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症状表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引起的血液中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现象。如用肉眼观察,成熟儿占50%左右、未成熟儿80%左右均有此症状;如测定血中胆红素浓度,则不论是未成熟儿还是成熟儿,出生后数天内均可发现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
产生原因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其中病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病情严重者可因脂溶性游离胆红素增加而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严重脑细胞损害即胆红素脑病。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产生胆红素过多,而肝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差,致使胆红素堆积于血中发生黄疸。
并发症
本病的转移情况与黄疸的性质强弱、治疗、护理有关,可能会出现阳黄、阴黄、急黄等性质不同,轻重也有差别。急黄若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症;阳黄久治不愈则可转为积聚鼓胀。
应对方法
最近有一种最新的机器,称为“新生儿黄疸计”,可用来检查黄疸的程度。如果测量的值过高,便要进行抽血检查,以测量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如果含量超过标准,就要采用照光治疗。
1.新生儿黄疸计所作的检查。是使用像手电筒一样的灯,接触孩子的额头,孩子不会有任何的疼痛。医院会对所有新生儿进行黄疸检查,但也有些医院,只对疑似有黄疸症状的婴幼儿作检测。
2.进行照光治疗。会将孩子身上的衣服全部脱下,并为他戴上具有保护作用的眼罩,再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全身,以便分解沉淀在皮肤下的胆红素,使其溶解后排出体外,而让黄疸消退。一般照射的时间为6~8小时,但有些需要12小时,甚至更长。当要喂奶时,则会暂停照光治疗。刚出生的孩子,在医院接受照光治疗时,母亲可能会感到不安,但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太担心。
家庭护理
☆了解黄疸程度
1.观察皮肤,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
3.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严密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像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现象,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应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方面。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情况发生。
3.观察大小便情况。大小便次数、排量及性质,如存在胎便延迟排出的状况,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补液。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护理要点
若为母乳性黄疸,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身体情况很差时,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若为红细胞酶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同类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具体还要看医院医生的诊断,家长应该重视这种黄疸的危害,尽早治疗,以免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对身体带来的伤害。
新生儿窒息
症状表现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由于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在生后1分钟内,迟迟不出现自主呼吸,但心跳仍存在。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也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窒息的症状,可分为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两种:
1.轻度窒息表现为呼吸浅表而不规则或无呼吸,哭声轻或经刺激时才有哭声,皮肤青紫、患儿无力,但肌肉张力尚能保持,刺激反应较差,心率正常或稍慢,每分钟80~100次。
2.重度窒息表现为无呼吸,或偶尔有呼吸,皮肤呈苍白色或灰紫,肌肉极度松弛,肌体软弱,刺激无反应,心率为每分钟60次以下,甚至听不清心率。
如胎儿在子宫内缺氧,称宫内窘迫或宫内窒息,多半在母亲分娩前数天或数小时出现。开始时,母亲感到胎动增加,胎心加快,严重缺氧时胎动减少,胎心跳动减慢。
有时胎儿肛门括约肌松弛,在宫内排出胎便,使羊水变混浊,当羊膜破水时会有混浊的羊水流出,有时甚至可流出胎便。胎儿出生后一般不会啼哭,呼吸微弱,轻者全身青紫,重者全身苍白,肌肉松弛,这就是新生儿窒息的表现。遇到这种情况,要立刻进行抢救。
产生原因
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凡影响母体和胎儿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原因都会造成胎儿的缺氧。母体与胎儿间血液气体交换障碍。分娩过程异常、呼吸道、心血管的先天畸形、新生儿溶血病、严重贫血、代谢及电解质的紊乱以及肺透明膜病、严重感染等,均可造成窒息。
并发症
胎儿和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强,因此,短期内缺氧对新生儿的生命威胁不是太大,不一定会对智力造成影响。但窒息严重的或缺氧时间较长的,可使新生儿的各脏器发生瘀血、水肿和出血。
脑组织受缺氧的影响最大,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不断地观察孩子的神态以及对周围的反应、肢体活动等情况。有的新生儿脑组织甚至可因缺氧发生坏死,纤维增生和萎缩,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瘫痪和肢体强直等。因此,在孕期要定期作产前检查,尽可能预防窒息发生。
应对方法
新生儿窒息的治疗,应该是分秒必争,以减轻对各脏器的损伤。因此,儿科、产科及麻醉科应紧密配合,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尽量清除呼吸道黏液;增加通气,保证供氧;保证有足够的心搏出量;纠正酸中毒;注意保暖,以减少氧耗量。
1.轻度窒息。保暖,吸取口、鼻、咽喉部黏液和分泌物。轻拍足底或用手指沿脊椎上下摩擦,但不宜用力过度。一般用鼻导管和面罩供氧。人工通气给氧。注意纠正酸中毒,pH<7.25时,可给5%碳酸氢钠溶液,一般3~5毫升/千克,用5%葡萄糖溶液按1:1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2.重度窒息。除保暖,吸取口、鼻分泌物外,如羊水和胎粪吸入,应进行气管插管吸取。吸引力应限制在9.81kPa左右,否则可引起喉痉挛、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
家庭护理
1.护理应得当。因家长护理不当,健康的新生儿,有时也会突然脸色青紫,哭不出声,甚至呼吸受阻而发生窒息。这种现象往往使家长手足无措,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2.独自睡觉。其实预防孩子窒息并不难,平时最好让孩子养成独自睡觉的习惯,不要含着奶头睡觉。如果妈妈在喂奶时独自睡着,充盈的乳房会堵住孩子的口鼻,枕头和棉被也会阻碍孩子的呼吸,从而造成窒息。
3.喂奶的姿势要正确。最好抱起喂,使头部略抬高,不致使奶溢入气管。奶瓶的橡皮奶头孔不宜过大,喂奶时奶瓶的倾斜度以吸不进空气为宜。喂完后应将孩子竖抱起,轻拍其背部,待孩子打嗝后再放回床上,并让孩子向右侧卧睡,以免溢奶时,乳液吸入气管。
新生儿低血糖症
症状表现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凡血糖低于2.2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的新生儿,不论足月儿或出生时低体重儿。其发病率在足月儿中占0.1%~0.3%,早产儿约占4.3%。
新生儿发生低血糖时有的出现症状,有的无症状。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多汗、面色苍白、无力、哭声弱、喂养困难或有饥饿感、心动过速等,继而出现烦躁、震颤、眼球异常转动、阵发性青紫、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
临床表现可能与脑的葡萄糖供应不足有关,低血糖的时间越长,对宝宝脑的影响越大。
产生原因
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肝糖元储备不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也与糖元异生功能低下、胰高血糖素反应迟钝有关。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和低血压,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并出现无氧代谢,加速糖的消耗,使血糖降低。
并发症
持续低血糖可并发智力低下、脑瘫、震颤、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应对方法
1.对易发生低血糖的新生儿定时监测血糖,及早补充糖水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热量,并且注意保暖。
2.血糖低于2.5毫摩尔/升者,即使无症状,也应开始治疗。
3.对有症状者均应静脉滴注葡萄糖液,首先用10%~15%葡萄糖5~10毫升/千克,然后用10%葡萄糖,每日60~80毫升/千克,或以每分钟5毫升/千克的速度滴注葡萄糖液,维持血糖水平在2.2毫摩尔/升以上。以后改用5%葡萄糖液,并逐渐减量。
4.重症低血糖需快速输入葡萄糖,每分钟15~20毫克/千克,如无效可试用肾上腺皮脂激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5毫克/千克,或口服泼尼松每日1毫克/千克,到症状消失24~48小时。也可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每日0.02~0.1毫克/千克,每4小时一次,以动用自身糖元。
家庭护理
及时哺乳是预防发生低血糖的重要一关。对足月儿来说,一般在出生后半小时即可哺乳,如无奶需多吸吮,及时纠正并使其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对半乳糖血症孩子,应停止给乳类食品,给不含乳糖饮食。对亮氨酸敏感的孩子,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对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孩子,应限制蔗糖摄入。对有糖元代谢病的孩子,可坚持喂奶,以保证营养与能量。
新生儿破伤风
症状表现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疾病。在出生后7天内如遇有吮乳困难或肌张力(包括腹肌)增高,应考虑患本病的可能。潜伏期一般为4~12天,突然发病。牙关紧闭、苦笑面部、抽搐或窒息发作,再结合不洁的分娩史或脐部的感染表现,即可诊断本病。有少数早期病例无牙关紧闭,但下压下颌时,往往有反射性牙关紧闭。
产生原因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多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随粪便而进入土壤和尘埃,可随尘土飞扬,故传播较广。破伤风杆菌有芽胞,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存在于土壤中数年仍有传染性,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气中5分钟;或在1%汞溶液中2~3小时;或在5%石碳酸溶液中10~12小时;才能把它杀死。
新生儿主要是通过脐部感染本病,大多数是由于用老办法接生所致;也有的虽是新法接生,但由于接生时消毒不好,或由于严格未执行无菌操作,或由于出生后脐部感染,也可发病。
并发症
可发生窒息、肺部感染、酸中毒、循环衰竭等疾病。
应对方法
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要彻底清创,用3%双氧水或1:4 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绝对禁止缝合。
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TAT1~2万U肌注或静脉滴注,或5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 000毫升静滴。
4.必要时鞘内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也可应用,免于皮试。
5.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可用冬眠灵或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安定,杜冷丁等。抽搐严重时可用硫喷妥纳液体静注。
6.预防性气管切开。有呼吸困难时应用,切开后应加强护理,及时吸痰。
7.抗生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头孢唑啉钠来治疗。
家庭护理
1.喂奶时要抱起患儿取倾斜位,并应注意观察面色、呼吸、吞咽情况,喂完后要抱片刻再取右侧卧位,观察10~15分钟,防止吐奶窒息。奶量和喂奶次数,可逐渐增加,直到恢复正常。
2.另外每日为患儿洗温水澡,用手按摩痉挛的肌肉既可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患儿舒适,又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少痉挛发作。同时多抱患儿,多抚摸患儿的皮肤,可满足其“皮肤饥饿感”,促进其身心恢复。
TIPS
宝宝出生后第8天,出现吮乳困难,全身抽搐,高热41℃。这是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症状,因分娩时,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致使新生儿感染了破伤风杆菌导致而成的。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症状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
1.脑出血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种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 500克的早产儿,或有受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愈后较差。
2.颅内压增高、呼吸不规则、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症状为主要特征。本病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按出血部位,可分为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混合型出血等。
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多少不同而表现不一。一般来说在出生后2天内,小儿开始会出现烦躁不安、不吃奶、尖声哭叫、呕吐、抽筋、呼吸不规则、阵发性青紫、囟门饱满、双眼睁大,注视某一个方向。如果出血不止,小儿出现嗜睡、或昏迷、面色灰白、呼吸变慢或呼吸暂时停止、心率减慢,全身肌肉松软,可有肢体瘫痪。
产生原因
1.产伤型。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胎头过大、产道过小、产道阻力过大、急产、胎位异常、高位钳产等,导致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多见于体重较大的婴幼儿。
2.缺氧型。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缺氧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且分散。
3.其他情况。新生儿的出血性疾病(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血小板减少等)及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补液渗透压过高、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
并发症
经常出现阵发性呼吸节律不整,及呼吸暂停、伴发绀。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极度严重者可死于产程中或出生后仅有微弱心跳,虽经积极复苏最后仍无效。存活者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应对方法
1.加强护理。保持安静,减少移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度。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之间。出生时就有症状者,宜推迟喂奶和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输入液量,每日50~60毫升/千克。
2.控制出血。可进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日10~20毫克/千克。维生素C、止血敏或6-氨基已酸。
家庭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征的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囟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4.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以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新生儿包被松开。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到用药时间一定要按时用药,不能耽误。
新生儿溶血病
症状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红细胞先天性的缺陷(红细胞膜、红细胞酶和血红蛋白异常)以及红细胞免疫所引起的溶血。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病情轻重取决于溶血的程度,溶血的轻重取决于进入胎儿抗体的多少。因此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进展缓慢,全身影响状况小,重者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产生原因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兼容的血型抗体引起。因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当母体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时,母体就会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则引起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孩子。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理论上母亲是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亲是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能发病。
并发症
可出现黄疸贫血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应对方法
1.提早分娩。孕期越长,孕母产生的抗体越多,对胎儿影响就越大故应提早分娩。但应尽量在胎肺成熟时分娩。
2.宫内换血。以此纠正胎儿贫血,但操作时应谨防感染和损伤胎儿及胎盘。
3.脐带处理。胎儿娩出时,应尽量减少脐血流入胎儿,避免更多致敏的红细胞和抗体损害新生儿。剪断脐带时,脐带残端宜留5~6厘米,滴上1:5 000的呋喃西林溶液,并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持湿润,以备换血。
家庭护理
遇Rh阴性未免疫女性第一胎娩出Rh阳性新生儿,72小时内一次肌注300微克以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在羊膜腔穿刺或流产后也需要进行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减少本病发生率。轻型病例只需补充葡萄糖,不作特殊处理即能很快痊愈,重型病例在出生后及时治疗也能很快好转,成长后与正常儿无差别。
脐肉芽肿
症状表现
脐肉芽肿是指断脐后脐孔创面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在局部形成小的肉芽组织增生。
1.脐肉芽组织表面湿润。有少许黏液或黏液脓性渗出物。
2.脐部稍肿胀,中央有一直径0.2~0.5厘米肉芽组织增生,呈鲜红色球形,表面没有黏膜被覆,经常有脓和血性分泌物,弄脏衣裤,很长时间都不能痊愈。并可刺激周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甚至引起糜烂。
产生原因
脐带脱落后,脐部遗留慢性感染创面,是脐带脱落后出现的一种组织增生,或因异物刺激(如用滑石粉等)而在脐内形成息肉样小肉芽肿,也可能是由于肠管与肚脐相连、黏膜鼓起导致的。
并发症
脐肉芽肿,也可能引起流脓、出血等症状。
应对方法
脐肉芽肿非常容易引起感染,引发炎症,需要立即就医处理脐部疾病。
用酒精一日数次清洁肉芽组织表面,愈后良好。顽固肉芽组织增生者,呈灰红色,表面有脓血性分泌物,可用硝酸银烧酌或搔刮局部。
但是肉芽长得比较大的话,就需要将肉芽整个先切掉。用线将肉芽根部系紧,由于血液流通被切断了,数日后肉芽就会自行脱落。之后,再用硝酸银溶液对患部进行消毒、处理,数日后就可以痊愈了。
家庭护理
1.护理脐带时,爸爸妈妈可以把尿纸布的前片放在孩子的肚脐下方的位置,尿布不要盖到脐部,以免刺激或弄湿脐带的残余部分。当爸爸妈妈更换好孩子的尿纸布后,用干净的药棉来蘸酒精擦净脐带即可。孩子的脐带一定要自然脱落,爸爸妈妈不要心急用手指去拉、去挖,这样反倒容易造成感染。
2.当孩子的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此时可用75%酒精棉签卷清脐窝,然后盖上消毒纱布。此后,爸爸妈妈就要留心观察了,看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结扎止血。若无渗血,每天继续轻拭孩子的脐带根部就可以了。
TIPS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在24~48小时里就自然干瘪了,3~4天后开始脱落,10天到半个月自行愈合。不同的孩子个体有差异,只要孩子的脐部保持干燥,可耐心等待脐带自行脱落。
脐炎
症状表现
胎儿出生以前,脐带是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必经之路,出生后,在脐根部结扎,剪断。一般生后3~7天脐带残端脱落,因为脐带血管与新生儿血液相连,如果保护不好,会感染而发生脐炎,甚至造成败血症危及生命,所以要精心护理。
1.脐带根部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这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病情危重会引起腹膜炎,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很久都不能治愈。
2.脐带轻度发炎时,仅在脱落的伤面有少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发红。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迅速发展,出现脐部脓肿,并殃及大部分腹壁,同时可伴有发热、哭闹、呕吐、拒食等表现。
产生原因
新生儿的脐带残段,一般在生后3~6天即干燥脱落,在此期间脐带受到污染及尿液浸渍,或接产时对脐带消毒不严格,均可使脐带被细菌感染而发炎。
并发症
有的继发脓毒败血症或破伤风。
应对方法
1.初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青霉素80~160万单位、0.25%~0.5%普鲁卡因10~20毫升,在脐孔周围封闭;用5%碘酊涂擦脐部。
2.脐孔形成瘘管时,用消毒药液洗净其脓汁,涂注碘仿醚或碘酊。有脓肿时,须切开排脓。
3.脐带发生坏疽时,必须切除脐带残段,除去坏死组织,用消毒药液清洗后,再涂以碘仿醚或5%碘酊。
4.也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治疗,防止全身性感染,但是注意,要到专业的儿科医生的知指导下使用。
家庭护理
1.操作时要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在23℃~24℃,最好选择在29℃~31℃的辐射床上进行,避免脐部暴露在外的时间过长,一般在5~10分钟,操作前洗手,避免冷手直接刺激患儿皮肤。
2.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加强人们的卫生保健意见,脐部有污染应及时清洗消毒,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每次沐浴后用无菌干棉签把脐凹水吸干。重视脐部护理,一旦发现脐部有渗脓渗血,不能疏忽大意,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