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100000004

第4章

二十八、宿食留饮

(附痰饮)【脉】 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食痰。寸口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有宿食。脉滑而数者,实也,有宿食,当下之。脉浮而滑者,宿食;下利不欲食者,宿食。脉沉,病若伤寒者,宿食、留饮,宜下之。脉短疾而滑者,酒病。脉浮细而滑者,伤饮。

【因】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复加之,则胃化迟难,故宿食、留饮。饮,水也,无形之气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病则为咳满水泄,重而为蓄积。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因而食饱,筋脉横解,肠 为重,或呕或吐或下利。

【证治】 《千金》云,胃中有癖,食冷物则痛不能食,有热物则欲食。大腹有宿食,即寒凛发热如疟状。小腹有宿食,当暮发热,明旦复止。

《三因》云∶有饮在中脘则嘈,有宿食则吞酸。

李论 戊己火衰,不能制物,食则不消,伤其太阴,填塞闷乱,兀兀欲吐。甚则心胃大痛,犯其血也。治宜分寒热轻重。如初得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即死,宜瓜蒂散。轻则内消,缩砂、炒曲等是也。

重则除下,承气汤是也。寒则温之,半夏、干姜、三棱、莪术是也。热则寒之,大黄、黄连、积实、麦芽是也。饮则下行,或大饮而气逆,或寒冷而伤肺。病则喘咳痰涎、水肿。轻则宜取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解醒汤、五苓散、半夏、术、枳壳之类是也。重则为蓄枳、为满者,三花、神 是也。

张论 饮食不消,分贫富而治之。富者,乃膏粱太过,以致中脘停留,胀闭痞膈,醋心,宜木香导饮丸主之。贫者,乃动作过劳,饮食粗,酒食伤之,以致身腹满闷,时吐酸水,宜进食丸主之。

又有重者,病证同太阴伤寒,止脉沉,可与导饮丸治之。

又论,留饮,蓄水而已,虽有四、有五之说,止一证也。夫郁愤而不伸,则肝气乘脾之气而不流,亦为留饮。肝主虑,久不决,则气不行。脾主思,久则脾结,亦为留饮。因饮水,脾胃久衰,不能布散,亦为留饮。饮酒过多,胞经不及渗泄,亦为留饮。渴饮冷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满,燥久而成痰,左胁同肥气,右胁同息贲,上入肺则嗽,下入大肠则泻,入肾则涌,在太阳为支饮,皆内气逆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满;在中者,支饮痞膈痰逆;在阳不去,久而滞气;在阴不去,久而成形。宜治以导水、禹功,调以五苓、葶苈、椒目,逐水为全矣。

有伤西瓜,冷水、羊乳寒湿之物,宜白术(二钱)、川乌(五分)、防风(一钱)、丁香(一枚)、甘草(炙,一钱。)伤羊肉面湿热之物,宜白术、黄芩、黄连(各七钱)、大黄(二钱)、甘草(炙,五分)。如心下痞,枳实;腹痛,白芍药(一钱);腹胀,浓朴;胸中不利,枳壳;胸中寒,陈皮;渴者,白茯苓;腹中窄,苍术;体肢沉重,苍术。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

槟榔丸 治伤之轻者,饮食不化,心腹鼓胀。出刘。

槟榔(二钱) 陈皮(八钱) 牵牛头末(四钱)醋糊丸,梧子大。姜汤送下二十丸。

雄黄丸 治伤之重,胁肋虚胀者。

雄黄(一两,另研) 巴豆(五钱,生用,去油)丸服。法同心痛。

瓜蒂散 主吐。心腹卒痛闷乱,急以治之。

瓜蒂 赤小豆(各三钱) 细末之。每服一钱,温酒下。

枳实丸 治伤食。

枳实(半两) 白术(一两) 曲丸。木香、槟榔、青皮,此三味气滞加之;大黄、黄芩、黄连,此三味,湿热加之;萝卜子、黄连、泽泻,伏湿痞闷加之;栀子,病后食伤加之;半夏、豆粉,湿面油腻加之;草豆蔻、棱、莪,伤冷硬加之;干姜,伤水加之;缩砂、丁香,心胃痛加之;人参,伤胃加之。

解酲汤 治伤酒。

白豆蔻 砂仁 生姜 葛花(各半两) 白茯苓 猪苓(去皮) 陈皮(去白) 人参 白术(各一两半) 青皮(三钱) 神曲(炒) 泽泻(各二钱五分) 木香(五分)上为末,白汤送下。

秘方 治胃中有物,恶食。

二陈汤,加白术、山楂、川芎、苍术、神曲(炒)。

神 丸 治留饮、悬饮,脉弦。又治脉伏,其人欲自利,难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茯苓桂术汤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 官桂 白术 甘草大青龙汤 治溢饮体痛,当发其汗。

麻黄(七钱) 官桂 甘草(各二钱五分) 石膏(鸡子大) 杏仁 半夏(湿加)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支饮不得息,加葶苈、枣。

朴黄汤 治支饮胸痛。

大黄 浓朴(各等分)。

二陈汤、小半夏汤 治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治先渴却呕,水停心下,此属饮,加茯苓。

五苓散 治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亦治停痰宿水。

破饮丸 治五饮结为痈瘕,支饮胸满吐逆,心内隐痛。大能散气。

荜茇 胡椒 丁香 缩砂 青皮 乌梅 木香 蝎梢 巴豆(去油)以青皮同巴豆,浸浆水一宿,漉出,同炒,青皮焦,去豆。将浸水淹乌梅肉,炊一熟饭,研细为膏。姜汤送下五七丸。

控涎丹 治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隐痛不忍,连筋骨牵钓痛,坐卧不安,时走易。

甘遂 大戟(红牙) 白芥子(真)上粉丸,梧子大,白汤送下。

痰饮证状 或咳或喘,或呕或泄,眩晕嘈烦,忪悸 ,寒热疼痛,肿满挛癖,癃闭痞膈,如风如癫。悬饮者,水饮在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痛重。支饮者,呕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痛,胁下痛引缺盆。伏饮者,膈满咳喘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恶寒振振然。悬饮当下,溢饮当汗,支饮随证汗、下之,痰饮宜温之,从小便去之。

二十九、嗳气吞酸嘈杂

(附 气)【因】 胃中有火,有痰。

《三因》论醋咽。夫中脘有饮则嘈,有宿食则酸。食后噫酸、吞酸者,皆食证(俗名咽酸)【治方】 食郁有痰,吞酸。

南星 半夏(五钱) 黄芩(一两) 陈皮燥饮丸 治痰饮心痛。

干螺壳(墙上者) 苍术 神曲为丸。

曲术丸 治吞酸。中脘有饮则嘈,宿食则酸。

缩砂 陈皮 苍术 神曲(炒)曲丸,姜汤送下。

又方 治酸,皆湿热郁。

黄连(姜汁炒) 苍术 茯苓汤浸,饼丸。吐清水苍术(陈壁土炒) 茯苓(一钱) 滑石(煨) 术(一钱五分) 陈皮(五分)水煎。

论 气证 夫 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其病烦痛,畏风憎寒,心腹胀满,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气。或腹胀泻泄,及四肢浮肿。若胃实热,食反留滞,其脉滑而数,宜下之愈。

若脾虚,其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涩,宜温消之。

木香丸 木香 砂 蓬术 胡椒 半夏 干漆(炒令烟尽,各五钱) 桂心 缩砂青皮(各三钱) 附子(炮,去皮脐) 三棱(醋炙) 干姜(各一两)上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感应丸 肉豆蔻 川芎 百草霜(各二两) 木香(一两五钱) 荜澄茄 丁香 三棱(各一两) 巴豆(百粒,去皮) 蜡(四两) 杏仁(百粒,去皮)上除巴豆外,为末。以下别研。巴豆、杏仁和匀。先将油煎蜡溶化,倾出药末,内和成剂,入臼内杵千余下,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白汤下。

又外有醋咽、 气、思膈皆同。

三十、积聚

【脉】 来细而附骨乃积。寸口,积在胸;关上,积在脐旁;尺中,积在气冲。

左积左,右积右,脉两出,积在中央。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名肺积。

沉而芤,上下无常处,胸满悸,腹中热,名心积。

弦而细,两胁下痛,邪走心下,足肿寒,名肝积。

沉而急,若脊与腰相引痛,饥见饱减,名肾积。

浮大而长,饥减饱见,腹满泄呕,胫肿,名脾积。

寸口沉而结,快而紧,积聚有系痛。脉弦细微者,为 ,横胁下及腹中有横积。脉弦,腹中急痛为瘕。脉细而沉时直者,身有痈肿,若腹中有伏梁。脉沉小而实者,胃有积聚,不下食,食则吐。脉沉而紧者,若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关上脉大而尺寸细者,必心腹冷积;迟而滑,中寒有症。脉弦而伏,腹中有症,不可转也,死。脉紧,强急者生,虚弱者死,沉者死。

【因】 胫寒厥气则血脉凝涩,寒气上入肠胃,所以腹胀。腹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又盛食多饮,起居过度,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

又外中于寒,内伤于忧怒,气则上逆,上逆则六 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积。

又生于阴,盖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入房,汗出入浴伤肾,皆脏气不平,凝血不散,汁沫相搏,蕴结而成积矣。

又有食积、酒肉积、水积、涎积、血积、气积,皆因偏爱,停留不散,日久成积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积。

【证】 盖积、聚之源则一。其在脏者,始终不移为积;其在腑者,发痛转移,随气退出为聚。积者,系于脏;聚者,系于腑。 者,系于气;瘕者,系于血。

肝之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复盆,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其中有血,肝主血故也。

心之积名伏梁。起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烦心,有大脓血,在于膈胃之外。

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大如杯,洒淅寒热,喘咳肺壅。贲者,贲门也,积在肺下有贲门。

脾之积名痞气。在胃脘,大如盘,四肢不收,黄胆,饮食不为肌。痞者,湿也。食冷,其人伤气,为湿所蓄。

肾之积名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喘息,骨痿。

病在六腑。太阳利清气,阳明泄浊气,少阳化精气,失常则壅聚不通。故实而不转,虚则输,属阳无形,随气往来,在上则格,在下则胀,旁攻两胁,如有泥块,易于转变,故名曰聚。

又有息积者,乃气息癖滞于胁下,不在脏腑营卫之间,积久形成。气不干胃,故不妨食,病者胁下满,气逆息难,频哕不已,名曰息积。

【治法】 寒者热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坚者削之;消者摩之,咸以软之,苦以泻之;全真气以补之,随其所利而行之;酒肉食等积,以所恶者攻之,以所喜者诱之。

五积丸 治积块。

黄连(肝肾五钱,心肺一两半,脾七钱) 浓朴(肝心脾,五钱,肺胃八钱) 巴豆霜(五分) 川乌(肝肺一钱,肾脾五钱) 干姜(心肝五分,肾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肝肺肾二钱,心五钱)另研巴豆,旋入和匀,炼蜜丸,梧子大。微溏为度。

肝积,加柴胡二两、皂角二钱五分,川椒四钱、昆布二钱、莪术三钱五分。

心积,加茯苓三钱、肉桂一钱、茯神一钱、丹参一钱、菖蒲五钱。

肺积,加桔梗一钱、紫菀一钱五分、天门冬一钱、三棱一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川椒一钱五分、白豆蔻一钱。

肾积,加玄胡三钱、苦楝肉三钱、全蝎一钱、附子一钱、泽泻二钱、独活三钱、肉桂三钱、菖蒲二钱、丁香五钱。

脾积,加吴萸二钱、泽泻一钱、茵陈二钱、缩砂二钱、川椒五钱。

秋冬,加制朴一倍,减芩、连服。人觉热,加连;觉闷乱,加桂;气短,减朴。又有虚人,不可直攻,以蜡匮其药,又且久留磨积。

肉积, 砂、水银、阿魏;酒积,神曲、麦芽;血积,虻虫、水蛭、桃仁、大黄;气积,槟榔、木香;水积,甘遂、牵牛、芫花;涎积,雄黄、腻粉;食积,礞石、巴豆;癖积,三棱、莪术;鱼鲜积,陈皮、紫苏、草果、丁香、桂心;寒冷成积,附、朴、硫黄。

化气汤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胀满瘀痛,呕吐酸水。

缩砂 肉桂 木香(各一钱) 甘草(炙) 茴香(炒) 丁香 青皮(炒) 陈皮 生姜(炮,各五钱) 沉香 胡椒(各一钱)上为末,姜、紫苏汤、盐、酒调二钱一分。

散聚汤 治久气六聚,状如 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绞痛,攻刺胁腰,喘咳满闷 胀。

半夏 槟榔 当归(各三钱) 陈皮 杏仁 肉桂(各二钱) 茯苓 甘草 炮附 川芎枳壳 吴萸 浓朴(制,各一钱) 大黄(大便秘加之)三圣膏 贴块。

锻石(末化者半斤,瓦器炒,令淡红出,候热稍减,研之) 大黄(一两,末之,就炉微炒,候凉入桂) 桂心(半两,末,略炒,醋熬成膏,浓摊,贴患处)又方 大黄 朴硝(各一两,末。) 大蒜捣膏,贴之亦佳。

张法 无忧散 治诸积不化。桂苓白术散调之。

茶调散 治沉积水气。木香槟榔丸调之。

千金硝石丸 止可磨块,不令困人,须量虚实。

硝石(六两) 大黄(半斤) 甘草 人参(各三两)上为末,以三年苦酒(即好醋也)。三升,置筒中,以竹片作三片刻,先纳大黄搅,使微沸尽一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膏。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消块丸 此必审确可用。

三棱 莪术(削坚) 青皮 陈皮(破气) 香附(调气) 桃仁 红花(治血) 灵脂(破血)甘草牛膝(死血用) 石碱(破痰块) 二陈汤(皮里膜外多痰加之) 山楂(食块加之) 吴茱萸(炒,一钱五分) 益智(炒,一钱五分) 葵根 白术(等分)碱石汤下。

茶癖散 石膏 黄芩 升麻砂糖调服。

治痰块 苦参 半夏 瓜蒂 姜蜜丸。

破块验丸 吴茱萸 黄连 木香 槟榔 桃仁 郁李仁又承气加连、芍、川芎。干葛汤下。

又栝蒌、半夏、黄连、贝母丸,果效。

三十一消渴

【脉】 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心脉微小为消瘅。脉软散者,气血虚。脉洪大者,阳余阴亏。寸口脉浮而迟,浮为虚,卫气亏;迟为劳,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为风,数消谷。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脉数大者生,实坚大者死。细浮短者死。

【因证】 膏粱甘肥之变,则阳脉盛矣。阳脉太甚,则阴气不得营也。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经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此皆津血不足而热也。

夫因则火一也,病则有上、中、下三也。盖心火盛于上,为膈膜之消。病则舌上赤裂,大渴引饮。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参汤主之。

火盛于中,为肠胃之消。病则善食身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论云∶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三黄等治之。

火盛于下,为肾消。病则烦躁,小便浊,淋如膏油之状。论云∶焦烦水易亏者是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治法】 热淫所胜,治以甘苦,甘以泻之。热则伤气,气伤无润,则折热补气,非甘寒不治。

李以补肺、降火、生血为主。

秘丹 生血为主,总治三消。

黄连 花粉 人乳 地黄汁 藕汁上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下。

参膏汤 治膈消,上焦渴,不欲多饮。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六钱) 甘草(三钱五分)水煎。或方加寒水石妙。

顺气散 治消中,能食,小便赤。

川朴(一两) 大黄(四两) 枳壳(二两) 赤芍药(一钱)茴香散 治肾消,小便如油。

茴香 苦楝(炒) 五味上为末,酒下二钱,食前服。

珍珠丸 治白淫滑泄,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黄柏(一斤,烧) 真蛤粉(一斤)水丸,空心酒下。柏降火,蛤咸补肾。

又方 芦根 栝蒌根 麦门冬 知母 竹叶 牛乳生津甘露饮 已下出李。

石膏 甘草(滋水之源) 黄连 山栀 黄柏 知母(泻热补水) 杏仁 麦冬 全蝎 连翘白葵 白芷 归身 兰香(和血润燥) 升麻 柴胡(经行) 木香 藿香(反佐取之) 桔梗(为末,舐之)酒煮黄连丸 治中暑热渴。

太阳渴,脉浮无汗,五苓、滑石类;阳明渴,脉长有汗,白虎、凉膈等;少阳渴,脉弦而呕,小柴胡加栝蒌;太阴渴,脉细不欲饮,不思水;少阴渴,脉沉而自利者,猪苓、三黄汤;厥阴渴,脉微引水,少与之。

神芎丸 已下出张。

黄连(入心) 牵牛(逐火) 滑石(入肾) 大黄(逐火) 黄芩(入肺) 薄荷(散热)三黄 治消渴。大黄,春秋二两,夏一两,冬五两;黄芩,春四两,秋夏六两,冬三两;黄连,春四两,秋夏七两,冬三两。桂苓甘露饮调之。白虎汤调之。

生藕节汁、淡竹沥汁、生地黄汁,相兼服之、润之。

寒水石、甘草、蛤粉等分,浓煎麦门冬苗,下二钱。

神白散 治真阴虚损。

猪肚丸 治消中。

猪肚(一个) 黄连(五钱) 麦冬(去心) 知母 栝蒌上四件末,入肚缝之,蒸烂熟,于砂盆内杵而丸之,如坚少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葛根丸 治肾消。

葛根 栝蒌(各二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炮)蜜丸,如梧子大,一日三服,春夏去附。

胡粉散 治大渴,又治肾消。

栝蒌根(二两五钱) 胡粉(五钱) 铅丹(五钱) 泽泻 石膏 白石脂 赤石脂(各五钱)甘草(炙,三两五钱)上杵为末,任意服,痛者减服。

人参白术汤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山栀 泽泻 大黄(各五钱) 连翘 栝蒌根 茯苓(各一两) 肉桂 藿香 木香(各一钱) 寒水石(二两) 滑石 朴硝(各半斤)甘草(三两) 石膏(四两)姜煎,入蜜少许。

口燥、口干、口渴、咽干,须详之。

三十二、痞

【因】 误下阴虚。食积痰滞。湿土虚痞。

论曰∶太阴湿土为积饮痞膈,乃土来心下痞满也。

【证治】 误下多则亡阴,胸中之气,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亡阴谓脾胃水谷之阴亡也。

痰积痞膈,胸中窄塞,宜消导之,谓之实痞。

湿土虚痞有二。大便秘能食者,浓朴、枳实主之;大便利者,芍药、陈皮主之。

【治法】 以泻心汤。黄连为君,泻心下之土邪;浓朴降气。

《三因》论状 心下坚满,痞急痛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呕吐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

外有心热而痞之,痞则满硬。结胸则痛,属胸痹。

大消痞丸 治湿土痞、虚气痞。

黄连(炒) 黄芩(各三钱) 姜黄(一钱) 白术 半夏(各一两) 甘草(炙,一钱) 缩砂(一钱) 枳实(炒) 生姜(各五钱) 陈皮(二钱) 神曲(一钱,炒) 浓朴(三钱)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丸梧子大,白汤送下。木香,有忧气结中脘,心下痞满,肚皮底微痛加之,否则不用。

利膈丸 除痰利膈。

黄芩(生炒各一两) 黄连 南星 半夏(各五钱) 枳壳 陈皮(各三钱) 白术(二钱)白矾(五分) 泽泻(五钱) 神曲(五钱,炒)栝蒌丸 治胸痞,或胁下逆抢心。

栝蒌子 枳实 陈皮取栝蒌皮,穣末熬丸。胸痞切痛,加栀子烧存性、附子炮,各二两。

三十三、肿胀

【脉】 迟而滑者胀。盛而紧曰胀,阳中有阴也,故下之。趺阳紧而浮,紧为痛而坚满,浮为虚则肠鸣。弦而迟者,必心下坚。又肝木克脾,土郁结涎,闭于脏气,腑气不舒,胸则胀闭。脉浮而数,浮则虚,实则数。脉浮,风水、皮水皆浮。虚紧涩者胀。忧思链接,脾肺气凝,大肠与胃,不平而胀。脉,石水、黄汗皆沉。脉浮而滑,名风水。浮而迟,浮热迟湿,湿热相搏,石水必矣。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水走肠间。水满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极脉小疾者并死。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因证】 盖肿胀之因,其始则一,其变则二,皆脾胃之土生焉。

水肿之因 盖脾虚不能制水,肾为胃关,不利则水渍妄行,渗透经络。其始也,目窠上微肿,颈脉动、咳,阴股寒、足胫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短气不得卧者,为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大便鸭溏,为肺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两胁痛,为肝水;口苦咽干,为胆水;四肢重,为脾水;小便涩,为胃水;腰痛足冷,为肾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然此十水,谓之正水,审脉证,分经络而治之。

风水,脉浮恶风,归肝;皮水,脉亦浮,不恶风,喘渴,按没指,归肺;石水,脉沉,不恶风归肾;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寒,归脾。

【治法】 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主治,使补脾气,实则能健运,以参、术是也,佐以黄芩、麦冬制肝木。腹胀加浓朴,气不运加沉、木香,使以通利,是必痊矣。开鬼门、洁净府,正此谓也。外有湿肿,用加附子,脉沉细是也。又有肿痛,为中寒也,加炮附是也。

胀满皆脾土转输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精微,聚而不散,隧道壅塞,清浊相混,湿郁于热,热又生湿,遂成胀满。

又寒湿抑遏,遏于脾土之中,积而不散而胀。即经云脏寒生满病是也。

又五积痰饮聚而不散,或宿食不化,皆成胀满。

烦心短气,卧不安,为心胀;虚喘咳满,为肺胀;胁痛引小腹,为肝胀;善哕四肢脱,体重不胜衣,卧不安,为脾胀;引背央央然。腰髀痛,为肾胀;腹满胃脘痛,妨食闻焦臭,大便难,为胃胀;肠鸣痛,冬寒飧泄,为大肠胀;小腹 满引腰而痛,为小肠胀;小腹气满而气癃,为膀胱胀;气满于肤 然,为三焦胀;胁痛胀,口苦,善太息,为胆胀。

寒气客于皮中, 然不坚,腹身大,色不变,按之不起,为肤胀;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者,为鼓胀。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其大也如鸡子,至其成如怀胎,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不以时下,名肠覃;寒气结于子门,闭塞不通,恶血当泻而不泻,血留止,日以益大如胎,月事不时,此生于胞中,为石瘕。此二者,皆生于女子,可道而下。

【治】 虚则宜补脾以养肺,流湿以散气。治以参、术,佐以平胃、茯苓。热加芩、连,血虚四物,死血桃仁。

风寒外邪,自表入里,寒变为热而胃实满,宜大承气下之;痰积宿食,宜以消导,或大黄丸下之。经云∶去菀陈 是也。

前者之外,有胃寒肠热,腹胀而且泄。胃寒则气收不行为胀,肠热则水谷不聚而泄。黄连、木香、大黄、浓朴、茯苓、青皮、茱萸。

又有胃热肠寒,故痛而且胀。胃热则善饥消谷,肠寒则血凝脉急,故痛而且胀。

又有颈肿、膺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

又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忌 面上黑点肺败,掌中无纹心败,脐突脾败,脚根肿肝败,腹满青筋肾败。

营卫俱绝,浮肿者死;唇肿齿焦者死;卒痛,面苍黑者死;脐肿反出者死;阴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肿者死;足趺肿胀,如斗者死。

变水汤 治肿胀。

白术 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煎入姜汁,调以 、术,为建中之类。

楮实丸 治胀。

木香散 治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一两)上为末三钱,猪肾子一双,批作片子,糁末在内,煨熟,空心服。更涂甘遂末于肚上,少饮甘草水。

十枣丸 治肿胀。

五皮散 治肿皮水。

大腹皮 桑白皮 茯苓皮 生姜皮 陈皮 木香消肿丸 滑石 白术 木通 牵牛 茯苓 半夏 陈皮 木香 丁香 瞿麦酒糊丸,麦门冬汤下。

中满分消丸 治热胀、鼓胀、气胀。

黄芩(刮黄皮,一两) 黄连(炒,一两) 姜黄 白术 人参 猪苓 甘草(各一两) 茯苓缩砂 陈皮(各三钱) 枳实 半夏(各五钱) 浓朴(一两)。

广术馈坚汤 治胀,有积块如石,上喘浮肿。

浓朴 草豆蔻 归尾 黄芩 益智(各五钱) 甘草 黄连 白术 柴胡 神曲 泽泻(各三钱) 吴茱萸 青皮 陈皮(各二钱) 半夏(七钱) 桃仁 苏木 木香 红花(各一钱)牵牛(生炒各半两) 甘遂(半两) 金砂(三钱) 白术(一两)煎服。

木香塌气丸 治胀。

胡椒 草蔻(面裹,煨) 木香(各三钱) 蝎梢(三钱五分,去毒)。

大补中气行湿散气汤秘传十水丸 后用尊重丸退余水。

炒甜葶苈 泽泻 巴豆(去壳,出油) 醋煮 大戟 芫花(醋炒) 甘遂(醋炒) 桑白皮汉椒 茯苓 雄黄每三钱,五更水下,以肉压之,免恶心。

车水葫芦丸 止用一扫光为贵。

木香 丁香(各三钱) 沉香 黑白丑(各二钱) 枳壳 乌药 白芷 当归(各一钱)茶丸。

尊重丸 治蛊胀。腹大水肿,气逆喘乏,小便涩,大便闭,虚危甚效。

沉香 丁香 人参 槟榔 木香 青陈皮 枳实 白牵牛 木通 车前 苦葶苈 赤茯苓(各四钱) 胡椒 海金砂 白豆蔻 蝎尾 滑石(各二钱五分) 萝卜子(炒,六钱) 白丁香(一钱) 郁李仁(两半,去皮)姜汁糊丸,姜汤下。

气分与胸痹、中满皆相类。中满为气虚,胸痹为气实,气分挟痰饮。

营卫不利,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则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寸口迟而涩,迟则气不足,涩则血不足,气寒涎结,水饮所作。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名曰血分;先病水,后经断,名曰水分。

类别相似 湿肿类多,自正水之余,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等。入水门,如脾气横泄、香港脚、皮满肤胀、肠覃、石瘕、气分、血分、皆相似也。

类分 胀 有胃中风、脾中寒、中湿、心痹、肝虚、脾伤、脾热、饮聚、女疸。

小腹胀,有肾热、三焦虚寒、疡痈、女劳疸。面肿,肺中风、肾中风、胃寒、肺水。

有论 肿七证 有肺气隔于膜外,营运不得,遍身浮肿,脉浮,治宜调肺通气。

有男脏虚,女血虚,伤于冷毒之物成积,碍气道不通,腹急气喘,亦有四肢不肿,只肚鼓胀,脉弦,治宜化积。

有脾寒久年不愈,传为浮肿。且云内有伏热,因而泻利,及其热乘虚入脾,至胸腹急胀,脉数,治宜解热。

有脾主肌肉,肉如泥,按之不起,土湿病也,脉沉,治宜燥脾。

有脾虚不能制肾水,脾湿如泥,脉沉迟,治宜缓脾元利水道。

有伤风湿而肿,或伤冷湿而肿,气血凝涩,脉浮缓,治宜发散风湿也。

有久病气虚面浮,手足虚,气妄行者。妇人产后,或经事后,有此一证,是气虚也,治在调气补血。

结阳者,肿四肢。夫热胜则肿,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结于内,不得行于阴,热邪则菀于四肢,大便闭涩,是热也,非水也。宜服犀角、玄参、连翘、升麻、麦门冬、木通、芒硝。

有胁支满,或腹满痛,或胸胀,亦有经气聚而不行,如胁支满,少阳经气不行也。余皆仿此。

有头肿、臂肿、胸胀,皆气不顺,有余于上。

有身肿而冷,胸塞不能食,病在骨节,汗之安。

三十四、呕吐哕

【脉】 形状如新卧起。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趺阳脉浮,胃气虚,呕而不食,恐怖死,宽缓生。寒气在上,阴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脓尽自愈。先呕却渴,此为欲解;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属饮。呕本渴,今反不渴,有支饮。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盖邪气不在胃口。脉数反吐、汗,令阳微,膈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阴数,食已则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盛,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故呕。寸口脉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则吐。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也。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寸口脉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则胸中寒。脉紧而涩者,难治;呕吐思水者,易解。关上脉浮大,风在胃中,心中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脉紧而滑者,吐逆。脉小弱而涩,胃反。

【证】 呕吐哕各有所辨。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则吐,食已即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

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治】 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故呕吐。亦有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因胃中虚,膈上热,故哕。亦有痰水满塞而哕。因胃气虚,阳火上冲,故吃逆。亦有痰热在胃,中气不降而呃。

李论 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呕。清厥甚则痹,食而吐。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中,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故哕。三者虽殊,皆因脾胃虚弱,亦因寒气客胃,加之饮食所伤而致。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陈皮、生姜之类主之。又有痰饮者,必下之。

又论 皆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治宜降火。呃者,气逆也,阴火炎上也。气自脐下为火,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又火结痰气而上升,冲出于口也。治宜降火行气导痰而自安。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从于积,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脉浮而匿,其证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法,以毒药行其积,木香、槟榔去其积。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法,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也。

《三因》论 有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

寒,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

热,食入即出,烦躁脉数,柴胡汤。

痰,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主之。

食呕因胃虚,寒气在上,暖气在下,朝食暮出,不消,养胃汤主之。

血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因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主之。

气,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呕却快,宜茱参汤主之。

方论 呃逆切忌热药,丁香类。病皆胃虚,阴火所乘,宜参、术大补之类。如痰实者,察其病因,形气俱实,以人参芦吐之。有伤寒差后呕者,当去余热。有酒家呕,解酒治之。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此香港脚内攻,根据香港脚门治。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有怀孕恶阻者,根据恶阻治之。有心中风、心中寒、肝中风、中湿脾痹,有漏气,有走哺。女人患呕吐甚者死,其阴在上故也。

论皆属于火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呕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汤。呕吐,病在膈上,猪苓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胃反,吐而渴,茯苓泽泻汤。

似呕不呕,如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汤。哕逆上气者,陈皮竹茹汤,陈皮、参、草、竹茹。

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所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已下出刘。

桔梗 白术(各一两五钱) 半夏 神曲(二两) 陈皮 枳实(炒) 茯苓 浓朴(制,一两)水煎,下木香、槟榔末各一两。如大腑燥结,加承气汤。

荆黄汤 治前证热气甚者。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大黄(三钱) 甘草(二钱五分)调下木香、槟榔末各二钱。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五分) 半夏 甘草(各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 人参(五分)上姜汁浸炊饼,丸梧子大。食后姜汤下。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 神曲 乌梅(去核) 代赭石 缩砂(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沉香 木香(各一钱) 陈皮(半两) 槟榔 丁香(各三钱) 白豆蔻(五分) 白术(一钱) 巴霜(五分,另入)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系强,宜和之。

木香(八两) 白术(半两) 半夏 神曲(一两) 槟榔(二钱五分) 茯苓(半两) 甘草(四钱)上浓煎,芍药姜汤下二钱。有积而痛,手不可按,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 治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五分,另研)上黄蜡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安胃散(李先生) 治呕吐哕以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茱萸 草蔻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 (一钱)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黄柏(三钱) 陈皮(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半夏 茯苓 陈皮秘方 治痰呕吐。

二陈汤、山栀(炒)、黄连(姜汁炒)、香附。虚,加苍术。

呃逆因,寒则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竹茹煎,热服。

有恶心,吐虫数条后,乃频作。服杀虫药,则吐虫愈多。六脉皆细,非虫脉也,乃脏寒而不安矣。

有呕,饮食皆不得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论吐有三证 冷吐,先觉咽酸呕,然后吐食,脉小滑者是。王叔和云∶关,胃寒不下食。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食久反吐,亦属于寒。

胃热而吐者,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或伤寒未解,胸中有热,关脉洪,宜凉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饮,或停水,关沉而伏者,宜吐之。

《三因》论 呕吐出于胃,故有寒、热、食、痰、血、气,同上条。

论呕逆则咳逆也。大率胃实则噫,胃虚则哕。此因胃中虚,膈上热也。故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腑是也。

亦有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非虚危比也。痰,半夏汤主之;哕虚,橘皮竹茹汤主之。

论漏气 病者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食,食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 生芦根 竹茹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葳蕤 姜亦可。

论走哺 病者上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前方加黄芩、知母、石膏、山栀,去竹茹、麦冬。

三十五、噎膈

【脉】 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

【因】 血虚(血,阴血也。主静,内外两静,火则不能生焉),脏腑之火起,气虚(气,肺金生水,制火则不起),脏腑之火炽。而或因金水二气不养,或阴血不生,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食入复出,谓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虽不同,病本一也。

张论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则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涌之。

【证】 《三因》有五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

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

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 。

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思膈者,中脘食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

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痛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苦冷雷鸣,绕痛,不能食。

【治法】 宜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万药万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脉涩而不匀,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便润,令以牛乳服之。

方 四物汤 加陈皮(去白) 红花(酒浸) 驴尿(防其成虫)秘方 治膈噎。

童便 牛羊乳 韭汁 竹沥 甘蔗汁(解酒毒)气虚加四君;血虚加四物。

胡荽丹 治反胃气。

乌鸡(一只,令净)胡荽子入鸡,缝之,煮熟食之,渐尽。不得,再一只鸡妙也。

三十六、疮疡

【脉】 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火赤痛,其邪深在内,故先疏通以绝其源。

脉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于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营卫。

浮者太阳,长者阳明,弦者少阳。浮者在表,宜行经;沉者在里,宜疏利脏腑。缓者身重,除湿。缓者湿胜,故重;脉大,心躁乍热,大者,心肺有热。脉弦,眩晕,有风,肝脉。涩者,气滞乏津,泻气补血,涩者血虚。脉弦细,便溺多,溺寒水。脉细,为膀胱之寒水。

【因】 火之属。

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营气,运气也,逆而不行,其源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营气之不行也。其源在外,盛则内行。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源在里,发于表也。

【证】 疮疡诸症,皆营气盛,偏助火邪而作。随虚而出于经络也。如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虚,从须而出;阳明虚,从髭而出;肾脉虚,从脑而出。微热则痒,热甚则痛;血虚则痛甚,热甚则肿甚。

【治法】 外者,宜以辛凉发散之,通圣、凉膈、解毒是也。

内者,宜以苦寒下之,三黄汤、玉烛散是也。

中者,宜以调经,凉血等是也。

肿疡宜解毒,下之是也。溃疡宜托里,补之是也。如温经,加通经之药妙矣。夫邪气内蓄肿热,宜砭射之也。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如肿疡年壮,谓伏热在心,可降其火。如溃疡年老,发呕不食,谓虚,大补。病疮,腰脊螈 者死。

内疏黄连汤 治呕 发热,脉沉而实,肿硬色不变、根深,脏腑秘涩。

黄连 芍药 当归 木香 槟榔 黄芩 山栀 薄荷 甘草 桔梗(各一两) 连翘(二两) 大黄(便秘加之。行经,黄芩、黄连、连翘、人参、木香、槟榔、柏、泽泻)。

在腰以上至头者,枳壳疏利脏腑,用前药中加大黄;痛者,当归、黄 止之。

伤煎散 治肿 于外,根盘不深。脉浮,邪气盛,则必侵于内,宜热之。

地骨皮 黄 白芍 黄芩 白术 茯苓 人参 当归 肉桂 甘草 防己(各一两)防风(二两)上以苍术一升,水五升,煎至半,去渣,入药煎服。便秘加大黄;热加黄连。

黄连消毒汤 治一切疮、疽、背、脑。

黄连(一钱) 黄芩 黄柏 地黄 知母(各四钱) 羌活 独活 防风 本 归尾 桔梗连翘(各四钱) 黄 人参 甘草(各三钱) 苏木(二钱) 防己(五钱) 泽泻(二钱)远志酒 忍冬酒 不问肿溃,皆有奏捷之功。然二酒有补性,归心归血之效。

金银花汤 治痛,色变紫黑者,回疮。

金银花并枝 甘草(各二两) 黄 (四两)酒一升,闭口重汤煮、酒煮皆可。

乳香散 治痛,疮口大。

寒水石( ) 滑石(各一两) 乳香 没药(五钱) 脑子(少许)末糁口上。

雄黄散 治恶肉不去。

雄黄(一钱) 巴豆(一个,去皮尖) 乳香 没药(少许,另研)细和匀,敷肉上。

木香散 治久不收口。

木香 槟榔 当归(各一钱) 黄连(二钱)为末糁之。

出剩骨 血竭罨之,骨自出。

治漏疮剩骨 青橘叶 地锦草上二件,杵成膏。先净疮口,用杜牛膝根内入疮中,以膏敷之,缚定。

一上散 治疮、疥癣。

雄黄(另) 硫黄(另,各五钱) 斑蝥(三个,去翅足,另) 黑狗脊(另) 寒水石 蛇床子(炒,各五钱)上细末,同匀油调擦上。加法随病。

金丝 其状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于疮头上截经刺之,出血后,嚼萍草根涂之,立安。

治疔疮(刘先生方) 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各一钱) 蜈蚣(一两) 砂粉霜 轻粉 麝香 乳香(各五分) 信石(二钱五分)上末,先破疮口出血,亟以草杖头,用纸滞于内,以深为妙。

疔疮毒瓦斯入腹,昏闷不食。

紫花地丁 蝉蜕 贯众(各半两) 丁香 乳香温酒下二钱。

治疔疮(李先生方) 归尾 没药 白芨 乳香 杏仁 黄丹 蓖麻 粉霜 巴豆木鳖子 芝麻油 桃柳枝上煎如法。白菊花紫茎者汁服,渣敷之。茜草根叶亦可。

疔疮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呕逆则难治。

贴杖疮 虎骨 黄柏 黄连 黄芩 苦参以五味煎,入油纸,煎又数沸,次以纸粘贴。

恶疮 霜后凋蕉叶干末敷,香油调,油纸掩。先用忍冬藤、葱、椒、金丝草洗,松上白蚁泥、黄丹炒黑,香油调敷,外用油纸夹上,日换。后用龙骨末药于口上收肉,黄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疮上。

口疮神方 焰硝 硼砂含口不开,以南星于涌泉醋敷之。

饮酒人口糜,导赤散、五苓散。

风寒遏绝,阳气不伸,声不出。

半夏(制,一两) 乌头 肉桂(各一钱)煎服。

赤口疮 白矾(飞) 没药 乳香 铜绿 末糁。

白口疮 雄黄 没药(各一钱) 轻粉(五分) 巴豆末糁。

唇紧燥裂生疮 用青皮烧灰,猪脂调敷。夜卧头垢亦可。

口痛疮 五味子(一两)、黄柏(蜜炙)、滑石(各五钱)铜绿加糁,白蔷薇汁,漱之良。

有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未若以矾汤,于脚上浸半日,顿宽。以黄柏蜜炙、僵蚕灼末敷,立下乳而安。

一方神效 西瓜外皮(烧灰),黄柏、黄连、朱砂、孩儿茶、硼砂为末,水调抹效。

手痴疮 皂角 枯矾 轻粉 黄连 黄柏。

沙疮 闸极地藤烧灰。

足上毒疮 密陀僧、黄连,(敷之有法)、旱莲草(盐炒)、桑白皮打细作饼盖,干易之。杜牛膝,无名异、金星草俱可。

治脚 五倍子(研)、牛脚髓同调浓朴。

治阴疮 腊茶、五倍子(等分)、腻粉(少许),孩儿茶妙。

又方 降真香,磨水抹,效。

三十七、痈疽

【脉】 数,身无热,内有痈也。脉数必当发热,而反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脉数而虚,咳唾涎沫,为肺痿;脉数而实,或滑,咳则胸中隐痛,为肺痈。脉紧而数,脓为未成;紧去但数,脓为已成。脉滑而数,小腹坚满,小便或涩,或汗,或寒,为肠痈。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血则愈;设脉洪数,脓为已成。肠痈,脉滑为实,数为热。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败浊,皆湿热之所为也。

死之地分 伏兔、腓 、背、脏俞、项上、脑、髭、鬓、颐。

【因】 火之毒,气结之毒,从虚而出也,薄处先穿之义。师全用补。盖浓味之火,气郁之结,壅滞经络,或引痰饮,血为之滞,气为之乱,积久从虚而出其经也。夫阴滞于阳则痈,阳滞于阴则疽。气得淤而郁,津液稠粘,为痰、为饮,而久渗入肺,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积久结痰,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

肺痿,热在上焦。肺痈,乃风伤于卫,热过于营,血为凝滞,蓄结成痈。囊痈,乃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顺下,将流入渗道,因阴气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乃安。骨疽,因浓味及酒后涉水得寒,故热邪深入髀枢穴左右,积痰老血,相搏而成也。内疽,因饮食之火。

七情之火,相郁而发,在腔子而向里,非于肠胃肓膜也。以其视之不见,故名之曰内。

【证】 肺痿病,多涎唾,小便反难而数,大便如豚脑,欲咳不咳,咳出干沫,唾中出血,上气喘满,或燥而渴者,寸口脉数而虚,按之涩。

肺痈病,咳逆上气,浊吐出如粥,脓血,胸中隐痛。又咳脓血口燥,或喘满不渴,唾沫腥臭,时时振寒,寸口脉数而实,按之滑。

肠痈病,小腹重,强按则痛,坚满如肿,小便数似淋或涩,或自汗,复恶寒。又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如聚积,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甚则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

背痈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若有背痛处,发其痈。

附骨疽与白虎、飞尸、历节皆相似。历节,走注不定;白虎飞尸,痛浅,按之便减,亦能作脓;附骨疽,着骨而生,痛深,按之无益。

【治】 法宜补气血,泻火散气。初觉,可清热拔毒;已溃,则拔毒补气。用分经络气血多少,可补可驱毒,如少阳分,少血多气,宜补。

千金内托散 内托之名,使气充实,则脓如推出也。

羌活 独活 本(各一钱五分) 防风(身梢) 归梢(各五分) 归身(四钱) 连翘(三钱)黄芩(酒炒) 黄 人参 甘草(各一钱半,生用五分) 陈皮 苏木 五味(各五分)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生地(酒制) 黄连(酒制,各一钱五分) 汉防己(酒制) 桔梗(各五分) 山栀(二钱) 猪苓(二钱,去皮) 麦冬(二钱,去心) 大黄(酒制,三钱)作两服煎。

验方 有妇人年七十,性好酒,形实性急,脑生疽,脉紧急,切之涩。锦纹大黄(酒炒)、人参(酒熟)、每一钱,姜汁煎服。

验方 有人年五十,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骨下痛甚,脉浮数而洪紧,食亦大呕,时冬月。

麻黄 桂枝(冬月用之) 生附(脉紧用之) 黄柏(酒炒) 栝蒌 甘草节 羌活 青皮半夏 人参 黄姜煎。

验方 治初生一切疮、疖、痈、疽、发背,服之殊效。亦能下死血。

大黄 甘草 辰砂 血竭酒下。

解毒丹 治一切发背、痈、疽、金石毒。

紫背车螯大者,盐泥固济, 红,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汤下。恶物,用寒水石 红入翁,沉井中,腊猪油调敷。

又方 以轻粉为佐,又以灯草为佐,散肿消毒,轻者可杖。

清凉膏 治发背。

当归 白芷 木鳖肉 白芨 白蔹(各一两) 乳香(研) 腻粉(少许) 白胶(少许) 黄丹(五两) 麻黄(七两)上煎前六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七寸,再煎,入丹,临时入下。

三生散 治漫肿光色附骨痈,如神。

露蜂房 蝉蜕 头发(各等分)烧灰存性,三钱,研细酒下。

曾用五灰膏,敷一宿,待恶肉腐,以刀去之尽,以香油蘸在锦上,纽干复之。待好肉如岩合 状,方可以收口,用龙骨、白蔹、乳、没等药敷之。

内疽用四物汤加减服之。有人性急味浓,在胁下一点痛,每服热燥之药,脉轻则弦,重则芤,知其痛处有脓,因作内疽病治之。

甘草干姜人参 治肺痿。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人参(一两) 大枣(三个)煎服。

小青龙汤 治肺痈,先解表之邪也,此治肿疡之法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痈疽,喘不得卧也。

葶苈炒黄研,丸弹子大。水三升,入枣先煎二升,去枣入葶苈,煎至一升,顿服之。先进小青龙汤三服,后进此。

桔梗汤 治咳胸满,唾如米粥,当吐脓血。

甘草 桔梗(各一两)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胸中甲错,此治溃疡之法也。

苇茎(二升切) 瓜瓣仁 薏苡仁(各半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煎服。又方,栝蒌连瓤下煎。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肠痈身甲错,腹皮急胀,本无积聚,身无热,脉数者。

附子(炮) 败酱(各二钱) 薏苡仁(十个)水煎。

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或偏在膀胱左右,大如掌,热,小便自调,时自汗,脉迟紧,未成脓可下之,脓成不可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瓜子(一个) 桃仁(五十个)水煎顿服。

云母膏 有如腹痛,百分不治,脉滑数。腹微急,脉当沉细,今脉滑数,以云母膏下之。云母膏,丸梧子大。一百丸,阿胶烊入酒下之。下脓血为度,可止。

青皮当归汤(李先生方) 治便痈。

青皮 防风 当归 甘草梢空心煎服。

桃仁承气汤(张先生方) 治便痈。

验便毒方 葫芦巴末服,川楝灰亦好。

附骨疽方 青皮 黄柏 桂枝(冬加) 黄芩(夏加) 牛膝(虚加) 甘草 姜汁麻黄(发不动加)又防风通圣,去硝黄,入生犀角、浮萍末,治骨疽。

瘿状多着肩背。如坚硬不可移,名石瘿;皮色不变,名肉瘿。如筋脉露结,名筋瘿;赤脉交错,名血瘿;随忧愁消长,名气瘿。

瘤状随气凝结,有骨、筋、肉、脓、血之瘤。

同类推荐
  • The Analyst

    The Analy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Chamber Music

    Chamber Music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续词余丛话

    续词余丛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医宗己任编

    医宗己任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娱乐华章

    娱乐华章

    娱乐风暴,震撼来袭。这是一个人的,影帝之路。
  • 小黄历险记

    小黄历险记

    中二少年魂穿了,穿到了一只名为“小黄”的流浪狗身上。通过狗的视角,他看到了从前在父母保护下未曾见到过的,人类社会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的种种,却也看到了一些人类身上的善良与光芒。作为一只“狗”,他该如何保护同类?这次离奇的经历能否让他成长?他又该如何回到家人身边?“既然如此,我作为一只狗,做点什么也没人怀疑吧……”小黄心想。
  • 星球大战之人格之争

    星球大战之人格之争

    一次偷袭,使瑞德利亚等人被传送到一个臭名昭著的庄园里,同时也被卷入到一场恐怖的游戏中。随着游戏的进行,他们发现一个更加黑暗的秘密正慢慢浮出水面......
  • 凶器在哪里

    凶器在哪里

    本书为青少年课外阅读读本,通过案情分析、追踪线索、谜案推理等内容来提高青少年读者的逻辑推理能力。
  • 石仓

    石仓

    杨根善是个拐脚儿,他娶了个小自己十八岁的哑巴女人,偏远的石仓山小村炸开了窝,各种评说闲话四处而起.....杨根善的弟弟叫杨根孝,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画人民币严打坐了牢,后来却成了大画家出了名,五十六岁他提出要娶小她十多岁的学生......杨根善的妹妹叫杨根娣,辣子嘴豆腐心,年轻的时候一直反对老大杨根善娶哑巴女人的事,自己嫁了个市保卫科干部,谁知患了病。回归自然,感受那段属于父母的爱情,请关注石仓,谢谢。
  • 快穿之:神秘boos强势宠

    快穿之:神秘boos强势宠

    本文无肉,介意请勿入坑!本文清汤寡水,属实对不起读者,不过不虐。女主:简穆双男主:顾墨璃
  • 萌腻腻限量拽拽爱

    萌腻腻限量拽拽爱

    “阿欠!你几度。”某女抱着被子呆呆的看着手中的体温计,看了眼同样拿着体温计的某男。“38.2,阿欠!”某男愣愣的看了眼体温计。某女在沙发上又蹦又跳“耶!我赢了,我38.5。”“笨蛋!”赏了她一爆栗。
  • 青少年必懂的哲理

    青少年必懂的哲理

    本书分为“人生·事业之哲理”、“信仰·真理之哲理”、“理想·成功之哲理”、“道德·修养之哲理”等章节收录了许多格言警句。
  • 王者归来绝傲公主

    王者归来绝傲公主

    她曾是先皇最疼爱的小公主,战场上消息传来却不知去向,同胞皇弟无奈替她瞒天过海。她女扮男装混军营,三年后边疆一位大将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又三年,曜王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是敌国的太子,邪魅的眼神是死神的呼唤,冷酷的话语无人反抗,厮杀的身姿是死神的镰刀。战场上无一败绩的他却接连多次被她戏弄,他发誓要她受尽百般酷刑方可出出尽心头气,在她失踪三年重新归来后……一次四国间交流,他当众以皇后之位求娶;而她双手作揖无所谓道,“皇兄,皇妹的王府还缺一个曜王妃……”
  •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