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之一。“孝”是“老”字头,“子”字尾,意思是儿子继承老人,要好好侍奉老人。所以“孝”是好好地侍奉父母;“敬”是从内心恭敬尊重。“孝敬父母”
就是发自内心对父母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尊老”不仅是对自己的父母,范围还要更广些,也就是要尊敬、关心和爱护社会上所有的老人;“爱幼”是对自己的儿女而言,也是对全社会的儿童、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培养和教育。总之,“尊老爱幼”
就是对社会上的老人和我们事业的接班人奉献一颗爱心,并体现在日常行动上,而且自觉地把它视为对国家和民族应尽的一分责任。
我国古代很重视“孝道”的,认为“忠臣必出于孝悌之家”。孔子教学生把“孝敬父母”放在教学的首位,说是道德的根本。“孝道”中也包含尊老爱幼的内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数千年来,一直为我国各族人民所崇尚。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说的“孝敬父母”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孝敬父母”,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孔子是封建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主张的“孝道”,含有不少封建意识,如维护家长特权,要子女绝对服从;还提出父母死了,行三年之丧,还要不改父母之道等等。这些都是消极保守的封建糟粕,必须剔除摒弃。但孔子和儒家一些人,在论述孝道之中,都包含着敬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促进家庭融洽和睦的思想内容,这些是应该肯定的。几千年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思想熏陶了不少杰出的人物,陶冶了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像“子路背米孝双亲”、“缇萦上书救父”、“江革背母逃命难”、“黄香扇枕温席”、“欧阳修不忘母教”等等数不胜数孝敬父母的故事,至今流传于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同样也是一种社会公德。谁无老人,谁无儿女,我们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爱护、养育自己的儿女外,还应该推而广之,对待别人家的老人和儿女,也如同对特待自己的老人和儿女一样,使全社会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幼有人爱,幼有人教。”
中国共产党人一向提倡“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的传统美德。他们尊老、敬老、养老,喜幼、爱幼、育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榜样,如毛泽东缅怀慈母,尊老爱幼;周恩来抚养烈士子女;刘少奇敬访农民,喜爱儿童;朱德尽忠报母,尊老育幼;刘伯承为母分忧,苦干养家,雷锋扶老爱幼……他们这些感人的事迹已广为流传并影响和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
“百善孝为先”,革命前辈谢觉哉也说过:“侍奉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美德。”
在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的今天,我们对“孝敬父母,敬老爱幼”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成年子女赡养和扶助父母和抚养、教育未成年儿女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尊老爱幼,扶老携幼光荣,弃老虐幼、斥老欺幼可耻”的荣辱观念。在行为上能做到体贴、关心、热爱父母,把父母的爱抚转化为对父母的孝行,尽到儿女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