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琴的妈妈拉着纪琴,一定要将戒子往纪琴手指上套,唐家奶奶硬是挡住,不让纪琴妈妈将戒子往纪琴手上套,纪琴的爸爸怕碰着纪琴,将纪琴拉在身边护着,又想将戒子套在女儿手指上。
四个人围成一堆,头挨着头,身贴着身,泪眼婆娑。
“她奶奶,这镯是全生家传家的,你收着,算是替纪琴保管了,到时作为认亲的凭证。您老办完事,来认亲时再传给纪琴可也。”看到这样的场面,长辈走上前来,接过玉镯交给唐家奶奶,唐家奶奶赶快将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双手伸出并恭恭敬敬地接过,紧紧地贴在胸前。
长辈转过身来又说:“各位何必推来推去,纪琴毕竟还小,这戒子,暂由全生家堂客保管,到纪琴十六岁成人时,再传给纪琴可也。按规矩,这个头还是要叩的。”
既然是长辈站出来说了,大家就赶快各退向一侧,规规矩矩地恭立在了旁边。
长辈拉过纪琴:“来,小纪琴,爷爷按规矩先说,让小纪琴聪明智慧、日长夜大、身体健康大出息!来,先给爹妈叩个头,以后要懂事,长大后孝敬爹妈。”
纪琴分别给爸爸、妈妈叩了头。
“她奶,老朽不懂您那边规矩,按这边的说,本来你们双方都要是叩个头的,您为全生他们送来了那么乖巧的女儿,他们应该谢您。从另一面说,是全生他们过继了您孙女,帮你将孙女养大成人。可全生他们说得不错,您是长辈,按理,小辈只能给长辈叩头,老朽做主,扯平,都不叩了。让纪琴给你叩个头,谢您的养育之恩先,再算是代她爹妈谢您,给他们送来这么乖巧的女儿。”
“好、好,就这样,就这样。”
那边的大队长,这边的队长,还有爷爷、奶奶都赶快上前说。
“我是女流之辈,这种风俗实在不懂,一切就依他大太爷说的吧。”
唐家奶奶也赶快应和。
纪琴在她新妈妈牵着下,一一向大家叩了头。
“好了,好了,真乖、真乖。”
纪琴走到奶奶身前,刚要向奶奶叩头,奶奶就急急地拉起纪琴,将一块用红绸包住的银元塞入纪琴新衣服的口袋中。
“她奶奶!”
唐家奶奶、纪琴的新妈妈异口同声地叫着,都欲向前阻止。
“好啦,好啦,纪琴在我这里待了好几天了,这么乖巧,说实在的,真还有点舍不得呢。这就算见面礼了,都别嫌少。”
奶奶怕唐家奶奶、纪琴妈阻拦,赶快将纪琴拉住,送到纪琴妈身边,半真半假地对纪琴妈妈说:“我代她奶奶把孩子交给你了,她奶奶有事去,我可一直在这里,会一直注意的,你要是对她不好,我可第一个不答应!”
“不会的,不会的,她奶奶,您尽管放一百个心好了。”
纪琴的爸爸立即跨上一步,对着奶奶直爽地说。
“是的,她奶奶,您尽管放心,放心,放一百个心!”
纪琴的妈妈再次强调。
“那就好,那就好,那我们就放心了。”
奶奶高兴地回答。
唐家奶奶笑了,奶奶笑了,纪琴的妈妈笑了,虽然每个人的眼眶中都分明还含着泪,但大家确确实实都笑了。
著名诗人屈原有名句曰“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也许是屈源对自己不算太长的一辈子生活的提炼和总结,还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让人伤悲的呢?但唐家奶奶与孙女的这生离死别,在山区朴实山民朴实的情感、朴实的行动、朴实的话语包容下,完全走出了“悲剧”的范畴,几乎快演变成喜剧的形式了。而这“新相知”,三婶、队长、爷爷、奶奶、馆长、那边的长辈、纪琴的爹妈……这些普通的山里人,在唐家奶奶心目中竟然是越来越神圣了,给唐家奶奶和小孙女的,确实是无比的欢乐。
毫无疑问,这眼泪是真的,这情感也是真的,眼泪,更多的是激情,这笑声,是发自心底的,笑的舒心、笑的灿烂,笑的真真切切。
连门外的积雪也似乎被这笑声感染,加快了溶化。原来那被积雪压得弯下了腰的青竹,随着熔化的积雪掉落的“沙沙”声中,慢慢的挺拔起来、碧绿起来。
伴随着这温情,这笑声,这喜事不知被谁传了出去,一下子传遍了小山村。
听说根嫂的二叔家同意领养唐家奶奶的孙女,而且已来人接唐家奶奶孙女的消息后,热忱的村里人奔走相告,把这当成了特大喜讯,弄到山村几乎“空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涌到了爷爷家里。有送旧衣旧裤的、有送布料的、有送红薯的、有送冬笋的,不知那家还送来了二个鸡蛋,这在“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当时,真可谓是“特大大礼”了。
收到这“大礼”后,奶奶还特意将鸡蛋煮熟,用山中特有的染色草叶将鸡蛋浸染成大红色,分别用二块红布包好,放入纪琴新衣服的口袋,让这红色兆示纪琴今后生活的红红火火。但在新妈妈的授意下,纪琴要将二个红鸡蛋分送个唐家奶奶和奶奶一人一个,二位奶奶拼命摇手相阻,可纪琴硬是将鸡蛋往二位奶奶手上塞,二位奶奶不接,纪琴就干脆将整个人挂在了二位奶奶身上,怕纪琴摔着,害得二位奶奶慌里慌张又手忙脚乱地伸手将纪琴抱住,泪水不停地洒落在纪琴身上……
这暖心的情节,再一次弄的现场所有人泪水横流……
任谁也没想到,这从三婶呼天抢地的救命声中拉开序幕、以唐家祖孙俩差点非命开始的悲惨、痛苦为剧情展开的故事,竟然有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真是要好好地谢天谢地谢祖宗,谢山谢水谢群众了!
第二天,纪琴在爸爸、妈妈和那边过来的一班人像宝贝一样呵护下,告别唐家奶奶去了新家,告别的时候,尽管泪眼婆娑,但还是非常顺从的随新的爹妈走了,开始了她全新的生活。当然,随着纪琴的慢慢长大,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将自己的命运嵌入那个社会,自然也会随着人类社会不停前进的历史,开始演绎全新的故事,创造全新的历史。这命运、这故事,也将伴随着我们心中的国宝而演化新的情节,书写新传奇,这新的情节、新的传奇。虽然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朝代更迭,这人类历史长河这样的范畴来说,时间也短的正真如同一眨眼,但伴随着着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那传奇甚至也完全称得上是山呼海啸、惊心动魄、壮怀激烈、无以伦比的……这一切,希望关注《国宝传奇》的人们继续关注……
纪琴随爸爸妈妈走后又过了一天,山路积雪略化,馆长亲自跟车来到了山村,唐家奶奶亲手取出宝贝,郑重地交给馆长,馆长郑重地接过,从车上拿出专门准备的锦盒,仔细地装入盖好并放入车内。在唐家奶奶、爷爷的护送下送达文化馆,经过文化馆专业人员通风、阴干、熨平,确保无虞后,没有打开、没有检查、没有探看、没有犹疑,随即便放入了“馆藏贵重物品室”的保管箱并上了锁。
目睹着文化馆专业人员这一步步精心的打理,三婶家门口昏厥几乎非命、宝贝被淋湿差点毁损的一幕幕又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旋,唐家奶奶又一次热泪盈眶,甚至差一点就泪眼滂沱。
宝贝有了稳妥的去处,小筠也找到好人家过继了,这痛苦开始的故事有了美好的结局,唐家奶奶满怀的期望,就只是那远在西北的另一半宝贝了。
她要完成家族的意愿,去把她找回来,让她们复合到一起,让她重见光明,重放异彩!
她知道,前面的路不平坦、路途上一定有坎坷、有鸿沟、有荆棘、甚至有生死攸关的障碍,但她不怕,她有决心、有毅力、有云哥、族长、唐家列祖列宗的保佑,还有异地好人的深情厚谊和那些深深的祝福!
当晚,唐家奶奶与队长、与爷爷奶奶作了长谈,硬是违背了所有人好心的挽留和劝解,跪下来朝大家叩了三个响头并宣布:天一亮,就上路。
大家没有再相劝,因为大家都知道,尽管唐家奶奶肩膀瘦弱,看似弱不禁风,但她承担着唐氏重任,大家更清楚,她有着杰出聪颖的才智,坚强无比的毅力和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
大家只在心中默默祝愿:愿明天是个好天,愿唐氏这样的好人心愿得偿。
鸡鸣,伴随着鸟叫,又是一个充满期望的凌晨,太阳还在她暖暖的被窝里,只是睁了睁睡眼惺忪的眼,从天际透出了淡淡的,一丝丝光的光亮,隐约看见一点红霞,唐家奶奶就在大家的相送下,离开山村,上了远方未知的路。
这一天的天气,如同大家真心希望的那样,是冬日里一个难得的好天。唐家奶奶走的时候,脚步也是轻盈的,还侯同留下一缕淡淡的清香,送行的人都知道,她是揣着感恩的心,怀着全新的希望走的。
双方都说了“保重”,除奶奶含泪说了声“还回来”外,没有多说一句话,所有的话都装在了心里。
唐家奶奶脚下“咔嚓”、“咔嚓”的踩破冰凌的声音渐渐远去,身形越来越小,影子越来越小。远远的山河,几片竹林微微响动。冬日凌晨的寒风吹过,与尚未完全溶化的积雪柔合在一起,荡起水雾阵阵。奶奶、送行的村妇们还摇动着她们的手,似乎完全没有感觉到冬日凌晨的严寒,眼里全起了水雾,就是爷爷、队长他们,双眼也是润润的、湿湿的。
唐家奶奶这一上路,似乎切实地开始实践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不知道在这一村后,是否有她想要的、送行的人诚心祝愿,也真心想知的结局。
(第一部完)
(全书未完待续)
各位读者、书友:
大家好!
据故事展开,“国宝影踪”端露,拙作第一部也就顺理成章地结束了。
因写的是明朝“大家”,情节安排、文字言谈等尽可能考虑到“古情”,也许不太符合大众读者的“口味”,故点击量实在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但既然写了,一定会坚持,让传奇故事结局圆满的。
据第一部不太被认可的情况,听取了朋友们的一些意见,考虑努力将故事向“情节”发展,强化故事,尽可能能符合大众的“口味”、适合网文。
因书写的历史人物均为实名,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需不停地查阅资料、考虑结构等花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拖沓了一些其它事务,正好挤时间处理一下。也需要根据新的想法,重新构思一下后面的故事。
另外,三十多年前教过的学生组织“三十周年庆”活动,再三邀老朽参加,三十周年,人生可能还很难凑到三个,这份情谊,必须珍惜,需赶回当年“教书育人”之地去。
故老朽需请几天假(呵呵,高看自己了,就目前来说,根本连请假这一说都没有),就算对自己的一个交待或说安慰了。
根据几件事务的安排,拙作《国宝传奇》第二部的第一章,可能要到6月6日才能与大家见面,见谅!不过,老朽将全力而为,努力将“传奇”弄得尽可能精彩。
恳请见谅,同时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