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笼罩在空前的奥运热中,到处都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旗,同时到处也都挂着带有“卐”标志的纳粹德国国旗。1936年7月30日晚,近千名火炬接力队员在万众的欢呼声中高举奥运火炬穿过柏林的心脏——勃兰登堡门。近千支火炬照亮夜空,如同火龙一般在柏林前进。8月1日下午,柏林奥运会正式开幕。来自49个国家的3690名运动员,在十万观众的热烈欢呼中列队入场。保加利亚国王、意大利王子、希腊王子、瑞典王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及德国政府首脑在贵宾席上就座。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希特勒作为国家元首宣布奥运会开幕。此时钟楼的大钟敲响,余音回荡在体育场上空久久不散。插着国际奥委会会旗的“兴登堡”号飞船在体育场上空盘旋,向奥运会致贺。德国举重运动员伊斯迈尔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宣读了奥林匹克誓词。身着白色套装的音乐大师理查·施特劳斯指挥一个规模空前的交响乐团和3000名歌唱演员,演唱本届奥运会会歌及奥林匹克会歌,场面辉煌壮观至极。率队参赛的美国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1952—1972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深深地为柏林奥运会开幕式所感动。后来,他时常回忆起这届令他终身难忘的奥运会。
庆典接近尾声时,雅典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63岁的斯比里东·路易斯身着希腊民族服装,手持专程从奥林匹亚带来的橄榄枝走到希特勒面前:“我将这根象征仁爱与和平的橄榄枝交给您。我们希望,各国人民永远只参加这样的和平竞争。”那场面本来极为动人,但令人痛心的是,接受橄榄枝的竟是未来最大的战争元凶——希特勒,他玷污了奥林匹克的和平理想!
8月2日上午,比赛正式开始。奥运会前夕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的美国黑人选手杰西·欧文斯登场参加百米预赛,他以10.3秒夺得小组第一名;下午,他在复赛中平世界纪录:10.2秒(因超风速,成绩无效)。一个半小时后进行决赛,欧文斯以10.3秒夺得他的第一枚金牌。
8月4日上午,欧文斯参加了200米预赛和跳远决赛。在200米预赛中,他在逆风的情况下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跳远比赛时,他的劲敌是德国选手卢茨·朗。因同时参加200米跑和男子跳远比赛,欧文斯的精力难以集中。在跳远预赛的前两跳中,欧文斯先后犯规。如果再次犯规,他将失去决赛资格。此时卢茨·朗走过来安慰他,给他出主意。深受鼓舞的欧文斯重新振作起来,纵身一跃而获得决赛权。下午跳远决赛时,欧文斯和朗相互鼓励,相互祝愿。当欧文斯夺得冠军时,第一个上前祝贺的便是他的德国劲敌朗。观众深深地为欧文斯和朗所表现出的体育精神所感动,也大大地为欧文斯的优异成绩和出色天赋所折服,一再为两人欢呼。8月5日,欧文斯勇夺200米金牌,并打破自己头一天创下的奥运纪录。8月8日,欧文斯和美国接力队的伙伴又打破4×100米世界纪录,夺得第四枚奥运金牌。
欧文斯柏林大胜,使鼓吹世界上“只有亚利安人种最优秀”的希特勒气急败坏,他提前退场,以避免在颁奖仪式上跟美国黑人选手欧文斯握手。欧文斯成了柏林观众最喜爱的运动员,只要他一出场便受到热烈欢呼。欧文斯永远忘不了他在柏林的经历,此后曾多次旧地重游。1978年5月7日,当他最后一次造访柏林,参观联邦德国青少年“为奥林匹克而锻炼”的比赛后,曾与联邦德国体育基金会主席约瑟夫·内卡曼(从60年代到70年代多次获奥运会马术盛装舞步奖牌)进行了彻夜长谈。他回忆起自己一生中最幸福、最激动的时刻,回忆起他与卢茨·朗的友谊,回忆起柏林奥运会上素不相识的裁判员对他的关心,也谈到自己对冠军的理解。他与柏林之间,有一条不可分割的感情纽带,这条纽带一直维系到他1980年3月31日去世。1984年3月10日,柏林市政府将奥林匹克体育场附近的一条大道更名为“杰西·欧文斯大道”,以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田径明星。
继欧文斯在柏林势如破竹般的胜利之后,8月5日的女子花剑比赛对纳粹的人种理论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获冠军的是匈牙利籍犹太人埃蕾卡,获亚军的是德国籍犹太人迈耶尔,获得第三名的是奥地利籍犹太人普赖斯——犹太姑娘横扫女子花剑赛场,令希特勒甚为难堪。迈耶尔夺得银牌之后,德国体育领导人查默尔向她及她的兄弟授以“完整的德国国籍”,想用一纸证书来改变人的生物血统,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行径。
似乎嫌对希特勒人种理论的打击不够,朝鲜马拉松选手孙基祯夺得了柏林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冠军,并创下了新的奥运纪录!他的胜利,给纳粹的人种理论又一次打击。只是当时的朝鲜,还是日本的殖民地。在殖民主义时代,殖民地国家的运动员只能以殖民宗主国选手的身份参赛。在颁奖仪式上,升起的是日本国旗,奏响的是日本国歌。于是,来自朝鲜的孙基祯,便成了“日本”的运动员。
来自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在柏林奥运会上创下了40项世界纪录和无数奥运会纪录,使1936年奥运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竞技水准高峰,带来了欧美体育的大发展和日本体育的全面崛起。为了纪念柏林奥运会50周年,国际奥委会联邦德国委员维利·道默,在1986年主持了当年柏林奥运会获奖选手的大聚会,使当年的奥运英豪们团聚一堂。席间,74岁的朝鲜马拉松选手孙基祯回忆起自己在柏林奥运会上的胜利,激动得老泪纵横,不停地说:“我爱柏林,我爱柏林。”
柏林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举行了第三十六届全会。全会决定,将194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日本东京;在1937年于华沙举行的第三十七届全会上,国际奥委会把1940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交给了日本的札幌。后来,由于中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向国际奥委会交回了这两届运动会的主办权。
1938年9月3日,国际奥委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执委会,决定将194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授予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同年的冬季奥运会主办权授予瑞士的圣·莫里茨。几个月之后,由于国际奥委会不同意职业滑雪教练参加冬奥会,圣·莫里茨示威性地交回了1940年冬奥会主办权。此时已是1939年9月,距冬奥会开幕仅剩半年。国际奥委会在伦敦全会上紧急决定将主办权交给刚举办过第四届冬奥会的德国加尔米施·帕滕基兴;将1944年奥运会主办权授予伦敦;1944年冬奥会授予科尔蒂那-达姆佩措(意大利)。
然而伦敦全会结束仅两周,希特勒的坦克军团便闪电般地占领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1940年和1944年的夏季、冬季奥运会全部被迫取消。其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耶拉图伯爵于1942年去世,继续领导国际奥委会工作的是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瑞典人埃德斯特朗。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奥林匹克运动经历了又一场浩劫。
伦敦奥运会
时间:1948年7月29日至8月14日
参赛代表团:59个
参赛人数:4104人(含女运动员390人)
人数最多的代表团:英国(3137人)
观众总数:1247283人
比赛项目:17个
最引人注目的超级明星:范尼·布兰克尔斯·科恩(田径,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