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千条万条绿,
楼台一声两声箫。
载得人来载人去,
都是六朝去后潮。
明清运河是贯通南方和北方的大动脉,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会处,南下可抵苏州、杭州,溯江西上可直通湘鄂巴蜀,是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和漕运、商旅的必经之地。
唐朝时的扬州,北到京师长安,南至湖广闽越,是全国性的商品运销枢纽与商业活动中心,各地豪商大贾纷纷携巨资云集扬州寻觅商机。那时扬州已是有名的国际城市,经常来扬州进行贸易活动的海外商贾有数千人之多,其中有波斯人、大食人、日本人、新罗人等。他们带来销售的货物有珠宝、胡椒、龙脑、香料等,并从扬州市场购买丝绸、陶瓷、铜器、药材等出口海外。为此,唐王朝特地在扬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规模庞大的商品交易,使扬州出现了一系列发达的贸易配套设施,如类似行栈性质的邸店可以代理居间贸易,有利商贾的资金周转。还出现了可以经营异地汇兑被称为“飞钱”的金融机构。货栈、代客包销、大宗批发、居间商与飞钱等的出现,说明近代型商品市场的诸多因素已在扬州悄悄萌生。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移,扬州城的规模更加扩大。宋代的沈括曾作过考察,他说唐朝扬州城南北15里有余,东西超过7里。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而扬州城内的桥远远超过24座。唐代诗人杜牧最喜爱扬州的繁华生活。他在扬州流连多年,离去后仍然难以忘怀。他的《遣怀》诗中写道: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但是,唐末至元末的连年战乱,使繁华的扬州城被夷为废墟。明朝时政局稳定,扬州的城市建设加快,旧城以东增建新城,两淮盐运由这里调度,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但清兵南下,扬州城破,清兵屠城,血流成河。到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几度攻入扬州城又几度被迫退出,扬州城池也几遭劫难。这样一座时兴时败的扬州城,决定了它的商业发展也是时断时续,城兴时商兴,城败时商衰。这样的城市造就不出本地的商业世家,而极有利于外地商人的发展。趁此良机许多外地商人到扬州淘金,逐渐成为扬州坐商。他们也融入到苏帮行列中,成为苏商的一部分。从此,苏帮势力不断扩充和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