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儿,你认为木部落种植的水稻对像商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影响”,何明问这个问题是想知道是否青霜对经济和政治构架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但青霜沉思了半天都没有回答,何明以为她回答不出,又说:“换个问题,就是说如果商国有水稻,哪些人最能得益”?
终于,青霜开口回答,不过答案却令何明大为意外,“应该是商容的那些奴隶和一些种田的平民”。怎么会这样,以何明对历史的了解,任何新科技的应用首先得益的是那些权力阶层或是既得利益阶层,还没有哪个国家例外过。何明正想问个究竟,青霜又说:“其他根本没有影响”。“怎么会这样呢?”何明急问道。看着何明满脸诧异,青霜有点得意地说:“因为我太了解商容了,我不知道黄米的产量,假设有每亩200斤,水稻就算500斤,水稻虽然可以有更高的产量,又可以减少奴隶的使用数量(何明带来的水稻都是耐旱型的),但是当丰收时,商容除了会用100斤提高奴隶们每天吃的粮食,200斤保存在粮仓外,然后肯定会把剩下的200斤倒进黄水河”。“这”,何明张口结舌。看到情郎的样子,青霜感到大爽,开始考起何明来说:“明郎,你说商王井看到有这么多粮食,又有这么多的剩余奴隶,他会怎么办”?商井有着严重的好大喜功的心理,在自己的女奴面前都不忘吹嘘。如果国力强大,那么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扩充军队消灭周边的国家和部落,说不定第一个要打的是大夏,以显示自己的武功。
于是对青霜说:“肯定是扩充军队打仗”。“就是嘛,老师很聪明嘛”,说完,给了何明奖励的一吻。接着说:“明郎觉得这样对商容有利吗”。“为什么没有,他可以得到商王的赏识,可以立功呀”,说到这,何明想到了汉朝时的桑弘羊。“晕,你以为商容是那些白痴的平民,对商王的赏识很稀罕,告诉你吧,商王对他来讲只是个利用的工具,怎么样,老师答错了吧,要不要再想想。。。。”。看来青霜是想报复自己作她老师时表现的傲气,连“晕”都学来了,不过她说得有理,这时的君主制还没有成形,君王手下的大臣更本就对君主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崇拜,商容不应该为了商王的奖励而卖命,但是商国军事力量强大就意味着奴隶可以更多,那生产成本,风险都更小(见前面一章),他完全有理由支持商王。何明想了一会儿,一时竟想不出为什么,于是伸出两手一把抓住她胸前的那两对宝宝,揉搓几下,觉得不过瘾,又把两手放到她的腋窝里用前四个手指轻轻的挠痒。顿时,青霜拼命的夹住两臂,咯咯的笑得在地上滚来滚去,“明。。。。。。郎,放。。。。。我,我说。。。。”。
“商王井要打仗就要大量的铜兵器,因此,殷都的铜必然大大的减少,铜贵粮贱,那商容家用的铜器花费的代价就更高,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他的铜房恐怕再没有人去了,那商容可就亏大了,最后,种田也要铜制农具,这等于粮食的成本还增加了,所以打死他也不会生产那么多粮食”。“那铜器工厂也可以加大产量,奴隶更便宜也有利于铜器的生产”,青霜刚说完,何明就反驳道。“切,你以为都像铜绿山一样,铜矿都埋得那么浅,我在清哥家时,他们那的铜矿要挖十多米的竖直坑道,然后还要挖十多米的横向坑道,挖矿时,矿工奴隶要爬到十多米以下,背着竹筐到横向坑道,挖好矿后,又爬回竖直坑道,再用绞绳吊上来。虽然整个矿井都用木桩支撑着,但是听清哥说还是有倒塌的危险”。青霜依然表现的有点“盛气凌人”。这时何明才明白,原来铜和铜器在殷都应该是属于政治经济学中讲的高价值稀缺产品。至于为什么铜剑这么贱,恐怕跟商容丞相故意采取了一些压低铜器制品的行政手段有关(具体什么办法以后再讲)。就像前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取的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通过实行这种“剪刀差”强力扶持工业一样的手段。当然商容是为了壮大自己,想到这里,何明又开始佩服起商容。难怪舍得把商青霜送给公子予,原来有这么大的利益,不过换是自己,即使有这么大的利益,也不舍得,毕竟钱还是为人服务的,商容牺牲了自己的****享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他真的只是葛朗台,泼留希金似的人物吗?又想到他那古怪的一剑,何明真的有点看不透这个人,寻思着以后一定要和这个大商明相会会。书中带言,商容开始是想把青霜送给公子予,但等她长大后,发现她异常聪明,以至于在一些方面青出于蓝胜于蓝,于是真的想把她留在自己身边,但是后来出现了商清事件,才忍痛改变了主意(关于这点后文还有讲述)。可以说,如果青霜能够再矜持那么一点,现在的她可能已经是个女奴隶主。而何明不会和她相遇,即使相见也是形同陌路,何明也不能发现铜绿山,北都就不会建在这里。
“那为什么种田的平民也会受益呢?”何明对这个还是不解。青霜依旧是那种傲然的神情,说:“商容当上丞相后,发布了一道命令叫广田令,就是说每个平民只要在无主的土地上种粮食,那么将自动成为这块地的主人,所以很多平民都可以找到一块地种,收到更多的粮食”。“晕,切”,这一下轮到何明发飙了,“你以为商容真的为平民着想,我来问你,商容和其他一些小奴隶主是否控制了殷都周围五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商容是不是有最大的马场”。看着青霜点点头,何明又说:“这就对了,平民种的田只能在5公里外找到土地,那么无论他收成有多好都无法把粮食拿到殷都去卖,如果实在要去,就要雇佣他的马车,因此,如果收成好,他可以通过提高马车的费用来控制殷都的粮食数量,达到抬高粮食对铜器价格的目的,当然,这条法令对小城镇是有用的(书中带言,本书后面会讲它对小城镇也没有用,)”。青霜叹了口气,说:“商容真是步步留有后招”。
第二天,林一粮来报告,说整个工程都完工了,等待何明去检查。何明来到了未来北都的工业区,这个区域其实不能叫区域,总共只有230多平方米,在后世只是两套商品房的面积,长条形的区域内聚集了一些建筑群,最前面是个“金字塔”型的建筑物,高约4米下边是个长4米的正三角形的底面,塔顶是开口的,塔底有个门,当烧炭时,把木柴从下面的门送入塔内,然后封住底门,从顶部放火过半天即可,一次可烧出上百公斤木炭,烧完的木炭可以先放在塔两旁的小隔间(约3米宽4米长)。炼铜炉与金部落的完全相同(见第28章),只是何明建议在出水口(面对白水河方向,铜炉右侧的一个很窄的小缝)便挖一条宽一米,深半米的小型的壕沟,从高处看壕沟呈一个只取右上部分第一象限的“十”字形,横着的一画是铸铜工人排队等候的壕沟,何明命名为“等待沟”,竖着的一画是工人们通往铜器工厂一条长2米的通道,被称为“加工沟”。铜器工厂是两间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4米多的瓦房正中用一道不到一米的矮墙把房子分成两半,然后每隔约两米用一道高墙分隔开,共有10个半隔离的小隔间,东南西北都有门,其中东侧的门是端着铜水的铸铜工人进入的门,西侧是模具工人搬运模具的入口,南北两侧,每边都有两门,分别是供模具工人和铸铜工人出去的门,按照何明的规矩,一个门绝对不能又进又出,而每个铸铜格子的工人都有固定的出口。放,收模具的工人只能从距自己最近的门沿最靠西的墙出去。
当天下午进行了第一次炼铜,用秤称把矿石和炭按照1:3的比例(只要炭不是太多就可以,但是炭一定要比矿石多)混合后放进炉内,。由于何明有严令,炼铜时任何无关人员不得靠近壕沟1米内,否则轻者关一天黑屋,造成事故者将被处死,所以只有10个铸铜工人很谨慎的拿着陶器长瓢在“等待沟”等着,这种瓢有点像我们后世农村用来舀水的那种,但把柄更长有一尺多。还不半个小时第一滴铜水就流出来了,出水口下10厘米高的地方有个约两尺深的陶器坛子用来盛装来不及接受的铜水和多余的铜水。只见第一个工人赶紧伸出手中的陶瓢,铜水细的就像小孩撒尿一样,好在第一次只是做镰刀,所以瓢的容积(根据所铸的物品不同,使用不同的瓢)不大,只用了5分多钟就好了,但在远处,何明还是看到那个工人满头大汗,由于在所有工作中盛接铜水是最辛苦的(处于1080多度的高温边,而且时刻要谨慎,必须100%的集中,一滴铜水溅到身上,人不死都要残废),而烧炭和搬运模板是最轻松的,刻模是最专业的,所以何明采用了“除刻模的人不变外,其他工种轮流”的管理方式,金朱(她是个好的刻模师)也很同意这种办法。按照这种方法,每人每一天只需接一次铜水,所以,工人们戏称自己每天都要闯一次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