也难入睡。
②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室内要力求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空气要新鲜;室温不宜过高。
③被褥要柔软干燥,经常曝晒、拆洗;不要盖得太重,应随季节、室温的变化而增减;睡前要换好干软的尿布;衣服要轻柔舒适,使肢体舒展,气血畅通。
④睡前不要逗弄孩子,以免兴奋。
⑤睡前不要抱着摇晃、拍哄等,要建立自然睡眠的习惯。
⑥新生儿时期,新生儿饿了就哭,尿了也哭,不分昼夜。为了逐渐延长夜间的睡眠,保证父母休息,在临睡前要尽量喂饱,换好尿布,使夜间喂奶减少1次,一般间隔6小时。
(3)训练婴儿安睡。刚出生的宝宝有的晚上不睡觉,不是哭就是闹,这被称为“小儿夜哭”,这既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大人休息。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长此以往还会阴阳失调,人体生物钟就会出现混乱。
如果宝宝不是因为有病哭闹,就得想办法解决宝宝夜哭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5个晚上训练法”:
第1个晚上:即在原来固定的喂奶时间喂过宝宝后,在他(她)还醒着的时候就放在床上,让其自行安睡。在半夜,必须听到他(她)的哭声后才走到他(她)的床边,先检查尿布,但不要把他(她)抱起来,只轻轻拍拍他(她)或和他(她)小声说话。如此过10~20分钟后,宝宝若仍不入睡,再把他(她)抱起来。此时尽量拖延至20分钟后才喂他(她)开水。记住,不要先喂奶。喂完水后让他(她)安睡。如果他(她)还是不睡,这时再让他(她)吃奶。
第2个晚上:固定喂奶时间,应比第1个晚上晚30多分钟。宝宝如果半夜醒来,处理方法同前一晚上,采用拖延战术,但要比头一晚多拖延5~10分钟才把他(她)抱起来,如果哭得很凶,也比头晚多拖15分钟再喂水。
第3个晚上:继续这么做,但在每一个环节上应试着再多拖延10~20分钟。
第4个晚上:宝宝经过3天的训练,大致已能睡到早上5、6点钟。这天晚上的步骤仍同前晚,惟一不同的是,宝宝醒来时,等上10~20分钟再去理会他(她)。
第5个晚上:按前4天推,固定喂奶时间应接近半夜了,此时可视情况,开始将喂奶时间提早30分钟,调整到大人正常休息之前,并继续将宝宝第2天早上醒来后的喂奶时间延迟1~20分钟,直到宝宝被训练成在大人起床后才醒为止。
(4)培训睡眠习惯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睡眠时间也逐渐减少,就会建立自己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按时睡,按时醒,自动入睡,睡得踏实。这样,宝宝醒后就会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显得活泼可爱,十分好玩好动。要培养宝宝的良好睡眠习惯,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光线要暗些,电视、收录机的声音要低些,说话的声音也要放轻些,这样就会使宝宝入睡得快、睡得熟。
②每天睡觉前给宝宝洗个澡,换穿干净衣服;冬季若不便每天洗澡,也必须洗脸、洗手、洗净臀部和脚,换干净衣服和尿布再睡。
③被褥要清洁、舒适、适合季节特点,被褥、被罩、床单、睡衣要勤洗、勤晒、勤换。睡衣要柔软宽松,冷暖要适度,以宝宝睡下片刻后手脚温暖无汗为宜。
④白天喂奶后要有一定活动量,晚上才睡得沉;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宝宝,使他不易入睡。
⑤活泼型宝宝睡前常常爱“闹觉”——啼哭一阵后就会入睡,这是他睡前疲乏不堪的最终表现,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采用一些小办法,可让他习惯平时的睡眠姿势,用固定的摇篮曲或低声安慰、或轻轻拍拍他,让他在床上自己入睡;不要抱着他连拍带摇、又走又唱地哄他入睡,这样入睡后常容易惊醒,睡得不踏实。
⑥要尊重宝宝的入睡姿势,侧卧、仰卧、俯卧均可,入睡一段时间后,可以帮助他变换一下姿势,使他睡得更舒服。
⑦刚入睡时出汗较多,是宝宝的植物神经功能还不够稳定的生理现象,不一定是佝偻病的症状,可轻轻地给他揩干。
⑧宝宝熟睡时,可轻轻剪除长的指甲,以防他抓伤自己或吃手指时把细菌带入体内。可以每周剪1次,不宜剪得太深,不要损伤皮肤。
7.为什么婴儿衣服不要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对人体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洗涤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会给婴儿造成危害。因此,婴儿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8.怎样识别与处理新生儿头上的包块?
刚出生的婴儿头上有包块,这可有两种情况:一是产瘤,二是头颅血肿。
产瘤又称先锋头,是由于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头部受产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1~2天内会自然消失,最迟不超过五天,无须治疗。
头颅血肿是由于胎儿在娩出时颅顶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导致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渗血,瘀血积聚于骨膜下便成为血肿。婴儿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吸收缩小,一般在2周到3个月内自然吸收,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包块及周围皮肤,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碰撞摩擦,不能弄破它,更不要穿刺抽液,以免继发感染。如小儿头部多处出现血肿,则要考虑是否合并颅骨骨折;如小儿有嗜睡、不吃不哭、反应差、面色苍白,或尖叫等现象,则要警惕颅内出血,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接回家后,有时父母会发现其头上有包块,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头部包块一般由两种情况引起,即产瘤和头颅血肿。产瘤又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孩子在娩出过程中,头部受阴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36小时内可完全消失。而头颅血肿则为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时颅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所致。孩子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显,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地缩小。一般在生后二周至三个月自然吸收。大多数孩子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均无明显的不适之感,亦不会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
孩子出现头部包块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不必特殊处理。产瘤最迟在5天内自行消退。头部血肿自然吸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皮肤,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手使劲地搓揉,还应避免碰撞。更应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头颅血肿内的血液处于半凝固状态,既不易抽出,又极易引起细菌在其内繁殖而造成感染,而头部细菌感染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在此期间孩子伴有只睡觉不吃奶、少哭、反应差、面色苍白、尖叫等情况,则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如确实存在颅内出血,则医生将酌情给予手术等治疗。此外,如头颅血肿较大,孩子可有贫血、黄疸加深等继发现象,亦应去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9.怎样护理脑损伤的新生儿?
儿童脑瘫大部分来自婴儿脑损伤,婴儿脑损伤多为出生前后缺氧,先天性感染,婴儿高胆红素血症或其他危重疾病所致,各种原因所致的以出生低体重儿发生脑损伤的比例较高,脑瘫是脑损伤中的一个类型,广义脑损伤亦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损伤可表现为行为神经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观听障碍等。
目前国外对正常儿早期教育非常重视,不仅使正常儿童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育,而且轻度脑损伤儿,亦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康复,许多国家对婴儿脑损伤,脑瘫的高危儿采取比早期教育更强一些的干预方法,已使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疾大大减少,这些干预的方法并不复杂,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主要是用正确的信息刺激大脑与循序渐进的脑功能训练,只要医务人员及家长重视预防脑损伤儿出生,并对脑瘫高危儿施行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阻抑脑瘫患儿继续增加的趋势,脑损伤遗留的其他残疾亦会大大减少。
对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缺氧、黄疸及其它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经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伤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
除了以上提及的婴儿脑损伤因素之外,还有一些不易查出的因素,因此应仔细观察新生儿的一些表现,并经常与正常发育规律相比较,可尽早发现异常。我国民间总结的“二(2个月)抬头,四翻身,六坐,七滚,八爬,十站,周走”,基本上反映了婴儿运动发育规律,加上5个月应认识熟人;1岁应有意识叫爸妈,可粗略得知婴儿身心发育状况。脑损伤儿较正常儿头围小或增长慢,前囟小或闭合早,颅骨骨缝重迭,有斜视,眼颤,视觉追踪不好,听觉定向反应不好,2~3个月手仍经常握拳,6~7个月后扶站下肢交叉发紧或仅足尖着地,9~10个月不能用手指捏东西等,均可能是脑损伤,应及时就诊,如婴儿颅脑CT或核磁检查异常,视听,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更应定期检查发育状况,及时干预治疗。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主要是对视、听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训练。
新生儿期即可在婴儿觉醒时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用温暖的手抚摸婴儿全身的皮肤,加上轻柔按摩可促进脑损伤康复。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脑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爬行有助于脑的康复。临床证实对不会爬的脑损伤患儿,进行模拟爬行的被动模式运动,可有效促进爬行动作出现,纠正错误运动姿势,调节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坐、站、走、手精细动作及咀嚼,语言平衡能力等训练,亦是对脑损伤干预,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10.如何护理新生儿口腔、鼻子、耳朵、眼睛及皮肤?
新生儿刚出生时,口腔里常带有一定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无需擦去。为了清洁口腔,妈妈可以定时给新生儿喂些白开水,就可清洁口腔中的分泌物。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娇嫩,切勿造成任何损伤。不要用纱布去擦口腔。牙齿边缘的灰白色小隆起或两颊部的脂肪垫都是正常现象,切勿挑割。如果口腔内有脏物时,可用清毒棉球进行擦拭,但动作要轻柔。
新生儿的眼都要保持清洁,每次洗脸前应先将眼睛擦洗干净,平时也要注意及时将分泌物擦去。如果眼部分泌物多,可滴氯霉素眼药水,每眼每次滴药1滴,每日4次。出生后3个月左右,孩子在早上起床时,有时眼角或外眼角有眼屎,或眼睛里总是泪汪汪的,这多是因睫毛倒向眼内,触到眼球的缘故。倒睫毛刺激了角膜,所以流泪或有眼屎,对此不必太紧张,用手将眼皮轻轻拨开,使眼睫毛离开眼球就行了。半岁后孩子面部不再过于丰满时这种现象就会自然消除。
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是通过母亲的阴道出世的,阴道内平时寄生着多种细菌,分娩过程中虽然羊水冲洗了阴道,但为保护新生儿眼睛免受感染,仍应预防为主。消毒接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3天内,应每天滴眼药水,预防新生儿结膜炎;不完全消毒或未消毒接生的新生儿,更应及时滴眼药水,连用1周左右,一般用0.25%氯霉素眼药水。如果产妇有阴道炎症,应选择相应敏感的药物。产妇若患有淋菌性阴道炎,其新生儿患淋菌性眼炎的可能性极大,应注意严密隔离,及时应用青霉素或淋必治治疗。
此外,在滴眼药水前一定要先看清眼药瓶上的标记,核对药名、浓度,把手洗净,轻轻分开新生儿上、下眼睑,滴入1~2滴眼药水后,将眼皮轻轻向上提一下,以便药液在眼内停留片刻,同时应及时清除外流的眼药水,以防流入耳内。
新生儿只能用鼻子呼吸,一旦及时堵住就会影响呼吸,严重的可能造成呼吸困难。要经常注意孩子的鼻孔,应及时为他(或她)取出鼻垢和清除鼻涕,但动作要轻柔,切不可碰伤孩子的鼻腔黏膜。
孩子总是在不停地动的,所以要用手固定好孩子的头部,用棉签轻轻在鼻腔里转动清除污物,不要过深。遇到固结的鼻垢和鼻涕,不可硬拨、硬扯,而应设法吸出,可滴1滴奶水进鼻腔,待鼻痂软化后用棉签粘出。
耳道内的污垢也采用棉签旋转的方法取出,但不能插进过深,防止损伤鼓膜和外耳道。
11.新生儿脐带脐疝如何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连结胎儿和母亲的生命线,曾经输送着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在胎儿生命形成过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胎儿在出生后1~2分钟内就结扎剪断了脐带,与母亲完全脱离,开始自己独立生存。脐带结扎剪断后,留有一小段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要很好保护,否则细菌在此繁殖,引起脐部发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脐部护理,避免感染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
结扎剪断脐带时,必须要消毒。居住边远地区的产妇如果来不及赴医院分娩或发生急产,宝宝脐带结扎未来得及消毒的,应该在24小时内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脐带,并给宝宝注射抗生素与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和脐炎。脐带结扎后一般3~7天就会干燥脱落。在脐带尚未脱落之前,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湿;随时注意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潮湿,如果包扎脐带的纱布弄湿了,要及时用消毒纱布更换。脐带脱落后,局部仍为创面,尚未结疤,仍需保护脐带的清洁和干净,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盖消毒纱布,一般需持续半个月左右,直到结疤形成肚脐窝。
脐带布要经常换洗,脐带布可用一块长形的布条,两端缝上两根带子。这样的脐带布方便,应准备数根,便于经常换洗。如果脐带护理不好,可使脐带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粘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带有臭味,这就是脐炎或脐带感染。脐炎可伴随发热、不吃奶,严重时可致黄疸加深,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发现脐部有问题要及早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cm~1cm,大的可有2cm~3cm,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cm,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二块胶布剪成6cm×9cm左右,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两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两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两向两块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12.预防新生儿疝气有哪些措施?
小儿疝气男孩多见。它属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管内腹膜鞘状突未闭所造成,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隆起,可延伸至阴囊内,往往平卧后消失,站立、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如发生嵌顿,可在腹股沟区扪及肿块,并有压痛。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疝气,部分病儿可自愈,但超过1岁未愈或1岁以后出现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上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态度是年龄超过一岁者就应及早手术。由于小儿气手术简便、快捷、有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痛苦也很轻,目前已不主张采用非手术疗法。
小儿疝气的手术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将疝囊高位结扎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皮肤切口只有1.5cm~2.0cm,不必剪开腹股沟管,只要将疝囊外牵作高位结扎就可。一般约20分钟左右完成手术,住院时间2~3天即可,伤口可不用缝线缝合。目前有许多医师,对小儿疝气仍采用成人剪开腹沟管的方法治疗,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破坏了腹股沟管,则加大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时间也延长。因此,当决定给患儿做手术时,家长应向做手术的医师作相关咨询。另外,提请病家在择医时注意一点,由于目前的医疗市场尚欠规范,最好选择比较正规医院的小儿外科进行治疗,以使疗效得到保障。13.怎样清洁新生儿的生殖器?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以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以雄性激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残留尿液,应捺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1)清洁男孩外阴部的方法
用一块温布或棉球把尿清除,从大腿皱褶向阴茎的方向清洁,不要将包皮往后拉。
用一只手握住婴儿双腿,并提起来,清洁其臀部,直至干净。握小儿双脚时注意,要用一个手指垫在他的两足跟之间,以防他的两内踝相互摩擦。
如果尿布弄脏要换,可先用尿布干净处尽量将粪便擦掉,使用棉球蘸上洗剂或油擦拭。棉球用完要扔掉,不能重复用。擦后要洗手。
(2)清洁女孩外阴部的方法
脸要天天洗,脚要天天烫,外阴部也不例外,也要天天清洗,保持清洁。尤其是女孩子尿道较短,如果不注意卫生,细菌可以经较短的尿道进入膀胱,引起泌尿系统炎症,而阴道口也时常留有少量分泌物,若不加清洗,将为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引起生殖器官炎症。可见女孩的外阴部卫生工作不容忽视。
那么,怎样为女孩清洗外阴部呢?一般在就寝前或者大便后进行,具体方法是:备一盆温水,用湿毛巾自前向后清洗,即先清洗尿道口、阴道口,最后清洗肛门口。如果方向相反,由后向前,很容易将肛门部粪便残渣中的细菌带入尿道口或阴道口,引起尿道及阴道部的炎症。外阴部一般用温水清洗即可,但如伴有湿疹,则应在温水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溶化后成淡红色)或者洁而阴作局部清洗或坐浴10~15分钟以达到消炎的目的。但注意不宜用热水洗外阴部皮肤及黏膜,因为水温太高容易烫伤,同时,虽可暂时止痛,但刺激了炎症反应,反而使湿疹加重。有条件的应将洗脚布与洗外阴布分开,母亲的用具和女孩的用具分开。
14.如何对新生儿进行高危管理?
生命在近期或远期处于危险因素中的新生儿为高危新生儿。高危新生儿主要为高危妊娠因素的延续,其次为新生儿期发生的高危因素所致。例如,妊娠34周前的早产儿、妊娠期合并胎盘功能老化的过熟儿,均属高危儿,体重小于1500克为极高危儿。各种高危妊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了母体胎儿一胎盘功能,造成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异常,或宫内急慢性缺血缺氧、先天性缺陷,母亲孕期受病毒或细菌感染造成的胎儿宫内感染、母子血型不合的免疫性疾病,均是由胎儿的高危转为新生儿的高危因素。
此外,在产程中发生的意外或创伤,如脐带脱垂、绕颈、过短、胎盘过早剥离,造成宫内缺血、缺氧、胎儿羊水吸入等;新生儿不能顺利完成从宫内到宫外独立生活过渡而引起的高危情况,如出生后产生的硬肿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均属高危因素。
对新生儿进行高危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母亲在家中的保健能力,并在护理新生儿中发现问题及早就医。主要管理对象如下。
(1)低体重儿。凡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的新生儿,应加强家庭访视指导。
(2)黄疸儿。凡初访时发现新生儿皮肤发黄,要随访观察,直至弄清原因。
(3)感染儿。凡初访时发现新生儿有感染表现,或出院后属于感染的恢复期,均属于高危儿管理,需增加家访次数,直至痊愈。
(4)凡有新生儿窒息史的应重点访视。
(5)先天缺陷儿。凡出生体检发现先天畸形并影响日后生活能力者。
(6)凡有不适宜新生儿安全卫生生活环境者,如母亲文化程度低,卫生条件差,或母亲呆傻、盲聋,均属高危儿管理范围。
(7)几家属发现小儿有异常情况,请求出诊者。
15.怎样看待新生儿体重下降?
正常的新生儿,应在母亲子宫内发育37~42周,一般足月分娩的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000克至3500克,最低不少于2500克,低于2500克的为低出生体重儿,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
刚出生的婴儿,在1周内往往有体重减轻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可不必担心。主要因为孩子出生后不能立即进食,或因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再加上胎粪排出,尿液、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丧失,造成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到第3~4天体重的减轻可累积达出生时体重6%~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于生后7~10天又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随着孩子吃奶量逐渐增多,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逐步调整,体重会逐渐增加,如果10天后仍未恢复到出生的体重,要寻找原因,是因哺乳量不够充足,牛奶冲调浓度不符合标准,或有无疾病等。正常情况下,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600~900克,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500克。4~5个月时增至出生时的2倍(6千克),1周岁时增至3倍(9千克)。如家长发现小孩生长缓慢,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16.新生儿脐炎怎样护理?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急性脐蜂窝组织炎,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且有溢液,即为受染的最初症状。其后脐的四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或限于脐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继发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长短不一。
对脐部护理主要是保持清洁干燥,尿布不宜遮盖脐部,防止粪尿弄脏包扎的纱布而污染脐带。洗澡时注意脏水不要碰湿脐部,每天用70%酒精消毒脐带根部和周围皮肤,消毒方法是每天用棉签蘸着70%酒精擦洗脐部创面2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在洗澡后),擦洗时呈环形由内向外,一次完成,不要一根棉签反复涂擦,容易引起感染。
当脐带脱落后,也需轻轻拨开脐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刚脱落脐带的脐窝,因新生儿皮肤娇嫩,仍需敷盖消毒纱布,以免尿布擦伤皮肤。给孩子扑粉时,注意勿撒在脐窝上。如果发现脐带根部有红肿,并伴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渗出,提示为新生儿脐部轻度炎症。处理方法:用清洁棉签揩去渗出物,然后用3%双氧水清洗,再用70%酒精棉球湿敷脐部,每天2次,或涂以2%龙胆紫,帮助收敛消炎。如果天气暖和,也可将脐部暴露,在日光下曝晒。每日1次,每次10分钟,或局部用灯光照射10分钟,注意防止烫伤,有利于脐部的愈合。
如果发现脐带根部和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并带有臭味,提示脐炎症状较重,应尽早去医院诊治,不得延误,以免脐炎并发败血症。
17.新生儿乳房肿大如何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3~5天内,会出现双侧或一侧乳房一时性肿胀的现象,有的女婴还会从乳头渗出黄白色的乳汁,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亲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持续影响。这些激素能促进乳腺的发育和乳汁的分泌,胎儿在母体通过胎盘受到影响,有的新生儿会出现乳房肿大和泌乳现象。
小儿出生后,不能再从母体得到这些激素,而体内残留的部分随时间的推移,含量逐渐下降,肿大的乳房也就渐渐消失了。一般在出生后3~4周自行消退。这是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新生儿乳腺肿胀”,不必特殊处理。
家长如看到新生儿乳房肿大,或有乳汁分泌时,不必紧张,切忌用手去挤,以免发生细菌感染。新生儿皮肤很柔嫩,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抵抗力弱,挤压时一旦皮肤受损,病菌就会乘虚而入,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乳腺管,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会造成新生儿急性乳腺炎,严重的还可导致败血症。如发现乳房出现红肿,小儿有痛感哭吵时,要注意乳腺是否感染化脓,必要时可找医生处理。
18.女婴阴道出血如何护理?
有些出生4~5天的女婴,阴道里有时会流出一些深红色的血液,且常伴有粘液,还有些女婴阴道流出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些酷似白带的白色粘液。不必为此担心,其实这是女婴特有的生理现象,临床上叫“假月经”和“新生儿白带”,属于正常的暂时的现象。
女婴在母体内受雌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和阴道上皮细胞一直呈增殖、增生、充血状态。孩子出生后,雌激素的作用很快中断,增殖的子宫内膜细胞便脱落,形成了类似月经的“激素撤退性出血”,出血量不多,一般几天后会消失,白带1周后也会自行消失。
遇到上述现象,一般不作处理,但要保持会阴部清洁,看到会阴部分泌物,不能用力擦拭,以免擦伤会阴部皮肤,引起感染。如果分泌物较多,可用高锰酸钾稀释后(呈淡粉红色)清洗外阴部。如果女婴阴道出血量多,而且持续几天后仍不消失,这时就要提高警觉,及时带小儿去医院检查治疗。
19.怎样观察新生儿的身体状况?
如果孩子精神状况良好,脸色也正常,食欲旺盛,那么即使有点异常,大多也都是轻症,不必担心。
不饥饿,尿布也不湿,但却一味地哭闹的婴儿,或者每天在室外都玩得很好而现在却光躺在家里不愿意出去的幼儿,处于这种状态一定是精神不好或不健康,一般都会有某处的疼痛或疲倦等症状。这些症状与一般正常的困倦、疲劳、肚子饿时的状态很相似,有必要加以识别。另外,突然像被烧了一下似的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诉说某处疼痛,也要引起注意。
对孩子平时的情况很熟悉的话,是可以从脸色和气色上发现有病时的异常状态的。比如眼睛没神、皮肤的颜色不好、嘴唇的颜色也不好等状态,与平时相比是很重要的。婴儿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逗他也不笑,甚至耷拉着脑袋,昏昏入睡,这时尤其要引起注意。在发觉与平时不同的情况时,要看一下有无饥饿、困倦、疲劳等生理上的原因,一旦确定有异常情况,要立即去医院看医生。20.如何观察婴儿体温?
如果发现婴儿面色潮红,手放在额部头上感到有些热,应及时为婴儿量一下体温。测量的方法一般是把体温计放在腋下或舌下,婴儿可用直肠体温计。从肛门测量是最准确的。这时会比在腋下量的高1度,所以在38度以内都算做正常体温。在腋下量时,孩子们的体温也常常超过37度,特别是从午后到傍晚时体温会高些。一般的小儿科医生把37.4度以内都看做是正常体温。在超过38度时才是发烧,有必要去看医院看医生。在去医院之前,须观察以下几点:有无咳嗽和流鼻涕;有无腹泻和呕吐;有无发疹;有无头痛、腹痛的表现;精神状态怎样;食欲好坏。医生根据上述情况,一般就可以诊断出所患的疾病。
21.新生儿食欲不振如何处理?
首先要确定没有食欲的原因,是真的没有食欲还是因为心理上的影响或不很饿,暂时不想吃东西。孩子们的食欲有时没准,如果只有一次吃得少不必担心。有的孩子不喜欢喝牛奶,有的饭量小,这样的孩子只要在吃饭以外的时间里精神很好,即使不吃什么,体重也不会减轻的。
真正的食欲不振时,孩子会表现出没精神,心情也不好。这时就要治疗引起食欲不振的疾病。
22.怎样识别和处理发热?
一般来讲,腋下温度超过37度,口腔温度超过37.3度,肛门温度超过37.6度,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度时,称为发热。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波动次数较多,尤其是新生儿或小婴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可在吃奶或吃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或室温偏高等情况下,出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度,而且小儿进食、睡眠均正常,这在医学上不属于病态,家长不必为之担忧。只要调节周围环境,如开窗通风或松开衣被等,体温会很快恢复正常。若触摸小儿额部或皮肤感觉烫手,测量体温达38度以上,或夜深人静时小儿高热持续不退,家长可根据以下情况加以识别和处理。
(1)识别
①感染性发热:这在小儿时期比较常见,就是平时所说的炎症引起发热,主要由细菌、病毒感染所致。有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的特点。小儿发热,最常见的还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炎症,如呼吸道炎症有感冒、气管炎、肺炎等,消化道炎症有婴幼儿腹泻或肠炎、菌痢等。
如果小儿发热又伴打喷嚏、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首先应怀疑是感冒;如发热伴咳嗽,甚至出现两只鼻翼煽动的气急症状,特别是吃奶的婴儿有拒食或呛奶的现象,很有可能是气管炎或肺炎。
倘若发热伴大便次数增多,或呈稀水样、量多,有时带点泡沫,一般为淡黄色,也可带有点绿色,又发生在秋冷季节,则大多为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若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夹有粘冻,甚至带少量脓血,那90%可能是患了菌痢。如果持续高热1~2周不退,同时伴腹胀、精神萎软等症状时,需警惕是否有其他原因,比如伤寒、副伤寒可持续发热不退,应到医院抽血做细菌培养或血清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不可自行判断是普遍型腹泻发热而不去就诊。
由细菌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中脑膜炎、脑炎或脑脓肿也可有发热症状,常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抽搐、神志不清等。此外结核病也常有发热,迁延不退。泌尿系统感染,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对于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往往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因此,对发热的小儿,家长应该注意观察有无其他伴随症状,这对及早明确诊断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急性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常为发热,不能盲目应用退热剂,以免掩盖症状而影响诊断。
②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是体内代谢调节功能异常所致。起病慢、病程长、变化多是其典型特征。发热可持续2周以上,呈39度以上高热或38度左右的低热。大多数患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如精神、面色、胃口、体重都会发生变化。常见有组织破坏或坏死、结缔组织病及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异常等。所以家长对长期、反复发热的小儿更应引起重视。
组织破坏和坏死常见于各类型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等,可见长期高热或低热等。家长一旦发现类似情况,应及早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便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结缔组织病在婴幼儿中并不多见,但在幼儿期时有发生。常见有风湿热、类风湿病、红斑性狼疮等。低热持续不退,或不规则发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酸痛、皮疹等症状时要警惕发病,及早就医。
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异常在小儿时期较为常见,如颅内出血、脑发育不全、暑热症等。颅内出血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外伤史,严重者可伴有颅骨骨折、颅内血肿,可见高热或40度以上超高热,并伴有嗜睡、拒绝饮食或抽搐等症状。脑发育不全常伴有智力障碍,可见低热或高热不等。虽然发热持续较久,但小儿的精神状态尚好,若给予退热后即可恢复精神。暑热病多发于夏季,外界气温的高低与体温密切相关,一般为长期低热,亦可高达39度,常伴有口渴、多尿、少汗等症状。一旦入秋,天气渐渐凉爽后,体温会自然恢复正常。有条件者可让小儿住空调房间,能使体温下降,而且有利于愈后身体健康恢复。有时家长会发现小儿高热后,尤其在夏天,可在一段时间内仍有38度左右低热,但体检与化验均正常,此为高热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恢复所致,过一段时间会自行恢复,不必担心。
(2)处理
①观察:小儿发热首先要观察热型,需要定时测量体温,开始可隔4个小时测量1次。若为40度以上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及其他特别情况时,须1~2小时测量1次。退热处理后应观察有无体温骤降,可在1小时后再测体温,以观察体温动态。如发现体温明显下降,又有大量出汗、软弱无力等现象,大多由于退热过度引起虚脱。此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保暖,多饮热开水,必要时需到医院静脉补液。如连续2周以上发热时,需于早、中、晚各测1次体温,并作好记录,供医生参考。此外,还需仔细观察有无其他症状,主要观察全身症状,尤其是精神、面色等变化。
因为小儿不会装病,所以精神状态是病情的客观反映。一般来讲,感冒发热即使体温较高,但小儿精神状态尚好,问题不大,只要体温稍有下降,小儿又活泼如常。若精神萎软,嗜睡,或发热持续不退,精神又不好者,则应引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必须及早去医院诊治。
正常小儿的面色为红润有光泽。若面色出现青紫、灰白,大多为缺氧、疼痛、出血等原因所致。因此,一旦发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若发热1周以上,伴面色萎黄、灰暗、发白,需及时请医生诊治,以便及早分辨病因。
感冒发热对胃口好坏影响不大,只是平素胃纳欠佳的小儿会有食欲不振。不少家长就是从孩子胃口减退才注意到小儿是在发热。所以观察胃口的好坏,一是了解病情的轻重,二可提醒家长随时调节小儿的饮食,促使病体早日康复。
小儿生性好动,但突然活动异常,吵闹不休,或者多睡,都是不正常现象,必须注意观察,及时去医院治疗。
另外,家长可以通过观察体征(疾病在体表的表现)区分疾病的轻重缓急。如发热却四肢冰冷,尤其是婴幼儿出现此类症状常为高热抽搐的先兆。这时应注意散热,采取降热措施,绝不能再加被穿衣,否则等于火上浇油,弄不好就会出现抽搐;如发热伴呕吐,或一阵阵哭吵不安,婴幼儿常表现突然尖叫,绝大多数是腹痛的表现,如按压腹部可使哭吵更甚,此时就要想到肠腔发生阻塞或肠蠕动过快,腹胀很厉害等等。因此,当小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仔细观察,必要时立即去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当发热伴咳嗽,或出现鼻翼煽动等气急症状时,很有可能是肺炎,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对持续1周以上或发热反复发作者,家长更应注意小儿的体征变化,比如有无关节痛、皮疹、出血等,可及时供医生诊治参考。
②治疗:一般发热可在家里处理,但注意在尚未查明病因之前不必急于应用退热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无论是高热还是低热都可采用物理降温,在家里可用冰袋、冷毛巾在小儿额部湿敷,也可用30%~50%的酒精(一般消毒用酒精的浓度为70%,可加水稀释)在四肢大关节、腋下、额部、太阳穴处擦浴,使体温向四周散发,达到降温目的,但避免擦胸或腹部。动作要轻快,以防全身受凉。
一般情况下,如体温在38度左右(肛表温度)不必用退热剂,当持续高热38.5度以上时,可适当应用退热剂。退热剂须根据不同年龄、体重给药。常用药物有小儿退热片、婴幼儿可选用“退热灵”灌肠剂等,但不宜多用或反复使用,必要时6小时后可重复1次,6个月以内婴儿及体弱儿慎用。要避免服药后发汗过多,并应多饮开水或食较淡的蔬菜汤、水果汁,补充损失的水分和盐。多饮水使小便增多也可促进体温下降。
凡感染性发热应在医生指导下查明原因后使用抗生素。一般家庭可备些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以对症处理。
③预防:增强小儿体质是预防感染性发热的关键。要使小儿体质健壮,除了饮食调节外,还需注意体育锻炼,如多去户外活动,接触日光和新鲜空气,或坚持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23.给婴儿剃“满月头”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许多年轻父母误以为,剃掉胎毛可以促使多长头发。就在宝宝一满月后,父母就给宝宝剃“满月头”,期望这样能使其长出满头乌发。
这其实只是旧习俗,简直是给刚来到人间的小天使的痛苦和不幸,纯粹是好心做了坏事情。在剃“满月头”时,用锋利的剃头刀给刚满月的婴儿剃头,常常会在娇嫩的头皮上,留下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伤痕。由于婴儿皮肤的防御功能不够完善,剃刀又没经消毒,极易造成头皮感染。
其实宝宝的头发长得多与少、黑与黄与剃不剃胎毛毫无关系。毛发与人的体质、营养和遗传密切相关。因此在母亲孕期要有充足而全面的膳食营养;婴儿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婴儿应尽早到户外活动,让头皮常晒到阳光并按时为婴儿添加各类辅食。在婴儿出生后每周用37℃左右的清水轻轻揉洗头发1~2次,去除头皮胎垢,增加血液循环,促进头皮的新陈代谢,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头发的生长十分有益。
由于孩子满月后,在户外时间逐日增多,父母给孩子穿得漂亮些,理理发也是应该的,但给婴儿理发最好用剪子,而不应用剃刀。
因此,剃“满月头”的旧俗应该根除,应树立科学文明的育婴观念。
24.怎样观察婴儿的囟门?
孩子在一岁半之内,头盖骨还没有发育好,头部各块颅骨之间留有缝隙。位于头部中央靠前一点的地方,有一块菱形间隙,一般斜径有2.5厘米左右,医学学名叫前囟。用手摸上去有跳动感觉,这是头皮下的血管中血液在流动,不是病态。
有经验的人知道,孩子在生某些病时,囱门会发生变化,如吐泻严重、脱水的孩子会出现囟门凹陷的现象;如脑膜炎时,脑压增高,囟门可凸起。
囟门一般在1岁半左右闭合,如囟门闭合过早,可能是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若囟门闭合过晚,则可能患有佝偻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呆小病)。
25.为什么不要挤压婴儿的鼻疖?
儿童鼻疖为鼻尖或鼻前庭部毛囊或皮脂腺被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如处理不当可发生海绵窦栓塞及其它颅内感染。因面部静脉内无静脉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这与四肢静脉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有所不同。故此,如挤压鼻疖,细菌感染可经面部静脉,经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而到达颅内海绵窦内引起颅内感染,故小儿鼻疖切勿挤压。
26.怎样预防婴儿鼻子成畸形?
鼻畸形有先天性和外伤性两种,大多是外伤性。青少年的鞍鼻或鹰鼻畸形,大多起因于幼儿期未发现的鼻骨折。这是因为鼻子的部位在面部最突出,很容易受到外伤。幼儿的鼻梁结构尚未完全发育,加上无知好动,受伤后不容易发现而延误治疗。
胎儿期如果胎儿头颅发育过大,子宫内的空间就显得窄小,产生压力,致使鼻子在子宫内受挤,造成鼻骨移位、鼻梁不正等先天性畸形。有的胎儿在分娩时也可受到母体骨盆的过度压迫,造成鼻梁扁平或偏曲。
儿童鼻子发育随年龄而改变的幅度,比其他多数器官明显。出生后和幼儿早期,鼻子的形状通常宽阔,中间弧凹,鼻尖上仰,鼻子的生长速度很快,大约7岁时,鼻子长大约为出生时的2倍,14岁左右达到3倍。正由于鼻子的这种生长特点,故真正的鼻畸形在儿童期就不易察觉。女孩在12~13岁之后,男孩在14~15岁后才会显露出鼻畸形。当然,也不要把儿童期出现的鼻子某些正常现象误认为畸形,如把两眼、鼻根部低误认为鞍鼻畸形。
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才能接受鼻整形手术,一般认为接受鼻整形术的最恰当时机,是在鼻骨完全长成的时候,女性大致16~17岁,男性18~20岁左右。
27.如何预防婴儿斜视?
小儿出生后,身体的脏腑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眼睛也和其他器官一样,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如果在这个时候悬挂玩具不当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家长在床的中间系一根绳,把玩具都挂在这根绳子上,结果孩子总是盯着中间看,时间长了,双眼内侧的肌肉持续收缩就会出现内斜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对眼”。若把玩具只挂在床栏一侧,小儿会总向这个方向看,也会出现斜视。
因此,悬挂玩具应挂在床栏的四周,逗孩子时也不要总在一侧。另外,也不要总让孩子看眼前很近的物体,应经常把小儿抱到户外或隔窗远眺,使小儿视力得到良好的发育。
28.为什么别用电风扇直吹婴儿?
在酷暑盛夏季节,可不可以给孩子吹电风扇呢?由于年龄越小的孩子,体温调节中枢越不完善,所以婴儿既怕热也怕冷。电风扇不断地吹会使孩子感冒、腹泻、消化不良。因而即使天气很热,电风扇也不要直接对着孩子吹,更不要离孩子很近,吹的时间也不能过长;还要避免风扇固定在一个方向,最好是让风扇摇头旋转,风量开到最小,形成柔和的自然风,以降低室内温度,促进入体散热。
另外,在小儿吃饭、睡觉、大小便、生病的时候不要吹电风扇,小儿出汗较多时也不要吹电风扇,否则容易着凉生病。
29.怎样为婴儿清洁口腔与剪指甲?
新生儿刚出生时,口腔里常常有一定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一般无需擦去。为了清洁口腔,妈妈可以定时给婴儿喂些温开水,就可清洁口腔中的分泌物。如果一定要清除脏物时,让婴儿侧卧位,用小毛巾或围嘴围在婴儿的颌下,防止沾湿衣服。家长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棉签蘸上淡盐水或温开水,先擦口腔内的两颊部、齿龈外面,再擦齿龈内面及舌部。如果婴儿闭口不配合,家长可以用左手指、食指捏婴儿的两颊,使其张口,再进行清洁,但动作一定要轻巧,因为婴儿的口腔黏膜极柔嫩,唾液少,易损伤而致感染,产生发炎溃烂等现象,故在清洁口腔时一定要注意。
婴儿的指甲长得特别快,一两个月的婴儿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长,所以要间隔1周左右就要给孩子剪一次。剪指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在婴儿不动的时候剪,最好等孩子熟睡时剪。
由于婴儿的指甲很小,很难剪,所以尽量用细小的剪刀来剪,剪的不要太多,以免剪伤皮肤。
婴儿喜欢用手抓挠脸部和身上其他部位,往往会抓破皮肤,所以剪指甲时不要留角,要剪成圆形。
30.婴儿一天要睡多长时间?
二个多月的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每天能睡18~20个小时,其中约有3个小时睡得很香甜,处在深睡不醒状态。
3个月的孩子每日睡眠时间是17~18小时,白天睡3次,每次2~2.5小时。夜里可睡10个小时左右。
5个月的孩子每昼夜睡15~16小时,夜间睡10小时,白天睡2~3觉,每次睡2~2.5小时。白天活动持续时间延长到2一2.5小时。
6个月小儿一昼夜需睡15~16小时,一般白天要睡3次,每次1.5~2小时,夜间睡10小时左右。
7个月的小儿和6个月时差不多,孩子每天的须睡15~16小时,白天睡2~3次。如果孩子睡得不好,家长要找找原因,要想到孩子是否病了,给他量量体温。观察一下面色和精神状态。
8个月的孩子大约每天须睡14~16个小时,白天可以只睡两次,每次2小时左右,夜间睡10小时左右。夜间如果尿布湿了,只要孩子睡得很香,可以不马上更换。但有尿布疹或屁股已经淹红了的孩子要随时更换尿布。如果孩子大便了,也要立即更换尿布。
9个月孩子的睡眠和8个月差不多,每天需睡14~16小时,白天睡两次。正常健康的小儿在睡着之后,应该是嘴和眼睛都闭得很好,睡得很甜。若不是这样,就该找找原因。
10个月的孩子大约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白天睡两次,夜间睡10~12小时。家长应该了解,睡眠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小儿需要的睡眠比较多,有的小儿需要的睡眠就少一些。所以,有的小儿到了10个月,每天还要睡16小时,有的小儿只需12小时就足够了。只要孩子睡醒之后,表现非常愉快,精神很足,也不必勉强他多睡。
11个月的小儿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白天要睡两次,每次1.5~2小时。
有规律地安排孩子睡和醒的时间,这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基本方法。所以,必须让孩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得过饱,不要玩得太兴奋,睡觉时不要蒙头睡,也不要抱着摇晃着入睡,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然入睡习惯。
31.婴儿被蚊虫叮咬了怎么办?
到了夏天,被蚊虫叮咬是常见的。如蚊虫叮咬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可涂用止痒剂,常用的止痒剂有硫磺炉甘石洗剂、炉甘石呋喃西林洗剂、10%氨水、樟脑水等。如果家中暂时没有这些药水时可以用花露水;如果已发生继发感染、应服用抗生素,局部用硼酸水清洗;如果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荨麻疹时应服用脱敏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根等。
为了预防蚊虫叮咬,到了夏季应经常给孩子洗澡,把小儿指甲剪短,防止局部痒用手抓,睡觉时可用蚊帐或用避蚊药来预防。
32.怎样保护婴儿的听力?
许多幼儿长大后失聪,都是由于从小没有注意保护引起的。因此家长应特别注意保护婴儿的听力。
(1)谨慎用药。由药物所致的后天性耳聋占比例最大,所以,凡对听力有影响的药物要尽量避免使用,特别要杜绝滥用。常见对听力有毒性的药物有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速尿、阿斯匹林和氯喹等。
(2)防止外伤。人的听觉是由声波传入耳内,引起鼓膜震动而产生的。鼓膜很薄,承受不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平时要避免外伤,不要用火柴头、发夹等挖耳道。打耳光可导致耳聋已屡见不鲜。
(3)避开强声。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听力远比生活在城市的老人听力为好,这也与人从小接受强声多少有关。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注意避开强声,家用电器音量不要开得过大,近距离打雷要捂耳张嘴,放鞭炮要用塞子把耳朵塞住,少到喧闹的地方去。
(4)注意饮食。饮食与听觉也有一定的关系。高脂肪饮食会使超负荷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内,造成动脉硬化症,导致听觉器官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引起听力减退,所以,从儿童时代就要注意,不要过量摄入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动物肝肾、鱼和蛋黄。
(5)不嗜烟酒。小孩要养成不抽烟、不饮酒的习惯,因烟的尼古丁和酒中的醇类对听视神经都有损害。长期吸烟还会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听觉器官的血液供应。
(6)加强护理。发现听力减退就要坚持按摩耳廓,每天搓外耳80~100次,将耳朵搓红搓热,一般坚持一段时间,听力便会改善,发现耳部疾患要及时治疗。
33.为婴儿正确穿衣的方法有哪些?
(1)穿衣的学问
婴儿的肌肤比较细嫩、滑腻,因此,他的穿衣非常讲究,需要非常小心。特别是婴儿的手脚活动有力、灵活、轻便,如果给他穿得太多、太厚,就无法自由活动,就不利于婴儿成长。婴儿受到束缚,就会变得非常烦躁,甚至哭闹不止。因此,婴儿穿的衣服要便于孩子活动,而且要比新生儿时穿得单薄一些。虽然穿衣厚度、件数的多少跟季节相关,但此时宝宝的穿着多少大概与妈妈差不多,这是最好衡量宝宝穿着的标准。
婴儿满了2个月后,孩子的两条腿就会不停的蹬踢,往往会把被子踢开,这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着凉。在新生儿时一直穿的衣服穿在婴儿身上就显得紧绷绷的了,往往会缠住身体,妨碍孩子的活动,因此,这时就应准备给宝宝换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内衣了。
婴儿在晚上最好穿着衣服睡觉。白天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时,可以让孩子穿短袖衣、短裤等,使孩子手脚好伸到外面自由活动,这样孩子的四肢才会不断发育发达。
婴儿的内衣最好采用棉布做的,便于吸掉身上的汗水。而在寒冷的地方或冬季可以用合成纤维的布料做衣服。总之,婴儿的穿衣一定要柔和、舒适才适宜于孩子穿着。
随着宝宝不断增大,活动量也不断增加,衣着式样也应随之变化,上衣可稍长,可将和尚领的短衫改为小翻领衬衫;由于宝宝4~5个月时开始长牙,常常流很多口水,可穿上一件罩衫或吸水性强的围嘴。下身除夏季外可穿宽松的背带连脚裤,以便保暖和自由活动,根据天气变化可穿上柔软的鞋袜和带风雪帽的外套。因为宝宝皮肤非常细嫩,经受不住刺激,一定要注意宝宝不受风寒。
(2)换衣原则
随着婴儿的逐渐长大,运动较以前更为活跃,容易出汗,因此,最好经常更换婴儿的内衣,让孩子习惯穿得单薄些、舒服些。
婴儿白天醒的时间长,又好动,因此,白天尽量穿合体的衣服,而且要单薄些。晚上睡觉时则换穿稍微长大些的睡衣。
早晨最好把内衣都换掉,晚上则最好光着身子穿睡衣。只要穿着睡衣,即使将被子蹬掉,手脚及肚皮也不会露在外面,避免受凉。
如果宝宝大小便已形成习惯,活动时可不用包尿布,而给宝宝穿上背带式的开裆裤,既美观大方,又能防止泌尿道感染。不要用松紧式、缩腰式的裤子,以免影响宝宝长身体。在松松活活的衣裤里,宝宝自由自在地不断成长发育。
(3)换衣方法
在给婴儿换衣服时父母要有耐心,动作要轻柔,不要伤着婴儿。换衣服最好在床上进行,上面垫上一块垫子。这样又方便、宽敞,又使婴儿感到温和。在给婴儿换衣服时由于需要适当搬动他,他会感到很反感引起哭闹。因此,在给他换衣服时要一边不时地亲热他,一边与他闲聊以此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变得愉快。
在给婴儿换衣服前,要把他所有衣服的钮带和钮扣全部解开,但不晾开,然后脱去衣服。在穿内衣或外衣时,要轻轻地托起婴儿的头部及背上部,从背后往胸前穿,穿时先分别穿两只衣袖。注意不要震动他的头部或使头跌下来碰着床面。在穿袖子时先把一只手的手指从婴儿服收拢的一只袖子袖口穿过去,然后轻轻握住婴儿的手,把衣袖套在他的手上,再把衣袖往下拉,而不是把婴儿的手往外拉,以免拉伤他的手臂。穿好两只衣袖后,把背面的衣服向下拉,合拢衣服,打好结扣。
脱衣脱裤同穿衣穿裤方法相同,只是反着做。在给婴儿换衣换裤时,如果婴儿穿的不是连衣裤,应先换衣,后换裤,不要上下全部脱光,以免着凉。无论婴儿穿的是不是连衣裤,当婴儿脱下衣服后,在没来得及穿的间隙,都要用一块温暖的毛巾包住他,以免婴儿的皮肤接触冷空气感到不安或受凉,要时时刻刻以婴儿身体健康为重。
(4)训练穿衣
母亲为宝宝穿衣时,动作要轻柔缓和,态度要和蔼可亲,更多鼓励孩子,使他愉快地配合。要结合穿衣和宝宝讲话,发展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如穿上衣时,叫他“伸手”;穿袜子、鞋子时“伸脚”;洗手时“伸出小手”;洗脸时“闭上眼睛”等。要教会他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懂得动作的名称和做法。还可以用游戏的方法,使他乐于配合。如穿裤子时告诉他要做一个“小鸭钻山洞”的游戏:先捉住“小鸭”——小脚丫,再让“小鸭”钻“山洞”——裤筒。要用亲切、丰富的语言和表情、欢快的音乐、有趣的方法,培养孩子爱清洁讲卫生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孩子逐渐就会学到穿衣的习惯。
34.怎样给婴儿洗澡?
要随时为婴儿洗澡和换衣,这样才能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通过洗澡,可以去除隐藏在皮肤堆积物中的细菌,可促使血液循环通畅,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增加食欲,睡得更香,对宝宝的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洗澡时还能全面检查孩子皮肤有没有不正常的反映,同时能起到按摩和活动全身的作用,非常有利于活络婴儿的脊骨和血液。
(1)洗澡用具和用品
洗澡用具主要有婴儿澡盆、浴巾、塑料布、毛巾、纱布(2块)、婴儿香皂、脱脂棉花、棉签、婴儿油、梳子、爽身粉等。
或者,最简单的,准备大澡盆1个;小盆2个,一个用来洗脸,另一个用来洗屁股;浴巾1条;小毛巾3~4条,可分别用于洗脸、洗屁股、洗脚等;痱子粉或爽身粉1盒;婴儿香皂1块。
(2)洗澡时间和水温
洗澡没有什么特别时间,在1天之内的什么时间洗都行,只要不让孩子受凉就行了,因此最好选1天中气温高的时间洗。冬天,最好在正午至下午2点钟之间,喂奶前30分钟洗。如果是冬天晚上洗澡,最好先将室温提高到22℃左右再洗。
给婴儿洗澡要快速,不使婴儿疲劳和感冒,要争取以短时间内洗完,每次5~7分钟左右为适当,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如时间太长,母亲和婴儿都感到疲劳,同时,婴儿也会受凉。
洗澡用水的温度一定不要过高过低,过高会烫伤婴儿,过低婴儿又会受凉感冒,一般以夏天38℃,冬天40℃左右为宜。冬天,要准备些更热的水备用。如果习惯了,用手测一下就行,但开始时最好还是用温度计测量为好,开始时水量放7成就可以了,因为中途还要往里加水。孩子洗了第1遍后,最好还清洗1次,进行冲浴,清除孩子身上皂液泡沫等。
(3)洗澡方法和步骤
①准备好换洗衣服、尿布及洗澡用具等。
②将温度适当的热水倒入澡盆内,约有15厘米深即可。
③迅速脱去婴儿衣服,尽快地看一看身上有无异常。
④将浴布从胸部包至后背,将婴儿的后头部放在左腕上,用左腕和左手的拇指按着婴儿的耳朵,用右腕支撑后背和屁股,抱起婴儿。
⑤从腿到屁股按顺序慢慢放进澡盆,一直到水没过肩头。如果把屁股放在浴盆底部,宝宝既不吃惊,也不哭,说明水温适当。
⑥首先从脸部开始洗。用另外一个准备好的洗脸盆里的水拧一块纱布,按睛睛、额头、脸蛋、下颌的顺序擦。眼睛要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擦。这时不用香皂,而且绝对不能擦嘴里面。
⑦擦洗头。左手舒伸到孩子头后,用拇指和中指向前压耳廓将耳孔堵住,右手拿纱布打湿头发,沾婴儿香皂给宝宝洗头,冲掉肥皂沫,清洗干净,用拧干的纱布擦去水分。
⑧洗身体。用另一条纱布沾上婴儿香皂全身擦洗,最好按颈部、胸部、手腋下、腹部、后背、腿部、屁股顺序洗。皱褶部、腹股沟、脖子、腋下、手掌、屁股等处要认真洗干净。
⑨洗完后要仔细地冲净肥皂沫,让宝宝充分暖和后,再用热水冲冲身子就算完了。
⑩将孩子抱出澡盆,用干浴巾包好后轻拍全身,以便吸光身上的水分。切记不要搓,特别是有褶的部位要轻轻地擦。
上痱子粉或爽身粉时,要少量轻轻地按着涂。如果用粉扑拍打的话,宝宝会吸进去。
穿衣服前,迅速地用手指轻轻地扒开肚脐,用棉签和纱布拭去水分。肚脐弄不干时,可用棉签和消毒棉沾酒精擦,再敷消毒棉用橡皮膏固定。
垫上尿布,快速穿上衣服。
消除耳朵和鼻子的污物。由于婴儿动弹不安,如果不用一只手牢牢地按住婴儿的头部都是危险的。棉签在里面转着清除污物,但绝不能插入太深。耳朵周围和耳垂等漏洗的地方,可用消毒棉擦洗。
用梳子轻轻梳理头发。
洗完澡,嗓子会发干,喂宝宝些接近体温的白开水,补充水分。
这是一般的洗澡顺序与进行方法。其他还有如先将孩子脱光放在浴巾上,放入澡盆前就先擦上婴儿香皂;或是根本不用婴儿香皂,而是将沐浴液置于热水中等方法。但是,在进入澡盆前先擦婴儿香皂的方法不适用于寒冷季节。将沐浴剂溶于热水中来洗澡的方法不适宜于皮肤不好的婴儿。
新生婴儿1个月内,要尽可能在专用的婴儿浴盆洗澡。在出生后3个月内不要去公共浴池。如果不得不去时,应在水干净的时候早点儿去,最好是冲浴。还有,在浴池里绝对不要让婴儿坐在地上。
(4)不能洗澡的情况
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宜给孩子洗澡的,特别是孩子身上不舒服,怀疑生病时——比如不吃奶、呕吐、咳嗽厉害、体温达37.5℃以上均不宜洗澡。至于轻微的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往往属于生理现象,只要情绪正常,可以照常洗澡。
对于婴儿来说,洗澡是要消耗体力的。因此,每次洗澡时间不要太长,在热水中浸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5分钟,以洗干净为宜。
(5)不能洗澡时的清洁
必须随时注意清洁卫生,即使宝宝生病,或因其他原因几天不能洗澡,但可用海绵浴或油浴保持皮肤清洁。
①海绵浴
第一步:在暖和的室内,脱去婴儿的衣服,用浴巾包裹起来。
第二步:把纱布或海绵放入热水中,拧干后打上少许婴儿香皂。擦脖子、腋下、屁股和有皱褶的地方等,擦到哪个部位就将哪个部位从浴巾下露出,一点点地擦,轻轻地擦,别把孩子的皮肤擦红了。
第三步:用热毛巾擦2~3次,不要残留肥皂沫。注意热毛巾不要太热。
②油浴
第一步:同海绵浴。
第二步:用脱脂棉沾着婴儿用油,按照海绵浴洗澡的要领擦洗身体。注意:冬天婴儿用油太凉,要用人体把它弄暖,不然会惊吓着婴儿。
第三步:用纱布或毛巾轻轻地擦拭身体,把油揩掉。
第四步:薄薄地涂上痱子粉。
35.为什么婴儿需要适度户外锻炼?
日光、空气和水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三件宝物,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就可以在日光下和新鲜的空气中活动,这对于提高小儿身体对外界环境突然变化的抵抗力,增强体质,对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阳光照射在人身上,刺激肾上腺的分泌增加,日光中紫外线具有强力的杀菌特性,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性,促进身体吸收食物中钙和磷,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促进骨路的发育,有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作用,紫外线还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小儿贫血。
婴儿晒太阳可以选择避风的地方,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婴儿的头部和眼睛,可以戴小帽子,将脸和手露着。开始5~10分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延长照射的时间,夏天可在树荫下进行。
新鲜空气可促进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紧张度,有利于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小儿抗寒和耐寒的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婴儿每天可定时抱到户外(凉台、走廊)散步,开始时间略短,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
小儿到户外锻炼应注意的事项:头上要戴帽子,以免阳光直接照射头部;不要隔着玻璃晒,因为紫外线会被玻璃吸收而没有效果;小儿晒太阳后,如果出汗多,一定要用干软的毛巾将汗马上擦干,还要给孩子补充些水分,如温水、果汁等。如果小孩身体不适或有病,可暂停户外锻炼。
36.如何保护婴儿的眼睛和耳朵?
(1)保护婴儿的眼睛
①婴儿的眼睛十分娇嫩、敏感,极易受到各种物质侵袭,因此需小心保护,让孩子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讲究眼部清洁,防止疾患感染:婴儿的洗脸用品,应有专用的毛巾和脸盆,并且经常保持清洁。每次洗脸时,可先擦洗眼睛,如果眼屎过多,应用棉签或毛巾沾温开水给轻轻擦掉。婴儿毛巾洗后要放在太阳下晒干,不要随意用他人的毛巾或手帕擦拭婴儿眼睛。婴儿的手要经常保持清洁,不要让孩子用手去揉眼睛,发现婴儿患眼病,要及时治疗,按时点眼药。
②防止强烈阳光或灯光直射婴儿眼睛:婴儿室内的灯光不宜过亮,到室外晒太阳时,要戴遮阳帽以免阳光直射眼睛。平时还要注意不带婴儿到有电焊或气焊的地方,免得刺伤眼睛,引起眩目。
③防止锐利物刺伤眼睛及异物入眼:婴儿的玩具要没有尖锐棱角的,不能给婴儿小棍类或带长把的玩具。要预防尘沙、小虫等进入眼睛。一旦发生异物入眼,别用手揉,可滴几滴眼药水刺激眼睛流泪,将异物冲出来。
④成人患急性结膜炎时,要避免接触婴儿:眼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婴儿去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如果父母患上眼病,那么应及早为婴儿预防。
(2)保护婴儿的耳朵
听觉功能,是语言发展前提。如果耳朵听不到声音,就无法模仿语音,因而也就无法学会语言,这就会成为聋子,这对婴儿的智力发育极为不利。因此,保护好婴儿听力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必须对下列方面加以注意:
①慎用链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能够引起听神经中毒的抗菌素,这些药物可以导致耳聋,即使非用不可,也应少用。
②防止疾病发生。麻疹、流脑、乙脑、中耳炎等疾病都可能损伤婴儿的听觉器官,造成听力障碍。因此,要按时接种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积极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
③避免噪声。婴儿听觉器官发育还没有完善,外耳道短、窄,耳膜很薄,不宜接受过强的声音刺激。各种噪声对婴儿不利,会损伤婴儿柔嫩的听觉器官,降低听力,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
④不要给婴儿挖耳朵,不要让婴儿耳朵进水,以免引起耳部疾患。
⑤防止婴儿将细小物品如豆类、小珠子等塞入耳朵,这些异物容易造成外耳道粘膜的损伤,如果出现此类问题,应该去医院诊治,千万别掏挖,以免损伤耳膜耳鼓,引起感染。
37.怎样正确抱婴儿?
(1)婴儿不同姿势的抱法
①抱起仰卧的婴儿:如果婴儿仰卧睡在床上,需要抱他起来时,只用一只手慢慢地托住婴儿的下背部及臀部,另一只手慢慢托住头及颈下方,再慢慢地把婴儿抱起,使他的身体有依靠,头不会往后仰。再把他小心地转放到肘弯或肩膀上,使头有依靠,不至于耷拉着身子和头。
②抱起侧卧的婴儿:如果婴儿侧着睡在床上,需要抱起他时,可用一只手慢慢地托住他的头颈部下方,另一只手慢慢托住他的臀部。再把婴儿挽进手中,确保他的头不耷拉下来,再轻轻地慢慢地把他托起,让他靠住你的身体,然后用前臂轻轻地滑向他的头部下方,使他的头靠在你的肘部,让他感到有所依靠。
③抱起俯卧的婴儿:如果婴儿俯卧着需要抱起他时,用一只手慢慢地托住他的胸部,并用前臂支住他的下巴,再用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臀下,然后慢慢地抬高他,使他面转向你,靠近你的身体;用另一只支撑他头部的手向前滑动,直至他的头舒适地躺在你的肘弯上;另一只手则放在他臀下及腿部。这样,他好像躺在摇篮里一样,感到很安全。
(2)放下婴儿
用一只手置于婴儿的头颈部下方,用另一只手抓住他的臀部,再慢慢地、轻轻地把他放下。在放的过程中一直扶住他的身体,直到感到他已落到床褥上为止。然后从婴儿的臀部慢慢地抽出手来,再用抽出的这只手慢慢地抬高他的头部,使另一只手能够抽出来,再轻轻地放下他的头,不要一下就把他的头放在床上,或把手臂抽得太快。千万别让婴儿受到惊吓,否则婴儿会出现夜哭的。
(3)用背带兜抱婴儿
若想把婴儿带出去走走,或者需要腾出手来做点家务事,使用背带来兜抱婴儿是最好办法。其优点在于安全可靠,简便灵活。可以让别人帮助穿上带背或脱下,又可在无人帮助时自己穿上或脱下。同时,在母亲的走动时,也可以使婴儿获得安抚和亲切感,增加母子感情交流。在母亲背带兜抱活动中还可使婴儿得到运动,有利于生长发育。用背带兜抱婴儿的方法如下:
在腰部扣紧腰带。如果感觉不合适,可在前面扣紧再转回腰部。再抱起婴儿,让他靠住你的肩膀,然后一只手托住他的头后部。坐下来,身体向后倾,让你的胸腹部支撑着婴儿,再向上拉起兜袋,让婴儿的腿穿过兜袋的洞(但不要用手去拉),用一只手托住婴儿,再用另一只手把肩带拉到你的肩膀上,当你坐直身体时,婴儿的重量就逐渐落到背带上。当你需要把身体向前倾时,你要用一只手把婴儿的头托住,以免婴儿因自己不能支撑而头部后仰。
脱背带的方法与穿背带的方法相同,只是反着做而已,但需要非常注意婴儿的安全,千万别把婴儿摔着或者吓着。
38.如何培养婴儿的睡眠习惯?
许多家长问大夫:孩子晚上不睡觉,但也没有其他不适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呢?
其实,人类昼出夜寝的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是一种普遍的生活习惯。如果你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白天睡觉的习惯,那么,到了晚上就不会发困。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睡够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醒来,都显得很精神。当然,如果在夜间醒来,就会扰得大人不得安宁。
睡眠既然是个生活习惯,就可以调节,这需要母亲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孩子,养成他良好的睡眠习惯。白天让孩子尽量少睡,在夜间除了喂奶,换1~2次尿布以外,不要打扰孩子。在后半夜,如果孩子睡得很香也不哭闹,可以不喂奶。随着孩子的月龄增长,逐渐过渡到夜间不换尿布,不喂奶。如果妈妈总是不分昼夜地护理孩子,那么孩子也就会养成不分昼夜的生活习惯。如果以上办法都不起作用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点镇静药。适当地吃2~3天的镇静药不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后果。
39.为婴儿配置睡袋有哪些好处?
小婴儿在最初几周内不喜欢换衣服,当他需要换衣服时,你将需要一种既易于换尿布、干扰又最小的衣服。因此,在开始时最好是采用婴儿睡衣,但一旦你的婴儿稳定下来(可能在1个月内),一件式弹力连衣裤套装也相当实用。
当你的婴儿4个月左右时,他也许需要睡袋,特别是在冬天。你的婴儿可以温暖舒适地睡在里面并且不会发生在寒冷的夜晚踢开毯子和被子的危险。如果天气十分冷,就给婴儿先穿上弹力睡袋,要不然,就只穿汗衫和包上尿布。
许多父母亲担心一旦把婴儿放下睡觉后他是否会太热或太冷。你可以用手触摸他的颈后部来辨别,不过你的手不能太热或太冷。
如果颈后部的温度似乎和你的皮肤温度相同时,那么,他的温度是正常的;如果摸起来湿润或多汗则他多半是太热了。如果你已给他盖上几张毯子,可取走1张;如果他盖着被子,可取走1层。如果他的颈部摸起来凉的话,就外加1张毯子或1层被单。决不要摸婴儿的双手来判断他的温度,因为婴儿的肢体常较身体其余部分温度低(冷)些,并经常呈蓝色。这些都不必担心。
40.如何保护婴儿的乳牙?
婴儿在6个月左右就开始出牙,到2岁左右萌出全部乳牙,大约有20颗。乳牙一般持续6~10年时间,这段时间正是小儿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如果牙齿不好,会影响小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妨碍健康,还会影响到小儿的容貌和发音。因此,必须十分注意保护乳牙。
乳牙的好坏一般决定于母亲妊娠期的营养。在乳牙萌出后,应注意以下问题:
(1)时常保持口腔清洁。婴儿期虽然用不着刷牙,但每次进食后及临睡前,都应喝些白开水以起到清洁口腔、保护乳牙的作用。
(2)保证足够营养。及时添加辅食,摄取足够营养,以保证牙齿的正常结构、形态以及提高牙齿对齿病的抵抗力。如多晒太阳、及时补充维生素D可帮助钙质在体内的吸收。肉、蛋、奶、鱼中含钙、磷十分丰富,可以促使牙齿的发育和钙化,减少牙齿发生病变的机会。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所以要经常吃些蔬菜和水果,其中纤维素还有清洁牙齿的作用。饮水中的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过高或过低时,对牙齿的发育都是不利的。
(3)注意药物。四环素以及其它霉素之类的药物会使小儿牙齿变黄及牙釉质发育不良,因此要慎重服用四环素等药。
(4)形成正确的吃牛奶姿势。吃牛奶的婴儿,可因吃奶姿势不正确或奶瓶位置不当形成下颌前突或后缩。婴儿经常吸吮空奶嘴会使口腔上腭变得拱起,使以后萌出的牙齿向前突出。这些牙齿和颌骨的畸形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容貌,还会影响其咀嚼功能。因此,婴儿吃奶时要取半卧位,奶瓶与婴儿的口唇呈90°角,不要使奶嘴压迫上、下唇;不要让婴儿养成吸空奶嘴的习惯。
(5)适当锻炼牙齿。出牙后要常给婴儿吃些较硬的食物,如饼干、烤面包片、苹果片、水萝卜片等等,以锻炼咀嚼肌,促进牙齿与颌骨的发育。1岁以后大牙(臼齿)长出后,应当经常吃些粗硬的食物,如蔬菜等,如果仍吃过细过软的食物,咀嚼肌得不到锻炼,颌骨不能充分发育,但牙齿却仍然生长,就会导致牙齿拥挤,排列不齐或颜面畸形,十分难看。
(6)如果发现乳牙有病要及时治疗。乳牙因病而过早缺失,恒牙萌出后位置会受影响,使得恒牙里出外进,造成咬合关系错乱,可导致多种牙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及时诊治,否则会影响婴儿今后的容貌。
41.怎样预防男婴的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阴囊疼痛,多数男婴伴有腹痛,少数则伴有恶心、呕吐。睾丸扭转分为鞘内扭转和鞘外扭转2种。鞘外睾丸扭转除了产生上述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精索增粗、睾丸上缩、移位等体症,诊断鞘外睾丸扭转并不困难。但鞘内型睾丸扭转除了前述一般症状之外仅有睾丸肿痛的体症,数小时后阴囊会红肿,如患儿未及时就医,或者被误诊为睾丸炎或附睾炎,就会延误手术治疗的良机,而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切除睾丸。其原因是长时间睾丸扭转造成睾丸供血受阻,导致睾丸不可逆的坏死。但有些鞘内型睾丸扭转,单靠症状和体症很难确诊,这时尚需借助于多普勒听诊器或同位素扫描。
凡睾丸扭转发生后8小时内手术者,治疗效果大多是满意的。若超过12小时,则75%患儿的睾丸发生坏死,必须行睾丸切除,因此,对男婴的睾丸处疼痛要特别警惕睾丸扭转的发生,应该尽早就医。
42.用匙给婴儿喂食物有哪些好处?
当婴儿开始品尝奶以外的食品时,就要遇到用匙喂的问题,因为好多固体食品是不能用奶瓶喂的,为了能使婴儿顺利地添加辅食,吃上固体食物,练习用匙喂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日后能顺利断奶打下基础。
父母不要轻视这个问题,开始用匙喂时,婴儿往往不习惯,以往只要唇一吸就到嘴,而现在却要面对一匙硬邦邦的东西,且不说食物的味道和质地发生了变化,光是匙子本身就足以让他反感。因而,婴儿会露出“拒绝”的态度,这不要紧,父母可在每次喂奶前先试着用匙喂些食品或在吃饭时顺便喂些汤水,时间一久,慢慢习惯了,等他觉得匙中之物是好吃的了,就会接纳匙了。有时,父母看到孩子把喂进去的食物又用舌头顶出来,以为孩子不愿吃,索性就不喂了,其实不是孩子不愿吃,只不过他的舌头不灵活,不好使而已,多喂几次就熟练了。
练习用匙喂,也是在给孩子进行食物教育,父母关键要引导孩子主动地去学习吃食物。让孩子在不断品尝到新的滋味中,激发他们吃食物的热情,只有接受了匙子,婴儿才能在匙中吃到丰富的食物,享受人生的一种乐趣。
43.为什么婴儿喜欢“吃手指头”?
婴儿长到4~5个月时,常会听到做妈妈的这样埋怨婴儿:“怎么又吃手了,脏死了!”、“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真不讲卫生!”,然而,不管妈妈怎么干涉都不起作用,婴儿照样把手指头或其他东西放到嘴里有滋有味地吃着,常常手指头在嘴里被泡得皱巴巴的。
这种行为究竟好不好呢?其实,婴儿喜欢吃手指、咬东西并不一定是他想吃东西,有人说“婴儿的手是甜的”,那就更没有道理了。吃手指或咬东西,是婴儿想了解自己及对外界积极探索的表现,说明婴儿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婴儿能用自己的力量把物体送到嘴里是不容易的,这标志着婴儿能使手、口动作互相协调的智力发育水平,而且对稳定婴儿自身的情绪也起到一定作用。当婴儿肚子饿了、疲劳、生气的时候,吸吮自己的手指头情绪就会稳定下来。因此,做父母的要认识到婴儿吃手指、咬东西的意义,不要强行制止婴儿的行为,只要婴儿不把手弄破,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他去吃,否则会妨碍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及抓握能力的发展,打击婴儿特有的自信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在整个婴儿时期是一个过程性的,一般到8~9个月以后就不再吃手指或咬东西了,如果婴儿长到这么大还是这样,就必须引起注意,要帮助他纠正,防止今后形成吃手指的不良习惯。另外,婴儿吃手指或咬东西时,还要注意卫生,要保持手的清洁,玩具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干净,还要注意硬的、锐利的东西及小的东西如钮扣、别针、豆子等不能让婴儿放进嘴里,防止发生危险。
44.为什么不要给婴儿穿得太厚?
孩子穿的衣服薄厚也应适宜,穿得太少,孩子的手、脚都发凉,容易生病;穿得太多,活动起来不方便,一动就会出汗。出汗之后,再一受风更容易着凉。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也就是说,要想让小儿平安不生病,只需要吃七分饱,穿七分暖就行了,若吃得过饱,穿得过多,反而容易生病。
45.咀嚼饭给孩子喂食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食欲旺盛,可吃的食物品种多了,但是,孩子的牙齿还没几个,父母既想给孩子吃,又怕孩子没能力去吃,就会去助一臂之力,把饭菜经自己的口嚼烂后再喂给孩子,自以为是采取了最佳的办法,其实,这是一种既不卫生、又不高雅的办法。
成人的口腔中常有一些细菌、病毒,往往会通过被咀嚼过的饭菜传给孩子,孩子的抵抗力是弱的,对成人不致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就可以使小儿患病。有人曾做过实验,从一个不经常刷牙的人口腔中取出一些食物残渣来检验,竟发现有8亿多个细菌,这多么令人可怕!而且,经过咀嚼的饭菜口味差多了,食物的色香味全都被父母品尝了,留给孩子的是一团烂糟糟的味道极差的食物,孩子经常吃这种被咀嚼过的饭菜是会倒胃口的。再说,也不利于小儿咀嚼肌和“下巴骨”的发育。因此,从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不应该图省事,要花些时间单独为孩子做些烂、碎的食物,让孩子吃得既营养又卫生。
46.小儿咀嚼固体食物有哪些益处?
正常的咀嚼机能对咀嚼肌和颌骨的发育起着生理性刺激的作用。充分的咀嚼运动,不仅使肌肉得到锻炼,同时对乳牙的萌出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小儿在乳牙萌出时及以后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咀嚼肌就不发达,牙周膜软弱,甚至牙弓与颌骨的发育增长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口腔中的乳牙、舌、颅骨是辅助语言的主要器官,它们的功能实施又靠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可见,乳牙的及时萌生、上下颌骨及肌肉功能的完善发育,对婴儿发出清晰的语音、学会说话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经常给孩子咀嚼固体食物,对孩子的语言、牙齿的发育极其有益。
47.如何纠正出牙期的不良习惯?
在小儿生长发育期间,许多不良的口腔习惯能直接影响到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上下颌骨的正常发育,从而严重影响了容颜面部的美观。下列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
(1)咬物。一些儿童在做作业想问题时,爱咬笔杆或咬其他物体(如袖口,衣角,手帕等),这样在经常咬物的牙弓位置上易形成局部小开牙畸形。
(2)偏侧咀嚼。常见一些小儿在咀嚼食物时,常常固定在一侧,这种一侧偏用一侧废用的习惯形成后,易造成单侧咀嚼肌肥大,而废用侧因缺乏咀嚼功能刺激,使局部肌肉废用萎缩,从而使颜面部两侧发育不对称,造成偏脸或歪脸。
(3)吮指。婴儿一般在3~4个月时,常有吮指习惯,一般在2岁左右逐渐消失。如果3岁后还常有这种动作,就属不良习惯,由于手指经常被含在上下牙弓之间,牙齿受到压力,使牙齿正常方向的萌出受到阻力,而形成局部小开牙,即上下萌牙之间不能咬合,中间留有空隙。同时由于经常作吸吮动作,两颊收缩使牙弓变窄,形成上前牙前突或开唇露齿不正常的牙颌畸形。
(4)张口呼吸。后果是可使上颌骨及牙弓受到颊部肌肉的压迫,限制了颌骨的正常发育,使牙弓变得狭窄,前牙相挤排列不下引起咬合紊乱,严重的还可出现下颌前伸,下牙盖过上牙,即俗称“兜齿”、“瘪嘴”。
(5)舔舌。多发生在替牙期,可使正在生长的牙齿受到阻力,致使上下前牙不能互相接触和把前牙推向前方,而造成前牙开牙畸形。
(6)偏侧睡眠。这种睡姿使颌面一侧长期受到固定的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颌骨及牙齿畸形,两侧面颊不对称。
(7)下颌前伸。即将下巴不断地向前伸着玩,可形成前牙反颌,俗称“地包天”。
(8)含空奶头。一些婴儿喜欢含空奶头睡觉或躺着吸奶,这样奶瓶压迫上颌骨,而婴儿的下颌骨则不断地向前吮奶,长期反复地如此动作,可使上颌骨受压,下颌骨过度前伸,而形成下颌骨前突的畸形。
48.婴儿围坐喂饭有哪些好处?
这个月龄的婴儿大多都可以独坐了,差一点的婴儿也能靠着坐了,因此,让婴儿坐在有东西支撑的地方来喂饭是件容易的事。问题是要让他每次喂饭靠坐的地方要一致,让他明白坐在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准备吃饭的。一般常可选择在小推车上或婴儿专用餐椅上。这时候,婴儿对吃饭的兴趣是比较浓的,他们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好像饿得要命,饥不择食,哪里还在乎坐在什么地方,很乐意按你的摆布好好坐着吃的,坐在一处吃饭的习惯就容易培养起来。如果,到了1岁再来培养这种习惯就不行了,1岁的孩子一方面身体的需要减少,另一方面他的兴趣日益广泛,再也不把大部分的兴趣都集中在进食上。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爬上爬下、玩扔东西,主见也多了,根本不会再听父母的任意摆布,老老实实地坐着吃饭,绝大多数也就会养成边吃边玩的习惯。因此,这个月龄是培养定点吃饭的好机会,父母千万不要贻误良机。不然,到时候责怪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坐着吃饭时,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培养孩子这样做。
49.哪些食品不宜喂婴儿?
快1岁的婴儿最惹人喜爱了,他已能够理解父母的一些话,模仿大人做一些事,会用手势加上发音来表示自己的要求,尤其是看到大人吃东西,会表现出迫切的需要,这时,父母就要分清不是所有的食品都能喂给孩子的。像零食瓜子、花生、糖果等小而滑、坚而硬的食品是不应该给孩子吃的,虽然,婴儿已长牙,但它的咀嚼功能,毕竟还未发育好,没有能力去食用。再者,粒状光滑的食品容易引起呛咳,婴儿的吞咽功能没有完善,不能像成人那样咽食物时会厌软骨如盖子一样很好地把气管口盖住,因而容易呛入气管发生意外。如果,父母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话就要冒一定的风险,从孩子的安全角度出发是不值得这样去做的。另外,像元宵、年糕、粽子等糯米制品比较粘,又不易消化,不宜让婴儿食用。一些刺激性食品如咖啡、浓茶、辣椒不利于婴儿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也是不适合婴儿食用的。太甜、太油腻的食物营养价值低,婴儿吃后影响正常进食,最好也不要食用。给婴儿选择的食品应该是营养丰富、易消化、口味不重的一些食品。
50.怎样培养婴儿自己吃饭?
这时婴儿总想自己动手,所以可以手把手地训练婴儿自己吃饭。即使吃得不顺利也不要紧,铺上一张塑料布,让婴儿练习练习。
吃饭前先将手洗干净,婴儿能拿的食品就让他自己拿着吃。喝水、牛奶、果汁时尽量用杯子,开始时可少放些。刚开始肯定会呛着或洒得到处都是,但只要多练习,逐渐会好的。要是总认为太脏而不让婴儿自己动手的话,那到了三四岁也许还不会自己动手吃。
这时正是边吃边玩,饮食时多时少的时候。所以,无论婴儿吃不吃,过了二三十分钟就不再喂他。
51.为什么有些婴儿爱咬人?
孩子到了7个月左右,乳牙开始萌出,便经常喜欢咬一些固体食物来磨牙,并且形成咬物或咬人的习惯。如果是属于这种情况的,做家长的应经常给孩子一些固体食物吃,以用来磨牙和锻炼咀嚼功能。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情感逐渐发展,依恋家里的亲人,离不开母亲,而且情绪变化大,容易冲动,又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常常是行为表现特殊。比如,不论是高兴还是生气,都有可能在妈妈胳膊上或肩上咬一口,越让他松口,他越是咬住不放,咬得妈妈特别疼。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咬人的习惯逐渐被手的动作取代,情绪趋向稳定。
因此,对小儿的咬人习惯不必大惊小怪,要尽量给孩子提供高兴、愉快的环境,这样对他的情绪发育极有好处。
52.如何培养婴儿定时排便的习惯?
培养小儿定时排便的习惯,必须从孩子出满月开始。首先,要培养孩子夜里不尿和少尿的习惯。临睡前尽量不喂水,要喂饱奶,睡前把一次尿,使孩子慢慢习惯于夜里不尿或少尿,这样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休息,睡个好觉。排尿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父母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排尿时间,按照一定规律在睡前把尿。把尿时嘴里可发生“嘘嘘”的声音,这是一种信号,即条件刺激。这样多次重复之后,妈妈一发出这个声音,孩子就知道要尿尿了。当小儿自己会坐以后,可以训练坐盆,并有语言作为条件刺激,使之形成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持之以恒,逐渐培养,做父母的要耐心,不要几次不成功就放弃。婴儿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好处很多,一可减少洗尿布,二可使孩子不被湿的尿布淹着,对皮肤的保护和冬季的保暖都十分有利。
大便次数多少,同孩子的饮食和体质有关。一般吃母乳的孩子大便次数稍多些,每日3~4次,有的还稍多些,只要大便没有什么异常现象就不必紧张。吃牛奶的孩子,因大便含钙质较多,容易干燥,次数也少些。训练排便同训练排尿一样,先要摸清孩子大便的规律,大便前孩子可能会“吭吭”、脸红、瞪眼、凝神等,如发现这种现象就立即“把”他。方法同把尿一样,妈妈可发出“嗯嗯”的声音,最好每天能固定一个时间来做,这样可以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使孩子养成到时就大便的好习惯,周岁左右的小孩,可以开始坐盆。便盆不能太凉,否则会刺激、抑制孩子的大小便。不要养成坐盆吃东西、边吃边拉的坏习惯。良好排便习惯,不但于卫生有利,而且还能使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化,有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
53.婴儿指捏食品有什么好处?
婴儿一过6个月,手的动作会变得更加灵活,已经可以用手抓起东西往嘴里放,也许他要显耀自己的能力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能抓到手就喜欢送到嘴里,有些父母会担心婴儿吃进不干净的东西,阻止婴儿这样做,这是不科学的。婴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定的动作,这代表着他的进步,他能将东西往嘴里送,这就意味着他已在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的基础,若禁止婴儿用手抓东西吃,可能会打击他们日后学习自己吃饭的积极性。因此,父母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把婴儿的手洗干净,让他抓些像饼干、水果片等“指捏食品”,不仅可以训练他手的技能,还能摩擦牙床,以缓解长牙时牙床的刺痛。饼干、水果片通常是这个月龄婴儿最先用手捏起来吃的食物,他会把这些东西放在嘴里吸,也会用牙床咬,经过一番辛苦,能吃进去一部分,另一部分会沾到手上、脸上、头发上和周围的物品上,父母最好由他去,不必计较这些小节,重要的是让婴儿体会到自食的乐趣。
54.如何提高婴儿的活动量?
(1)提供机会增加活动
一般的家长很容易把宝宝智力的发展同看图识字、数数、背诗等联在一起,但却很少会与运动联系起来,而事实上运动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非常重要。
运动锻炼了宝宝的骨骼和肌肉,促进了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机能的发育,发展了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性,从而促进大脑和小脑之间的机能联系,促进脑的发育,为智力的发展保证了生理基础。所以宝宝运动能力又常被当作测量智力发展的主要指标。
宝宝满周岁后,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爬得更灵活,站得更稳,能迈步行走,转弯,下蹲,后退等。宝宝这时不仅在运动中探索认识周围的环境,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开始产生一定的影响,宝宝从学会使用工具逐渐发展到了制造工具。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发展。宝宝在各种运动中不断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情绪会非常愉快兴奋,自信心也得到加强,比如宝宝兴奋地享受着被大人追逐的感觉,大笑大叫地从滑梯上滑下来等。
此外在运动中,宝宝接触其他的小朋友,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渐学会了与人交往的点点滴滴,这将促进宝宝的社会性的发展,而社会性的发展又可促进宝宝独立性的发展,共同为宝宝进入幼儿园,加入儿童集体做好准备。
父母应提供机会让宝宝多运动,同时应注意运动内容和方式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宝宝的兴趣,并可在运动中加强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激发宝宝的想象力。
(2)宝宝多活动有好处
宝宝从1岁长到1岁半,妈妈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分。这时的小宝宝也确实会有许多新的表现,让爸爸妈妈看在眼中,喜在心头。宝宝小小的步伐走起路来开始显得比较平稳,他喜欢跟着妈妈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妈妈稍不注意,回头时可能发现宝宝已独自爬上椅子、沙发或矮茶几,这可让妈妈大吃一惊,一边赶紧抱他下来,一边又觉得孩子真是比以前“能干了”。
1岁半的宝宝也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摆弄各种物体。自己动手让玩具动起来,会让他们非常开心。这时候抱着宝宝让他去按墙上的电灯开关,用不了2次他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他会反复地开、关、开、关,并且每次都会抬头去看灯光的亮和灭,由自己的动作引起的变化让宝宝乐在其中。当你挤牙膏时,不妨让小宝宝试一试,他很可能也能挤出来,并对自己的白色作品洋洋自得呢!这时让宝宝玩“串珠”最适合不过了,不过要防止宝宝误吞入肚里。
安全而自由的活动空间对宝宝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室内环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设计安排的,那么现在就需要做改变了。妈妈一定要为宝宝准备一只属于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让他搬来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对宝宝攀爬容易够着的电路插座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最好的活动空间还是在室外。可以适当延长室外活动时间,让宝宝独自上台阶、“过小桥”(走窄路)、坐小滑梯,宝宝从中得到的乐趣会大大超出你的想象。
55.如何教婴儿学走路?
(1)宝宝为何走路摇摇晃晃
刚学会独立行走时,宝宝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像是随时都可能摔倒,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从宝宝的形体特点上看,头大、躯干长、四肢短,这样就会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其次宝宝的神经系统尚不完善,支配动作的能力也较差,当宝宝迈步时就不能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以保持平衡。再者从动作的协调性来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协调,但宝宝这时因脑发育尚不完善,动作协调性较差,常会出现多余动作。为了使身体平衡,宝宝两脚间距离就比较宽,以加大脚的支撑面积。就是这样,宝宝走起路便摇摇晃晃,欲倒不倒,像个“小醉八仙”。其实,父母大可不必担心,只要在旁边加以保护就行了。
(2)走路与多种因素有关
正常情况下,宝宝满周岁以后便会蹒跚迈步了,但也有一些宝宝到1岁半还不会走,让父母很着急,其实这样的宝宝以后走得很好的例子是很多的,父母不必过分忧虑。
宝宝学走路与各自的身体、神经、精神状态的发育都有关系,如果具备了身体基础,精神状态又好,他便会主动地学走,自然很快就学会了。如果宝宝在刚学步时便重重摔了一跤,那么必然会影响宝宝的积极性,可能一连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内都不敢去练习,紧抓大人不放。另外,如生病也会使宝宝无意去练习走路。所以,我们应保证宝宝身体的健康发育,又要使宝宝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对宝宝行走等大动作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父母不可太心急,过早地训练宝宝走路可能会使宝宝出现“X”型腿和“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偻病的宝宝更是如此。
56.婴儿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小儿的呼吸要比成年人快,而且年龄越小呼吸越快。在给孩子测量呼吸频率时,如果孩子注意到了,或孩子在动时,呼吸就会加快。可以在孩子睡着的时候,把手轻轻地放在胸部来测,这样一般较准确。
孩子发烧时呼吸会加快,当呼吸困难时,呼吸速度快和浅时,有可能是肺炎等重病。当玩得很好的孩子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时,可能是把什么东西放进嘴里卡住嗓子了,应立刻让其张嘴来检查一下,严重的要马上送医院诊治。
57.如何识别和处理婴儿嗜睡?
嗜睡即为超出正常生理睡眠时间的入睡状态。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症状之一,也可能是出现昏迷的信号,故小儿嗜睡应引起注意。嗜睡经过刺激可唤醒,醒后神志清,但过片刻又入睡。
(1)识别
引起小儿嗜睡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发热、低血糖症、脑炎、脑膜炎、药物副作用、中毒等。
①发热:小儿对发热的反应因人而异。有的较兴奋,出现睡眠不宁,有的则表现嗜睡。也有先出现嗜睡,后发现发热的。一般感冒不会嗜睡,也有感冒发热伴嗜睡者,但热退后即精神恢复。常见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若先表现嗜睡,以后发展成昏迷,并出现抽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早诊治。
②低血糖症:早期低血糖可表现为嗜睡。小儿多有前晚未进晚餐史,清晨嗜睡不起,可伴有低体温、出冷汗、面色苍白,且可发展成昏迷、抽搐。新生儿表现为神萎、嗜睡、喂养困难等。
③脑炎、脑膜炎:尤其在春秋病毒性脑炎好发季节或夏季乙型脑炎流行地区,小儿如发高热,伴嗜睡、呕吐,应警惕此类疾病,需血、脑脊液化验。重症者可由嗜睡起病,逐渐进入昏迷,出现抽搐、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
④药物副作用:某些治疗药物含有镇静药理作用。如某些止泻合剂、治感冒发热药物、镇咳药物、抗过敏药物及防眩晕药物等,小儿服后可表现嗜睡。如果医生在开药时交代了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则不必担心,停药后嗜睡症状即可解除,这一点要与痴病相区别。
⑤中毒:嗜睡是中毒的早期症状,常因误服药物或吸入某种有毒气体等引起。较常见的是过量服用含镇静剂的药物,如把成人服用的降血压药、镇静安眠药等当小糖丸吞服,也有的因大人误取了药物所致。吸入某些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煤气)、喷雾农药等均可引起中毒。轻度中毒表现嗜睡,严重中毒则很快发展成昏迷,甚至死亡。
(2)处理
①观察:小儿有嗜睡表现,先要检查有无发热。若有发热,应就医检查病因,进行治疗。
倘若小儿嗜睡且不伴发热,需引起警惕。首先要回顾小儿进食情况,考虑是否有低血糖症的可能。同时检查家中药品的存放及使用情况,注意有无误服。观察周围其他人是否也有嗜睡表现,以此区分有无煤气、农药中毒的可能。
②治疗:对发热患儿可酌情用退热药物,对无发热而嗜睡的小儿,应就医检查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③预防:对于平时喜爱活动,现在突然变得安稳、平静且有发热小儿时,家长就应提高警惕,及时带小儿去医院诊治。
58.如何识别和处理婴儿头痛?
头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症状,只不过由于婴儿不会说话,头痛时往往表现为尖声哭吵或烦躁不安。年幼儿表达能力欠佳,可表现用手拍打自己的头。年长儿一般会诉说头痛症状。所以,通过仔细观察小儿的各种表现,加上年长儿的诉说,不难发现小儿患头痛。
(1)识别
引起小儿头痛的原因很多,如发热、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高血压或中毒性疾病等,均可引起头痛。此外,头颅及颜面五官的各种疾病也可引起头痛。因此,可结合各种疾病的局部表现予以初步识别。
①全身性疾病:最为常见的是感染引起的发热,大多伴有轻重不等的头痛或头昏脑胀。上学以后的儿童由于学习比较繁忙、睡眠不足,可引起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另外,进食不规则而致饥饿、乏力等情况,都会引起头痛。一些代谢性或内分泌疾病如尿毒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低下及女孩月经初期来潮等情况,也可出现头痛。高血压也是引发头痛的原因之一,不过很少有小儿患有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多见于急、慢性肾炎时的继发性高血压。当急性肾炎患儿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复视等症状时,以高血压脑病的可能性为大。此外,各种中毒(如煤气、农药、杀虫剂)及一些化学制剂中毒,都可表现为头痛。还需警惕的是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D制剂或俗称浓缩鱼肝油精,可导致维生素A中毒,早期可出现头痛、烦躁症状。
②颜面五官疾病:小儿时期由于眼部疾病引起头痛并不少见。其中最常见的是屈光异常,如近视、远视及散光等。因此,对不明原因的头痛应仔细检查屈光的情况。此种头痛以前额痛为主,且呈持续性胀痛,看书或视力集中较久后头痛加剧。此外,眼眶及眼球的各种炎症、肿瘤等,也可引起头痛。故小儿患头痛时,应请眼科医生仔细检查。急、慢性鼻窦炎或鼻咽部疾病(如脓肿、腺样体增大或肿瘤等)均可引起病变一侧的头痛。急、慢性中耳炎也可引起中耳炎同侧的头痛,并伴有耳道流脓的症状。
③颅脑疾病:如各种病原引起的急性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等,常有急性剧烈头痛,并伴发热、呕吐、嗜睡等症状。慢性脑膜炎,如结核性、霉菌性脑膜炎,头痛可缓慢加剧,反复发作,伴高热或低热不等。
颅脑损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或体位改变加剧,此时首先要考虑脑震荡、脑膜损伤或脑组织出血。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各种肿瘤、寄生虫病、脓肿等,头痛常为发作性,迁延反复并逐渐加剧,同时伴嗜睡、神志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
脑血管病变可为原发,也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继发引起,如动静脉畸形、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头痛常为突然发作,甚至会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2)处理
①观察:由颅脑炎症引起的头痛程度厉害,肿瘤或五官疾病所致的头痛为中等程度,颜面部及发热等疾病多见前额痛,耳部疾病常见一侧头痛,脑膜炎、尿毒症等常发生偏头痛或枕部头痛,脑炎、脑震荡常见全头痛,但位置不固定,高血压头痛为全头胀痛。
婴幼儿头痛多见于急性病,常常有烦躁不安、尖叫、抓头或多睡,并伴有发热、神萎等症状。由于颅内压增高常伴呕吐但无恶心,因此,婴幼儿出现头痛,多考虑颅脑及颜面五官的感染性疾病。如发热伴咽痛,且引起一侧耳痛时,可将患侧耳朵向上、向后提拉,若疼痛加剧,或外耳道有脓流出,就可以明确诊断为中耳炎。如感冒伴鼻塞、流脓涕,已迁延不愈,需考虑副鼻窦炎。若外伤,尤其是头部着地,一般24~48小时内不出现以上提到的任何症状时,可以除外脑外伤。如有头部外伤史,短期内小儿即出现头痛、呕吐、多睡等症状时,需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错过治疗最佳时机。
学龄期儿童头痛多为慢性,可反复发作,甚至出现疲劳感。由于眼睛屈光不正引起的头痛往往在长时间集中视物后加剧,休息后症状改善。如肾脏疾病导致,常伴浮肿、小便颜色变深和小便量减少的改变。颅脑疾病可诉头痛、复视、呕吐、神软、多睡等,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因此,家长应重视年长儿诉说的头痛现象,并及时给予诊治,以便及早明确原因。
②治疗:头痛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
因发热引起的头痛,可在明确病因的同时,根据医生的指导,口服退热解痛药物。有急、慢性头痛而不伴有发热者皆应引起重视,必须就医查明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如外伤者出现头痛、呕吐,甚至昏迷、抽搐时,家长必须保持镇静。首先应让小儿平卧,如呕吐明显可将头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立刻护送到医院,以免贻误诊治。
59.如何识别和处理婴儿水肿?
皮肤和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水分积聚,称为水肿。可有全身性水肿及局部性水肿两种表现。
(1)识别
①全身性水肿:水肿最初往往只见于眼皮或下肢等身体的局部,然后慢慢扩展至全身各部。严重时除了全身皮肤、皮下组织都表现水肿外,还可有胸水、腹水。在小腿、踝、足部可较早呈现凹陷性水肿。如用手指按压皮肤,可呈小窝状下陷。较严重的水肿,在皮下组织松弛的部位(如眼皮、阴囊、包皮、阴唇等处)因大量水分积聚而呈水泡状。
严重水肿时,水肿的分布可随体位的更换而改变,如坐久了,则小腿以下水肿加剧;平卧较久,则颜面水肿加剧;一侧卧位久了,则向下的部位水肿明显。必要时可定时称体重,从体重的增减来了解水肿的增减情况。
在引发水肿的主要病症中,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水肿最为显著。急性肾炎和其他肾脏疾病水肿表现则轻重不等。水肿常由眼皮、颜面开始,同时伴有少尿,甚至无尿或血尿等症状。一般晨起眼皮水肿尤为明显。严重者可全身水肿。
一般情况下,水肿因急性心力衰竭引起时并不明显,如有严重肺部或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时会出现严重水肿,常伴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或心律紊乱,婴儿可表现出喂奶困难、体重不增等症状。水肿的特点是由腰以下开始,下肢、臀部等受重力影响的部位水肿明显,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营养摄入不足,慢性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肠结核等)未能得到及时诊治,或因缺乏喂养知识而养育不当等,均可在婴儿期发生营养不良性水肿。表现为患儿的四肢末端出现凹陷性水肿,多伴有消瘦、贫血等症状。
迁延性肝脏疾病如迁延性或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均可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水肿,严重者可产生腹水。
水和钠摄入过多或钠摄入过少,使血液中钠的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均可出现水肿,如静脉补液含钠过高或长期禁盐饮食可引发水肿。一般来说静脉补液含钠过高,短时间内即出现局部水肿。低钠血症的水肿发展较缓慢,多在禁盐数月后出现。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醛固酮代谢功能失调也可引起水肿,可伴有明显肥胖等症状。
②局部性水肿:多因局部疾病引起,水肿也只局限于某部,不会向全身扩展。主要为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或水分渗出到组织间隙的量增多而出现水肿。一般发病较急,但预后大多良好。
局部或皮下组织受损伤或感染如丹毒、疖肿、虫咬伤、挫伤、冻伤、烫伤等都可出现水肿。一般早期水肿明显,随之局部可有红、热等炎症表现。
对某些过敏原的异常过敏反应,如嗅到油漆味、某种异味、花粉及服用某种药物或鱼腥之类食物等,常会发生急性局部水肿。有时如注射白喉或破伤风抗毒素时也可使个别人发生喉部水肿,呼吸困难,当吸气时会听到喉部有一种鸣笛样的声音,称为喉喘鸣,此时家长应特别注意,及时送患儿去医院诊治,以防引起急性喉梗阻,严重者会危及生命。有的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如荨麻疹等。
(2)处理
①观察:可通过患儿水肿出现的部位、次序和轻重来判断是全身性水肿或局部性水肿。全身性水肿,常由不同疾病引起,早期往往出现眼皮、下肢水肿,然后逐渐发展至全身。局部水肿起病比较急,不向全身发展。
小儿全身性水肿多由肾脏疾病引起,应注意小儿的尿量及颜色。若发现小儿扁桃体发炎或皮肤有脓疮,并伴有中度水肿则可怀疑是急性肾炎,此时若按压小儿小腿前方皮肤,有一种张力感,指压凹陷不明显。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量减少,每天约300~500毫升,严重者100毫升以下。尿色变深,可呈茶水样或肉眼血尿。小儿可伴有高血压,自诉头晕或头痛。肾病综合征患儿多出现明显加剧的水肿,呈凹陷性水肿,如用手按压小腿前方或足背,感觉松软,并有明显的凹陷痕。严重者,眼睑、阴囊部位可肿成水泡状,且可有腹水。
心脏病引起的浮肿多因心功能不全引起,伴有明显的心脏病史。婴幼儿常伴有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呼吸气促等症状。
因腹泻、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引起的水肿,及肝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等,都在疾病后期出现,应与原发疾病联系起来观察。
②治疗:引起全身性水肿的疾病如肾脏病、心脏病、营养不良、肝脏病等,皆为较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需住院治疗。
局部性水肿可对因治疗,如因感染引起,可遵医嘱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局部可作湿敷以助消肿。因过敏反应引起可遵医嘱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每次1片,每日2~3次,或息斯敏,每次1/2~1片,每晚1次;过敏喉水肿则需去医院急诊处理。
③预防:当小儿患有心脏、肾脏、肝脏等疾病时,家长应注意小儿的饮食不宜过咸,必要时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尤其有过敏病史的小儿,应尽量避免与过敏原直接接触,防止诱发或加重水肿。
60.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但发热时间过长或过度发热,会使机体代谢过度,消耗过多,全身器官负担过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还会导致惊厥,故发热时,小儿烦躁不安、食欲不振。
发热是体内免疫机制与外来致病因子相拼搏斗产生的反映,一般体温在38度以下属于轻度发热,全身症状轻微,不必给予降温处理。但如体温超过38度,则可根据患儿情况予以药物降温(也可称化学降温)。如果体温骤升至39度以上,患儿严重烦躁不安,或既往有过高热惊厥史,则应采用快速降温,也就是用物理降温方法使温度不超过39度以上。
物理降温的方法很多,其含义也是与化学制剂降温相对而言,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辐射等方法使体内的热量迅速排出,以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如下5种:
(1)酒精擦浴。对体温骤升的患儿,或用降温药物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可采用此方法,临床上经常用于新生儿或较小婴儿超高热时。
擦浴时,应把全身衣服解开,盖上毛巾,关好门窗。用干净小毛巾或纱布浸湿酒精,可用75%医用酒精或高浓度白酒(56~65度)对一半水,也可直接用38度低度白酒,擦拭顺序为四肢、颈部、腋窝、腹股沟处,擦拭时勿用力过度。擦拭某一部位时,应把其他部位盖好。擦浴时要用两块小毛巾交替使用,不致使酒精挥发后而不起作用。用酒精擦浴时,要注意皮肤黏膜颜色及患儿的呼吸、脉搏,一旦发现寒颤、面色苍白应立即停止。另外,擦拭时尽量避免开怀敞腹,也不要用酒精擦拭胸、腹部。对未成熟儿、体质衰弱、病情危重、有严重皮肤病或对冷刺激特别敏感的患儿,不宜采用此法。
(2)全身温湿疗法。在夏天,对高烧患儿可洗温水澡,当然洗澡时要避免着凉,洗后应用干毛巾擦干皮肤。通过水流经皮肤,把体内过多的热量经皮肤散去。温水浴的水温应为40度左右,或接近皮肤温度,过热或过冷都会对散热不利或加重发热。在冬天,家长很难接受洗温水浴,因此,可用浸透温水的大毛巾将孩子覆盖,通过毛巾吸收体内热量,或应用湿毛巾,轻轻擦拭全身皮肤,也可应用多块小毛巾浸湿后,放在头部、枕部、颈部、腋窝部、腹股沟处,因为这些部位皮肤较薄,血管浅表,有利于散热。
(3)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注意通风。在北方,冬天通风应避免对流风;在夏天,有条件的家庭,也可用空调来调节温度,一般室温应保持在30~32度左右,以免骤冷,引起皮肤下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而加剧高热。
(4)冰水灌肠。这个方法不常采用。多半在盛夏,用于患有中毒性痢疾的患儿,高热不退或有惊厥,但还未排便,不能确诊时。此时,可在生理盐水内加冰块,待水温下降至10度左右时,通过灌肠器注入肛门,每次水量依据年龄不同而不同;亦可边灌入,边排出,反复多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取大便以便确诊,另外通过反复清洗,减轻细菌在局部产生的毒素被体内吸收,还能起到降低体内温度的作用。当然,用冰水灌肠的方法,多数只能在医院进行,同时也要由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操作。
(5)头部冷敷。这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一般主张用冷自来水浸湿毛巾,拧干后敷在头部;目前市售的“冰袋”,可先放在冰箱中,一旦需要时,取出后外包一块毛巾放在头部,也有人将其放在枕后。主要目的是使头部局部温度下降,减低脑血管扩张,并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高热惊厥发生的可能性。
近年来,关于利用物理降温退热的引去有些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强行降温对机体抵抗致病因子不利,而且冷敷、酒精擦浴等又会造成肌体寒颤,加重病情。但目前临床上对高热40度以上、服退烧药未起作用者,采取一些物理降温方法,仍有一定作用。
61.怎样为婴儿进行热敷?
热敷康复机体的机理在于热敷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使肌肉、肌腱、韧带松弛。还可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如胃肠痉挛、腰肌劳损等),增加血液循环,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炎症的消散,有消炎退肿的作用,还可解除因肠胀气引起的疼痛以及尿潴留等。
(1)热水袋法。也叫干热敷法。常用于解痉、镇痛、保暖。
将冷、热水共同倒入搪瓷罐内,要求水温为50度(以水温计调节较为准确),然后灌入热水袋内,灌入量为热水袋容量的1/2~2/3,逐出袋内空气,拧紧塞子,擦干后倒提热水袋是否漏水,最后装入布套中或用毛巾包裹,放于患儿需要部位。无热水袋时也可用葡萄糖空瓶或塑料壶(瓶)代替,只要遇热水不变形、不漏水就可以用。施热时间一般超过20~30分钟。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热力效应不如湿热敷法。
对婴幼儿施热时,温度要控制在50度之内,并应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经常观察放置热水袋部位,以免造成烫伤。如有皮肤红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保护皮肤。脏器出血,软组织挫伤、扭伤或砸伤初期(前三天)忌用热敷。急性腹痛诊断未明前不宜热敷。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化脓、皮肤湿疹、细菌性结膜炎均禁忌热敷。
(2)湿热敷法。常用于消炎、镇痛。将橡胶单(或塑料布)和毛巾垫在湿热敷部位下面,在需要热敷的皮肤局部涂以凡士林,或涂食用油,注意涂沫范围要大于热敷面积,然后盖上一层纱布。将浸在热水里的小毛巾拧至不滴水,用手腕部试温,以不烫手为宜,折叠后敷于患儿患处,上面加盖干毛巾保温。在患部不忌压的情况下,还可用热水袋放置在小毛巾上,再盖上大毛巾保湿则效果更佳。湿热敷的温度以患儿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原则,约3~5分钟更换一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热敷完毕,揭去纱布,擦去凡士林,穿好衣服。湿热敷穿透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好。施热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因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合作,要慎防烫伤;在对伤口外露的部位热敷时,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另外,在热敷面部后,半小时之内不宜外出,以防感冒。
62.如何给婴儿喂药?
给不同年龄的小儿喂药,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4~5岁以上的小儿,首先要说服教育,说明为什么要吃药,吃药后病就好了,就能和小朋友玩,等等。另外,也要用鼓励的口气,赞扬孩子的勇敢,或者给孩子一些承诺,如好好吃药,吃完药后给买一个玩具,带游乐场去玩等等。
新生儿和2个月以下的小儿,虽然味觉已有,但还不太灵敏,此时可加一些糖水放在奶瓶中喝,或用小勺沿着口角慢慢流入,可喂1勺药,再喂1勺糖水。此时最重要的是左手斜抱着小儿,右手拿勺喂水喂药;也可两个人,一个抱着、一个喂药,一边喂一边要看着小儿把第一口咽下去后,再喂第二口,切忌不要呛着小儿。
最难喂的是半岁~3岁的小儿,此时小儿对药味较敏感,不懂事,不会主动吃药,有时刚喂下去还会吐出来,这就需要家长格外耐心、细心。一般喂液体类药可把药液置于小勺内,一位家长用两腿夹紧患儿双腿,一手紧抓患儿双手,不让孩子挣扎,有的孩子特别闹,还需要有第二个家长帮助固定脑袋,然后用小勺沿嘴角慢慢喂入,但小勺不要离开嘴角,有的患儿刚咽下又吐出来即可用小勺接着,再根据小儿哭闹中有吞咽动作时,慢慢把药喂入。对1岁以内的小儿,亦可将小儿平放床上,一位家长夹着四肢,另一位家长捏着下巴,然后用小勺紧贴着患儿口角轻轻灌入,等孩子咽下一口后,再喂第二勺。也可以喂1勺药,再喂1勺糖水,以减少药物的苦味。
近年来,许多儿科用药多采用糖浆剂或颗粒糖浆剂冲服,由于添加不同香料及糖浆,有草莓味、香蕉味等不同的味道,喂药难度大大降低,当然药品价格自然也增加了。此时要防止有的患儿喜欢喝“糖浆”而自行服用,结果剂量用多了,可能导致中毒。另外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专门辅助小儿喂药的喂药器,这些喂药器多有细长的管。给小儿喂药时,将喂药器细长的管伸进患儿口腔中,根据患儿吞咽情况慢慢推入,这些都为解决小儿喂药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