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因为,人的内心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只有洞悉他人的心理,做恰当的事,说恰当的话,才能使你的人脉变得越来越广,朋友变得越来越多。
与人为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生活中的每一个善举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让自己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相待,学习做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
古人云,善人者,人亦善之。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专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事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偏低。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在做善事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天然镇静剂——内啡肽。它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使人产生愉悦之感。同时,乐善好施的行为还可能激发众人的感激、友爱之情,为善者因为赢得了人们的好感与信任,从而内心获得温暖与满足感。当一个人对弱者或陷于困境的朋友伸出援手时,他心中就会涌出欣慰之感;当一个人坚信自己于他人有助益时,他将更积极向上。正所谓“情舒而病除”。与人为善,不只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剂,同时更是身心健康的营养素。
纽约心理治疗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现代心理学上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必须要有自我牺牲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才能真正了解自我,并感到快乐。助人为乐是获得好人缘的最佳途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自己和他人减少痛苦、增进幸福。
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今天的收获很可能就是你昨日耕耘的结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只要你善待周围的人,在别人困难之时及时伸出援手,你的真心付出就一定会结出令你惊喜的果实。真心帮助他人不应是一时兴起,而应是你一以贯之的做人态度和长期坚持的习惯。
有一对老夫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来到一家旅馆,但却被一位年轻的服务生告之客房已经满了。老先生无奈地告诉服务生:“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游客,人生地不熟,现在还下着大雨,真不知道怎么办!”
现在是旅游旺季,即使想在附近其他旅馆订到客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外面还下着倾盆大雨。年轻的服务生不忍心让两位老人重新回到雨中去,便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可以住在我的房间里。”
“这太打扰你了!”
“我今天值夜班,明天早晨才能休息,请放心,你们不会给我造成任何不便。”
服务生边说边将酒店的值日表拿给老人看,以打消他们的顾虑。老夫妇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他们想给服务生付房费,服务生婉言谢绝。老先生感叹道:“你这样的职员是任何老板都梦寐以求的,我将来也许会为你建一座旅馆。”服务生笑了笑,他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
过了几年,服务生忽然收到那位老先生的来信,邀请他到美国曼哈顿,并附上了往返机票。到了曼哈顿,老先生将他带到一幢豪华的建筑物前面,说:“这就是我专门为你建造的饭店。”许多年过去了,这家饭店发展成为今日美国著名的饭店,而这个年轻的服务生就是该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
这位服务生因为一个小小的善举,就让他的人生改变了轨道,为他的人生创造了一个神话。所以说,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也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相待,学习做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
助人为乐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快乐、欣慰和自豪,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机制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润滑剂。很多人却很难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们往往习惯于只对对自己有用的人付出,而对另一些被他们视为无关紧要的人冷眼相待。殊不知,也许冷漠就使他们错失了一次收获惊喜的机会。
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思考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不是能够索取点什么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感激、快乐、友谊……
与人为善是做人的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为,它可以为你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拥有一个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自由空间,并让你享受到一种施惠于人的快乐,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
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不幸,都有过痛苦、悲伤和沮丧的时候,也都有过无奈、孤独、彷徨的经历。那个时刻,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理解,是抚慰,是关怀,是一种人间的真情。
“赠人玫瑰”对于你来说,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许只是不经意之举,并未想到有什么回报,但在别人心中已经盛开了鲜艳、动人的玫瑰,指引着他的人生帆船执著地驶向光明的彼岸。
得理饶人,让怨恨无处遁形
俗话说:“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得饶人处且饶人,你可能就多了一个朋友,也可能因此就多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如果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缺少宽容之心,那么在你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也可能就增加了一堵厚厚的高墙。
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成倍地胀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就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加恨于它,它便会加倍地报复。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这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著名的海格力斯效应,它的心理学原理是:人际交往中由于一方给予另一方奖惩、恩怨,另一方就产生相应的奖惩、恩怨,交换造就的效应即为人际互动效应。这种交换与互动,可以是积极、肯定的,也可以是消极、否定的。以社会学的角度来阐释就是:你对我有帮助,我自然也会帮助你;如果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让自己获得更多快乐的秘方。它不仅仅给了别人一次弥补过失的机会,也给了自己一次放下愁苦的机会。因为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你心中的仇恨,才能冰释你与他人的隔阂。宽容,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为人的度量。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运动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年事已高,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开普敦西北方向约11公里。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海豹、蛇及其他动物。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铁皮房”,白天有时打石头,将从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海带,有时还做采石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的看守就有三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当1994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时,曼德拉起身致辞。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三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曼德拉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让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三名曾经看守他的人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以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曼德拉说:“我以前脾气很暴躁,但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我的激励,让我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憎恨,会使人一再地沉浸在痛苦的深渊中。如果憎恨持续在心里发酵,可能会使人的行为越来越极端,后果很可能会很严重。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只会把小事弄大,甚至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得理饶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
人际交往中,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但常常就此怨恨别人却是极为不正常的,也是危险的。怨恨是一种心灵毒素,它不但使你的人际关系恶化,还能让你心智弱化、情绪波动、精神压抑,严重时可以使你的心理与行为反常,甚至丧失理智。
鲍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并且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但在空中300米的高度,两个引擎突然熄火。由于技术熟练,他操纵飞机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所幸的是没有人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正如他所预料的,他所驾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感到极为难过。当胡佛走向他的时候,他泪流满面。他非常内疚,因为他使得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报废了,差一点还使三个人失去了生命。
你也许认为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斥机械师的疏忽。但是,胡佛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没有批评他。相反,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
如果胡佛大发雷霆,事故就能挽回吗?既然不能挽回已经造成的错误,何不试着宽容呢?忍让和宽容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要付出代价,甚至是痛苦的代价。
人的个人利益常常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的侵害,为了培养和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你要勇于接受忍让和宽容的考验,即使感情无法控制时,也要闭紧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脑。忍一忍,就能避免急躁、鲁莽、冲动行事。给自己找出一条能促使自己心理平衡的理由,说服自己,就能化解忍让的痛苦,使自己变得宽容和大度起来。
宽容和刻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当然也能对你的心情和人生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宽容是君子式的,刻薄是小人式的。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由此可见,宽容不但表现为一种胸怀,也表现出一种睿智;刻薄不但表现为一种狭隘,也表现出一种愚昧。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马克·吐温曾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得饶人处且饶人,你可能就多了一个朋友,也可能因此就多了一条通往成功之路;如果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缺少宽容之心,那么在你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也可能就增加了一堵厚厚的高墙。面对怨恨,善待对方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攀龙附凤”,寻找一个贵人当靠山
给自己寻得贵人,做起事来自然如同顺水行舟,省心省力的同时也更容易达到目标。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不妨学会“攀龙附凤”,寻找一个贵人当靠山。
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人赏识,那你就注定只能默默无闻。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寻求与上层人物接触的机会是必需的。制造机会与他们拉近距离,不仅得有耐心,还得有点“心机”。
也许你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是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拼了也不见得能赢,关键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成功的概率。
如果自身的力量太单薄、太弱小,在现实生活中无疑就会处于劣势地位。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借势”,也就是寻找一个贵人当靠山,借助他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通常意义上的贵人,是指那些握有资源、权力的人,他们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或者是引荐人。想抓住贵人,必须先能识别出贵人。有贵人相助,的确对事业有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己当老板创业的,竟然100%被人提拔过。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是清末政商界的一个传奇。他的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他之所以能飞黄腾达,主要是因为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在背后扶持。
当初,胡雪岩是倚仗时任浙江巡抚的王有龄才将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王有龄死后,他意识到要寻找更有价值的靠山,于是,他将目光投在了闽浙总督左宗棠身上。
左宗棠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物资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而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则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3天之内筹齐10石粮食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宗棠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奉承话,左宗棠也不例外。胡雪岩正是抓住了这一心理,先是恭贺左宗棠收复杭州,功劳盖世,然后又大赞其治军有方、劳苦功高。胡雪岩当夸则夸,让人听起来既不觉得言过其实,也无谄媚讨好的嫌疑。
可见,“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够在商场中叱咤风云,固然与他的自身能力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寻找靠山做“后台”。
这是一个崇拜成功、需要成功的年代,在好莱坞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youknow),而在于你认识谁(whomyouknow)。可见,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与恰当的人建立稳固关系对此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你学会与别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拓宽你生活的视野,让你更了解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并能提高你倾听和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