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我收到福建教育出版社孙汉生副社长的微博私信——
杨老师,您好,吴法源先生已经将您的微博整理而成的书稿,发给我了,我将要调查一下,此类书,教师们会不会买。
我回复——
孙先生您好,稿子发您前,我身边的同事、家长和学生分享过一些内容,我也在各种场合的讲座中提到自己的微博,大家都十分喜欢这种新媒体形式,之前也已有《爸爸爱喜禾》这样的微博体畅销书,是同行和学生促成我出书。这本书来自一线微记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操作性强,碎片式的文字,一体化的思想。孙先生,会受欢迎的,相信我用心血凝成的文字,有传播的力量。万分感谢。
当晚,孙先生开始在微博上公开征集意见——
向各位博友求教:微博成书,效果如何?优秀教师的微博,一定有丰富的内容,是有待开发的富矿。应该如何开发利用,以便进一步有益于广大教师?老师们,您会买此书吗?
以下是网友们的一些热烈讨论,大家对教育的关注和热忱从中可见一斑——衔远山:如果是一线教师真正原创性的东西,我会买的。来自最基层的经验最宝贵。(2011-10-2022:29)
outlawstar:微博成书,聚沙成塔!(2011-10-2109:31)
老师你看过片没:不一定会买,但会关注。其实国内一本普通书的价钱如今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何况网购渠道如此多而方便。关键是书的内容是否新颖有内涵,东抄西凑或枯燥乏味的东西是没有吸引力的。(2011-10-2109:44)
楚都2011:转发此微博:记得吴稼祥在网易微博上有句话:微博才是一部真正的当代史。(2011-10-2110:05)
along148:不太看好。微博似报纸,图书如杂志。貌同质异。前者有时仅标题就可了事,后者要有深度和浓度。读者买点不同。即使是微博,现在的主要优势也不是它简短的内容,而是它便利传播的方式。纸质化之后因定下来的并非其所长,乃其所短者。(2011-10-2110:09)
金秋今朝:回复@along148:长处的极致亦容易反转而成短处,正因为便利传播,微博在瞬间能广播万里的同时,又极易很快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微言如何成为永恒经典,值得思考。(2011-10-2111:30)
克拉玛依崔琳:微博成书,贵在勤于笔耕,坚持下来,你会成功。(2011-10-2114:32)
徐天白:个人感觉,中外皆不乏集腋成裘,以微感悟成书的佳作,远如奥勒留《沉思录》,刘义庆《世说新语》;近如余世存《非常道》,此书中信社7月出了2,可见1销路尚佳。眼下未见教育领域类似书籍,可占据细分品类,树一“微××”的副品牌。(2011-10-2116:10)
洁语2264848985:孙老师您好!我是老杨的同事,亦是徒弟,每次听完她的讲座,都会遗憾于她没能把自己传奇的人生与感人的教育出版成书,成为其他教育者的枕边读物。在快节奏的今天,这些短小精悍的教育案例及“原生态”的教育思想,会让忙碌的教育者们更为青睐。教育微博成书,集时尚与内涵于一体,快餐式的读物,大力支持!(2011-10-2116:56)
四月二日:不容易,微博书除内容扎实以外,还要求文字本身有卖点。否则人家凭什么听你唠叨,别看微博体《爸爸爱喜禾》嘻嘻哈哈的,那些文字背后有功夫的。(2011-10-2121:58)
衔远山:回复@along148:纸质化固定下来的微博,固然可能失去其快速传播的长处,却也并非就强化了它的短处——恰恰相反,无数灵光乍现的微博积聚起来,正扩展了宽度,提高了浓度,增加了深度。(2011-10-2121:58)
衔远山:回复@四月二日:那是当然,说得极是。没有功底的文字,神马形式都挽救不了——不是所有人的微博都能成书——正如不是所有文字都能称其为文字一样。(2011-10-2122:03)
陕北爱心树:微博就是人生,同样有精彩有平淡。视点要新,文字要精。(2011-10-2122:03)
租的不是房客是大爷:《爸爸爱喜禾》的成功有二:一是用幽默化解悲伤所呈现出的反差之美、残酷之美、坚强之美、生活之美和亲情之美,二是善良的人们对自闭症等罕见病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情和悲悯。凡具备此两个特点的文字,不论何形式,都有成功潜质。(2011-10-2122:31)
衔远山:回复@租的不是房客是大爷:如同当年风靡华人世界的香港武侠小说大多起源于报刊连载一样,如今“闭关”15年的温瑞安重出江湖,通过网易微博发表其最新作品《侠道相逢》,将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传媒的与时俱进往往是最快的。(2011-10-2122:45)
greychicken:我也感受过杨老师的教学思想,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的,而且她的微博可爱而富有内涵,我想如此别开生面的体裁,一定能在市场上热卖!(2011-10-2200:06)
福建教育出版社:期待成书。140个字的微博,个中多少酸甜苦辣,成就多少经典段子。(2011-10-2220:05)
吴礼明:这个很有创意啊。可以做成一系列的“教育论语”。(2011-10-22 21:33)
二旭宝宝:这是我们班的事,都是真实的事。肯定能火。(2011-10-2222:11)
亂馬想變蟲:不乐观。现在微博成破碎的表达平台。(2011-10-2222:11)
衔远山:网上先火者出书往往也火,网上不火者就让出版者不免有点小心。但这个“火”该如何定义?“火”是否可以引导?炒作、借位、博出位等等皆成为当今“火”的手段,真正平淡如水的文字,是否仍是平常百姓在柴米油盐之后的夜晚,点上一盏暖灯的享受?繁华散去之后,又会有多少人愿意回归原始怀念过往?(2011-10-2222:48)
爱不是一个人的事么:破碎的表达源于对微博是破碎的认同——相由心生。视微博为积累源泉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微博当做破碎平台的。(2011-10-2310:23)
笑着做孩子:乐不乐观因人而异。整理出书的过程应该就是一种凝聚破碎的过程。(2011-10-2310:39)
福建人民出版社:不太看好,网络与书的受众不同,介质变了,效果就差很多,此前博客出书也没几本成功。一家之言。(2011-10-2520:46)
衔远山:回复@福建人民出版社:关键是内容、选题和文字特色,形式可能是次要的。作者特色和营销能力也很重要吧。(2011-10-2521:39)
along148:回复@金秋今朝:可不可这样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微言都当成为经典?生命易凋,而人类长存,总有一样东西可以永续?(2011-10-2713:45)
金秋今朝:回复@along148:所有微言都成经典,那经典也就不是经典了——能成为经典永续的,一是本身内涵独特哪怕只是三言两语,二是经过归纳整理和后人的不断完善。(2011-10-28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