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宽广是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斯坦福大学研究认为:财富=专业知识(12%)+人脉资源(88%)。只有人际关系丰富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大丰收”。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做成大事业,单凭自己的能力与智慧是不够的,若能在年轻的时候巧借他人的力量,则可成大事。
宋女士现在的固定资产过亿,生意已经做到了国外,很多人都对这个年纪不大的北方女子成就事业的传奇经历颇感兴趣。后来,宋女士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及了自己的成功经历。
原来,大学毕业后,宋女士被朋友推荐去了一家珠宝公司任业务员,负责上海分店的筹建业务。在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香港人。在这些香港朋友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上海香港商会。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宋女士经朋友推荐当上了香港商会唯一的女副会长。利用这个平台,她认识了更多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
后来,宋女士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投资房地产。由于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已经火起来了,有时候即使排队都买不到房子。在朋友的帮助下,宋女士还是很容易地买到了房子,又是得益于朋友的建议,宋女士陆续把手上的房产变现,收益颇丰。
据宋女士介绍,她目前的资产已经过亿,朋友则有两三千个。她说,自己的事业是有了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包括开公司、介绍客户和业务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会马上想到我。”她开心地说。
宋女士正是因为人脉广,才把自己的事业经营得风风火火。
人脉的培养并不是很难,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用“连锁信件实验”,证明了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他随后提出了心理学中的“人际六度空间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间隔人数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认识一个陌生人,最多也就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和他建立联系。
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建立起人际关系。“六度空间”表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似微弱的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微弱的人际纽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当你能秉着这种理念,运用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技巧,就算是想认识美国总统,也不是痴人说梦。
你觉得一位德国烤肉店的老板和他最喜欢但并不相识的好莱坞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建立起联系的可能性有多大?他们一个住在德国的港口城市法兰克福,另一个则住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这项挑战,帮助这个烤肉店的老板在他的私交里,寻找能够与马龙·白兰度交往的人,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只经过几个人的帮助,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这个烤肉店老板的一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上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正是这部片子的主演。
人脉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虽然它不是直接的财富,可是没有它就很难获得财富。即使一个天才,也不可能样样精通。当碰到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如果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在朋友资源里找到这方面的“专家”,及时解决问题,使成功变得更容易。
要成大事,先要会做人;而会做人,即是善于在交往中积累人脉资源。若能做到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上不得罪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行得方圆之道,人脉大树枝繁叶茂,那成大事一定不在话下了。
走出孤独,挥别“独行侠”的日子
心理学家分析,真正的孤独,往往产生于那些虽有肉体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夫妇。事实上,不管你是已婚或未婚,也不管你是置身于人群,或者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和你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就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时所出现的一种心态。此时,他们或是清高,对别人不屑一顾,认为别人根本不理解自己,不愿倾吐内心的秘密;或是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也不愿别人了解自己,生怕被人看不起,进而产生与他人难以沟通和相处的感觉。
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失落感。孤独的人往往不会交际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克吉尔大学海勃实验室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待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具体地说,就是让实验参与者戴上特制的半透明塑料眼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以限制其触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只有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嗡嗡声。实验参与者单独待在实验室里,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这是个既可以得到不错的报酬,还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的好机会,但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没过几天,学生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实验进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和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
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在过后的几天里,大学生们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通过对这些大学生的脑电波的分析发现:实验参与者的意识活动严重失调,而且对刚刚结束实验的他们进行智力测验,测验结果也很不理想。实验结束数日后,他们才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证明了,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和信息是人的身心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人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联系,孤僻和自闭带来的只能是身心的疲惫和失调。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就是一种认知障碍,孤独症者不愿与人分享。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交往是我们内在的强烈需求。所有的人都曾经品尝过孤独的滋味,孤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丧失。大约有20%的美国人表示,没有朋友可以讨论私人问题,其内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人为什么会孤独呢?一般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当一个人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意识中,发现很难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便产生了精神上的孤独。不管你是已婚还是未婚,置身人群还是独居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一切都缺乏了解,和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会到孤独的存在。
导致孤独的原因不在于空间距离,而是在于心理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受欢迎,好像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己,因而产生一种孤独的感觉。
我们若想克服孤独,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地走入充满阳光的人群里。我们要去认识人,去结交新的朋友。下面几招也许可以教你走出孤独。
1、多与外界交流
当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某位久未谋面的朋友打个电话,或者约他去看一场电影,还可以请几位朋友来家中吃一顿饭,你亲自下厨,炒上几个香喷喷的菜,聊聊各自的近况,这都别有一番情趣。
2、战胜自卑
过于自卑的人往往不敢轻易跟别人接触,这无异于作茧自缚。要冲出这层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织成的茧。只要你自信一点,钻出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战胜孤独并不是一件难事。
3、融入人群
越是在人多的时候,人越容易感到孤独。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你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中,而他们之中那种热烈的气氛更是衬托出你的孤独。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唯有“忘我”。你不妨想想自己能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很容易使你融入其中。因为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4、积极调节
遭到厄运的袭击,而又不能够对人倾诉时,你不妨到海边走走,让清爽的海风吹走烦恼,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你也可以跑到最热闹的街道上去,置身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往往就会忘掉自己的寂寞。
5、明确人生目标
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最好能给自己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一个人明确了生活重心,懂得了自己为什么活着,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寞;同样,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孤独的。
孤独是由个体感觉到不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会给人们的正常交往带来不便。心理孤独的人,即使身在欢快的场合,也很难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仍然认为自己很孤独,不愿向任何人倾诉。
走出孤独,就是要客观地对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终日独处,同样也会变成孤家寡人。所以,孤独的人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沟通,不要怕别人强于自己,也不要怕自己的不足曝光,因为你时刻可以改变自己。
走出孤独,就是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走出封闭的世界。当你筑起一道与世隔绝的心灵高墙时,也隔住了外面的阳光。敞开心胸,你会发现,你生活的空间同样是一个温暖的世界,在交往中感受爱的信息,在互助中体会他人带来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