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那一日,李白同志看敬亭山、喝美酒、怀思纪叟、意会谢眺。数杯宣酒下肚,满怀忧思和旷世孤独沉落杯底,张口就吟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
其实,敬亭山咱也不是非去不可,天天上班,熬到周末谁不想休息,窝在沙发里,饿了吃困了睡,怎么舒服怎么好,无奈李白同志小旗帜摇得哗哗响,嘴里念念有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想啊,咱多少也还算读过几天书的人,在书里和他老人家熟识,怎好意思不买他的账。再说了,他老人家六入宣城,七上敬亭山,为之写了几十首诗的事,多少让俺们头脑有点发热,于是匆匆坐上了开往敬亭山的旅游大巴。
一大清早爬起来,日头照到顶门心了也没到达目的地,心里直犯嘀咕:唐代那会儿,没火车没汽车,李白他怎么万里天下行的呢,怎么就写下那么多天下共赏的奇文呢?
琢磨了好几宿才明白,靠脚掌和马蹄子一步步抵达的地方,和靠车轮子抵达地方的感觉不一样。脚掌和马蹄是接地气的,一步步抵达,心灵和精神也会深层次抵达,心进去了笔就进去了,眼观物,物观心,不急不躁,文字才有力量。
靠车轮子去一个地方,屁股一冒烟就跑,赶趟似的。上车就睡觉,停车就尿尿,到景点就拍照,回来一问,什么都不知道。风景如过眼烟云,说散就散,钱也花了,罪也受了,眼睛里什么没有留下,心里一片空白,哪里还有什么千古文章!
敬亭山是寻常人家的寻常姑娘,美是美,并不惊艳;看着舒服,却全无个性,是掉进人堆里找不出来的小村姑。大家看完一致感觉普通,李白同志为何这等叫好?
想李白,那一日,一定从谢眺楼附近吃酒回来,心情舒畅,才到敬亭山走走的,沿着盘山小路,独步入山,登上怀英亭,极目四望,众鸟高飞,孤云去来,越看越爱。什么东西只要顺眼就好,不在乎是否拔萃,不在乎是否经典。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已不需要说什么,手里的笔不要说话,肚子里的酒也不要说话,眼睛互相已经表达出“相看两不厌”的意思。李白说的不是“特美”,只是“不厌”,不厌是个人感觉,带着强烈的心灵色彩。
你在看山的时候,山也在看你;你在读水的时候,水也在读你;你在赏一朵花,一朵花也一样在微笑着赏你;你在推敲一棵树,树也在推敲你,它们和你一样袒露着眼睛和灵魂。你看我好,我看你好,你和世界的和谐在于“两不厌”,此不可小觑,乃生命之境界也。
相看两不厌的朋友是真朋友,相看两不厌的夫妻是好夫妻;你可以和一本书相看两不厌,你可以和一首歌相看两不厌;两不厌的还可以是一片风景、一截时光、一段柔情、一种思想……
李白不像我们凡人,他从不在这方面想,那天他在敬亭山独坐,别的什么也没想,只是深情地想起了一个人——纪叟,那个会造酒的小老头。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纪叟啊纪叟,你到了黄泉还应该酿酒,你这手艺,不酿酒糟蹋了。“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可是那边没有我李太白,你的酒沽给谁?李白并非担心纪叟的酒卖不出去,只是感叹自己才是爱酒懂酒的人,才配得上喝纪叟酿的美酒。想到这些,李白笑了,他抬头看一看天空,一朵白云正悠闲地散步,轻盈如仙,再看一看脚边的小溪,清澈的泉水潺潺而下,绕一个弯向远处流去,近处游鱼细石历历可数,不由得感叹“好泉出好酒啊”!
这一年,宣城,让李白“相看两不厌”的有四:敬亭山,纪叟,美酒,还有谢眺。
谢眺,南朝诗人,字玄晖,曾做过宣城太守。39岁因事入狱而死,虽然生命短暂,但留下的诗篇影响很大。一向狂傲的李白,对谢眺很推崇,常在各种场合赞美他,多次诗里提到他,两位相隔了几百年的诗人,心心相印,脉搏相连。李白登山临水、策马乘舟之际,常觉得谢眺就在他的身边。宣城有座楼,叫谢眺楼,李白曾不止一次登临过,并写下动人诗篇,诸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等等。
想那一日,李白同志看敬亭山、喝美酒、怀思纪叟、意会谢眺。数杯宣酒下肚,满怀忧思和旷世孤独都沉落杯底,心里漾起飘飘欲仙的感觉。敬亭山的安然静谧敲响了这位大文豪的心扉,他张口就吟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一不小心流传天下,李大师一分钱广告费没收,敬亭山就落个千年不衰的广告。从此敬亭山名声大振,历代文人骚客又循诗仙足迹来此游历,诗文唱和,一座平平常常的小山,在久盛的文气熏染下,打造了丽影,蓄养了一身的书卷气,终成江南第一诗山。
直到现在,我们还应着李白的感召,踩着李白的屐齿,千里而来。
看了敬亭山,的确看不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