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有全国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好,生态容量大。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东北平原还是全国最大的“粮仓”,这里的黑土带是与美国、乌克兰齐名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2006年3月,为加快沈阳的全面振兴和实现沈阳“十一五”期间的宏大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优、西进、南拓、北统”的四大发展空间战略,吹响了“沈北大开发”的进军号角,成立了沈北新区。7月,为进一步加快沈北大开发进程,突出东北地区玉米资源的优势,成立了沈阳玉米工业园。玉米工业园预计在10年内,实现总投资400亿元,年玉米加工处理能力达到1000万吨,工业总产值可达1000亿元。(注:《沈阳:未来的“玉米硅谷”》,《沈阳日报》,2006年11月5日。)
劳动力即人力资本,是区域引资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区域引资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只是劳动力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我国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东北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东北地区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的产业工人大军,这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吸引和利用外资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国际贸易学分析,一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优势、技术基础、市场潜力、资源趋向和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等。东北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工人聚集,造就了一支政治思想觉悟高、技术素质过硬、乐于奉献、勇于拼搏的产业大军,具有一批技术等级高、经验丰富、革新能力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较我国西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有更为突出的人力资源优势。此外,截至2004年初,东北三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65所,占我国高等院校的11.8%,招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超过43万人,占全国招生量的10.58%。这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储备。(注:引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黄卫平《2005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专论》。)
(3)重要的地理和交通优势
东北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也是促使其成为外商未来一个时期投资热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东北三省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朝鲜、俄罗斯、韩国、蒙古等接壤,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极易与上述国家发展共同经济合作。尤其是对韩国企业来说,200多万朝鲜族人口,没有语言障碍,将极大减少企业管理成本。从1989年第一家韩资企业进入沈阳到现在,已有2227户韩资企业在沈注册,实际投资额近6亿美元。来沈的韩国人员也逐年呈上升趋势,2002年已达十余万人次。丹东市在鸭绿江沿岸设立了“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制定了税收及其他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大大促进跨鸭绿江地区的经济开发,并影响到沈阳等整个辽宁及吉林省东南部的经济发展。(注:李向平:《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现实趋势途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辽宁举办的“韩国周”、“日本周”、“中国台湾周”等系列招商效果显现。“韩国周”活动由文化交流活动、系列经贸洽谈活动组成,以此构建对韩合作的平台,为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沈阳与韩国的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辽宁省对外经济贸易厅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省及14个市招商网站的建设,通过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方式传递信息。2003年,辽宁省机械公司通过互联网与乌克兰客商成功签定了出口合同;葫芦岛高桥铁合金厂通过网上促销成交了1275吨钼铁出口合同;沈阳市利用可视电话系统实现了日本味之素公司与沈阳红梅味精合资项目的远程洽谈。对包括本钢同韩国浦项等15个重大项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洽谈,并完成了总投资4.5亿美元的华晨宝马项目、合同外资额3761万美元的东软合资项目、总投资1.06亿美元的本溪30万吨合成氨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报批。由世界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企业奥地利奥镁集团在大连开发区投资的奥镁大连有限公司项目获国家商务部批准。(注:赵子祥:《2003~2004年沈阳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近年来,外商投资的增长迅速,其中,日本增长32.9%,韩国增长43.8%,中国港澳地区增长35.8%,实际投资额超过上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东北三省交通四通八达,这里是全国铁路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公路干线密布,有空港5个,大小港口15个。据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大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0.7亿美元,实现自1984年建区以来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伴随着阶段性的跨越,2007年又有237个新批外资项目入驻大连开发区,投资总额达37亿美元,实际注册资金到账的企业169家,其中外资到位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25家。全区项目平均进资规模达到63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增长99%。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英特尔、德国大众汽车、THK投资公司等一些世界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在2007年相继入驻大连开发区,大大提升了开发区高技术、高端产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档次,为大连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因此,从发展对外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半个多世纪形成的工业基础构成了其吸收外资的强大“引力”和基础,而丰厚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则为其吸收外资提供强大的支撑。
三、对沈阳市利用外资状况的调查
2009年12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创造更开放、更优化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注:雷敏:《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新华网,2009年12月30日)目前,我国吸收外资下滑局面已得到扭转,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2010年起我国吸收外资平稳回升。沈阳市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吸收外资总量始终位于东北城市前茅。特别是沈阳市的重大外资项目明显增多,超千万美元项目达到58个。目前共有5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沈阳落户。
1.沈阳市近年来吸收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从总体趋势来看,近年来沈阳市利用外资的形式良好,增长势头明显。迄今为止,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来沈投资。其中投资额前5位国别(地区)分别为:香港(9.7亿美元)、韩国(4.1亿美元)、百慕大(2.6亿美元)、美国(1.6亿美元)、荷兰(1亿美元)。近年来的投资产业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在2003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3691万美元,第二产业为14.15亿美元,第三产业7.8亿美元。
沈阳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和第三产业,其中,重大外资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全市实际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达89个,实际利用外资31.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72.5%。与此同时,德国伍尔特、瑞典宜家、美国艾默生、日本丸红4户世界400强企业在沈投资设立了5家企业。
2.沈阳市吸收外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沈阳市吸收外资获得大幅度增长,除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因素外,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有“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以其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成套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6个、694个限额以上项目中26个放到沈阳,重点发展了航空、机床、风动工具、电线电缆、重矿设备和通用机械、电力机械设备等机器制造工业。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阳占有142个,在全国有能力生产的210余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1/3,形成了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成套能力。现有工业企业5.7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150家,拥有一批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具备了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雏形。
(2)特定的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地处东北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交汇点,优越的地缘区位,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的集散中心,成为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作为东北的中心市场,沈阳对周边地区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历来为商家所看重。此外,沈阳市有一支高素质的知识群体和产业大军。沈阳科技人才济济,现有24所普通高等院校,5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名“两院”院士,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科技开发区,124个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高素质的工人110万人,劳动力价格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下游水平。
(3)沈阳产业潜能已经开始明显释放。近几年来沈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市区南部正在开发建设120平方公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浑南新区,西部建立了126平方公里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铁西工业带,北部正在建设53平方公里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部正在建设43.5平方公里的以汽车产业为重点的沈海工业园,中心城区正在开发建设36.6平方公里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央都市走廊,目前已形成了发展潜力巨大的空间格局。2007年10月23日,由德国波森汽车尾气系统有限公司在中国投资设立的第一个生产企业新厂房在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落成。1945年建立的波森尾气系统有限公司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高科技企业,生产具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汽车尾气净化系统和汽车消音系统,是宝马、保时捷、劳斯莱斯等整车厂的供应商。波森公司首期投资2000万美元,在沈阳—欧盟开发区独资建设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新厂房占地7300平方米,2007年末投入生产。2007年8月28日,重大项目“奥园”在东陵区奠基。具有国际盛誉的南资代表广州奥园集团、独占亚洲动漫30%市场的香港万宽动漫科技公司,与国际著名的科技投资基金澳大利亚麦格理投资银行,投资15亿美元建设沈阳奥园国际动漫产业城,并承接日本70%的动画和60%的游戏外包加工。(注:傅淞岩:《在振兴战略中实现辉煌飞跃今年前三季度沈阳经济发展综述》,沈阳日报,2007年11月3日。)
(4)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沈阳拥有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2000万直接消费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货币回笼量连续6年居全国特大城市之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容量远没有饱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的配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中央政策和城市的诸多特定优势,使沈阳一直成为东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
2007年9月,沈阳浑南新区组团赴韩国和我国香港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浑南韩国城、东南湖IT数码文化广场两个项目投资额均超过1亿美元。浑南韩国城项目是集住宅、文化、商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由韩国青山开发公司和韩亚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共同出资,项目总占地面积为70万平方米,总投资为6.4亿美元。该项目的开发将吸引大批本地朝鲜族人和韩国人集居,预计在未来5至6年内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韩经济沟通和文化交流的平台。东南湖IT数码文化广场项目是在三好街地区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高科技IT产品及电子出版物卖场、文化展示和演出、会务、办公写字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大厦。该项目由韩国东南集团和美洲制钢株式会社共同出资,占地近7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东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单体数码文化广场。浑南新区代表团在香港分别与保利达集团、沿海国际控股集团就保利达商业广场、浑南金廊商业项目进行了洽谈。保利达集团决定增资4000万美元加快项目建设。沿海集团表示已做好金廊商业项目开工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办理3200万美元的增资手续。浑南新区代表团还与香港益华集团和香港华润集团就商住房产开发项目进行了洽谈,并达成了合作意向,投资总额分别为35亿元人民币和40亿元人民币。据了解,保利达商业广场和沿海集团金廊商业项目年内将全面开工。
(5)和世界大公司合作,提升综合实力。自2001年初,沈阳市工业系统大胆创新对外合资合作方式,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模式,重点突出国有大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整体合资合作。沈阳市政府已确定了18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的10家整体对外合资合作。沈阳10户大型国有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整体对接已取得重大进展,如沈阳蓄电池厂与美国埃克塞德公司、沈阳变压器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行了整体合资。截至2003年,沈重集团已在境内外与加拿大、韩国、俄罗斯以及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建有合资企业11家,其中,境内9家,境外2家,合资企业的产值现已占到全集团总产值的1/3,发展合资企业不仅救活了濒危中的沈重集团,而且正在为企业长远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华晨宝马正式签约,沈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生产世界汽车顶级品牌。(注:赵子祥等:《2003~2004年沈阳市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宝马这个世界汽车顶级品牌选择在沈阳建立生产厂,是对沈阳汽车行业的认同,沈阳成为国内第一个迎来世界最高档车的城市,这大大提升了沈阳汽车产业形象。此外,宝马落户沈阳也极大程度地拉动沈阳汽车零配件工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形成有力的拉动。
3.沈阳市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