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成功等同于财富,其实,成功就是过自己喜欢的、想要的生活,包括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是宁愿一天工作12个小时多赚点钱,还是宁愿少赚点钱也要保证足够的私人时间。别人的成功对你来说也许是一种痛苦,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
1.俞敏洪:后悔把新东方做大
俞敏洪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2000年,俞敏洪及领导团队成立了东方人投资有限公司,之后携手联想成立新东方在线网站。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俞敏洪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是公认的中国英文教育行业中独辟蹊径的领袖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留学教父”和“创业英雄”,在《时代》周刊的描述中,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更被认为是“偶像级的”。但就是这个中国最富有的20多亿身家的教师,如今却后悔把新东方做大,这是为什么?
回首过去的十几年创业,俞敏洪自嘲地表示:“我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无法往外钻,否则笼子一收紧,我就被吊死了。”
随着新东方在纽约证交所敲响上市的钟声,俞敏洪在个人财富水涨船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公司内部期望和华尔街严格的资本体系的推动下,俞敏洪就像一颗高速运转的行星,在学校、投资者、股东和媒体之间的轨道上来回穿梭。
“当时野心太大了,现在留给我的是难以承受之重。当你发现自己给自己制定一个难以承受之重的目标后,煎熬和痛苦便呼啸而至……做得特别累的时候,我很想关掉新东方,都没有做到,因为我要为4000名员工负责,为股东负责,为自己负责。我有时候想,假如新东方没有了,人家会把新东方和我收到全国所有的MBA案例中,那时我还是会出名,但那是负面教材了。”
上市前后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俞敏洪坦言,以前是自己问自己,新东方做得怎么样,新东方怎么做,现在变成外部投资者在问“你做得怎么样”。当俞敏洪认为自己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周围的合作者又会说不够好,他们会无休止地逼着自己前进。俞敏洪发现自己主动做的感觉开始渐渐消失。被别人推着走的感觉不太好。
对于华尔街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规范,俞敏洪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甜与苦。由于新东方的每份股权都登记在证监会的文件上,每个人手里有多少股票大家都一清二楚,所以利益纠纷减少了许多。监管极其严格使得公司在任何时候、公司中的任何人都不能有幕后行为。公司能被自动监管起来,这让俞敏洪的担子减轻了一些。但是坏处也不少,上市一年的时间内,新东方就为内部控制的完善花费了一两千万,而且全都是净利润,俞敏洪很是心疼。
另一方面,俞敏洪感觉“做教育”和上市多少存在冲突。如果是单纯的教育机构,教学质量是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不在于它的学生每年增长了多少。但如果是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就必须得保证利润的增长、人数的增长等。这也让俞敏洪陷入矛盾,他不想为了单纯的利润而把新东方弄成一个以利益为重的机构,但新东方的上市定位了它的角色,他就必须得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增长。
对此,俞敏洪无奈地说道:“原来我做事比较从容,上市前也从未计算过新东方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会从容地把该花的钱都花掉。现在别说‘从容地花钱’了,有时候还要省下来变成利润。所以对我来说,这就变成了一个较难平衡的状态,也是一个比较痛苦的状态。我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被上市给破坏了。”
如今的俞敏洪更忙了,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他都得参加。他也更加被公众化了,个人的生活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
想当年,新东方初创时,俞敏洪想把新东方做成年收入一两百万的精品机构,并有限制地发展。到时无论是转型还是放弃,都比较容易。但是在做大的过程中,别人参与进来了,雪球就不随个人意志的控制而越滚越大。俞敏洪曾说:“我真心希望在新东方一点股份都没有,不管是卖掉还是送给别人都可以,这样我可以安心地离开新东方。我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比如写书,驾车游走世界,或者到贫困山区教书。很想到西北买一片荒地,然后将其变成绿洲。因为我对土地有着无比亲切的感情。”
当被问到对于未来的想法时,俞敏洪说:“首先是要把新东方做好。如果这一点能做到,也许我会慢慢地从总裁和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去做几件大事。第一,每年资助500到1000名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这件事已经在做了。第二,我希望能以上市公司股份换到的钱去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我希望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法律、商学、哲学、宗教等的小型人文精英大学,并且能够成为中国一流的私立大学。第三,如有闲暇的话,多读点书,到全世界各地多走走,把我的那份悠闲心情给收回来。”
对于财富的概念,俞敏洪的话值得人们深思:“我觉得之前说的一句话挺合适的,叫做‘有财富未必有人生,有人生未必无财富’,就是说一个人有钱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完美、就比别人好。人生境界的高低和一个人一辈子过得值不值,有没有钱是没关系的。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完善、更丰富、更完美;而没有智慧的人有了钱,会使自己变得更愚蠢。”
2.成功没有恒定的标准
什么叫成功?有钱,有权,还是有影响力?在商人眼中,赢利就是成功;在学者眼中,学术成果就是成功;在孩子眼中,考试得100分就是成功;在农民眼中,种出上等的庄稼就是成功。这么多种成功无一雷同,可见成功没有恒定的标准。
屈从于外部标准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内心积极的、快乐的感受就是一种成功,如果以牺牲内心的幸福感受获得所谓的“成功”,这只能称作是失败的“成功”。如何定义成功的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成功把握自己的人生。
源太郎只是一名小小的擦鞋匠,可以说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作,但没有人敢否定源太郎的成功。
源太郎初中毕业后,做过搬运工,在父亲的服装店里帮过忙。为了糊口,他到处打零工。
一天,一个美国军官让他帮助自己擦皮鞋。源太郎本来不会擦,但是他从小就心灵手巧,经美国军官一指点,他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帮他把皮鞋擦得可以照见人影,最后他得到了丰厚的小费。从这以后,他决定靠擦鞋赚钱。
他花费三年的时间,遍访了所有他听说过的手艺好的擦鞋匠,并虚心向他们请教。同时,他不断地总结别人的经验和缺点,并自创了独特的擦鞋方法。他把擦鞋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不仅追求把鞋擦干净、擦亮,还仔细地研究皮鞋的质量,努力做到精通皮鞋的类型、质地。
源太郎对皮鞋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当有新品牌的皮鞋上市时,他都要去买一双亲自感受,尽管价格非常昂贵。他对皮鞋表现出的疯狂的热情,使得他简直成了皮鞋专家。比如,他与人擦肩而过时便能知道对方穿何种鞋。从鞋的磨损部位和程度,他就能知道对方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
对皮鞋的了如指掌,使得他擦鞋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会根据不同品牌的皮鞋,选用不同成分的鞋油。遇到一些颜色罕见的皮鞋,他就自己用几种不同颜色的鞋油进行调制。他还仔细地研究了各种鞋油的性质,努力使其达到既光亮,又充分滋润皮革的要求。
源太郎靠着精湛的手艺出名了,1975年,他成了希尔顿饭店的“定点擦鞋匠”。一些著名人物经常把皮鞋送给他擦,如日本首相、财界大亨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等人。
源太郎没有刻意追求成功,他只是因为喜欢擦皮鞋,所以开创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天地。也许在那些商界大亨眼中,在那些星光熠熠的大明星眼中,擦皮鞋的工作是没有多大分量的。可是源太郎却在这份工作中体会到了快乐,他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他是成功的。
如今,积累财富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内容,富裕似乎成为人人追逐的目标。拥有令人瞩目的财富、权势或名声才称得上是成功,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内心真正的渴求被忽略了。
别人觉得我们成功了,但是我们并不一定开心幸福;别人觉得我们不成功,但是我们的内心也许是充盈的。自己定义成功的概念,成功就不再是名利场上用作炫耀的名词,而是规划自我人生的动词。
我们总是顺从潮流,放弃自我。难道我们一定要屈从于大众定义的成功标准,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成功而去寻求成功吗?如果努力争取的东西与目标无关,或者目前拥有的一切并不能让你感到快乐,那么还不如放弃。
任娜毕业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她在毕业几年后月薪就达到了8000元。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位成功的白领。可是有一天,任娜忽然辞去了这份高薪工作。当朋友问她何以为生时,她回复的短信近似玩笑:去立交桥下擦皮鞋。
当然,她没有真的去擦皮鞋,而是把自己买的两套多余的房子简单装修后租了出去。她淡淡地说:应对日常生活,这些租金足够了。她买蔬菜荤食不再去超市,而改去菜市场;自己对镜剪发及学习漂染头发;看书去图书馆,看电影租DVD;学会了自己晒干茉莉和药菊,自己买草药来配花草茶;自己做锦缎靠垫来装饰房间,自己做漂亮的手模饼干来招待朋友。高兴的时候,她会替别人做一点设计、摄影或撰稿。
任娜感慨地说:“从前我以为自己需要的是那么多,月薪七八千也感觉像穷人。现在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那么少,所赚不多,但每天过得比以前快乐多了。”
现在,她的时间和金钱主要用来旅游。她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活到60岁,就算你60岁后还有余力周游世界,你的心境,你看到的世态人情,也与二十几岁时不一样。有太多的人不敢放弃当前所谓的成功,可是他们过得并不快乐。我喜欢过简单质朴的生活,我觉得现在的我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成功者。”
不可否认,当下许多人都在逃避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都在用金钱和地位来麻痹自己,将最初的梦想扼杀。我们并非都是诗人,但是没有梦却是可怕的,有梦不去追寻,永远是懦弱的。
你会放弃身边朋友羡慕的眼光吗?不要被大众的成功标准所束缚,去追寻你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东西,那才是属于你的成功。
3.弄清楚house和home的概念
家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也许并不大,但它在任何时候都会敞开大门欢迎你,那里面永远有人愿意和你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作家三毛说过这样一句话:家,是一个人点着一盏灯在等你的地方。家,是我们每天下班后都想急匆匆赶回去的地方,就是有爱人和孩子在等你的地方。这就是home,一个充满爱意的地方。
而house是没有生命的,它只不过是一间房子,里面也许有富丽堂皇的家具,但却没有爱,只有冰冷的孤独。你在外打拼的目的是什么?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如果里面只有你一个人住,你会开心吗?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爱的家,而不是看上去很美丽的水晶冰窖。
鄢才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由于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长大后他发誓一定要成为有钱人,开名车,住别墅。鄢才龙听说村里一批批在外打工归来的年轻人都赚了不少钱,于是鄢才龙就萌生了外出打工的念头。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鄢才龙就奔向了父母的房间,屋内传来了父亲常年不息的咳嗽声,母亲弯着腰在厨房熬中药。鄢才龙对母亲说道:“我已经决定出去打工了,一会儿就去买火车票。到时候我在外面赚到钱了,就把你们接到大城市去。”
母亲的脸上露出不情愿的表情:“在家过得好好的,干吗非要学人家出去呢?真的想好了要出去?”鄢才龙坚决地点点头,母亲叹了口气。
就这样鄢才龙只身来到广东,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凭着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聪明的头脑,一步步地做到了项目经理的位置。后来,他又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一年盈利上百万元。
他的梦想实现了,买了名车,有了豪华别墅,过上了富人的生活。但当他再次回到家乡,准备把父母接到广东来住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几个月了。母亲说什么也不愿去广东,她离不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母亲还把鄢才龙这几年寄回来的钱全都给了鄢才龙,他们一分钱也没动。
回到广东,鄢才龙一个人坐在十几万元的豪华沙发上,想着父母,想到自己的打拼换来的这一切,他哭了。他才发现,自己一直是孤独的,空荡荡的房间给鄢才龙的只有无尽的冰凉。
成功的人缺少的不是一所房子,而是一个家。成功了却“无家可归”,这样的成功人士无疑是可怜的。家,既是生命旅程的起点,也是归宿。当一间房子只有你一个人住的时候,不能称之为家,只有当它有了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和孩子时,才能叫做家。
得到了房子,却失去了家,人是不可能幸福的。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果选择了一个长年累月不能回家的人作为丈夫,那无疑是可悲的。在她哭的时候,没有人奉上最坚实的肩膀让她依靠,在她累的时候,也没有人给她及时的安慰。这样的“家”,迟早要破裂。
费伊扬对于结婚没有过多的要求,不需要穿昂贵的婚纱,办盛大的婚宴,或是去各地旅游,甚至连几乎每个女孩都喜欢的钻戒也不在乎有没有。她只希望拥有平平淡淡的婚后生活,每天起来给老公做早餐,每天晚上可以看着老公熟睡,和他一起看电视,开心的时候和他一起大笑,伤心的时候有他陪在自己的身边,这些就足够了。
但她的老公却不这样认为,他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于是选择了竞争更为激烈、工作更为繁忙的行业。于是,费伊扬独守空房的日子渐渐多起来了。在以前那段艰辛却甜蜜的日子,他们不必加班,不必把工作带回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把更多的爱注入这个小家。
事业是老公的全部,而对于费伊扬来说,爱情和家却是她的全部。两个人就这样分开了,因为整日面对空荡荡的房间,费伊扬感到恐怖,觉得心都被掏空了。费伊扬理智地选择了离开,因为这样的“家”不是自己需要的,她要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家。
幸福的人的背后会拥有一个美满的家,而孤单的人的背后也许有一所好房子,却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家,是每个人幸福的起点站,不要因为一个没有生命的house而放弃了一个温暖的home。
4.如果喜欢挑战,就不要报考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