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商提出的建议前六位中,要求简化手续呼声最高,认同率达49.12%;提高政府及涉外投资管理机构工作水平的建议认同率45.13%,位居第二位;3~6位依次是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提高WTO规则方法、制度意识、遵守国际惯例和加强完善地方法规。一些外商还提出要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降低准入门槛,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和取消行业保护。
(三)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较高的金融风险极大地限制了外资的进入
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大,“历史包袱”沉重,具体表现为:老企业和大企业多,中央企业多,离退休职工和富余人员多,国企内部嵌套的“大集体”职工多,银行负债多,企业社会职能多,社会保障欠费多。此外,省内商业银行长期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影响了战略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正常的金融活动。而彻底解决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比率,降低金融风险,单凭一省之力是不够的。世界银行建议,中国政府应加强适当的公私合作方式支持私人部门投资和创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减少新企业所需执照、许可等“入门”条件上减少限制;消除外国投资者在运输、物流方面的准入障碍;将土地使用、税收以及行政收费政策加以透明化。世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认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包括简化成立新企业的程序,在土地使用、税收和管理费方面加大透明度,减少对外资进入特定行业和交通、物流等服务业的限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努力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四)贸易政策与通关环境
辽宁省企业界代表普遍反映国家有关贸易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如东软集团反映在数字医疗设备和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产品领域,目前进口政策呈现出零部件和产成品“关税倒挂”的现象,不利于国内企业零部件生产的本地化和进口替代。出口退税难也是出口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两家日资企业代表特别谈到了国家关于二手进口设备控制过于严格,不利于日本企业向中国内地的产业转移。
(五)工业用地和人才引进问题
据辽宁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代表反映,与东南沿海其他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工业用地指标控制偏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新增投资和改造项目。目前,辽宁省农田比例居全国首位,达到8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全省采煤沉陷地区的用地指标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老企业的搬迁改造用地却很难解决。省内企业还普遍反映,目前企业急需的高技术人才引进还需要政府在一系列配套政策上予以倾斜,如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搬家安置、购买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等需要进行调整。
(六)行政效率和规范性、政策透明度和可预见性问题
辽宁省企业代表普遍反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除了要放松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外,还应该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特别是对于中央直属企业,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职能交叉,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不高。有的企业反映,因曾向当地税务部门提出规范和改进税务稽查工作的建议,就受到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刁难。此外,政府还应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如政府在调整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应该为企业留有一定的调整时间,同时,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如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及时向有关企业传达和讲解。
(七)不合理负担现象比较严重
外商对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表示强烈不满。此次调查显示,外商企业普遍存在上述的不合理负担,其中以乱收费最为突出,认同率达74.36%;其次是乱摊派,认同率达56.41%;第三是乱罚款,认同率达51.28%;第四是乱集资,认同率达15.38%。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当地政府对外开放的形象。
针对上述外商企业对我省投资环境提出的中肯建议和意见,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下列投资环境的反映,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有36.12%的外商企业对辽宁投资环境的总体印象评价一般,还有7.9%的外商企业评价不太理想和不好。有71.6%和96.1%的外商企业认为辽宁经济增长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还不构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辽宁的投资环境前景有24.23%的外商评价一般,有2.64%的外商企业认为不乐观。对在辽宁投资的预期回报,有8.37%的外商信心不足,另外,1.32%的外商没有信心。此外,在对我省的外商投资企业调查全国各省市区投资环境理想地时,相当多的外商把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放在辽宁前面来选择,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外商也认为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重庆等省市是投资的理想地,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外商有可能易地投资或减少在辽宁的投资份额,因为这些地方有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有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并对这些地区的未来经济预期看好。尽管某些方面的投资环境不满意度很低,但也不应漠视,要知道这些外商往往起到的是乘数效应。这些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而与硬环境相比,有时候软环境更加重要。国内外投资者需要选择,在相同的政策背景下,软环境无疑是决定投资去向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投资者,要确保成功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要优先考虑最适合资本增值的地方,这就要看哪个点更有利于实现其目的了。因此,必须在加强软环境建设上下更多功夫。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
吸引外资对政府职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善于借鉴,敢于创新,采用新机制、新方式、新方法,使其管理模式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为企业提供简捷、便利、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国家对振兴东北给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将给东北各地带来极大的机遇。在吸引外资中更应该目光长远,将优惠政策发挥到极致。吃透政策,发挥政策优势。从经济全球化发展来看,我国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将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抓住眼前机遇,用好用足政策是首要任务。
然而,仅仅依靠政策也是不够的,服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的政策差异已经不很明显,投资环境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服务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一是减少项目中的行政审批制度,过于繁杂的行政审批手续不仅提高了外资进入成本,贻误商机,而且助长有关部门的腐败作风。二是加强后续服务,要注重对一个区域进行整体的形象包装和推介,要搞好招商项目的全程服务,使外商要招得来,还要留得住。在审批制度上,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行政许可法》,规范涉外行政执法;增加涉外法规的透明度,拓宽外商知情渠道,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同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失职追究、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外商投诉受理、协调、处理机制和市领导定期约见外商制度,重点解决外商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环境。完善外商投资相对集中和外商居住相对集中区域的生活、居住、购物配套环境,方便外商居住、生活和娱乐。
2.避免利用外资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使利用外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近年来,许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将吸引外资指标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将指标向各级层层分解,硬性指标一直分解到街道居委会。把吸引外资作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推动该地区的外资经济发展,扩大吸收外资规模固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做法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利用外资中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造成外资投向缺乏合理的引导,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难以起到推动作用。一些部门甚至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弄虚作假,虚报数字,合同签了不少,但资金不能到位。这种现象的持续和扩展,必然导致我国吸收利用外资的浪费和泡沫现象。这种现象的持续与蔓延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国外资结构失衡,同时助长各级政府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作风。有鉴于此,第一,利用外资应纳入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由政府统筹考虑,企业自发推动,市场运作,法制规范,而不应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更不应采取层层摊派的形式。第二,政府应把吸引利用外资的着力点放在外资的质量上,而不是单纯的数字金额。第三,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机制,除重大的招商会外,还应建立长效机制,以促使外资的合理流向。
3.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涉外窗口部门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首先是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公开和简化外商投资的办事程序和效率,规范利用外资的立项审批、合同、工商、土地、劳动、税务、外汇、海关、商品检验等主要涉外部门的公开办事程序,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一部门执法、一窗口收费”的做法;其次是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要求公用、城建、供热、商业、邮电、交通、电力、卫生、金融、口岸、旅游等重点社会服务部门公布社会服务承诺的内容、标准、责任和服务时限等,接受社会监督;第三是实施延伸服务,要求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港监、边检等部门实行海港口岸国际航行船舶24小时值班制、机场留守待命制、货物申报放行周六加班制、节假日加班预约等一系列方便企业的办法;第四是建立了与外商对话例会制度,省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二次有外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参加的投资环境座谈会,直接听取外商对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4.加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行为
其主要做法一是出台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条例》,对外资企业的设立、变更、解散、组织机构、权利与义务、权益保护与服务、监督管理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二是出台了辽宁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若干意见,对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行为实行办事“三公开”,提高涉外执法人员素质,对企业进行检查、培训、处罚、参观考察等作出了规范。
5.治理对外投资企业税外收费
一是清理了外商投资企业反映比较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了辽宁省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收费手册和收费监督卡制度,对不合理收费,外商投资企业有权拒绝。对于收费人员到企业收费行为,收费人员必须在收费监督卡上写明收费项目、标准、依据、时间、金额并填写收费单位和收费人员姓名。不填写收费监督卡的单位不得收费。
6.加强了外商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诉工作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外资企业投诉工作,自上而下地组建了外商投诉协调中心,加大对重大投诉案件及积案的处理。建立外商投诉工作负责制和责任制,实施“领导包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结案率作为省政府考核各市工作的一项指标。建立了政府投诉部门与司法部门的联席协调制度,以解决司法方面的外商投诉问题。
二地方媒体如何营造稳定和谐的投资软环境
2006年世界银行对中国120个城市进行的投资环境调查发现,经过多年建设,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公路条件还是电力供应都达到了投资商的要求,硬件差别越来越小,中国城市之间已经进入了竞争软环境的时代。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的变化,投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将政府管理效率、城市生活质量、和谐社会构建、环境保护等软环境的权重提高到了75%左右,而基础设施等硬环境仅占25%的权重。其中,舆论监督在整个投资环境评价体系中占2.1%的比重。媒体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评价,国家出台的涉及企业利益的法律法规是否在当地媒体上及时公布等,都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通过对媒体刊发有关投资环境批评报道的数量进行统计排名,使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评价有了可计量的指标。因此,地方媒体的相关报道对引进外资,加强辽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是让政府、企业等机构与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上海市政府是我国第一个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地方政府。2003年起,北京、重庆、河南、山东等省市政府部门也相继以文件的形式规定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这是政府体制改革创新、向国际接轨的必然,对于政府决策、社会稳定、公众知情权保障、媒体作用的发挥皆甚有益。
2006年,沈阳市首推新闻发言人制,严禁封锁消息推诿拖延。人们将这一制度视为构建透明政府、实现信息公开的关键性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今后沈阳市“发布信息、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的任务都要由新闻发言人来完成。新闻发言人有责任对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情况按程序及时、主动地向国内外公开,不得封锁消息,不得推诿拖延,不得弄虚作假。对有些必须发布的新闻,如果不发布或延缓发布,主管部门将追究新闻发言人的责任。同时强调,像“无可奉告”这样的词语原则上不允许用。如果对事情确实不了解,可以用“我将对此进行调查,尽快为大家提供详细信息”等语句。
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市级单位全部设立新闻发言人。沈阳市除设立2名沈阳市新闻发言人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5大领导机关各设1名局级领导干部为本机关新闻发言人,并确定1名处级干部为联络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市法院、检察院,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市级各群团组织,各区、县(市),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都确定1名领导干部为本单位新闻发言人,确定1名中层干部为联络员。
沈阳市新闻发言人具体职责有四个方面,即发布信息、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澄清事实。各单位新闻发布的内容除包括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重大工作部署及其实施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宣传外,对外界的疑虑、猜测、误解和谣传问题也要加以澄清,对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情况也将及时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