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公报》的措辞则更为严厉,竟然用“关门放狗赶客”来形容这次事件。社评说,事情的发生确实不可原谅。被拒进场的市民及游客,并非无票硬闯或临场购票,而是手上都已持有预早购备的有效门票,真是乘兴而来。而园方事后解释,这些市民和游客持有的是半年有效期的“开放门票”,园方采取的办法是“先到先得”,如果园内已经客满,就算持票也不会获得进场,门票半年内仍然有效。这样做明显漠视顾客利益、只知盘算自己进账!社评指出,迪斯尼乐园的不可原谅,还不仅仅在于令众多市民和游客不能进场,而是其管理水平、服务态度和所谓“迪斯尼文化”已一再令人产生怀疑和感到失望。此外,社评认为,迪斯尼园方最近才更换高层主管,人们希望他们能从善如流,接受批评,勇于承认责任,及早改善管理上的不足,不要再在那里文过饰非,甚至“倒打一耙”,反过来指责顾客“不文明”。同时,特区政府也有责任要密切注视迪斯尼乐园的经营管理状况。特区政府持有香港迪斯尼57%的股权,投资200多亿,首年业绩已亏损10亿。港人欢迎米奇来港安家落户,希望这支老鼠不要再令香港这旅游“动感之都”失色丢脸。
迪士尼乐园行政总裁安明智三次道歉,对事件表示遗憾,称乐园会从事件中汲取经验,作出改善,并为没有用过的门票作出赔偿。但当地媒体盯住不放,将其演变成一个不断更新的持久新闻,直到后来的香港电视台的后续追踪,话题也就越来越大了。有些媒体在最后作结论时,往往存在拔高的现象。例如说香港迪士尼对春节游客估计不足,是美国式傲慢的帝国心态。
有评论指出:香港迪士尼乐园作为一个异国企业,没有经验,管理出了问题。最好不要在这一类的事情上无限扩大。不要把一个外资企业的具体管理失误,上升到国家文化冲突,迪士尼乐园是一个商业公司,能否成功的第一要素,衡量标准自然是盈利,要盈利就必须千方百计使游客满意。任何大的经营失误,都可能给公司带来声誉和利润的损失,还有各种麻烦。企业在事前的心态,只可能是尽力防范,假如最后因经验不足,酿成事故,得罪了顾客,肯定是痛心疾首都来不及,还谈什么傲慢。这种事情不可能是有意为之。管理上出了问题伤害了顾客利益,当地的报纸当然要关注,哪怕有一个外资企业或者他的经营者,确实表现出了傲慢,我们还是要习惯把这样的事情局限在它原来的范围内。个人行为是个人行为,企业行为是企业行为,和国家与民族不沾边。否则只会平添误会,激化矛盾。在相互了解和理解的过程中,媒体至少有一件事情是可以做的,就是在能够发表的范畴之内,做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做客观的报道,不做偏离常识的揣度,不要增加误解。
门票风波的一年后,2007年1月中旬,香港迪斯尼乐园未雨绸缪,公布春节期间将限定最大游园人数。香港迪斯尼乐园推广及宣传部总监陈秀珊17日带队来到广州,向媒体介绍了防止春节期间拒客的具体措施,公布乐园已经限定最大游园人数,同一时刻不能超过34000人。
据《信息时报》报道,香港迪斯尼乐园表示将2月17日至24日划定为特别的日子,并为持有特别日子门票的游客预留入场名额,在特别日子的开放时间变为上午的9点到晚上9点,全天共延长了2个小时。特别日子的门票都是当天有效,不能改动日期。
对于去年由于游园人数太多,导致乐园一度限制客人入园的情况,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他们会使用宾客流量管理措施,时时监控园区内的人数,并且会通过电子媒体以及互联网及时的公布园区内的情况,尽早告知游客当下的情况,让游客有所判断、选择。
迪斯尼乐园的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他们推出了fastpass(快速通过)系统,节约游客的时间,对于一些特别受欢迎的项目,游客只要把门票插入fastpass印票机,领取一张印有指定时段的fastpass,游客就可以去游览别的地方,到指定时间回来,不用排队,就可直接享受该项目的服务。
迪士尼乐园来到香港建立新的游乐场,是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经营,自然会遇到新问题。在这个乐园开始试营业到现在,几乎是问题不断,他们别无他途,只能一点点学起来,一点点调整。管理上出了问题伤害了顾客利益,当地的报纸当然要关注,可是,一定要上升到看不起中国人这种高度,这不仅扯不上,也会对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平添误会。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然而,他们的关系是否正常,对双方都非同小可。而国家关系正常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民之间的友善。能够友善的第一步,是相互了解和理解。迪士尼乐园只是一个民间企业,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外资企业之一。反过来说,如若它表现得如天使一般,也不能说明美国就像一个天使。
三、高露洁事件
“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其实是由于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制造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2005年4月21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的《谁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
自1998年春高露洁全效牙膏在广州投产以来,高露洁全效牙膏一直受到青睐。从1999年起至今,高露洁品牌牙膏连续6年位居中国口腔护理市场的第一品牌。2003年,高露洁在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已经做到30亿元人民币,生产牙膏产品有7亿支。
然而,从2005年4月上旬起,高露洁公司却遇见了一场品牌危机:高露洁牙膏被国内一些媒体报道为“有致癌嫌疑”。
2005年4月13日,美国科学协会(AAAS)下属的一个网站上,PeterVikesland“教授”所在的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暨州立大学向新闻界提供了题目为《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新闻素材,介绍了PeterVikesland的研究成果:很多抗菌香皂中包含的抗菌化学成分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发生反应,产生挥发性物质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4月15日,英国《旗帜晚报》记者马可·普里格在《太干净能给你的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发表的两天之后,据其写出了《牙膏癌症警告》。导语是“十几种超市出售的牙膏今天成为癌症警告的焦点,受到有关影响的还有一些抗菌清洁产品,包括洗碗液、洗手液等”。文章从几个方面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其一是发出“癌症警告”: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被点名,受影响的还包括洗洁精和洗手液等抗菌清洁产品。其二是摆出“科学依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产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够与水反应生成三氯甲烷。其三是介绍“产品下架”:《旗帜晚报》调查发现,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其四是提供“专家说法”: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Watson警告说,消费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产品。
4月18日,针对一些媒体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有致癌成分的报道,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商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高露洁全效牙膏已经由全球各相关权威机构审查与批准。”
4月19日,这一发现的科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彼得·威克斯兰在弗吉尼亚《TheRoanokeTime》报纸的网站上说,许多媒体对他关于潜在健康风险的发现断章取义。他没有说,也没想给谁一个结论,说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他说,周五伦敦《旗帜晚报》说的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显然是对他最近研究的过度反应。他认为,人们跳过了他的结论,现在没有担心的必要。
然而,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高露洁牙膏的销量比以前有大幅度下降。销售商持观望态度,随时准备撤柜,或是等待国内相关职能部门的通知。九成多网民表示不再购买高露洁牙膏,部分城市的超市表示可退货,甚至还出现了消费者带着高露洁牙膏到超市要求退货的情况。截至20日凌晨0时15分,共有60025人参加了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其中54118人表示将不再购买高露洁牙膏,仅5907人愿继续使用该产品。这说明,不少网民对高露洁的信任几乎降至冰点;88.4%的网民过去信任高露洁品牌,但是现在愿意使用该品牌牙膏的网民仅占9.84%。就这样,高露洁品牌危机不断扩散,受众知晓率爆炸式增长。这个时期的特征是:危机事态正在发展,本质原因却不一定能明确,现象则在传播中不断复制。
就这样,在一份英国的非主流媒体以及国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国内媒体受英国《旗帜晚报》误导,一场“牙膏信任危机”被制造出来。媒体不仅给公众带来了恐慌,而且导致一种不信任的气氛迅速蔓延。即使是一些专家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波及。
2005年4月27日,备受“牙膏致癌”传言困扰的国际知名牙膏品牌高露洁正式对外界作出回应。高露洁在中国的制造商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公司董事长方宝惠表示,“高露洁全效”牙膏是全世界经过最广泛测试和评估的牙膏,全世界超过30家独立的牙医协会都盖章认证了该品牌牙膏的安全性,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招待会当天,高露洁公司播放了“三氯生危机”始作俑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彼得·威克斯兰(PeterVikesland)的一段录音,彼得表示,自己的研究只是有关于自来水和含有玉洁纯的清洁剂相互之间的化学反应,根本没有涉及牙膏。同时“刷牙时仅用少量的水,因此研究中所提及的化学反应不会发生在任何类型牙膏的使用过程中。”
高露洁事件告诉我们,在目前市场竞争多变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者在战略规划上要培养居安思危的运营思维,才能掌握主动位置,而这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步伐就是建立企业的公关体系,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用灵活的方式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能取得外部支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危机没发生,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建立公关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环节的协调和准备,降低危机发生的机率,提前做好防范,掌握主动。最后,引用著名专家奥古斯丁先生的一句话:“每一次危机的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公关的精髓。”
以上企业,经过媒体的曝光,商誉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媒体的转载,更是造成了舆论暴力的升级,声誉一旦形成,则对人们具有长远的影响。例如2003年宣告破产的美国安然公司在2005年《公关周刊》(PRWEEK)企业声誉监测表格中,排名倒数第三。企业危机的爆发有很多诱因,但这些危机的扩大和蔓延基本都是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所致,甚至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滑铁卢”。
企业的声誉可以建立,也可以受损,建立的过程漫长艰难,受损则往往旦夕之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作用是什么,媒体的作用又是什么?不少企业家谈起媒体往往用“成也萧何败也何”,这不仅透露出一种无奈,也暗含了一种不满。我国著名营销专家路长全在“巨能钙事件”后,呼吁善待中国企业和品牌,指出“只要真正从中国大企业走过来的人都知道。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脊梁,他们所付出的个人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个成熟的媒体应该具备高度的戒备感和责任感,应该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在什么时间说,以什么方式说,而不能信口开河,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全面调查两大原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品牌。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哪个企业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我一直强调媒体一定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要有市场政治头脑。”
经历过“巨人大厦危机”和“脑黄金风波”的著名企业家史玉柱在总结巨人集团经验教训的时候表示,“巨人陷入困境,巨人倒下的根源在我本人,不在媒体。但媒体的作用很坏。本来我病了,不至于休克,还能活一段时间,甚至还能复苏。但媒体把我搞休克了。如果媒体晚搞我们2—3个月,我们不会死,本来也是有机会的。”史玉柱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四舆论暴力在新闻媒介报道中的规避
媒介作为社会正义的实践主体,应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鹄的,引导公众形成一个维护和伸张社会正义的社会舆论,从而为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新闻传媒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配合者。同时,和谐的新闻传媒本身也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和保障者。为此,本节提出以下规避措施:
一、坚持公平原则
(一)态度公正
企业与媒体报道产生矛盾主要在于其认为自己在报道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新闻公正是新闻界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加强自律的产物,其核心就是:媒介面前一律平等。新闻公正原则的内涵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平对待各方。
2.为与报道相关的个人或机构提供同等的答辩权、答辩机会。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争议各方要有同等的发言机会。
3.新闻报道不能带有歧视和偏见。
4.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错误应及时更正。
公正强调的是新闻界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强调的是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的态度问题,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和媒介是否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社会各方面。尽管新闻报道看上去是真实的、客观的,但是如果报道者是不公正的,也就不可能公平对待所有事实真相,因为他们可以在选择报道什么样的事实真相上厚此薄彼。所以,不公正的新闻工作者和媒介是不可能真正报道事实真相的,至少不可能让公众了解所有事实真相。
《华盛顿邮报》1999年出版的《标准与伦理》中用“公正”代替“客观”,并对“公正”作了专门的解释:
省略主要的重要事实或重大事实的新闻是不公正的。公正包含全面。
报道本质上不相关的信息而牺牲了重大事实的新闻是不公正的。公正包含相关。
有意无意地误导甚至欺骗读者的新闻是不公正的。公正包含对读者诚实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