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系悬珠颗颗匀,
髻梳百叶嵌金银。
何须当面分妍丑,
背后看来也动人。
清初,苏州的养育巷里有一座新凤祥银楼,虽然地段不错,但银楼生意却一直很清淡。银楼老板姓冯,是个精明实干的生意人。他一直想觅一位手艺高超的师傅,拿出几件金银打琢的稀世珍品,好让这银楼出名。
秋天的一个晌午,他正在苏州老阊门里周王庙至玉器桥一带转悠,想寻觅个手艺不凡的银匠。那里当时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沿路两步一摊,三步一店,摆满了各式各样、精雕细刻的玉器小件、红木小件以及打造精美的金银饰品等,看得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他们纷纷赶到苏州来觅宝。各行的雕刻名手们,也都聚集在这里,一来可以鉴赏观看,二来也能和同行们相互切磋、互相交流。有些手艺高超的老师傅,就趁此机会大显身手,把他们最拿手的工艺品展示出来给众人看,让别人品头论足。而像冯老板这样的老板们,也趁这个机会,寻觅打造的高人,只要看到有手艺高超的,就争先出高价聘请。一般情况下,被聘请到的老师傅这一年的生活就有着落了。
这天为了找一个手艺高的银匠师傅,冯老板也扎在人堆里凑热闹。扎到东来扎到西,手艺高的玉雕师傅倒碰到不少,就是没见到半个打造金银的高手。失望之余随便叨咕了一句:“哎!怎么就寻不到一个手艺高的银匠师傅呢!”话音刚落,只听旁边有人对他说:“银匠师傅倒是有,只怕你是有眼不识泰山。”冯老板随声望去,看到说话的人竟是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他生得精刮瘦,单薄的一阵风就能吹倒似的。身上穿了一件旧蓝布衫,两只袖口磨得精光发亮。可是两眼炯炯有神,尤其是他那双手,十指粗壮,骨节上都长满了老茧。冯老板一眼就看出这人怀有高才,连忙追上前去和他搭讪,果然是位银匠师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冯老板毕恭毕敬地邀请这位师傅到他店里去做工,并许诺说:“只要师傅手艺好,到我店里一切都好商量。”这位师傅也是个性情中人,见冯老板都没看他的活计就如此信得过他,便一口答应下来。
回到银楼后,冯老板一再叮嘱账房阿大先生,说自己已经觅到一位银匠师傅。师傅明日就到店里来,要阿大好好伺候,不准有丝毫怠慢。阿大当了一辈子账房先生,精明透顶,心里自然有数。到了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位师傅,他手里只拿了一个一尺见方的旧蓝布包。阿大先生连忙殷勤地上前招呼。只要是师傅提的条件,阿大样样照办。然而,这位师傅却整日板着面孔,他要求简单,提出要一间单独房间,每日三餐送到房门口,到时总结账,但是不允许其他人进房间。有了这房间,老师傅便一个人在里头,他出门时便把门锁起来。平时进出店门,眼睛不抬,招呼不打。久而久之,阿大先生心里就有了些气。
老师傅来了三个月的时候,他的房间里白天不见动静,夜晚却灯火通明。阿大先生派伙计送去夜宵,想探探老师傅究竟搞什么名堂。但听伙计说,老师傅并不是在做活儿,只是在房间里踱方步呢。大家都不晓得他弄啥名堂,也不知他的手艺到底有多高,都在暗地里嘀嘀咕咕。阿大先生心里更加有气。但是因为老板特别交待过,要他善待老师傅,所以他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
转眼间老师傅进店快一年了。这一天,阿大先生正在柜台上忙着算账,老师傅不慌不忙来交活儿了。只见他打开蓝布小包,拿出一个纸包。打开这个纸包,又拿出一个更小的纸包。再打开这个小纸包,里头还有一个纸包。里三层,外三层裹着一只光秃秃的蒜苗梗般的银镯头,接头处冒起两个小蒜头般凸起。阿大先生用眼睛一瞟,嘴上没说,可心里在想:哼!这有啥好稀奇的,最普通的银匠一两天就可以打出来的活,你却整整用了一年。老板平日里给你好吃好喝,我们小心翼翼侍候着你,还得天天看你摆足臭架子!今天亏你好意思交出这种货色来!于是他便不等老师傅开口,只装作是没有看见用袖子一甩,把这只银镯子从柜台上扫落到墙角里去了。
老师傅看见阿大对他做得活这样不放在眼里,气得面色铁青,但是他一句话也没说,走出店门扬长而去。老师傅走后,阿大叫学徒将老先生打制的镯子拾起来,忽然看见蒜苗头下罅开一线细缝儿,缝里露出一根银链条,顺手一拉,哎呀!阿大顿时头顶冒出冷汗来。原来这银链条上雕刻着一尊尊像法蓝似的东西,仔细一看,竟是三十六位梁山好汉。他拿起放大镜再仔细一瞧,上还刻的有“武松打虎”、“林冲夜奔”、“鲁智深醉打山门”等字。所刻人物个个雕琢的惟妙惟肖、形象生动,甚至眉眼传神逼真。阿大知道自己得罪了高人,闯下大祸了。赶忙到冯老板那里将事情前后经过说了一遍,并拿出蒜苗镯头给冯老板看。冯老板看后,赶紧赶到老先生经常去的茶馆。只见老师傅正坐在那里喝茶。冯老板忙走上前去连连给老先生作揖赔礼。然而,老师傅却连连摇手,淡淡地说:“冯老板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如此,承蒙你看得起我让我在你银楼里做活。我原本想在歇手之前做一副镯子留传后世,也算给你这银楼留副宝贝。哪知刚做完了一只,我们的缘分就尽了。我得回乡下老家去了,麻烦你给我把账一结,要是我还欠你们的,哪怕卖田卖屋我也如数奉还!”
冯老板知道,老先生的自尊受到了伤害,像他这种有本事的手艺人一旦倔犟起来,就很难再挽回了,即使强留也没有用。于是他客气地对老师傅说,先让老师傅回乡下去休养一阵,来年再回来,到时候工钱还可以再加。可是老师傅听后,只是苦笑了一声,说:“今后冯老板有什么为难事,就请到乡下来吧。”冯老板一听马上就明白了,老师傅的意思是他从此再不会踏进新凤祥大门一步。冯老板虽然觉得可惜但也无可奈何,最后他拿出那只银镯,请求老师傅看在他们往日的情分上,替他将镯头上的链条重新装进去。原来那链条被阿大拉出来后竟怎么也装不回去了。老师傅接过银镯,三下五除二,链条乖乖缩了回去。回到店里,冯老板只得吩咐下人备好轿子送老师傅回乡。
新凤祥自从有了这么一只精妙绝伦的银镯,名气一下子就大了起来。冯老板将这只银镯挂在一只宝笼里,还特意让链条从蒜头里露出一点点,并在面前放了个放大镜,一时招揽了无数顾客。大家都好奇地围上来观看,人堆里不时发出惊叹。
正巧这一年皇帝要嫁妹妹,专门派了钦差到苏州来置办嫁妆。钦差看了不少珠宝玉器,都觉得太俗气,不称心意。但是他却一眼就看中了这只银镯,于是银镯被带进了皇宫。老太后看见了,很眼馋,就也想要一只。就颁了一道圣旨,派专人送到苏州。接到太后懿旨后,冯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跑遍了苏州城,也没有找到一位能接皇差的人,就只好到乡下再去请那位老师傅出山了。当时正是数九寒天,天上飘着大雪,冯老板连夜赶到乡下,他在一间低矮的茅草棚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老师傅。原来老师傅自打被阿大气回家后,就一病不起,已到弥留之际。冯老板说了皇差的事情,老师傅听后长叹一声,喃喃地说:“我那一只镯头刻的是天罡三十六英雄,本来还打算刻一只地煞七十二好汉。看来这个心愿是完不成了。”说着他从枕边取过蓝布小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副雕金银的家什和一部翻看得破旧不全的《水浒传》。他把这些东西一齐交给冯老板,呻吟道:“冯老板,你拿了这个布包到杭州去跑一趟,天宝银楼还有我的一位师弟,这天底下兴许只有他才能帮上你的忙。”
为了交皇差,冯老板辞别老师傅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杭州。他找到老师傅的那位师弟,把蓝布小包交给了他。师弟看见师兄的蓝布小包时,热泪刷的一下子夺眶而出,他知道自己的师兄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冯老板一五一十说明了来意,苦苦哀求这位师傅帮忙。他叹了一口气说:“我与师兄虽属同门,可我的手艺却远远不及师兄,既然你远道而来,又是师兄死前重托,并且违抗皇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我只好把自己这几年的心血献出来。”说着便走进屋里,拿出了一只亮锃锃的金镯子,表面也是蒜苗梗,和银镯子大小一样,十分光滑,抽出拉链,链上刻的是十八尊罗汉,尊尊金光闪闪。冯老板看得眼花缭乱,结结巴巴地问:“不知这只金镯值多少银两?”没料到,这位老师傅却十分慷慨地说:“你是真正赏识我们师兄弟手艺的人,我们这些手艺人,大半辈子跑过不少地方,大小做过几十幢银楼,次次被人看不起,像你这样真正尊重我们的朋友很少。救急如救火,我们手艺人就讲这点义气,我分文不取,你拿去交皇差吧!”说完扭头就走了。
冯老板望着这位师傅的背影热泪盈眶,他从心里敬佩这一对师兄弟的艺德。他回到苏州,圆满地交上了皇差。当老太后拿到金镯时,十分满意,立刻传下圣旨,御赐新凤祥一块金字招牌。从此,苏州新凤祥银楼就改叫“新凤祥金庄”了。而这两位苏商银匠师兄弟同门情深的故事,成为民间佳话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