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饶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后者则具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假如是重大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掉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这种不让别人生存的人的结果可想而知——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宋朝的吕蒙正好好学习一下。
吕蒙正从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何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了。这样耿耿于怀的话,必定得不偿失,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吕蒙正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贩卖,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向左右说:“要将这些人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要将那些做得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的生活状态存在差异,因而造成了思维角度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若要联络感情,我们应处处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因为要重视对方的自尊心,必须抑制你自己的好胜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
一般来说,学生对一位新来的老师都感到有些好奇和畏惧。因此,这位老师有必要故意在课堂上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板书更差,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不及格。”以此博得学生一笑,为的是很快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怎么样,我的领带漂亮吗?”学生就会暗暗在心里想:“这老师真有趣,竟会注意这些小事,可见老师也是凡人。”学生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便产生了亲切感。
同样地,在人前演讲,在麦克风前打喷嚏,站不稳,故意表演些小失误,就能缓和原来紧张的气氛。听众们对有头衔的大教授都有戒备心,但是看到小的失误后,心里便会想:“同样都是人,难免做出些不雅的事。”于是一种亲切感就自然产生了。
与有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的人初次见面时的会谈是很困难的,尤其在社会地位有差距时,对方在居下的位置,心中会有胆怯感。此时对方心理上自然筑起一堵防御墙,首先让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别人差”的观念,这一点很重要。
心灵钥匙
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谦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更不消说一点小是小非的争论,根本不值得称道。你若是有理,却表现得谦逊,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坦荡、修养深厚。所以说,一个“自己生存,也让他人生存”的人,心中也常怀有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