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饭后,何明和青霜一起到山上去采石头,本来火建在木部落建粮仓烧了不少砖,但何明认为现在还不是提倡享受的时候,不能把宝贵的方砖用来做床,所以何明叫上青霜带上一群孩子决定亲自动手。至于铜矿吗,让工人们分头去找,何明相信他们有很大的干劲,否则要是粮食吃光了,他们就的挨饿。
何明和青霜一人拿一把剑在白水山上一剑一剑的撬开表面的碎石寻找更大的方形的石块。突然,青霜发出了一声惊讶的喊叫,何明吓一跳忙问:“怎么啦”?青霜面带着喜悦的说:“明郎,我看见清哥(见前文)他们家的铜矿工厂也是用这种绿色的泥沙炼铜”。何明赶紧走过去,一看立马感觉自己怎么这么菜,铜生锈不是铜绿吗,以前记得看过很多杂志说铜绿有毒,所以用铜火锅危险。之前,自己完全根据工人们的经验,铜矿石都是在山体表面,没想到去找铜绿。
于是何明带着众人分别探寻这个铜矿,想发现它到底有多大,结果发现,整个白水后山半米以下的泥土全是铜绿,这可真是座铜绿山,资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当把这个消息带到村落时,人们高兴的欢呼起来,何明决定明天就开始动工。于是,何明开始想画出整个白水上的地图,以便更好的选择工厂地址。首先何明想看看孩子们画的地图(暂时不管青霜的玩笑话),当巧妹把他们的地图拿来时,何明大为意外,让何明意外的是,他们的地图不是画在墙上或是地上,而是画在一卷竹简上,竹片是何明当时用来做弓臂用的,长约1米,每根竹片的两端有用刀刻好的凹槽(见第16章)本来是用来系弓弦的,现在被绕了一圈麻绳,然后绳的两端交叉后再把向右那端再绕下一根竹条,直到绕到第二十根竹条后在打上死结,然后把开始的那根竹条向左的那端绳子系成死结。整个竹简下面这头也是一样,这种缠绕法由于没有打孔所以很不稳定,但却减少了工艺流程,完全能大批量的制作。看到这里何明问道:“这是谁做的”?巧妹抢着回答道:“是林丰哥哥做的”。看来这林丰还是很有创造力的,于是对他说:“不错,丰儿很会动脑子,你是怎么想到连起来的呢”?林丰脸上有一丝的得意,说:“我看巧妹他们写字的竹片总是很散乱所以就用绳子按顺序绑好,但后来一想,为什么不先绑好再写呢?所以,就做了这连竹片”。何明很高兴孩子们有这种创造力,说:“林丰做得好,应该得到表扬,你想要什么奖励呢?”“这”,显然林丰没有想好。何明说:“没有关系,丰儿不要急,以后想好再说”。
何明细看地图,狼山(第一章杀狼的小山)在北面,因此何明把狼山放到上面,白水山在西面,木部落在中间。从地图上看,白水山其实不只一座山,而是有三座山,三座山呈一个按顺时针旋转90度的“品”字形形状,品字的下面两个口就是另外两座山,再往西就是白水河,也就是说白水河是绕过这三座山和木部落再流向东北,整个木部落和这三座山就像一个突出的半岛,三面都被白水河包围。其中白水潭在距离木部落最近的那座山上,就是“品”字形的上面那个口,从山上往下有一条很小的水流向西注入白水河,这就是白水潭瀑布形成的一条支流,何明发现的铜绿就在“品”字下面两个口中的更北(更上)的那座山,何明打算命名为铜绿山。整个地图虽然比例尺不好,但方位很准,何明非常的满意。
夸奖了他们几句后,何明决定在白水河边建铜冶炼坊。何明的理由是,这个地方有足够的水源(铸铜要水)而且交通方便,将来铜器的外运很方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木部落距离大水源过远(距离白水河有5公里远),虽然有个白水潭但如果想发展成为数万人口的大城市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木部落最多只能容纳2000多人。因此,何明选择在白水河边建第一座城,当然,在此处建城也有不利的地方,就是要在山区建房,这在没有建筑术的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但是何明又想到在白水河的西岸有一大片平原,只要在西岸沿河发展,并在河上建一座桥,或用船摆渡,完全可行,哈,这就是北都的原型。书中带言,何明的这个考虑是从经济角度的,但缺乏良好的地形防御是导致后来北都失守的重要原因,当然,北都在初期的高速发展为大汉帝国的强大立下了赫赫功勋。这是后话。
第二天,何明开始带着工人们来到白水河附近,准备在这里发展铸铜业。铸铜工厂需要两个辅助产业,第一是烧炭业,第二是简单制陶业。关于三种产业的布局,何明决定把烧炭业放置在山脚下,然后垂直对着白水河方向依次布局炼铜工厂,然后再是铜器生产加工厂,最后才是陶器作坊,这样可以让铜水一出炉就立即进入铜器加工厂,避免两次重复加热。另外,陶制模具也可以以最短的距离运到铜器加工厂,这样整个运输距离就只是原木和铜绿的下山距离,可以大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当然这种布局也有缺点,那就是炼铜厂和铜器加工厂被挤压在中间,而技术发展规律是需要辅助原料,燃料(这里指木炭)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消化多余的木炭,必须不断的扩张它的下游产业,而它的下游产业是炼铜业,炼铜工厂被挤压在加工厂和烧炭场的中间,没有更多的空间发展。当然木炭可以作为河对面的北都居民的生活燃料,一般不会过剩。但是另一种中间产品------熟铜就有大问题,例如:一件铜杯初期也许有一厘米厚,但随着铸铜技术的进步到后来也许只有一毫米厚,那么这多出的9毫米的铜就变成了多余商品,于是只有扩大铜器加工厂的规模才可能消化得了,狭窄的空间又限制了规模的扩大。
当然,作为这个时代何明暂时不要考虑这些问题,先顾眼前的利益吧。因为人力缺乏所以现在只能每种工厂建一个,总体上排成一个长30多米延伸到河边,沿河宽7米的铜器生产带。由于建筑工期较长,完全依靠130多木部落劳工难度不小,所以何明让所有的人花了3天时间先建了几间稻草房用来住宿和存放粮食。然后才正式开工,分配任务。第三组(工人组)建炼铜炉,铜器加工厂,而第二组则负责修烧炭窑,烧砖窑和伐木供应各种建筑。同时宣布第三组成员,建完铜器加工厂或炼铜炉后可得2000斤粮食,但是每向第二组要一根木头或100块砖需要1斤粮食,还有每用一天时间,就要扣除一斤粮食(如用了10天,就扣10斤粮),当然,所有的粮食都是最后结算。何明做这个计划时也充分考虑到烧砖和烧陶技术上有相似的地方,烧砖窑可以很容易改成烧陶窑,所以没有特别列出烧陶工作。
伐木是第一项工作,虽说万事开头难,不过,有何明的匕首,仅第一天就砍了100棵树,但是由于运输困难,却只搬下来10几棵,何明发现这样不行,考虑到以后还要运铜绿,何明决定建一条滑道。经过两天的努力,人们在铜绿山上建好了一条长一百多米木质的滑道,滑道宽不到80厘米,由十多段长短不一的小滑道拼成,最长的有15米,最短的有8米,由于山势不一,所以滑道并不是和水平面成一个固定的夹角,从远处看好像是山上画了许多长短不一的折线,滑道两边有大约数厘米高低不等的保护壁。
有了滑道接下来第一步的工作就简单了,然后何明就是整天在各个工地巡视,注意纠正那些可能出现的建筑问题,还不时请火建过来看看。几个孩子和林一粮则负责记录第三组的物资消耗以备最后核算。何明看到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心里感到很踏实,只要等铜形成稳定产量,再把北都城发展到7,8万人口,我还怕谁。
整个铜矿工业区,只花了1个月时间,这里面有何明的物资刺激政策的作用,人们都想早点完工减少粮食损失,结果甚至还有晚上点火堆(不敢点火把,木头很贵,火堆可以利用建房后的边角废料)连夜赶工的,不过,这及时让何明制止了。倒不为别的,晚上容易出事故,又没有医学技术,何明不想在北都还没开始建就减员。在这一个月里,何明成了最悠闲的人,除了每天视察一遍工程进度,就是和青霜在白水潭边嬉闹,有时也教她数学知识。令何明惊讶的是,青霜不但有很好的悟性,而且以前已经有数学基础,比如说:问他4加5等于多少,她能毫不犹豫地说出是9,但是对于阿拉伯数字,青霜则一窍不通,不过在何明的传授下,本来就有语言天赋的青霜很快就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数学的问题。最让何明感叹的是,有生活经验的她对数学有惊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