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先后接待前来瞻仰凭吊的中央、省、市和全国各地党政军领导、各界人士达10余万人(次),有效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先后被共青团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少工委命名为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被空军工程大学、西安陆军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确定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2000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为人民服务——张思德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张思德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安塞县城南70公里楼坪乡石峡峪,占地约5亩,四周森林环抱,群峰耸立,草木繁茂,绿意盎然。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村,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加人共产主义青年团,经过长征,多次负伤,屡立战功。1937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班长,1942年调入中央警卫团,1943年调到枣园,给毛主席、党中央首长当警卫战士。1944年春,响应党中央大生产的号召,他主动报名参加了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生产小分队,来到安塞垦荒种地,并担任副队长,农闲时,小分队决定上山烧木炭,他主动率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石峡峪,投入了烧木炭的战斗。9月5日,张思德因炭窑坊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9月8日,毛泽东提议并亲自参加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同志举行的追悼会,在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并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号召全党和全国军民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此,张思德的名字同党的宗旨、革命精神、民族信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震撼人们心灵、召唤人民前进、推动时代发展的伟大力量。
2003年,张思德革命教育基地投资100万元,重新修建了张思德烧木炭的炭窑,并对其牺牲地进行了维护,修建了约500平方米的展览室和接待室。目前,共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
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这里拉开——小河革命旧址
小河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南48公里的小河村。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曾两次居住在这里,并召开了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史称“小河会议”。
1947年春,胡宗南部进犯延安,3月18日毛泽东等离开延安,开始转战陕北。6月8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安塞县王家湾到达小河。6月9日由小河转到天赐湾村。6月16日夜,毛泽东离开天赐湾再次回到小河。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在旮旯沟召开了纪念中国共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7党诞生二十六周年的纪念大会。7月21日至23日毛主席在小河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也叫小河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杨尚昆,还有从前方赶来的贺龙、习仲勋、林伯渠、彭德怀、张宗逊、张经武、马明芳、贾拓夫、了大反攻问题,吹响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的号角,揭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它对研究中国革命史特别是解放战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47年8月1日中央机关向青阳岔转移。毛泽东在小河村先后居住了47天。
小河会议旧址分为:毛泽东同志旧居、司令部旧址(小河会议旧址)、“七一”纪念大会旧址等几部分。毛泽东同志旧居为当地群众贾树堂家窑洞,坐落在小河村高梁峁南坡下,总占地面积230平方米。毛泽东同志当年住在东边第一孔窑内,窑内现陈设木桌一张、椅子一把、帆布躺椅一把、油灯一盖等毛泽东同志当年办公用品。窑洞前左侧有一棵杏树,为当年毛泽东亲手栽种。
解放以后,小河会议旧址一直受到当地政府人民群众的管理和保护。1969年进行了维修和布置,1977年小河会议旧址修复开放。1984年靖边县政府成立了靖边县革命旧址文管所。2007年3月,榆林市做出小河会议旧址维修方案,同年,靖边县革命旧址文管所建立了小河会议旧址“四有”记录档案。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斌丞图书馆
斌承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民盟革命先烈、前民盟中央常务委员、民盟西北支部主任委员杜斌丞先生,于1948年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建立,时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题写了匾额。1984年,斌丞图书馆新馆得以重建,位于陕西省米脂县南关街。
杜斌丞生于1888年5月,少年时期就读于绥德中学堂和北京师范学校,学成后从事教育工作。1930年杨虎城将军率部人关主陕,斌丞应约参议陕政。“九一八”事变后,斌丞以爱国主义的目光和胸怀,纵览全局、权衡得失,毅然向杨虎城将军提出“回汉一家、陕甘一体”,“南北团结、反蒋救国”的主张。1933年蒋介石下令杨虎城将军驻甘部队全部调去“剿共”,斌丞遂向杨将军提出“联共、反蒋、抗日”主张,并和红四方面军联系,达成互不侵犯协议。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党中央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救亡,斌丞同志热情响应,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的称赞。1936年西安事变后,斌丞先生出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期间营救掩护了不少革命同志。1946年2月8日,他以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的名义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结束专政的阴谋,社会反映强烈,蒋介石对之嫉恨更深。1947年3月胡宗南部队侵人延安,逮捕了斌丞先生,10月7日斌丞被害。1948年10月7日,陕甘宁边区各界人士在延安隆重纪念杜斌丞同志殉难一周年,毛泽东亲笔为杜斌丞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恩来赞为“鲁迅式的共产党人”,党中央许多领导人和各界人士送了挽词挽联。
斌丞图书馆主体建筑有图书楼、斌丞纪念馆、办公楼等,馆舍总面积3000平方米,使用面积1948平方米。图书楼内设四层综合书库,可容图书20万册,三个阅览室,共有阅览座位250个。馆设机构有采编室、办公室、阅览室、值班室、流通部等五个部门,开设图书出借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斌丞纪念馆等。现藏书12万册3万余种,年接待读者为2万人次。1994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被文化部评为“三级图书馆”,2008年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米脂县支中心,同时投资68万元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使斌丞图书馆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绥德英雄——绥德革命烈士陵园
绥德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处,背靠雕阴山,面临大理河,占地面积22亩,建成于1957年。1988年被列入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拱形铁栏门上浮雕“缕德革命烈士陵园”8个大字,园内中央矗立着烈士纪念塔,高14.35米,双层石座,方形塔身,顶端嵌有红色五星。塔身正面雕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后是纪念馆,馆内正中安放着着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1革命烈士李子洲半身塑像,四壁有李子洲生平事迹简介,陈列部分烈士遗物,另外悬挂烈士李成荣、李成兰等人的遗像和生平事迹简介。纪念塔与纪念馆中间两侧对称建有八角亭各一座,两亭内6块石碑上镑刻着自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大革命以来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1475位烈士的英名。纪念馆后烈士墓区大门石碑上雕刻着“李子洲烈士之墓”,丘顶正中为石砌蒙古包式明葬墓冢,冢内安放着李子洲烈士的棺木和遗骨。墓冢两侧分别安葬着一百多位革命烈士的遗骨,墓区翠柏环抱,庄严肃穆。陵园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王震、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等先后赴陵园凭吊。
烈士陵园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每逢重大节日,机关、部队、学校以及各界人士在这里举行各种纪念活动,陵园已成为绥德县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牢记历史、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的重要场所。
祭奠烈士英灵再续爱国新篇——榆林烈士陵园
榆林烈士陵园位于上郡北路14号,是我省十大陵园之一,始建于1952年,1955年落成,占地面积37985平方米。199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安葬革命烈士705名,墓碑463座,其中有姓名烈士墓72座,无榆林烈士陵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43姓名烈士墓391座,包括两人以上合葬墓40座,最大一墓合葬56位烈士。陵园长眠的烈士大多数是在1947年两次榆林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其中有在三岔湾战地医院抢救伤员时,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的原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徐根竹烈士;有着名作战英雄西北野战军三申胃五八旅九连连长兼指导员薛占魁烈士;还有在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祖国建立功勋,为榆林人民增添光彩的一等功臣师勇军和二等功臣窦福平烈士;90年代后,陵园陆续收葬了功勋卓着的张达志将军和朱子休、张秀山、武开章、谢怀德等革命老前辈。1995年清明,为保护银行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的全国金融卫士、革命烈士、年仅20岁的刘小东、黄志旺人园安葬,成为青少年瞻仰学习的新一代英杰。
陵园内现有一座革命纪念碑和一处展厅,展厅内陈列着革命先烈们的遗物600余件。近年来又修建了陵园广场,装修了陵园大门和烈士遗物事迹展厅、会议室、接待室、硬化了路面等。2002年,消防中队与陵园结成共建对子,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共建活动。每年清明节前夕及“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来烈士陵园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李自成行宫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1994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县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髙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牺牲。
行宫占地面积11385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七大部分组成。整个群体建筑依山造势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栉比鳞次。行宫布局严谨和谐、排列变化有序,玲嫌的山,陡立的石阶,巍蛾的殿堂,远处眺望,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从乐楼顺坡而上,过梅花亭、捧圣楼、石牌坊、二天门,台阶高耸,庄重威严,登上台地,玉皇阁巧夺天工,凌空峙立,登阶穿洞,至行宫院内,对面牌楼相迎,瑰丽无比。富丽堂皇的启祥殿气势雄伟,兆庆宫蔚为壮观,钟鼓二楼等建筑错落有致,回廊配殿将其主体建筑巧妙地连为一体,是西北地区现存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近年来,米脂县对行宫进行了整体维修,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1985年7月,在李自成行宫内成立了米脂县博物馆,先后推出了《李自成生平事迹展》、《米脂历代出土文物展》、《东汉画像石展》、《米脂婆姨史迹展》、《民间工艺精品展》、《李自成评述展》等展览。
李自成行宫利用馆藏文物对观众,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重大节日及重要纪念日组织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参观,同时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积极开展演讲、座谈、展览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千年古汉台石门十三品——汉中市博物馆
汉中市博物馆位于汉台区古汉台遗址,建于1958年,占地14000平方米,馆藏文物12000多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中“褒斜道石门及摩岸石刻”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汉台是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6年被封为汉王,建都南郑(今汉中城)时曾驻跸的宫廷,为“西汉三遗址”之一。刘邦自汉中发迹而得天下,遂定国号为汉。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为历代府署官员游乐场所。因此,古汉台备受汉中守土官吏重视,相继修建了天汉楼(望江楼)、桂荫堂、东西华厅以及镜吾池等,已成为汉中胜迹。1926年,阮贞豫在汉台创建了淑行初级女学校和正蒙初级男学校;1929年,在汉台设立了汉中联合县立图书馆;1932年,汉台又成为中共陕南特委秘密活动的地方。
汉中市博物馆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从博物馆北门走进古汉台,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古汉台的望江楼,楼上陈列着佛教、道教造像精品。第二个院落是桂荫堂和东华厅。桂荫堂设立了汉中汉代史迹陈列,东华厅设立着汉中近代革命文物陈列,分四个单元展示了汉中早期的革命活动、红四方面军在汉中的活动及其交通线、红29军的光辉历程、抗日战争中西北联大在汉中的活动。最后一个院落陈列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西相对分别设立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和褒斜栈道陈列。石门十三品是分布在古褒斜道褒谷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以《大开通》、《石门颂》、《石门铭》等十三方汉魏摩崖石刻为代表的总称,上世纪70年代因汉中兴建石门水库,将其凿迁至博物馆保存并成为镇馆之宝,它们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褒斜道历史及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具有极高价值。在石门十三品陈列馆的东面就是褒斜栈道陈列。展厅分三个单元将褒斜道由来、褒斜道修建类型及方式、褒斜道的交通史用现代化手段加以展示。褒斜道是古代中国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纵贯秦岭约-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属全国诸栈道之冠。
汉中市博物馆曾接待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2010年3月26日正式免费开放。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