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芒已经上五年级了,在家里一向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活也不干,甚至连自己的红领巾都从未洗过。
都是奶奶给洗干净,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桌上。爸爸对这些很是看不惯。对奶奶说过好几次了:“妈!以后让阿芒自己洗红领巾!”奶奶总是说:“孩子还小呢,过几年长大了再自己洗吧!”
有一天,爸爸说:“阿芒干什么事都慢,就是三件事最快。”
阿芒以为爸爸表扬自己呢,说:“干什么事最快呀?”爸爸说:“第一你洗手洗脸快,而且从来不用香皂,吃饭前,要是叫你洗手,你两只手在水中一过,就算洗完了。要是洗脸,用手在脸上抹两下就好了,你看看你的毛巾,就是中间干净点儿,两头脏兮兮的,挺黑。”阿芒问第二呢?爸爸说:“第二快,就是吃饭快,狼吞虎咽的,放下碗就玩去了。”阿芒可不想再听第三啦,可是爸爸还是说了:“这第三快就是写作业快,马马虎虎的,作业本上打“×”的地方不少。”阿芒知道爸爸的这些‘表扬’得反着听。实际上说的全是自己的缺点。奶奶可不高兴了,说:“看你说的,难道阿芒就没有优点了吗?”爸爸说:“那倒不是,当然还是优点多,缺点少喽!”
第二天放学了,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阿芒撒腿跑回家,一看白球鞋变成了泥球鞋,运动服也脏了。到了家,急忙换上干净的衣服,把鞋朝厕所一扔,就回屋去了。
吃过晚饭后,爸爸看书去了,妈妈边织毛衣边对阿芒说:“芒芒,把自己的鞋刷刷,把运动服洗洗,过一天又有体育课还得穿呢!”这时奶奶赶快走过来说:“看电视吧,奶奶给你洗。”
爸爸说话了:“妈!这次您就让芒芒自己锻炼锻炼,不能总是包办代替。”奶奶白了爸爸一眼,不作声了。阿芒想起昨天爸爸对自己的“表扬”。心里想,洗就洗,有什么了不起的!于是,走进厕所,用刷子把鞋东一把西一把刷几下完事。把衣服放在水盆里揉揉,晾到凉台上,又看电视去了。
第二天中午,阿芒放学回到家里,见自己的屋里放着一双白球鞋,芒芒自言自语道:“谁把鞋放在这了?”妈妈见阿芒回来了说:“瞧瞧你的杰作!”阿芒低头一看,这哪是白球鞋呀!
上面黑一块,白一块的,要是穿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妈妈问:“是不是你没用肥皂刷的?”阿芒点点头。妈妈说:“吃完饭,我来教你如何刷鞋!”
饭后,阿芒在妈妈的指导下,把白球鞋用清水打湿,然后抹上肥皂,使劲地刷呀刷呀,还不放心,又打上一遍肥皂,再刷呀刷的,嘿!白球鞋终于现出了它原有的面貌。阿芒高兴极了,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阿芒说:“妈妈,这肥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它为什么能洗净脏东西呢?”妈妈指了指爸爸说:“这个问题,去问问你那搞化工的爸爸去吧!”
爸爸正在看报,听见阿芒在问自己问题,不解地问:“你怎么对肥皂又感兴趣啦!”阿芒说:“我想知道肥皂为什么有去污的效力?”爸爸只好放下报纸,站起身说:“我先给你讲讲肥皂是怎么制成的。”阿芒仔细听着爸爸的讲话。爸爸讲:“工厂把动物的脂肪,植物油和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加热分离等一系列化学反应过程,取出上层部分加入填充剂,比如松香和硅酸钠等物质,再经过干燥、成型就制成了肥皂,有些肥皂里还加入了香料及染料等,就制成了香皂。”
他还说:“肥皂去污主要是肥皂中高级脂肪酸钠盐的作用。一般普通的肥皂约含70%的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含30%的水和少量的盐类。高级脂肪酸钠的分子一端是可以溶于水的羧基,也叫亲水基。另一端是不愿与水结合的烃基,也叫做憎水基,烃基不愿与水结合,可是它却愿与油脂结合。
“当我们洗衣服时,把肥皂抹在衣物上,经过揉搓,衣物上污垢中的油脂就与肥皂中的高级脂肪酸钠的分子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高级脂肪酸钠分子不溶于水的烃基就很快进入到油滴中去,而易溶于水的羧基部分就伸在油滴的外面。这样油滴就被肥皂分子包围起来了。经过振动,反复摩擦,大的油滴就分散成小的油滴,最后就脱离了被洗的衣服,而分散到水中。所以我们洗完衣服的水显得很脏。再经过漂洗,衣服就于净了。”
阿芒说:“我用肥皂时看到的只是白色的泡沫呀?”爸爸和蔼地说:“这些变化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这叫化学变化。”爸爸还说了:“根据肥皂的去污原理,根据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结构,现在利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已经能合成具有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结构,就是市场上出售的合成洗涤剂。不过合成洗涤剂的去污能力更强,不损害衣服,可以节省大量的油脂,其中的钙盐和镁盐都溶于水,而肥皂就受水质的影响。”
听完爸爸的话,奶奶说:“现在发明的东西,越来越方便了。”
阿芒说:“妈妈,以后咱们就买洗涤剂洗衣服吧!多省事呀!”
妈妈说:“好哇!咱们也要解放一下劳动力!”第四十四章 泡沫为什么能灭火“铃……”下课的铃声响了。一班的同学们急切地盼望快点放学。教室黑板上方的扩音器里,传来了学校教导主任的声音:“各班老师、同学们注意,今天下午在大操场进行防火消防演习,请各班同学们必须参加。演习后,请同学们回到教室,由班主任老师辅导讨论,进行一次防火安全教育。”话音刚落,班里的调皮鬼王大朋高兴得跳起来,拍手说:“太好啦!今天下午又不上课了。”逗得全班同学一阵大笑。下午2
点,同学们准时集合到操场上。在操场的中央已堆起一堆干柴,是由一些树枝,木棍、烂劈材等支起的。这次消防演习是由学校后勤科的几位教师聘请消防队的几名消防队员共同表演的。同学们在操场的四周列队观看。
演习开始了,学校教务处的张老师,手提着一个白色塑料桶,里边装满了汽油。只见他迅速打开桶盖,把汽油浇在干柴上。快速离开柴堆。这时,一名消防队员上前迅速点燃干柴堆。霎时间,腾地一下,柴堆猛烈燃烧起来。
红红的火苗窜得足有一米多高,柴堆里发出“劈啪”的声音。熊熊大火越烧越旺。这时两名消防员手提红色的泡沫灭火器,站在距火有两米远的地方,右手急速拨掉拉栓,用手使劲按下把手,另一只手托起灭火器,只见从灭火器的喷嘴里喷出一股白色的泡沫,直射到火堆上。两个消防队员一左一右,一会儿的功夫,柴堆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色泡沫。像冬天下雪一样,地上堆积着厚厚的积雪。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同学们也紧张得嘘了一口气。真够惊险的场面。教务主任问大家:“请同学们想一想,灭火器喷出的白色泡沫为什么能扑灭大火?下面回各班讨论。”
同学们回到班里,大家正在议论着防火演习的事情。班主任苏老师走进来,让大家坐好说:“同学们,刚才教务主任出了一个题目,让大家讨论,那白色的泡沫东西为什么能灭火?”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苏老师又启发同学们谈到:“说到灭火,那么得先从着火说起,大家想想看,要使火着起来得需要什么东西呢?”班里的调皮鬼王大朋首先举手发言。老师叫王大朋说说看。王大朋眨了眨大眼睛说:“着火得有能烧着的东西。”苏老师点点头说:“对!这能着火的东西叫燃质。”说着在黑板上写上了燃质二个大字。转身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想想,还需要什么呢?”老师深切地望着同学们一张张幼稚的小脸。这时班里最不爱讲话的刘刚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还得有能达到着火的热度!”说完看看大家。苏老师高兴地说:“小刚说的对,这热度就是能使燃质燃烧起来的温度。”说着又在黑板上写上了温度两个字。然后又对同学们讲:“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动脑筋想想看,这一点与我们人人都有关系,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说完,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大家问:“谁能回答?”这时班里的学习尖子苗苗站起来说:“老师,第三条是不是氧气?”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对!太对了!”
接着老师又给同学们作了总结性讲话。现在同学们都明白了燃烧的三大要素:燃质、温度、氧气缺一不可。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要是破坏了其中一个要素,燃烧就不能发生呢?可以这样说。所以根据这条原则,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灭火方法。比如,有些木材、房屋着了火,消防队的叔叔们就用水来浇灭,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是不能燃烧的,这能降低燃烧时的温度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老师又讲了:现在灭火器的种类很多很多。比如刚才我们看到的泡沫灭火器,就是利用灭火器喷射出的泡沫,罩在火焰的周围,能够构成隔离层,使燃烧的物质接触不到空气,也就是缺了氧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同学们听得入了神,老师又接着介绍:这种泡沫灭火器就是在一个铁筒里和里边的一个套筒里分别装上碳酸氢钠和疏酸铝,使用的时候,将铁筒倒置,使两种不同的物质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泡沫,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白色泡沫。当然啦,灭火器的种类很多。因为不同种类的物质着火需用不同的灭火器来灭火。比如油类着火,就不能用水去浇灭。这样不仅不能扑灭大火,反而能蔓延火种。无论哪种灭火器,其原理就是隔绝空气,这样火就着不起来了。
这时调皮鬼王大朋又站起来问:“老师,我家宿舍楼的楼道里灭火器旁边有一箱沙子,是不是用来灭火的?”老师说:“对呀!它的作用也是隔绝空气。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简便易行……”
“铃……”下午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