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可治病消灾;石鼓文刻石字数全国最多,孔子十字碑实属罕见,“龟蛇”碑镇宅避邪闻名遐迩,宋徽宗瘦金体碑石保存完好。特别是药王山碑林,珍藏着北魏至元代壁画内容之迷至今无人破解;登魁星楼可隋唐的造像碑石,弥足珍贵,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魏文朗造像碑》是北魏民间造像之始祖,而且是极为罕见的佛道合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在我国书法界倍受尊崇,被于右任先生誉为绝”碑。药王山石窟石刻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宗教、书法、民俗、音乐、美术、建筑、雕刻的珍贵史料。药王山有关孙思邈的遗址遗迹有太玄古洞、洗药池、晒药场、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聚虎坪、唐太宗登山御道、药王手植柏、隐居地、拜真台、龙王献方等十多处。医方碑亭内最早的医方石刻《千金宝要》、《海上方》、《历代名医神碑》、《灵佑记》等6通碑石,刻录医论单验方1027个。碑石刊刻400多年来,人民群众在朝拜、求医和浏览中对碑刻药方广为传抄、拓印,对发展我国医疗保健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使药王山成为一座宏大的医药文化宝库。
近年来,药王山管理局对部分古建筑、文物、塑像、道路进行了维修;投资修建r财神殿、孔子殿、福寿山、药王雕像及祭祀广场;元殿和元代壁両已经过现代科技手段修复完工,重新面世;设立了药王养生文化展览、药用植物标本展。在每年的二月二“药王山庙会”期间举办药王养生文化节,集中展示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遗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药王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北方刻花青瓷之冠——耀州窑博物馆
耀州窑博物馆坐落于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南侧的古耀州窑“十里窑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
耀州窑是中国历史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有“中国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它是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耀州窑博物馆主体建筑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省级园林式单位。
1994年5月,耀州窑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460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6800平方米。基本陈列由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陶瓷制作工艺演示及观众参与陶艺制作三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耀州窑长达1300多年的烧造史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课堂。
2009年,耀州窑博物馆投资1200多万元,对原陈列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于2010年7月新陈列对外免费开放。重新改造陈列展览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300平方米,模拟复原制瓷场景等700平方米。共分15个展示区域,其中文物展厅9个,共展出耀州窑各时代珍贵文物、作坊具、窑具等1100多件,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公开对外展出。新陈列展览中模拟复原的场景有“十里窑场”盛况、炉火不夜、古代制瓷工艺流程演示、窑炉内部烧造场景、祭窑神、耀瓷与民俗特展。采用国内先进陈列手段的场景有:“幻影成像”技术演示古代制瓷工艺和窑炉烧造场景;“侧悬浮成像”演示耀瓷珍贵文物;“360°悬浮成像”展示倒装壶的神奇原理;游客挥动手臂翻阅“虚拟电子书”方式展示耀瓷相关知识;“电子触摸屏”和“影视放映厅”介绍耀州窑博物馆和陶瓷文物知识;“电子地图”介绍耀瓷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交流等。此外,耀州窑博物馆陶艺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其中演示、销售面积400平方米,参与制作面积100平方米,配备参与拉坯轮机9台;在这里,您不仅能饱览陶艺匠师精湛的制瓷技艺表演,还可以亲自动手玩泥、拉坯、制作陶艺,体验制瓷的非凡乐趣。
多年来,博物馆与30多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组、医院和高校等签订了《爱国主义教育协议书》,主动邀请参观,免费讲解。先后组织了精美耀瓷文物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举办展览,传播博大精深的耀州窑文化。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传播古陶瓷文化和文物保护法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丰富教育内涵,扩大基地的教育规模,增强教育实效。
药王山下的英雄悲歌——耀县烈士陵园
耀县烈士陵园位于药王山西麓,距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1988年5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W48年4月19日,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密令将赛坚、武梦名、胡文选等32名地下共产党员和地下工作者,以扩充兵员为名,由西(安)铜(官)铁路集体押解到耀县,21日凌晨,敌人将32名革命志士秘密押往药王山下活埋。赛坚是32烈士英雄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她14岁时就参加汾西县救国同盟会妇女工作团,曾奔赴延安,并在关中国民党统治区从事过地下工作,并参与建立“西北人民自救军”。1947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西北人民自救军”成员先后被捕入狱,赛坚牺牲时年仅24岁。
1954年5月1日,中共耀县委员会、耀县人民政府在烈士遇难地立碑建亭。1981年重修烈士墓,迁人今址。1986年4月又重新修葺加固,形成今日之合葬墓冢轮廓。陵园占地面积3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仿古门楼、纪念馆、纪念亭、三十二烈士墓。陵园门楼采用仿明清建筑风格,中央镶嵌着习仲勋题写的“耀县烈士陵园”。
从陵园大门人东行,是宏伟壮观的纪念馆。门前两侧柱子上分别悬挂着“烈士英名炳耀千秋,革命传统策励万代”巨幅楹联。纪念堂内安放着自解放以来各个时期耀县籍烈士骨灰盒。馆内中央大厅为耀县革命斗争史展览,分两大部分20个板块,介绍32烈士遇难简况、耀县革命斗争史、耀县着名烈士简介、耀县烈士英名录。纪念馆正东是烈士纪念亭,亭内立烈立纪念碑。纪念亭西面是举行悼念仪式的场所,场内可容纳千余人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亭东是烈士墓冢祭奠平台,“三十二烈士之墓”碑楼屹立在墓冢前方。
每年清明节前夕,铜川市党政军机关的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各界人士及中小学生胸戴白花,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来到陵园祭奠烈士。富平、阎良、泾阳、临渣等地的烈士家属、生前友人及烈士家乡组团前来祭扫烈士陵墓。每年约有4万人在这里接受教育,重温烈士的英雄事迹。
司马迁祠墓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东南一高岗上,东临黄河,西依梁山。1973年成立了司马迁祠文管所,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墓与毗邻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纪念碑一起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历经十四年,写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墓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睢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自西晋后历朝历代都对司马迁祠墓进行了修葺和保护,尤以北宋和清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经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将韩城境内的彰耀寺大殿、禹王庙大殿、三圣庙等古建搬迁至司马迁祠。司马迁祠墓依山就势,古朴壮观,从山麓开始,经千古苍桑的司马古道、闻名遐迩的“高山仰止”牌坊、构思巧妙的朝神道、寓意深远的九十九级台阶,到达山顶祠院。院中有北宋修建的献殿与寝宫。献殿中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名士的凭吊吟咏之作。寝宫中有北宋所塑司马迁坐像,长须飘拂,形态逼真,弥足珍贵。司马迁墓位于寝宫后一高台上,为砖砌蒙古包形状,周围嵌以八卦及花卉砖雕图案,墓顶有一千年古柏,枝分为五,被称为“五子登科”,似巨掌擎天,像虬龙飞舞。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位于司马迁祠墓近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同年9月,八路军所属115师、120师、129师,从芝川渡口渡河,奔赴抗日前线。1996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承办了声势浩大的“红领巾黄河行动”,全国亿万少年为纪念碑的建设省下零用钱,献出了爱心,活动也得到了李德生、马文瑞等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1995年9月6曰,纪念碑落成。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修建在一黄土高台上,高台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20亩。东、南两面为旅游公路,西、北两面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毗邻。纪念碑碑身为3把利剑,代表115、120、129三个师,碑座是八块巨大的船形坚石,正前方有一顶花岗石雕成的红军八角帽。横碑上是120师副师长肖克题写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十四个大字。
司马迁祠墓及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可以在拜谒史圣当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目睹革命先烈东渡抗日的黄河古渡,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永远的丰碑——永丰革命烈士陵园
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蒲城县以东25公里永丰镇西北洛河东岸,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永丰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58年由中共蒲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修建。1997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大门正面是王震将军亲笔题写的“永丰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大字。陵园主要建筑有纪念厅、纪念碑、纪念雕塑等。纪念厅里陈列着永丰战役中牺牲烈士的衣物、图片等,还陈列有蒲城县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革命烈士包森、蒲克敏、万志宁等的生平图片。广场中央屹立着永丰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9.48米,是为了纪念永丰战役发生在1948年。碑体中央和左右两旁排列的五层平面,代表着参加当年永丰战役的西北野战军5个纵队;正中镌刻着王震同志题写的“永丰战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碑座正面有宽为4米、高1.4米的巨型青石碑文;东西镶刻着“攻城”和“巷战”两幅大型浮雕,再现了当年永丰战役的壮烈场面和人民解放军的雄风英姿。陵园北部是烈士墓区,安葬着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六旅政治部副主任刘英,六旅副参谋长张昱,717团副团长周建生、参谋长游凯等330名烈士。
116陕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丰战役是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和王震将军亲自领导和指挥下的一次战役,全歼敌76军,活捉了敌军长李日基、参谋长高宪岗等,全歼伪军17000余人,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从而彻底粉碎了胡宗南的所谓“机动防御”、“新战术”,有力地配合了淮海战役。
每年清明节,数万名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陵园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寻访将军的足迹——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蒲城县槐院路29号,是在杨虎城将军故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杨虎城将军故居又称杨公馆,建于1934年,杨虎城将军与母亲孙一莲、夫人张惠兰、谢葆真及子女都曾在此居住。
杨虎城,幼名长久,原名彪、虎臣,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早年投身旧民主革命,是陕西靖国军主力,先后任师长、军长、陕西省主席、国民党五中全会中央常委。1936年与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下令残害于重庆,终年56岁。1949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在致杨虎城家属唁电中指出:“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动全国一致抗日,有功于国家民族。”“杨将军的英名,将为全国人民所永远纪念”。
1983年,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建成,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纪念馆共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为杨虎城将军及其家属的居住地,西院为偏院,是杨虎城将军的花园及书房所在地,整个建筑布局简洁大方。纪念馆收藏有杨虎城将军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纪念馆共设七个展室,分别展出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另外,还有西安事变专题展览以及将军生前作战兵械等实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虎城与张学良两位将军西安事变前夕互赠互勉的“勿忘国耻”、“为国努力”条幅。
建馆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杨虎城将军生平展览、《历史不会忘记一寻访将军足迹》大型图片展、“西安事变”70周年书画邀请展等大型活动。2000年6月先后被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1月,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
丰功伟绩高山仰止——富平县青少年教育基地
富平县青少年教育基地以习仲勋陵园为主体,坐落在陕西富平县城北1公里处,南有温泉河,北有桥山,占地面积10余亩。2005年5月,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4月被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9年4月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主要建筑物有两处,习仲勋花岗岩雕塑一座,像高3.8米。习仲勋事迹陈列展室一座,陈列室面积100平方米,主要包括习仲勋在年轻时代上学时和故居的部分图片以及习仲勋在陕北和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部分图片;习仲勋在西北局工作时毛泽东给他三封亲笔信的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