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以下文别释经中分二。初解五法相应除爱定障令学修慧相应。是观行故。后释过阿僧祇劫下经重解前摄福德义。依天亲说下总分三。初明于何法修行。即如来忆念。次明修行得何等福德。即此摄福德。后明复成就何业。即此叹法修行下乃至重解。前审解前摄福德。文皆属第三。第三文中复有五。至后当知。五中复二文。即是无著重释摄福。约初文中分三。初标五劝除散乱障。次列五名。后配经释。标中三摩提者等持义。攀缘者作意义。对法论说。得定心者名得作意。此所除者即散乱障。法相应者。法谓经教。即下经文。与经相顺而修作意。能除乱障有五功德。自然发生殊胜修慧。以断愚痴。
配经释中五段。初有二。初问。后逐难释。天亲云。于何法修行。显于此经。外从他闻。内待不忘。数数思虑。修慧便生。颂云。名字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此说何义。于彼名字。得成闻慧。意言经说于此法门。法门者教。名字名为体。即是外从他闻。所闻者教。成已闻故。因此名字。成三种法。一受。二持。三读诵。此论释意。言受者习诵故。习讽诵也。复释经有四。已受为读。诵持者不忘。故明记。在心不忘名持。彼云。受持修行依总持说。受外别有其持。合名总持。即闻持是得陀罗尼。领记不忘。初受后持得转。故开为二。此读之外别有一摄。观此摄者。乃是彼持。摄持法故。十法行中更无摄行。为受故读者。由修讽诵。先读其文。为持故摄者。先包揽已。后记忆之。皆下释上习读。揽其义者观其理。彼论云。读诵修行。依闻慧故。广多读习亦名闻慧。即显受外别有习诵。依十法行。一受持。二读。三诵。为三种法。彼论已受说持。读诵。为一者。受持之行体即总持。初受后持者。故开为二。读之与诵。俱一闻慧。故合为一。以分三种。此论说四义少难知。彼说读诵修行依闻慧。广多读习亦名闻慧。与中边论同。即显少读少解义意。是生得慧。非闻慧也。流支经中说三行。以已复有修行之言。修行是三行通称。又彼论说。修行云何得。从他闻法。内自思惟而得修行。从他闻法。闻慧也。内自思惟。思慧也。而得修行。修慧也。他善友。上来合说四亲近行。流支罗什并无为他人说如理作意等。真谛本中复言教他修行。为他正说。能断有五。受持读诵究竟通利。为他宣说。如理作意。但说闻慧。以为因故。修慧便生。为他说者。为他众生。余皆自利。流支经本此中方有三慧。如上已说。
解摄福德。论文但一。经文有二。初明前行所摄福德。后成前说福德多义。天亲云。得何等福德者。示现胜校量福故。此中舍身福胜前舍身福。以事胜故。以时大故。即一日时舍多身故。复多时故。于十法行。一一行中复起四行。一自作。二劝他。三赞励。四庆慰。庆慰谓随喜。即是此中信心不谤。但总随喜。小福无边。况行法行。其福何量。此论不显。流支罗什皆言信心不逆。断真谛皆但说言不生诽谤。以为校量。而无信心随喜之语。直尔不诵。尚多于前。况生信意。虽不信学。但不生谤。他不生谤。即生福德。胜舍前命。上来至此。已四校量。初一校量。佛欲得福相法身中。以三千界七宝布施。不如于经持说一偈。无量不可数。以第一百六无量数第一百一十二不可数。彼文为在十行之位诸菩萨说。解行尚少。持说未胜。所说摄浅。故以少施校于持说。第二校量。在远离随顺外论散乱中。以一恒河中一沙为一恒河。复以尔许河中之一沙。为一大千世界。满尔许界七宝布施。不如于经持说一句。无量阿只以第一百六无量数。第一百四数阿僧祇。彼文为在十回向中第五向位诸菩萨说。解行虽增持说。次胜所。故微多施。校量持说。第三校量。在远离利养疲乏热恼等中。以恒河沙身布施。不如于经持说一偈。无量阿僧祇。彼文为在第九回向诸菩萨说。解行渐高。持说转胜。望前虽胜。望后犹劣。所说更深。故以三千界身命校量。今此第四校量。在离定味中。于日三分皆舍恒河沙身。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百千为劫故百一亿也。那由他第四数。即亿个万亿那由他劫。不如于经信心不谤。此文为在十回向转将入四善根位诸菩萨说。行位渐高。信心转胜。所说转深。故以经尔许劫自舍多身。校量信心。上来但以外财内身校量持说。至此位已。能持说所得功德不可舍身舍财为此。但以修行。以比持说。故次下文比于燃灯所亲承供养。此在异生。于经法行。所生福德等彼校量。闻十地法。在十地位。能持能说。至下当知。
第三叹法乃修行中分二。初问。后释。释中经文随论分二。一显法及修行。二种别故。初文复二。初明叹法。后此法门下重显前言不可思议。是世间有漏寻伺法。非彼境界。名不可思。唯自圣智自证觉故。既无齐等。亦无过名不可称。能断云。加应当希有是不可思议所感异熟。以有漏持说尚在地前。故感异熟。由此善根。所修行得十王果。此相好文。后义可知。前义难解。此法门下重更彰。依天亲论。下明成就何业有五。初叹法行。二供养必成胜德。三远离一切障。此前三种与无著同。四于燃灯下速证菩提。五当知是法门下成大势力。此后二种总是无著重释于前摄福德义。天亲释不可思议者。示现难思故。不可称量者唯独大人不共二乘故。唯佛独知。为住第一大乘众生说故。不为二乘。二乘不能知为他说及修行故。重彰前说不可称量中。三乘中胜名最上乘。真谛名无上乘。此与能断同名最上。流支罗什俱名大乘。障净故名最胜乘。流支罗什名。最上乘。此及能断名最胜乘。真谛名无等乘。谈乘之体。依论可知。为彼二说。如何可了。此中意云。佛说三乘中大乘。名最上乘。余二不及故。即为顿悟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上乘。形二下故。名为上也。希求此法众生。名为最上乘者。为不定姓中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胜乘。能离二障故。若离或障。未离智障。名为劣乘。今学一乘。方离二障。名最胜乘。希此法者。名发最胜乘者。故诸论说。般若唯为求大乘者说。大乘一乘虽性无别。依彼根性直往迂回二种别故。所求所学别立两名。此实无异。故胜鬘云。一乘即大乘。大乘即佛乘也。天亲云。又说大乘者最妙。大乘修行胜故。彼意。大乘者胜。由修行胜故。信小乘等。则不得闻此。示希闻而能信法。经叹修中以下三别释总无量。文虽少异。与真谛能断同。流支罗什唯有别三。应勘华严数之次第。天亲云。此显福德满足性故。准下有四。一福德满足。此文是。二受持真妙法。三小品不堪法。四有我不堪听。以受持真妙法。蕴在心故。即为两肩荷担菩提。情乐小法。信解人空。不悟法空。诸二乘者。有法执故不堪闻。外道凡夫执有我。自谓菩提。人法执缚。不求二法。亦不能听。
第四天等供养中。初配属经。后释。支提供养之仪。以华为鬘系挂项咽。今舍入塔。涂香者磨紫白檀沉香等。以水和之。涂于塔上。末香者碎捣沉檀以散塔内。余者可知。外财内敬。略无言赞。
第五灭罪中有二。初标配经。后逐难释。经文分二。初标轻贱。后释所由。但罪灭转重令轻。被人诃骂。便为无当来重地狱苦亦得菩提。对法论说。业有五种。一人教敕。二他劝请。三无所了知。此前三种虽作不增长。不必受异熟果。若有此三业。受持经时。一切都灭。以业非是受报定故。四根本执著。五颠倒分别。此二业重。作必增长。定受异熟故。先世业是。此后二定受异熟。异熟决定时不定摄。所以者何。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堕恶道。令人中受。即四业中第四不定。不定有三。是第二句。余之二句。一切都灭。其三定业。此中言何。涅槃经言。未入我法。名决定业。已入我法。名不定业。由此阇王生报五逆。时报俱定。见佛忏悔。闻小乘经。初忏悔故。入拍鞠地狱。转重令轻。后闻大乘。至诚恳悔。逆罪消灭。故入佛法名不定业。若准此义。此中且说。中容受持。若心恳励。一切都灭。然瑜伽说。未得解脱名决定业。已得解脱名不定业。谓得阿罗汉。名得解脱。一切不受。然说阿罗汉迦留陀夷及指鬘等。或前二果定得无学。从当所得胜果为名。名阿罗汉。或实无学示现恶业苦异熟果。不然不善离欲已无。如何无学更有彼果。后有苦受。非不善果。经论文异。相就两处皆得会同。以论就经。论据一切悔不悔业定不定业。非胜心闻大乘法至诚恳励。如来生怨等。故瑜伽说。不业定中悔所损转业。名为不定。故未悔前别名定业。若已悔者名不定业。以经为正。以经就论。论说四业。定不定报。法门定故。所言悔损名不定者。不定业中有此悔故。由此处处皆言作业受果决定。诸佛神力所不能转。三乘通义。经说总灭唯大乘用。理亦无违。然依前说。但言作业受果决定。自不悔者神力不排。不说自悔而定受报。任意通取。涅槃经云。智者重业名不定故。若入圣已。及闻正法而自悔心业报不转。一切众生无得圣者。后师说言。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定业甚少。故得入圣。非排定业。令其不定方得入圣。若定业成不定。初定无姓。后成不定。而亦有姓。便成大过。又此中有难。诸有持经。读诵修行。理应为人。恭敬供养。获大智果。翻被损失中夭。何善报。返招恶报。故此释言。修胜行时为轻贱者。此由先世恶业有果当堕恶道。由持经行。转重令轻。非由持经翻招恶报。有人释言。此是顶位。先造恶业未免恶道。今持说经方不受果。此理不然。依花严经第十七卷。说初发心住云。无上佛种姓三世法王家一切如来诸菩萨。由此生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涅槃。如是佛真子境界甚深妙。众生若思议。迷乱心发狂。无量那由他甚深诸三昧菩萨自在力。一念悉能入。如是观察十方诸世界。严净一切国。而心无所著。初心菩萨八相现化已严净土。若有发心。更不退者。更不造作五无间业。不堕地狱。又第四住中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有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又不退人于此位。后更不起造不共无明等堕三恶趣等。又第八行中得十无尽藏。第二戒无尽藏。不受外道戒。不造五无间业。戒皆具足。无所毁犯。此说初发心。当有退者。六住已前。当断善根造无间业故。舍利弗等。昔发大心。经六十劫。退大已后。流转五道。故法花言。舍父逃逝五十余年。正法花云。五道生死。璎珞经云。如我初会。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六住。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恶不善中。退入外道。作大耶见及五逆罪。无恶不造。第七住后方不退位。不作二乘。不造五逆业。不堕地狱当入余恶趣。花严第七回向中。三品善根修习究竟。积集长养。广开行位。能住忍力。闭恶趣门。自后更不堕三恶趣门。何因至顶尚应堕恶道。但今无相修。方始不入。未灭分别。二乘之人。暖不断善根。顶不堕恶道。但一二三生修尚能如是。况复菩萨至顶位中。一大劫满更堕恶道。必无是事。但是此文为入顶位诸菩萨说。令其修智赞法殊胜。令前六住诸退菩萨入第七住成住不退。六向已前入三恶趣。闻法进修入第七向。不堕恶趣。法既若此。故尔应修进成胜智。摄大乘云。由闻熏习力故。生出世净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法烦恼结等。四盖中第三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折坏对治。又八业经说。加行根本后起三时。总有总无烦恼。各为一句。二有一无有三句初一定报。次一作业。后六不定。涅槃经三十一云。一切作业有轻有重。此二各二。谓定不定。乃至或有重业可得轻受。谓智者所作业。此中即是智所作业故。重作轻受摄论第十颂云。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等。皆应勘文。由此依前若不退者初发心。后能八相化至十信。第六信不退故不断善根。至第四住不起分别。不共无明及我见等。更不新造往恶趣业而堕恶趣。若先退性。至第七住。方住不退。不入地狱。自后不妨入余恶趣。花严经中不说十信。故作是释。至第七回向。方三恶趣。一切处不堕。入初地后。卵湿二生。人三恶趣身形永不受。
逐难释云。复言为人轻贱者。此释经中轻贱言。流支罗什唯一轻贱。此及能断皆有二言。真谛本云。受轻苦等。皆轻贱也。杀打盗淫。事非一也。应观此理解因果门。天亲云。示现远离一切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不但罪灭。亦得菩提。作此深解。信心缘故。真谛本云。先世罪业及苦果报。则为消灭。余本唯言罪业消灭。不说果灭。以业既消。果自不受。所以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