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巾帼古今歌,
开大吴门积累多。
盐务主持资内助,
迄今传送老婆婆。
在扬州最能发财的当然是盐业经营。
明代,在食盐开中政策的鼓舞下,我国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嘉靖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进一步刺激了工商业的兴旺。扬州商业由于盐业、漕运等的关系,很快又繁荣起来。嘉靖《淮扬志》卷十一称“国朝江都为江淮之要冲,民俗喜商……四方客旅,杂寓其间。人物富盛,为诸邑最”。扬州盐运司所属的两淮盐区产销量为全国六盐区之冠,徽州、山西与陕西等地的大盐商云集扬州,巨额资本吞吐进出。宋应星在《盐政议》中称万历年间扬州的盐业资本总额高达3000万两,盐商们每年获利可达500万两。
此外,扬州还是明代漕运的枢纽,永乐年间岁输200余万石粮食,到成化年间增至324万多石,因此每天停留在扬州码头的船只就有千艘左右,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扬州市场的活跃。
进入清代以后,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经营中心,扬州境内的商业活动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两淮盐区食盐运销量占全国9个盐区的31%,两淮盐商上缴的盐税达607万两白银,占全国盐课总额的62%,这吸引了四方豪商大贾携挟巨资鳞集麇至。雍正时期,扬州盐商已成为全国规模与实力最巨的商业集团,到乾隆时更是盛极一时,达到顶峰。
清代扬州盐商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当时在扬州的陕、晋、徽等籍大盐商多达数百人,他们的资产以千万两银子计,100万以下资产的仅是小盐商。而乾隆三十一年全国关税总额仅54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扬州一个大盐商的资产与全国二三年的关税相当,可见盐商真是“富可敌国”。
乾隆曾多次下江南,每次驾临扬州都是大商贾们负责接驾。往往一次接驾就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可谓挥金如土。
乾隆来扬州以前,长春岭到蜀冈这一段路并不通航,当时担任巡盐御史的高恒为了使皇上在扬州玩得惬意,大笔一挥,从两淮盐业资金中拨出专款,凿通法海寺北面的莲花埂,开了一条新河,使乾隆乘坐的画舫可从天宁门外的御码头直达平山堂脚下。
乾隆到扬州要建造御码头和御道,这是一项重点工程。首先要勘探好地形,绘制成图纸,地点选好了,地面清理了,经过严格挑选的施工队伍开赴工地。夯实地面以后,用文砖细砌,装饰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上面铺上细末末的黄沙,再铺上厚厚的黄色毛毯,一直铺到乾隆下榻的“国宾馆”。
乾隆在扬州住的国宾馆有两处,一处是城北的天宁寺。天宁寺靠近热闹的市区,为了使皇室和随从人员能够很便利地获得需要的物品,在天宁门到北门河渠北岸冈陀上,砌造了上、下两排房屋,招募商贾,开店营业,题名为上、下买卖街。店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一应俱全。天宁寺闹中取静,寺西边是御花园,里面有大观堂、御书楼、文汇阁。出天宁寺就是御码头。从御码头登上特制的画舫,就可以观赏瘦西湖两岸的美好景色。
瘦西湖原本不过一条城河,但盐商们硬是用钱堆起了现今瘦西湖群体的园林建设。后来他们为了使陆路交通不受影响,又在河上架了一座壮丽的大石桥——“五亭桥”。五亭桥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修建的,瘦西湖白塔也是仿北海建筑。乾隆皇帝来到扬州,坐在画坊里赏景,恍惚身在京城的北海,只是不见那座巍峨的喇嘛塔。一位太监把弘历半梦半醒的话悄悄说给了地方官,地方官马上告知商总。商总即刻通知几位大盐商,共同出资鸠工,连夜修造。第二天乾隆帝乘坐的画舫再经过五亭桥时,一坐高大秀美的白塔已经矗立在不远处的河岸,弄得乾隆皇帝更加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
盐商们百般讨皇帝欢心,乾隆皇帝喜爱观赏园林,他们就在扬州花巨资建造私人花园,好恭请皇上御驾临幸;乾隆皇帝爱看戏,他们一个个办起戏班子,蓄优伶、编戏文,在花园中搭台搬演,企望皇上一展龙颜;乾隆皇帝喜欢吟诗题字,他们也优礼文士,购藏书画,甚至自己舞文弄墨,趋近斯文。盐商们为了讨皇帝欢心不惜一掷千金,奢华不已。但是,这从客观上提升了苏帮盐商的文化素养,积淀了他们儒商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