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他的父母及家族不少人都惨遭杀害,他只身一人逃亡到燕国。秦王不罢休,用千金和万户侯的官位来悬赏捉拿樊於期。
樊於期到燕国后,被燕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早就痛恨秦王,所以对樊於期非常同情,并且待他很好。
秦国自然对燕国很不满,不断向燕国施加压力,扬言要进攻燕国。太子丹广泛招揽人才,想派勇士去刺杀秦王。
经过别人的介绍,太子丹找到有名的侠士荆轲,荆轲也接受了刺杀秦王的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荆轲认真地琢磨了一番,他认为必须带上秦王极需要的礼物,才可能受到接见。于是决定带上燕国的详细地图和他悬赏捉拿的要犯樊於期的头颅,以作为晋见的礼物。
荆轲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了太子丹,可是太子丹一再犹豫,他实在不忍心杀害为避难而投奔他的樊於期。
在这种情况下,荆轲只好亲自去见樊於期。寒暄之后,他对樊於期说:“秦王对将军够残酷的了,灭了您的家族,现在仍不放过您,您打算怎么办呢?”
樊於期仰天长叹了一声,极为悲愤地说:“我一想起这些,就痛入骨髓,可惜没有报仇的好办法啊!”
荆轲稍停了一会儿,小声地对樊於期说了太子丹的打算和自己的想法,结尾时极为诚恳地说:“愿得将军之头以献秦王,借此机会替将军报仇,不知将军能应允否?”
樊於期一听,顿时眼里放出了光芒,他用力一下子撕开右边的衣袖,袒露着右胳膊,然后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向前一步,十分振奋地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所盼望的啊,今日才有幸得到您的指教!”说完,他毫不犹豫地抽出佩剑刺向了自己。
太子丹听到消息后十分悲痛,他急忙赶到樊於期的住所,伏尸痛哭,祭奠一番之后,派人将樊於期的头装在一个精致的匣子里交给了荆轲,作为晋见秦王的礼物。
后来,荆轲带着这些礼物面见了秦王,在秦王审视那燕国地图之时,荆轲突然抽出暗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慌忙逃跑。就在那接见的大殿上,两人一个跑,一个追,展开了紧张的搏斗。最终荆轲刺杀秦王没能成功,他被当场杀死。
“扼腕”一词就是从这段史实中留下来的。“扼”,是动词,是用手掐住的意思;“腕”就是手腕。“扼腕”就是用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表示振奋或愤激的情绪。现在一般表示惋惜的情绪,是书面语言。如:扼腕叹息,扼腕长叹等。
恶作剧
唐朝有个姓韦的书生,在带着家眷往汝州搬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尚。这和尚非常热情,主动与这书生攀谈。
两人边走边聊,很是投机,不知不觉走了不短的路程。太阳已经偏西了,两人依旧兴致不减地走着,聊着。又走了一段路,和尚指着前方不远处说:“再往前不远,就是我所在的寺庙啦,先生是否进里边歇歇?”
书生这时谈兴正浓,对和尚的邀请欣然接受了。他安排好家眷先走,自己与和尚结伴同行。
又走了十多里地,可是一路上并没有见到寺庙。书生于是问和尚:“你这寺庙在哪里呢?怎么还没有到呢?”
和尚笑了笑,又手指着前边的树林说:“快了,快了,这就要到了!”
姓韦的书生只好耐心地走着,然而又走了一段时间,连太阳都落山了,寺庙仍没见踪影。
天渐渐地黑了,书生警惕起来。他心想:“这和尚莫不是骗我?是不是不怀好意啊?”
姓韦的虽是读书人,但平日也练习过武艺,很善于射弹弓,因此弹弓常带在身边。他悄悄地从袋中取出了弹弓和铜丸,责问和尚道:“我搬家还要赶路,你怎么骗我呢?现在走了20多里路了,怎么还见不到你的寺庙呢?”
和尚面对责问,无言以答,只好支支吾吾地说:“快了,快了,再坚持一会儿就到了。”
书生觉得自己是受骗了,很气恼,他判定这和尚是个盗贼。他不能再陪着和尚走了,于是放慢了脚步,有意走在了和尚的后边。
天越来越黑,书生心中很是气愤。他虽没有再去责问,但心里决定要惩罚这个骗人的家伙。于是他拉开弹弓向前边不远的和尚射去,砰的一声,一下就射中了那和尚的后脑勺。
然而令书生诧异的是,那射出的铜丸对和尚毫无作用,那和尚什么事也没有。
书生没有罢手,他既惊奇,又有些不信,接着又一连射出了几个弹丸。
和尚被连连地射中了,但他的头部并没有伤口,也没有流血,他只是用手捂住后脑勺,停住了脚步,慢悠悠地对书生说:“先生不要恶作剧呀!”书生见他这么有本事,确实很吃惊,也只好作罢。
没过多久,终于见到了寺庙。进寺庙后,和尚才向书生吐露了实情:他本是一个盗贼,开始时也确实不怀好意,但看到书生的武艺高强,就改变了想法。和尚当夜还设宴招待了书生,并让他在庙里歇息。
“恶作剧”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它的意思是捉弄人,耍笑人,使人难堪的玩笑行为,现在的意思也没有什么变化。如:不要搞恶作剧呀!
发迹
汉光武帝的时候,有一员猛将叫耿弇(yn),他为建立东汉政权立过不少的功劳。有一回,他带兵去平定张步的叛乱,在祝阿进行大战,他几乎都快失败了,但是顽强地坚持着,并安排伏兵等待时机。经过艰苦努力,张步败逃。耿弇又用伏兵追击,张步被追得狼狈逃窜。
汉光武帝刘秀为鼓励士气,就亲自到前线劳军,在慰劳的仪式上,勉励了耿弇一番。
刘秀紧握着耿弇的手,极为亲热地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意思是说:从前韩信攻下历下城,奠定了西汉的基础;今日将军攻克了祝阿这地方,也意味着是咱们事业的开端。接着汉光武帝还讲了许多,说这两个地方都是从前齐国的边界,两人的功劳都很相似。把耿弇与古代的名将韩信相比,极力赞扬了耿弇。
汉光武帝还回忆起耿弇提过的作战计划,他十分感慨地说:“想当年,你在南阳所提的作战方案,实在是很好的。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方案难以实现。可是有志气的人到底是成功了!”汉光武帝的话,肯定了耿弇原先的建议,给耿弇很大的鼓舞。
皇帝慰劳军队以后,官兵的劲头更足了。他们又紧紧地追击张步,把张步逼得走投无路,被迫投降。耿弇收编了张步的军队,平定了山东一带地方,胜利地返回到都城。
这段史实中,汉光武帝所讲的“将军攻祝阿以发迹”一句中有“发迹”一词。这“发迹”原意是立功扬名,指事业上的发展。现在一般形容人由贫穷到开始显贵,或者事业由不发达到开始发达起来的情况。如:他是最近几年才发迹的。
翻然
孟子的一位弟子叫万章,有一次向孟子请教,他问孟子道:“听说伊尹曾通过当厨师,用切肉做菜的手段,以求得汤王的赏识和重用,真有这回事吗?”
孟子一听,大笑起来,他说:“哪有这么回事呢!”
孟子告诉万章,伊尹本来是住在一个叫莘的地方,他在郊野以种地为生,但十分喜好尧舜之道。凡是不符合道义的,即使把整个天下都给他,他也会不屑一顾;即使有四千匹马拴在那里,他也不会去看一眼。凡是不符合道义的,他绝不会去要。所以当汤王派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他时,他毫不在乎地说:“我为什么要受你的聘请呢?”断然谢绝了汤王的聘请。
不料,汤王并没有改变主意,他耐心地做工作,多次派人去请伊尹。在汤王诚心诚意的恳请下,伊尹改变了态度。他动情地说:“与其我一人独自在田野中自得其乐,为什么不促使当今的君主成为尧舜之君呢?为什么不促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之民呢?为什么不亲眼见到尧舜那样的盛世再现呢?”
伊尹这么一想,心里豁然开朗,于是接受了汤王的聘请。他受聘以后,极力向汤王进言献策,劝他攻伐暴虐的夏桀,以解救百姓。在伊尹的辅助下,汤王组织队伍灭掉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在答复万章的问题中,孟子用了“幡然”这个词。“幡”,是变动的意思,它与“翻”字相同。“幡然”就是变动的样子,现在一般写作“翻然”,形容很快地、彻底地改变。如:翻然悔悟,翻然改进等。
方寸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群雄割据,大小军阀连年混战。
刘备也是当时新起来的势力之一,但由于力量不足,只好暂时投靠荆州的刘表,屯兵在一个叫新野的地方。
曹操的大将曹仁,副将李典,想趁刘备立足未稳之时,把刘备的力量消灭,便率领大军向新野进军。
这时刘备刚刚得到一位谋士叫徐庶。徐庶为他出谋划策,先挫败了曹仁的先头部队,后又击败了曹仁亲自率领的大军,迫使曹仁、李典的军队只得退回许昌。
退回许昌后,曹仁向曹操报告了情况,说徐庶如何有才能。曹操立即派人了解徐庶的背景。原来徐庶是颍川(今河南南部一带)人,年轻时喜好干侠义的事情,他曾到处寻师,研究学问,在经书上、兵法上,知识都很渊博,还特别善于计谋。
“为什么人才都能被刘备所用呢?”曹操开始忧虑起来,他想:像徐庶这样的人才,自己一定要弄到手。
这时有人给曹操出主意:说要得到徐庶并不很难,先把他的老母亲抓起来,就不愁得不到徐庶!
原来徐庶自幼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对母亲极为孝顺。如果把他的母亲作为人质关押起来,那徐庶必然会来许昌,即使不来许昌,也会有后顾之忧,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了。
曹操一听,喜出望外,当即派人到徐庶的老家,将老太太押解来许昌,并让人以老母的名义写信给徐庶,命他速来见母。
徐庶读信后非常伤感,他想起母亲抚养的艰难,想起老母目前的处境,心情十分沉重。他绝不能让老母亲受罪啊!他要离开刘备,到许昌去侍奉老母。
主意已定,徐庶去向刘备辞行。他泪流满面,指着自己的心,诚恳地对刘备说:“我本想与将军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凭的就是这方寸之地呀!如今老母在押,方寸已经乱了,即使再留在这里,对将军的事业也毫无益处啊!”
刘备对徐庶所讲的情况很是同情,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设宴为他饯行。徐庶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刘备,并在临行时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所说的“方寸”,本来是说一寸见方,形容面积很小,但经徐庶这么一说之后,就成了人心的代称,变成了书面语言。所以方寸就是指人心、心绪。“方寸乱矣”就是指心里乱了,现代汉语中也常常使用。如:他真是乱了方寸。
粉墨
梁鸿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经历了王莽篡位的动乱时期。他的家庭非常贫困,连父亲死后,都无棺木埋葬,只好用席子草草地掩埋了。
由于家境贫寒,所以尽管他有学问,也只能在上林苑里以放猪为生。
有一次放猪时,因为不小心,引起了火灾,大火蔓延,烧毁了邻家的房屋。梁鸿没有推诿,他主动找到那家人,询问火灾的损失,并用放养的猪来赔偿。这家人对他的赔偿仍不满意,梁鸿只好诚恳地道歉说:“我没有什么财产了,那就让我替您干活吧,用我的劳动来补偿您家的损失。”这家人答应了,从此,梁鸿起早贪黑,不懈怠地为这家人做工。
梁鸿老老实实地劳动,使人们很感动。遭受火灾的其他一些邻居觉得梁鸿真是不一般的,于是纷纷责备那家人,而称赞梁鸿的高尚品德。这家人只好改变了态度,把猪退回给梁鸿。梁鸿坚决不接受,他告别了这家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在家乡,梁鸿很受人尊敬。一些人仰慕他的才和德,想把女儿嫁给他,但他都借故一一谢绝。同县一个姓孟的人家有位姑娘长得又黑又胖,非常丑陋,但力气很大,双手一下能举起很重的石臼(古代舂米的工具)。虽然也曾有人向这姑娘提亲,这姑娘也总是谢绝。年龄已到三十,但姑娘仍未结婚。父母焦急地催问女儿道:“你究竟要找什么样的人做伴侣呢?”姑娘这才说出了心里话:“我就是想要找梁鸿那样有德有才的人!”梁鸿听到这话后,毫不迟疑地托人向孟家提亲,并送去了聘礼,孟家很快答应了。
婚礼之前,孟家应女儿的要求,制办了布衣、麻鞋、笸箩和纺织用的工具,准备让女儿结婚后好好地劳动。
结婚的时候,孟家姑娘特意换上了新装。梁鸿一见她的装束很是不快。一连七天,对姑娘都很少理睬,极不热情。姑娘心中十分纳闷儿,于是在一天晚上,向梁鸿询问他不痛快的原因。
梁鸿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想找一位穿粗布衣服,能够和我一起隐居在深山里的伴侣,没想到你却身穿绸缎,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说完神情沮丧,一副失望的样子。
孟家姑娘听后,笑了起来,她高兴地说:“夫君,我正是用这办法来检验你的志向呢!”第二天就脱下了新装,穿起了粗布衣服,改变了原来的发型。梁鸿一看,非常高兴,他拍着妻子的肩膀亲昵地说:“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好妻子啊!”于是为她重新取名,叫做孟光。
后来,两人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虽然以耕织为生,但两人生活得幸福美满。
由梁鸿所说的“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这句话,留下了“粉墨”一词。“粉”就是擦脸的白粉,“墨”就是画眉的黛墨。“粉墨”是化妆品,后来引申为化妆演戏,如粉墨登场等。也可引申为舞台生活,如粉墨生涯、粉墨春秋等。不过,现在用“粉墨登场”时,往往带有贬义,用来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粉饰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派西门豹去邺县任县令。他一上任就深入民间,了解情况,很快得知当地有一陋习,这就是要花费大量钱财为河神娶亲,这一习俗使得老百姓极为痛苦。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当地的一些豪绅和有势力的人与巫婆勾结在一起,利用替河神娶亲来搜刮百姓的钱财。他们大肆宣传,说什么不给河神娶亲,河水就要泛滥。为了这娶亲,巫婆走访全县,见到谁家有美丽的少女就定为河神的妻子,然后向女家送来聘礼,家长不愿意也不行。
选定了吉日良辰以后,在漳河之滨盖起所谓的斋宫,四周挂起红色的、黄色的帷幕,帷幕周围插上许多彩旗,场面十分热闹。
被选定的女子被簇拥着进入斋宫,强迫着沐浴更衣,单身独居,进行斋戒。十多天后,这少女被打扮(粉饰)一番,就好像要出嫁一般,只等待嫁给河神了。
当时辰到了,娶亲的仪式开始:人们将一张席当床,平放在河面上,让那粉饰一新的姑娘坐在席上。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姑娘及其家人嚎哭不止,十分悲痛。而岸上,则锣鼓喧天,吹吹打打,热闹异常。不一会儿,席子就开始下沉,越沉越深,一个好端端的姑娘就这样被陋习葬送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不少人家只好带着女儿出逃,以躲避这人为的灾难。
西门豹了解情况以后,决心要用事实戳穿这种骗局,为老百姓改变这种陋习。
又到了为河神娶亲的日子了,县令西门豹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他要亲自参加这一仪式。由于有新任的县令参加,这仪式更加隆重,更加热闹了。就在这仪式正在进行的时候,西门豹突然提出要求:请新娘出来,本县令要看看她是否美貌。
哭成了泪人似的新娘被人们从斋宫中搀扶出来。西门豹一看就皱起了眉头,他连连摇着头说:“这姑娘并不漂亮呀,怎么能嫁给河神呢?”接着他下令:派巫婆下河去报告河神,待找到更漂亮的姑娘时再送去!
巫婆们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只听得“咚”的一声,一个为首的巫婆就被早已布置好的几个差役七手八脚地扔到了河里。
围观的人顿时愣住了,巫婆的弟子及当地那些有权势的人物直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西门豹装着极有耐心的样子,双眼注视着河中,似乎在等待着消息。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当众大声说道:“怎么没有回音呢?再派个人去找找吧!”
他的话音刚落,几个差人就把巫婆的一个得意弟子又扔到了河里。
又过了一段时间,西门豹又下命令:“两个人都不回来,再派人去催催吧!”于是差役又先后向河中丢下巫婆的另一个弟子,及当地一个有权势的人。
围观的人都惊呆了,那些与巫婆勾结干坏事的人,这时紧张极了,他们直吓得浑身哆嗦。他们一齐跪倒在西门豹的面前,连连磕头,请求饶命。西门豹当众审问了他们,揭穿了他们骗人的伎俩,惩治了他们,从此革除了这一陋习。
史书在记叙西门豹治邺的这件事时,有“共粉饰之”的句子,这句中的“粉饰”后来就成了一个词。“粉饰”原来指的是姑娘打扮、装饰的意思。现在词义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汉语中已没有打扮的意思了,而是表示涂饰表面、掩盖错误或缺点的意思,有明显的贬义。如: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粉饰自己;对错误要敢于承认,不能粉饰等。
风采
汉朝人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兄弟。霍去病去世后,被封为奉常都尉,很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临去世前,曾下诏授命霍光辅佐汉昭帝,所以汉昭帝时,霍光被拜为大将军、大司马,封为博陆侯,一时间权势极大。
由于昭帝年幼,所以朝廷中一切大权实际上都由霍光掌握。不久,汉昭帝去世,又无儿子继位,霍光与一些大臣就迎立昌邑王为皇帝。但这个皇帝只知道享乐,根本不问政事,于是霍光又采取措施,废黜了这个皇帝,另外迎立了一个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虽然霍光权势显赫,但他还没有太骄横跋扈,执政20年中,他一直小心谨慎。他常常出入宫廷重地,也一直循规蹈矩,所以没有什么大的过失。
史书上记载,霍光品行端正,沉着冷静,办事细致认真。他身长七尺有余,眉清目秀,真是一表人才。每次出入宫廷,无论是上殿下殿,非常规矩,行步都很有讲究,举止十分得当。当时有官员偷偷地观察他,果然丝毫不差。
对霍光的为人、做事,《汉书》上写道:“初辅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这意思是说,当初辅佐幼主汉昭帝时,一切政令都由他自己决定,天下人都想见到他的风度神采。
“风采”一词就是由《汉书》记载而留下来的。“风”是风度,指美好的举止;“采”是神采,指动人的神态。“风采”就是风度神采,指那美好的举止与姿态。如:风采动人,风采依旧等。
奉承
春秋时期,有一年周朝发生了内乱,晋国等一些国家派兵去帮助周天子。内乱平定后,这些国家留下一些军队驻扎在都城,帮助周朝维持稳定。
五年过去了,周敬王考虑到国家已经稳定了,想让各国驻扎的军队撤回到本国去,并在撤离前帮助都城修好城墙,于是派大臣富辛与石张到晋国去交涉。
两人到达晋国后,一方面向晋国表示感谢,一方面转达了周敬王的心意。他们很委婉地说:“考虑到各国士兵的辛劳和远离家乡,打算请各国军队撤回本国。为了维护都城的安全,希望各国帮助把都城成周(今河南洛阳一带)的城墙加高加宽一些。”
晋国的君臣对这一情况进行商议,范献子对执政的魏献子进言说:“与其在成周长期驻守,不如在那里增筑城墙以后撤军,这既是天子的要求,也对我们有利。即使是以后再有事变,我们晋国也可以不再参加了。这样各国诸侯都可以松一口气啊!”
魏献子觉得说得有理,就同意了这一意见。
接着,晋国派大臣伯音回答了周朝的使臣:“天子有命,敢不奉承以奔告于诸侯。”意思是说:周朝天子有命令,我们哪能不遵照执行而向各国诸侯报告哩!这样周天子的意见得到了晋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同意。
几个月后,魏献子亲自带领一批人到了周朝的都城,他们会合了各国派来的官员,共同重温了过去的盟约,商讨了筑城的计划,做好了筑城的准备工作。
史书在记载这段史实时,用了“奉承”这个词。“奉”是接受,“承”是承担、承接。“奉承”的本义是接受、遵照、执行。现在这词的词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讨好他人,向人献殷勤的意思、常常把那种用好听的话恭维人、向人讨好称为奉承,它带有明显的贬义。如:不会奉承,阿谀奉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