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处理肌肉注射后肿胀不消?
小儿病情严重时,在反复肌肉注射后易于出现硬结的肿物,因为肌肉注射在臀部外上1/4处,不能注射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否则会损伤坐骨神经造成下肢运动障碍。而小儿臀部外上1/4面积不大,反复注射如不能及时吸收就会形成硬结。硬结的形成与药物是否易于吸收有关。如青霉素用苯甲醇作溶剂时疼痛轻,但易成硬结。注射用水溶解硬结少,但疼痛剧烈。改用利多卡因就既不硬结也少疼痛。长效青霉素油剂吸收慢,可每月肌注一次,另外这种药易于引起无菌性脓肿,可见硬结而且有波动感。
出现硬块,局部可出现炎症反应,还会发生组织坏死。小儿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现发热。因此,出现硬块后应及时处理。
(1)热敷。注射局部产生疼痛或刚出现硬块时,可以及时热敷。方法是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水温50~60度,敷于硬块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局部轻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液吸收。
如果硬块有波动感或出现脓头,不可再热敷,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2)硫酸镁溶液外敷。可用50%硫酸镁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热水约10毫升,取2块小毛巾或纱布,更替使用。先取一块毛巾,拧干后敷在硬块处,上面再用热水袋压住,5分钟更换1次,连续15分钟,每日3~4次。硫酸镁溶液热敷可使肌肉放松,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药液吸收,使硬块变软,直至消失。
(3)艾叶煎水敷。艾叶即艾蒿,味苦辛,性温,有理气血、温经止痛的效用。可用艾叶加水适量煎煮,温后用毛巾浸湿热敷。注意药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烫伤。每3~5分钟换1次,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2次。
(4)理疗。可去医院做理疗,效果较好。
2.为什么注射青霉素时不要同时服红霉素?
青霉素是治疗呼吸道感染最有效的抗菌素,但在小儿患化脓性扁桃腺炎退烧要3~4天才能使脓全消退。有些家长盼着孩子早日退烧,自己加服红霉素或交沙霉素。虽然这两种药分别应用都有效,但同时应用反而降低疗效。
青霉素是在细菌繁殖时干扰细胞壁合成,使细胞壁破裂而死亡从而产生作用,因此青霉素用于细菌繁殖旺盛时期效果最好。而红霉素或者交沙霉素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可使细菌处于静止而不繁殖,这样青霉素就不能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其效果。
所以家长不宜在医生给小儿用青霉素治疗时期时自己另加口服的红霉素类药物。
3.家庭药箱需要配备哪些物品?
(1)物品。体温计,止血贴,棉签,笔记本,热水袋,铅笔,冰袋,一次性注射器。
(2)外用药
①红汞(红药水):常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和小伤口的创面消毒。不能用于大面积的伤口,以免发生汞中毒;也不能与碘酒同时用,否则,两种药水相互作用会产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杀菌,反而会损伤正常皮肤,使伤口糜烂。
②龙胆紫(紫药水):常用浓度0.5%~2%,有杀菌作用,常用于皮肤、粘膜创伤感染时及溃疡发生时,也可用于小面积烧伤的创面。
③碘酒:常用1%~2%浓度。用于刚起的皮肤未破的疖肿及毒虫咬伤等。因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当伤口皮肤已经破损时,就不要再用了(对碘过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应在稍干之后即刻用75%酒精擦掉。
④乙醇(酒精):作为消毒剂使用时,常用浓度是75%,低于75%达不到杀菌目的,高于75%又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而妨碍酒精的内渗透,也会影响杀菌效果。所以,当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损伤时,应用75%浓度酒精。由于乙醇涂擦皮肤,能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增加,同时乙醇蒸发,使热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烧病人降温。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20%~30%,也就是说,用1份75%的酒精兑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⑤创可贴:用于外伤、伤口出血时消毒止血。
⑥其他:呋麻滴鼻液,鱼石脂软膏,金霉素软膏,肤轻松软膏,氯霉素眼药水,驱风油。
(3)内用药
①解热镇痛药:去痛片、小儿退热栓、复方氨基比林和阿斯匹林。
②止血药:云南白药。
③止咳药:川贝枇杷止咳露、咳特灵。
④抗生素:百炎净(复方新诺明)、头孢氨苄胶囊。
⑤清热解毒药:黄连素、牛黄解毒片。
⑥保健药:保济丸、藿香正气丸。
(4)其他。棉花;一般的消炎药膏;纱布敷料,有干的和外面覆有一层石蜡油的两种;外科用胶布;用于扭伤和劳损的皱纹绷带;普通绷带;三角绷带;钝头镊子、别针、剪刀;有用的家庭医护用品;可装入冰块的塑料袋作冷敷用;报纸,对折后可用做特殊的夹板;扭伤时需用的松紧带;苏打(碳酸氢钠),孩子洗澡时加入水中可止痒;盐,加入洗澡水中可清洁伤口;醋,放入水中用于缓解螫刺后引起的疼痛。
4.如何保存药品?
(1)放于清洁、干燥、避光的地方。
(2)标签清楚,标签不清楚要及时更换或不用。内服、外用药分开放置。
(3)定期检查药品,过期、变色、混浊、沉淀、发霉者不用,注明有效期。
(4)不同性质的药物,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因室温过高而易变质的药物,如青链霉素、乙肝疫苗、丙球、白蛋白放于冰箱。易氧化、潮解的药物,如新霉素、利福平,密封瓶装。需避光者应放于棕色瓶中。
(5)放于小儿不能拿到的地方,防止小儿误服药物引起中毒。
(6)中药、丸散类药要防潮、防鼠、防虫蛀。芳香类药要瓶装,防挥发。易霉变者要放于阴凉通风处。
(7)备有量杯和辗药钵。
5.服药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1)镇静催眠药。如鲁米那、安定、冬眠灵、水合氯醛等,服后有精神萎靡、头晕、乏力等后遗症,久用可成瘾,过量可引起中毒,部分可出现胃肠道症状、皮疹等变态反应。水合氯醛对胃黏膜有刺激,胃溃疡,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氯丙嗪注射给药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注射后应平卧半小时。
(2)镇痛药。吗啡、可卡因、杜冷丁、颅通定等,服后有眩晕、恶心、呕吐、无力、多汗、呼吸抑制,连续反复应用可成瘾,过量致急性中毒。因此,剂量要准确,镇痛后停药,不要长期使用。
(3)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APC、复方氨基比林、非那西汀、扑热息痛、消炎痛、保泰松等,有胃肠道刺激症状(胃痛、胃出血),变态反应症状(皮疹、药热),粒细胞减少,降低凝血机能,引起出血。因此,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凝胶,多饮水,出汗后换衣服,胃溃疡者忌用,长期服用者,定期查血象。
(4)消化系统药。胃蛋白酶合剂用吸管服。乳酶生不宜与抗生素、活性炭合用。碳酸氢钠久服可引起溃疡穿孔,继发性胃酸增多,过量致碱中毒,忌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配伍。氢氧化铝凝胶服前摇匀,否则易致便秘。解痉药如阿托晶、颠茄、普鲁苯辛可引起口干、视力模糊、颜面潮红、皮肤干燥、便秘、心悸、肠及幽门梗阻,青光眼者不宜使用。导泻药如硫酸镁、果导,大剂量服用可致脱水,肠出血者禁用。止泻药如鞣酸蛋白、次碳酸铋长期大量用可致便秘。
(5)呼吸系统药。如止咳糖浆、氯化铵、咳必清可待因,可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口干、头晕、嗜睡、偶有过敏。氯化铵、必咳平禁用于溃疡病患者,痰多者不宜用可待因、咳必清。平喘药如氨茶碱、舒喘灵可致恶心、呕吐、失眠、不安、头晕、心悸、口干、食欲不振、头痛、手指震颤等。氨茶碱剂量要准确,以防中毒,舒喘灵久用可产生耐药性。
(6)血液系统药。硫酸亚铁,有胃肠道刺激症状,饭后服可减轻。服铁剂可使大便变黑色,长期服用可致慢性中毒,小儿误食1克以上,可致急性中毒,忌与茶、奶同服,溃疡病慎用。
(7)抗过敏药。常用的有异丙嗪、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可引起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肌注可引起局部头痛,静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静注后平卧半小时,不要突然抱起。服药期间不要做危险工作。钙剂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静注时漏出血管外有强烈刺激性,正在用洋地黄类药及用药后1周病人忌用。
(8)激素类药。如强的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多,在医生的严格控制下用药,剂量准确,长期大量应用者,不可突然停药,避免漏服,应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不良反应有水钠潴留(水肿、少尿)、低血钾、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脂肪堆积、向心性肥胖(水牛背、满月脸)、肝肿大,扩大感染灶,加重溃疡,易激动、兴奋、失眠。
(9)生物制剂。丙球、转移因子、白蛋白等,一般易分解失效,应放冰箱保存,用黑纸包裹,避光,以免引起变态反应。
(10)磺胺类。如百炎净,有变态反应(药热、皮疹、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损害(血尿、结晶尿、尿闭),服等量碳酸氢钠,大量饮水。有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的要饭后服。服用此类药时,要嘱患儿多饮水,饭后服药。
(11)抗生素类。抗生素类药根据感染病菌性质不同,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注意控制剂量,勿乱用,以免形成耐药性。
(12)抗病毒药。阿糖胞苷,用后可有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大剂量免疫抑制。
6.如何掌握服药的时间?
儿童用药大多为每日3次,为了避免漏服最好在每顿饭之后半小时左右服用,既可避免药物刺激胃部,减少副作用,又能使药物随食物较快通过胃进入小肠有利于吸收。如抗风湿用的阿斯匹林及消炎用的红霉素,如果空腹服用会刺激胃而引起呕吐。但有些药物必需饭前服用,如驱虫药在空腹时服用药物迅速进入肠道才能有足够的浓度驱虫。有些药要求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大黄类泻药配合驱虫中药在睡前服用,8~12小时发挥作用,使第二日上午排便和驱虫。此外含非那根的镇咳药睡前服用可使孩子镇咳入睡,如在白天吃会发困、扰乱生活规律。
收敛药如止泻用的幌酸蛋白、活性炭及保护胃壁的氢氧化铝胶及阿托品、颠茄类解痉药都应饭前服用,因其可直接作用于胃壁起保护解痉作用。幌酸蛋白进胃直入小肠,遇碱性肠液释化。
与食物同服的药物如胃蛋白酶、淀粉酶等可在饭前片刻或与食物同服,以便充分发挥酶的消化作用。
总之,在给孩子用药之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没有说明的都可在饭后服用。
7.怎样推算用药剂量?
婴儿量2岁以下婴儿剂量=年龄(月数)/150×成人剂量。
8.吃错了药应怎么办?
孩子好奇心很强,又不懂事,有时把各种清洗剂当作药水拿来喝了,家长一旦发现孩子错吃了药剂,一定要耐心地镇定地查看孩子到底吃了什么药,吃了多少,而不要打骂、训斥孩子,使他恐惧、哭闹,这样反而耽误了急救的时机。
当确定孩子吃错了药,若离医院较远,可在家先作处理,如,药刚吃下不久,可用手指刺激孩子的咽部,引起他恶心、呕吐,把药物吐出来。若是孩子错服了止痒药水、癣药水之类药物,可让孩子多喝浓茶。茶叶水中的鞣酸具有沉淀及解毒作用。若是孩子误服了碘酒,赶快让孩子多喝米汤,以淀粉类流食阻止人体对碘的吸收。经过初步处理后,抓紧时间送孩子去医院观察和抢救。
9.哪些病例小儿需送医院治疗?
(1)高烧,下痢,剧烈呕吐时;
(2)突然元气顿失,脸色改变,呕吐、精疲力尽,而且眼光不安定时;
(3)痉挛;
(4)腹泻的粪便中混有大量的粘液时;
(5)表情痛苦,手脚紧缩,长久哭闹不已时;
(6)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伴有高烧时;
(7)突然眼光无神,脸色发青,四肢冰冷时;
(8)看上去异常安静,嗜睡时;
(9)拒食,接连6小时以上无进食要求,伴有烦躁不安定。
10.滴药应注意些什么?
(1)把滴耳药和滴鼻药的药瓶放入温水中温热几分钟,这样滴入时,孩子不会感到凉。
(2)不要让滴管碰到孩子的鼻、耳或眼,否则会把细菌带回药瓶内。如已碰到,要彻底洗净后再收藏起来。
(3)各种滴剂药物如未征得医生同意,使用时间一般不能超过3天。用药物时间过长,会引起较多不良刺激及炎症反应。
11.为什么禁用阿斯匹林?
阿斯匹林能够引起非常严重的雷耶氏综合征,雷耶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儿童肝脏和大脑疾病,因此绝不能给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任何形式的阿斯匹林,除非有医生的特殊指导。
12.流行性感冒应用哪些药?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头痛、全身酸痛、极度疲乏和呼吸道炎症,在幼儿中传播极广。
幼儿患流行性感冒、水痘,不能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使用APC治疗上述病同样要慎之又慎。目前,西药尚无理想药物治疗本病,而中医有理想疗效,既可缩短病程,又可防止并发症。
处方一:连翘、银花各9克,防风5克,柴胡、葛根、荆芥、法半夏、黄芩各6克,木通、甘草各3克。水煎服,1日3次。预防、治疗都可以用。
处方二:菊花、黄芩、防风、葛根、荆芥各6克,板蓝根9克,柴胡、辛夷、苍耳子各3克,川书、桑叶、法半夏、杏仁各5克。水煎服,日服2~3次。治疗用。
以上两处方在流行感冒大流行期间,在门诊不治疗各年龄组流行性感冒时,作为常用方,有良好效果。药量适合于3岁以上儿童。
13.疾病恢复期要注意些什么?
补药即为用于滋补的药物,包括人参、鹿茸、阿胶等。正常情况下,小儿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就足可供应身体所需,不必服用补药,否则会破坏稚弱的阴阳平衡。例如新生儿喂服人参会引起兴奋、抽风而死亡,还有5岁女孩长期随父母吃人参蜂王浆可出现乳房增大、月经初潮,停服后才好转。目前有许多保健品中都添加人参,如人参糖、人参麦乳精、人参可乐、人参奶粉等。虽然人参含量很少,但长期服用仍会发生不良作用。
在治疗疾病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辨症下药,其中有一些补药,对纠正一时的虚弱确有疗效。但凡是药品都有一定的适应症,该补则补,否则成了火上浇油对治疗不利,因此应谨遵医嘱严格施用,不可误用及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