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政府也把新闻传媒作为执政的有效工具,甚至专门创办新的媒体用以沟通舆情,服务社会。2006年4月正式实施的《辽宁省行政执法条例》特别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应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引人关注的是,这部条例的出台恰逢辽宁省政府向全省通报第二阶段75个软环境“硬伤”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不严”。有关人士预测,这部法规将起到行政执法“紧箍咒”的作用。知情人士透露,这部新条例是有的放矢的,因为在此条例出台前,省政府已开始针对部分行政执法部门中存在“软环境”问题进行整治。按照省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许多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不严。行政执法部门超编、人员素质高低不一;有些地区将行政收费、罚款作为人员开支来源;个别执法人员利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罚款幅度大做文章,牟取私利;一些执法部门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出发,以执法为名,频繁检查,无故处罚或重复收费现象还存在”。事实上,这部新条例的许多内容,就是专门针对软环境“硬伤”而设置的。新条例对于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资格、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要求: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超越、滥用行政执法权;违反法定程序;违法委托行政执法;野蛮、粗暴执法;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徇私枉法;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上述七类行为被确定为执法人员“禁区”,一旦出现都将受到严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新闻传媒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的参与者和配合者。同时,和谐的新闻传媒本身也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和保障者。
(一)和谐传媒要靠舆论和谐和新闻传播的和谐
新闻传媒本身是否和谐,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影响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而传媒的和谐主要取决于舆论的和谐和新闻传播的和谐。
舆论的和谐是指在舆论传播中要体现舆论的多样性,要实现舆论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的、和谐的统一,也就是要形成和谐的舆论。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要想全国一统,只有一个声音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当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允许广大群众对各种国家和社会事务,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这也就是说,应当允许舆论的多样性。当然,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舆论引导,难以形成合力,做成大事。因此在舆论传播中还应当有主导性舆论。“主导性舆论”,是指那种能够正确引导群众思想的主体舆论,它在舆论传播的和声中是一支主旋律。如果能够把这种舆论的主导性与舆论的多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舆论传播中,既注意广泛反映各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意见和要求,保证舆论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又注意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用符合这些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主导性舆论去积极引导群众,将群众的思想吸引到社会主义的方向上来,那么就有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舆论。而这种和谐的舆论又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要在矛盾、发展和多元状态下实现舆论和谐和传媒和谐
根据“和而不同”的思想,要实现舆论的和谐,必须注意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多元的状态下求和谐。要注意反映和化解矛盾,在矛盾的合理、妥善解决的过程中来促进和实现和谐,而不是靠压制和回避矛盾来求得和谐;要立足于发展,在发展中借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来促进和实现和谐,而不是靠抑制和牺牲发展来维系和谐与稳定;要允许事物矛盾的多元性,在多元的矛盾状态下来争取实现和谐,而不是靠牺牲事物矛盾的多元性来求得和谐。
(三)要靠科学发展实现传媒和谐
“和谐传媒”,还意味着新闻传媒自身要实现全面、协调、均衡、有序和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传媒内部的和谐状态。
从我国新闻传媒的发展现状看,由于体制、机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的发展还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具体上则存在一些新闻传媒机构无序竞争、效益低下导致发展受阻,道德滑坡、信誉失落导致影响力和公信力下降,以及东部西部之间、城市乡村之间、大城市小城市之间新闻传媒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新闻媒体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很难设想,新闻传媒自身所存在的这种不和谐状况,能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只有新闻传媒本身真正实现了科学发展,实现了和谐与平衡,实现了多元性和多样化,那么才会使自己本身进入到一种和谐状态,使自己真正融入社会之中,成为社会中能够积极作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这样就会大大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这是我们企盼的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工具,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舆论引导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活动和大众的思想意识。随着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闻媒体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舆论,做民主法制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团结局面的维护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媒体必须认真地承担起几个方面的重要责任。
1.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权威的政策法规信息,传播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新闻媒体必须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要根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向人民群众提供权威的政策法规信息,充分展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把握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旋律,彰显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展示处于主流地位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创造过程中热情饱满的精神风貌,以起到凝聚社会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既鼓舞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信心,又推动和促进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2.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既有有型的存在,也有精神的继承。(注: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新闻媒体所传播的,应该是文明精神先进文化的传承。随着改革开放,欧美发达国家的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现象涌入我国,东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而传入的文化思潮和现象,既有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工具,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大力传播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成果。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元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先进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确立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宣传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优秀的文化传承和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用先进的文化去陶冶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培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锻造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坚强动力。同时,以先进文化的传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
3.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开展正确的舆论监督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相结合
(1)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能够身处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社会气氛,并且能够从中受到感染,受到鼓舞,受到启迪。
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舆论手段,完全可以通过舆论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舆论环境。例如,新闻传媒可以通过人类长期以来追求和谐社会理想的大量生动的实例,使人们加深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再如,新闻传媒可以通过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的宣传报道,使人们感受和体会到我们社会中那些和谐、美好的东西,从而增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舆论环境,进而对整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报道和舆论导向中的“度”,要防止出现盲目“刮风”现象。现实中,一些新闻传媒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和舆论效果,往往喜欢“刮风”,喜欢一哄而上,喜欢搞一面倒。在一段时间里,喜欢铺天盖地地掀起一股宣传“风暴”,其结果往往是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因此,新闻传媒在营造舆论环境时,应当把握好“度”。在一个时期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导向中应当尽可能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切忌虚张声势,空造舆论。特别是在典型报道中,更须注意做好统筹计划,要保持舆论的常态,不可过于集中,过于强猛,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要像春雨般潜入,这样更便于群众接受,更易于收到预期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导向效果。
(2)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都是群众关注的涉及其利益关系的一些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得好,便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如果处理得不好,便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处理好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是新闻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待热点问题,新闻媒介应当热情关注,切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不应该采取回避的做法。如果一些事情已经传得满城风雨,一些问题群众已在街头巷尾说长道短,我们却报纸不登,广播不报,电视不播,通讯社不传,这就要脱离群众,容易失去群众的信任,同时也等于主动放弃了借以进行有效的舆论导向的机会。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许多热点问题同时又是难点问题。反映和报道这些问题,最终是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善于给热点问题降温,使难点问题变易,要主动化解矛盾,以促成矛盾得到缓解,问题得到解决,使舆论导向实现正效应。决不能不负责任地任意给热点问题升温,更不要有意吊群众的胃口,造成矛盾激化,使问题的解决增加难度。
有的新闻工作者提出,新闻媒介要起“空调机”、“排气阀”和“减压阀”的作用,是很有道理的。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新闻媒介要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就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化解矛盾,缓和气氛,要防止宣传报道“冷热失度”,特别是要防止“骤冷骤热”,或“持续高温”等现象,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顺的舆论环境。
(3)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导致了各种利益关系的急剧调整和变化,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矛盾,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人群之间的矛盾,资源不均、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干部作风、行业不正之风引发的矛盾等等。这许许多多矛盾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处在一种十分复杂的环境和状态之中。这些社会矛盾势必会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不利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冲击。新闻传媒应当积极、主动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及时、有效地疏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冲突,平衡社会心理,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新闻传媒可以通过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方式,尽可能地反映方方面面不同社会群体和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和观点意见,尽可能地平衡群众的心态,理顺群众的情绪,排解群众的困难,协调好各种不同利益人群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得到心理的平衡,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处。
新闻传媒尤其要注意关注弱势群体、弱势人群和特殊地区、特殊人口的生活状况问题,要体谅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和愿望。像农民工收入问题,失地农民出路问题,下岗失业人员生活问题,退休人员待遇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城市贫困人口生存状况问题,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发展问题等,都是媒体应当格外给予关注,应当格外认真解决的问题。
总之,新闻传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要做好做足民生新闻,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以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三、重视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影响
经济学里的池塘效应讲了一个故事:池塘里有一片荷叶,第一天只长出2片叶子,第二天长出4片,第三天8片……一直到第47天,我们看到荷塘里依然是不到1/4的地方有荷叶,大部分还是空着的。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到第48天,就是一天之差,荷叶就盖满了半个菏塘,到第49天,就全部覆盖了,这就是荷叶的“池塘效应”。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几何基数的增长、爆炸式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互联网的池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