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83700000003

第3章

自此以下。尊者须菩提生疑致问

须菩提白佛言。颇有众生。未来世于此修多罗生实相等者。自此以下有二段经。是大段第六名为我空法空分也。此亦名住放辨才段。所以名我空法空者。就对计我四句。明无我四句。以释我空。明能信菩萨于众生五阴中。解从本以来无定实神我众生寿命等四以之为我。又无定实五阴因缘以为我所。以不见定性。我所可以除荡。故名我空。法空者。就对法中四句。以明法空。上我空。直见生阴定性我无定性。所犹未空生阴因缘法体。今明此生阴非直无有定实神我。其体生灭因缘虚妄。本来寂静乃至假名亦无。故名法空。又知佛性真如古今一定体无方相。亦名法空也

亦名任放辨才段。所以名任放辨才者。明诸佛菩萨得不妄陀罗尼自在辨才。故能随问而答。超越解释前后任意。义不相违。故曰任放辨才。就此段中。有任放辨才义故。名任放辨才段也

亦得名有能信者分。以此段中明三种人能信此经故也。此经以何次第起。上第四段中。明不住相行于布施。说因深义。第五段中。辨如来非有为相。说果深义。有人生疑。如来说法非直为利现坐大众。乃亦被益未来像法众生。然现坐大众亲睹如来。复是久行大士。善根淳厚智慧深妙。是人于此深经。可容生信。未来世众生。善根微薄智慧鲜少。于此因果深经。不能生信。若尔则为如来空说无益。云何如来得言不空说法也。若空说无益。如来则非一切智人。如是因果二种甚深修多罗。未来末世为当有人能信。为无人能信也。有如此疑故。须菩提腾大众疑意。故白佛言。于如来灭后恶世之中。颇有众生。能信此经以之为实相不也。佛下答有人能信。明于未来恶世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三人。能信此经生于实相。故次明也

应问能信之人乃有其三何故单以我法二空。檦第六段名者。明持戒修福德二人。在于地前。仰习二空。闻中生信。有智慧人。乃是初地以上现见我法二空。证中生信。然前之二人。虽未现证。以其亦同观二空。仿佛见理故。俱列为能信之人。今明虽有三人能信。但遂三人所观胜境为名。故曰我空法空分也。然今将欲道有人能信。故先遮言莫作是说。明未来恶世中有人能信此经。不应问言颇有人能生信不也

须菩提既闻如来遮言莫作是说。即复生疑。我今不解佛意。为当一向无人能信直止我令默。为有人能信而止我令谛听也。故佛答有言。有者明有人能信也。虽云有人能信。未知何等人能信故。即云未来世有菩萨能信。又此菩萨有何等德行观何境界故。能信此经也。故次云有持戒修福德智慧也。此总明三种人有能信之德。所以名持戒者。明此人已久供诸佛。曾闻此金刚般若及以余大乘经。于中生信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发菩提心。慎教修行者。乃名真实究竟持戒。非唯持律仪戒者为持戒也。福德者明此菩萨于诸佛所。广以珍财奉施。修波罗蜜行。名福德也。此之二人。在于地前。闻中仰信。智慧者。明此人已僧祇行满。道登初地。现见我法二空。自证而信。名有智慧也。明此三人于斯经能生实相之信也。此言实相者。明彼三种人。能信上不取相行是无相之因实能感无为法法身。亦信无为法身是无相之果真实不虚。能生实相之解。故言以此为实也。然上虽总出三人能信之德。明前二种人在于地前闻中生信。有智慧人地上证信。然此前二人。若在地前。此人为曾供养诸佛发菩提心已修行未故信。为当未修行来而能信此经也。若曾供养诸佛久修行来者。为当供养几许佛来也。故佛告须菩提。当知彼菩萨非于一佛二三四五佛所供养种善根来也。然就三人之中。先别明前二人非近修行来具能信之德也。此经正直尔泛明斯二人能信之德。不可定指在习种性性种道种性中。以其义通上下故也。一二三四五佛所修供养者。此别出持戒人。明彼菩萨能信此经。如此经如说修行称可圣心。名为第一供养。非谓香华等为供养也。又非一二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者。广以衣服珍宝财物等。奉施诸佛。修波罗蜜行。名为有福德人也。于无量诸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者。直云非一二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种善根。未知几许佛所。今者明此人已于无量百千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所。持戒修福德来。非是近行之人能生信也。乃至一念能生净信者。此并明二人。久供养诸佛殖因来远。于此深经能生信心。此是闻中仿佛信。非证信也。然此一念信决定不退。无有疑浊。尚得名为净信。况多时也。上如来虽答此二种人曾供诸佛能信此经。然大众犹有疑心言。何故此人供养诸佛乃多。而唯言生一念信。此则太少。尔未知此二人。为决定能信此经。为不能信。故佛答如来悉知见是诸众生。明如来自云我是一切种智人。凡有所说。此了了知终不虚说。汝等应信我语勿生疑也。今言悉知者。以现智知。悉见者。以佛眼见也。知之与见。乃理通三种人。今始明前二人。未明第三人。何故此中已明者。是任放辨才。前后随意明也。然诸佛菩萨得自在陀罗尼故。说则当理。前后随意。超越说法。而文义俱顺。不失次第亦不相违皆。不同凡夫二乘要次第诵设越诵则失也。亦得言但知见前二人不论第三人也。何以得知。义该三人。下论释时解三种人竟。然后方释悉知悉见故。知任放辨才者前后随意也

生如是无量福德聚等者。上虽明二种人具持戒福德二行故能信上二种深经。乃至生一念净信。未知此人以此能信功德。于未来世。为有所得。为无所得也。故答言生如是无量福德聚。取如是无量福德也。此明能信之人未来世更得多福非无所得也。生福德者。明二种菩萨能信之心。近与初地作因。远则毕竟能与无上佛果作其胜因。故云生福德聚也。取无量福德者。明此福德者非但唯能作因而已。复藉此信心。能决定修行。显出法界身。证于佛果无量福德。故云取也

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此别明第三有智慧人能信此经也。何以故者。上已别明前二人有持戒修福德能信之行。未别明第三人有能信之德。今疑者问意未知上第三有智慧人复有何义有何行何所解何所证。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经。有如是问故。言何以故也。今欲出第三人能信之行。故答言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明此人以得初地已上我空法空之解自证而信故。名有智慧人能信此经。不同前二人从他闻法依教生信也

是诸菩萨无复我相等者。此四论释云我空。依四种所治我相。说四种能治无我相也。无复我相者。对治我相也。外道凡夫计。谓有一神我。与五阴一。与五阴异。不一。不异。若无我者。何由能府视眴行来进止觉苦觉乐。以此知有我也。以对此计故。言无我相。明众生五阴因缘法中无有定实神我及以我所故。曰无我相也。无众生相者。有外道横计。众生所以不断不绝相续住世者。以有神我众生故也。为对治此计故。言无众生相。明唯有虚假生阴相续生灭。不由有神我不断不灭故。言无众生相也。无人相者。对治人相。有外道横计。所以有一报之命不断绝者。由有神我。故命有长短之限。差品不同。为对治此计故。言无人相。此经云无人相者。下论中名为命相。明此命所以有长短者。以众生业有厚薄故命有修促。不由于我。而菩萨解虚假之命悉皆空寂。不见有神我之命。故云无人相也

无寿者相。对治寿者相也。有外道横计。以有神我故。死此生彼迳由六道受生。若无我者。谁受诸趣之报。对治此计故。云无寿者相。明神我是常何由六道受生。然今所以有生死者。皆由有无神我。而但假名行者。乘善恶等业。迳诸趣受报。若有我者。无受生义。菩萨解众生五阴虚妄不实无有神我寿者。以不见此相故。云无寿者相也。然依世辨论我与众生。有一百种名。不可一一具说。且对四种虚妄我相。辨此四法。以明无我空也

须菩提是诸菩萨无法相等者。此四论释云法空。依四种所治之法相故。说四种能治之法。无法相者对治法相也。何者是法相。凡夫人于十二入中。见有能取可取不同。故计谓实有。对治此心故。言无法相。明十二入能取六识可取六尘悉皆空寂本来不生故。大品经云。无有一法出法性者。乃至涅槃我亦说言如幻如化。亦非无法相者。对治非法相。疑者闻十二入一切法空。便谓真如佛性无为之法亦皆性空故。空同虚空龟毛兔角等无为。对治此疑故。答云亦非无。明相今言一切法空者。有为之法无体相故空。然真如佛性法。万德圆满。体是妙有湛然常住。非是空法直以体无万相故说为空。不同前有为诸法性空之无。又亦不同兔角等无。故言亦非无法相也

无相者。对治于相。疑者闻真如是有体相不空。便谓还同色等有为之有。又云。若有应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若无应同性空兔角等无。此名为相。对此疑故。答云无相。明真如法体妙有妙无。语真妙。虽有不同前色等法有。虽无不同兔角等无。故云无相也。此就理教别义边明。真如证法一向不可以有无名相而说也。此第三何异第一。上第一明有为无为一切法空。此第三唯明真如法体。双绝有无二相以此为异也。亦非无相者。对治无相。何者是无相。疑者闻真证法并绝有无二相。便谓真如证法一向绝于言相。不复可藉诠得闻假教悟理。此名无相。为对此疑故。答亦非无相。明真如证法虽无名相可说。非不寻此名相言教。会于真如无名相理。明由证此真如无为法故。还说无为法。亦非无相。此明就理教一义边。真如非不有相可藉声。闻假教会也。此第四何异第二。上之第二。明真如法体虽空无万相。而体是妙有。今此第四。明真如法体绝字等有有为万相。而由诠悟理。因证有说。如此本末相推理无条然。故得言即真如证法中有名字声教可说。以此为异也。然此我法二空。下偈论中释之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是诸菩萨若取法相则为着我等者。此第二何以故所以来者。闻上法空中第四句言亦非无相。还取证法同于名相。疑云。若此菩萨有智慧人。已得彼我法二空之解。断我法上或者。何故犹起心谓此证法同于名相。复言。我有智慧能观我法二空。我能修行断烦恼。我能教化众生。若尔此菩萨则断灭我相等或不尽。有如此疑。故言何以故也。又能解何以故者作难。或者闻法空中第四句释言。真如虽无名相。非不因此真如证法有于言说。此音声言教还诠证智。复藉此言教。得彼证智。若尔真如证法中便有名相。何以故言真如无名相不同有无也。故答是诸菩萨若取法。则为着我人等也。明初地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解。但断初地所断一品粗惑。犹有二地以上四住根本无明住地善法封着微分别心功用烦恼。故言则为着我人等。非谓犹有四住粗惑取证法有名相也。上已云是菩萨无相。复云无法相。此已明菩萨得我法二空之解。此中复言若取法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此之二文所以相违也。今者明斯之二文虽似相违。而其理冥顺。云何相顺。前明初地菩萨得我法二空能治之解。言无我相等者。但明初地所断四住粗惑。犹有二地以上修道中善法烦恼无明细闇根本之惑。如十地经中言。我能知法入定能化众生等。犹有微惑未尽。所以知然。下论释云。但有无明使。无现行粗烦恼。以此知也。若取法相者。明此菩萨虽得我法二空之解。故起分别。由我有智慧能解我法二空。此微分别。是我见家根本。从粗为言。故云着我人等。此释前我空也

若有法相者。亦分别言我有智慧故能解二种法空。此释前法空。亦得言先释法空也。然此二所以不定者。明同是善法中取着更无别境。故前后皆无妨也。若依次第。应先释我空后释法空。次第二明法空故。弃释法空。复方释我空也

又此若取法相二句。经中列之在先。不应取法非不取法者。依经列之在后。及下论释在二句之前。何以故。然此第三经文为释。须明三人有生信差别。义便故释在先也。此前二句所以复在悉知悉见后释者。为证成前二人能信之行。然后方释前之二句也

何以故者。此是第三何以故也。疑者闻前法空中第三第四句释。疑云。证法虽无名相。非不可依言辞而说。故言亦非无相。便执言若前证法可以名句诠说。此能诠名句则是证智中有。若尔证法便是有相。那得上言真如证法体无名相。然如来言自不定。我谓为有。如来说无。我适谓无。如来复为我说有。何以故。不为我定说。故言何以故也。为遣此执故。答言不应取法非不取法。此明中道之理不可定说有无。若定说有无。恐堕二边。若堕二边。则着我人众生等相。故不得定说也。不应取法者。明虽藉诠而说。而亦理非名相。不应取声教为证法谓是有相也。非不取法者。闻言不应取法。便证法一向无名相。不可假教而说。若无名相不可假教说者。则复谓音声言教令非是法。弃其能诠之义。为遣此疑故。言非不取法。此明无言之旨非不可寄名相而说藉诠而悟。言教非是一向非法。故言非不取法也。所以不得定说有无者。明此法亦有无义复有有义。而真如法体虽是妙有。而无名无相故。不得定说为有。恐人取同名相有。然此真如虽无名相。而不得定说为无。恐人取同兔角等无也。以是义故者。双释二句。以是不应取声教。即是真如证法无名相理故。以是非不藉言教而会证法。言教名相非是一向非法。不得舍义故。如来常说筏喻法门者。如人乘船亦舍亦取。下论委释。故不具辨也。是法应舍者。此合前筏喻也。又余经或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依小乘经。言法尚应舍者。明小乘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八正道十智三三昧等无漏善法。尚尚应舍。何况十恶等非法而不舍也。又楞伽经中。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者。色等诸法是有犹尚应舍。何况龟毛兔角名字等法虚妄无实而不舍也。又余经亦同。此经云是法应舍非舍法故。是法应舍者。明虽寻诠会旨。得理法须亡诠故应舍教。成上不应取法也。非舍法者。明始行发菩提心乃至成佛。莫不皆因教悟理藉诠会旨。须此言教不得全舍。故言非舍法故。成上非不取法也

论曰此义云何者。论主问斯一段经来意云何也。向依以下。说因深果深者。将序生疑之意。牒前第四第五段经。出生疑之处。若尔以下至非舍法故。正作疑答法用。如经初次第生起中解释可知也。此义云何者。向未难牒前经设疑。即通举此一段经。答疑问之意。犹未广释。论主今欲设偈广解。故问此经。答疑问之意云何也。此一段经。凡以八行偈释。初一偈释经中。须菩提问如来答。明未来恶世时有三种人。具三种德故能信此经。第二偈别释前二人殖因来久故有能信之德。第三偈欲释第三智慧人有能信之德。故复总举我法二空能治所治。为下别释作论本。第四偈正释四种我空。第五偈正释四种法空。第六偈为答。但应明第三人。不须明前二人疑难。故复总举来释。明前三人能信有差别俱足信人。故须明三人也。第七偈释悉知悉见。第八偈释筏喻也。初一偈。上一句释须菩提问。后三句释如来答。须菩提未来世有菩萨信乃至以此为实也。说因果深义者。释前一经中闻说如是修多罗。双举第四第五因果经文来作问也。疑问意云何如来所说因果无相二种深义。于后末世人不能生信。云何如来常自道言。我是一切智人。善知众生机根。称机说法。说必有益。终不虚也。故偈答言。于彼恶世时不空以有实。正释经中佛答须菩提未来世有菩萨摩诃萨。明虽复恶世信者难得。有人能信。非为空说。何者是能信之人。下句指云菩萨三德备。此句正释经中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总出三种人能信之德。故知不空说也

第二偈别释前二种人能信之德。从佛告须菩提非于一佛二佛乃至能生一念净信也。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者。此二句指出持戒修福德二种人。明此人曾供诸佛。闻大乘经。生信不谤。能发菩提心。如说修行。名为持戒。广以内外珍财。奉施诸佛及一切众生。修波罗蜜行。名种诸善根。正释经中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养而种善根也。问若此人已供养诸佛。为当供养几许佛来。故以下半偈答云。或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正释经中已于无量百千万诸佛所修行供养而种善根。明此二人非但于一二三四五佛所修行种善根。乃于无量佛所修行供养久积胜因。方能于此经中生净信也。此下半偈。重明上二人。所以复来。以经中有两重故。论主学经再举也。如经已下讫种诸善根。此是论主以偈释经已竟通举两段经结偈。此经文以下至功德具足故者。论主以经中解不能广释。故略申经偈所明之义也

第三偈以下有三偈。释经中第三有智慧人。依经中次第应释悉知悉见等经文。但此知见等义通前后随意。此乃依任放辨才故。经文先列。论中后释也。后寿者。乃举我相中四种。所以单言寿者。此中虽并明四计。莫不同计于我。且举一名。余三可知。及法者此举法相中四种。亦且举法相中一名也。应言法相。但以五言偈侠。直言及法也。此一句。总举八种所治法也。远离于取相者。正释经是诸菩萨无我相乃至亦非无相我空法空二段经文。明得此八种胜解能治前八种取相之惑故。言远离于取相也。亦说知彼相者。明所以牒我法二空能治所治法来者将欲更广释第三有智慧人义故。言亦说知彼智慧人义不断相也。复非但智慧人不断相。亦说知前二人不断相也。依八义别者。依八种所治。有八种能治之义。此一偈与下我空法空二偈为本。不别释经文也。此义云何也者。闻此一偈义意云何也。故答复说般若义不断故。此文先解第三句。然后复设问云。说何等义。问此说般若义不断者义云何。后方举上二句能治所治。略释能治所治之义也。虽略释能治所治。犹未列其数。故提偈第四句。结出其数也。此复云何以下能治所治迭互相属对也

此义复云何者。论主生下第四偈故设此问。前偈虽总解四种寿者相。还总解四种义。今一一别释者。义意复云何。故答差别相续体。此一偈释前经中无复我相等四句也。差别者明我相也。相续者众生相也。不断至命住者。人相也。复趣于异道者。寿者相也。是我相四种者。四种我相也。此一偈唯举所治四法也。此义云何以下。初列我中四种名。次解四种计我义。然后举经中四种能治无我解来。对四种计心

云何及法者。前偈以释寿者等四句。今次释法中句。故重举前论本偈上句下两字来作问。生起后偈故。言云何及法。故即以偈答。此第五偈释经中无法相等四句也。一切空无相者。正释经中是诸菩萨无法相。明外人计众生五阴法十二入六尘可取能取一切法是实有。此名法相。对治此计故。言一切空也。空者。此十二入有为诸法本来不生无体相故空。无为之法佛性涅槃无万相故空也。应问何故空即答以无物故。无物者。空无色等物也。实有者。正释经中亦非无法相。闻言有为无为一切法空。疑者谓涅槃佛性无为之法亦同有为无体之空。此名非法相。对治此计故。答言实有。明佛性涅槃体是妙有。以无万相故空。勿得闻诸法空便谓涅槃佛性同于有为之法虚妄分别无体故空。故言实有也。不可说者。正释经中无相。闻言万法皆空。疑者便谓真如无为法。同有为诸法无性之空。亦同龟毛兔角之无故。答言实有。既闻真如实有。疑者计谓真如同色香味触有为之有。闻无谓真如同色兔角等无。此二种计名之为相。对治此计故。答言不可说。此言不可说者。明真如法体妙有妙无而不同世谛色香之有性空等无。双遣有无二种计情故。言不可说也

依言辞而说者。正释经中亦非无相。闻言不可说。疑者便谓真如一向不可说。若尔真如令不可说者。云何依经教发心。凭诠修行。而得佛果也。此名为非相。对治此计故。答依言辞而说。明真如虽体绝言相。非不假于声教而得此理故。言依言辞而说也

是法相四种者。举所治四种相。结前三句中能治四种无法相也。而此一偈通举能治所治法也。何者是四种等者。上偈第四句中。虽云是法相四种。犹未出其名。今列出四名也。此义云何者。前偈中上三句并长行四种名列所治。而问此能治所治其义意云何也。有能取可取至以无物故。此解初对法相无法相能治所治也。彼法无我空实有故。言亦非无法相。此解第二对非法相。亦非无法相能治所治也。然云彼法者。彼真如证法也。无我空者。明彼真如法体非但空于我法。亦复空于无我无法也。实有者。恐或者闻言真如证法双绝有无名无我空。便谓证法一向空寂。故云实有非无体空也。彼空无物而此不可说有无故言无相者。此解第三对相无相能治所治也。依言辞而说至依言相说。此解第四对非相。亦非无相能治所治也。依八种差别义离八种相者。此既别释义我法二空竟。并举能治所治。双结二空也

是故说有智慧者。上问第三人复有何德行故能信此经。今既明此人能解我空法空。经论中具释意。所以举智慧来。通结其能信之德也。如经无法相等。别结法空中四也。有智慧便足者。难云若此第三人具二空之解能现信者。此人则为最胜。若然但说有智慧人则足。何须复明持戒修福德二种人也。答云为生实相差别义故。将欲便论主释其示现生实相差别所以故。问云何示现。然即偈答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所以复明此一偈者。前长行论云。有智慧人证二空之解决定能信此经。不随他教。若尔此第三人则为最胜。唯应明此有智慧人。何须复说持戒功德二种人也。故设此偈。明信有多种义通三人。非唯有智慧者。由他前二人以持戒修福德仰信为因故。能得地上我法二空无漏智慧故。须明前二人。不得单明智慧人也。是故下长行论云不但说般若也。彼人依信心者。释持戒修福德二种人。是地前菩萨未能现见现原。从佛闻法凭信生解故。言依信心也。恭敬生实相者。明此二人恭敬如来。随慎佛语。能信此经。以之为实相也。故复超举前经来也

闻说如是修多罗能生净信者。结成须明前二种人。非唯独明智慧足也。闻声不止取者。此下半偈复明第三有智慧人依如前疑。正应但明上二种人有差别信。何故复举有智慧者。有二意。一为以智慧者是证信之人。上二人是其闻信。二为乘释经中不应取法非不取法故来也。闻声不正取者。明有智慧人得二空解故闻音声言教不取。即同所诠证义无名相理故。下论释云。又智慧者不如声取义也。正说如是取者。虽不取声教同于证义。然所诠之理非不藉声教而得。非是一向非法故。下论云随顺第一义智正说如是取也。言说家果所谓义也。因能随果。故云随慎也。此义云何者。此一偈所明之义云何也。而下释分为二。彼人有持戒功德。乃至不但说般若。释上半偈。明上二人恭敬如来。凭圣经教。能生净信。虽不同第三证而生信。亦能于经生决定解。故超举上净信经来结也。又有智慧以下释下半偈。明第三智慧人。不如声取证。现中生信。胜于前二。复越释下第三何以故不应取法等也。故次言须菩提不应取法者。如前下半偈所释也。如经次第。此经文次应在若取法相有法相则为着我众生等后。今所以在此释者。为欲证有智慧人能不如声取义以便。故越释之。是故论云次言者。义中次第。非经中次也

又经复言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者。上来诸偈。皆先作偈释。举经结之。此中何故先列经于前。后方作偈论而释以上超释后两段经。此犹未解。所以先举也。然此论主解义多途或先举后释。或先释后结。而此依阐陀论法也。此所以超释后二经文今方在此释。悉知悉见者。前明三种信人势相属着。以此知见是任放辨才义通三人。列三人讫。明知见义显故方释之。此明何义者。论主欲释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义故。问此悉知悉见明何等义。即以偈答云。佛非见果知。此一偈。正释经中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佛非见果知者。明如来以现智了了知此人决定能信名为持戒。非见有威仪相貌者。谓为能信。名持戒人。如此假相知者此为藉相。比知今明佛非以此相恳解故。云佛非见果知也。应问若非比智知者云何知。答曰愿智力现见。愿智者。如来百四十不共法中愿智力。亦云自在力也。非同小乘发愿后方有智也。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者。上半偈明引佛为证成前二种能信人也。此下半偈出破戒不信之。实不持戒为利养故。诈言持戒者。彼人不能自说我是持戒有功德能信之人。以如来力加也

此义云何以下。一段长行论。凡有二意。从初至不能自说已前。释上一偈。又是诸菩萨以下。释偈外两处经也。就初释偈中。复有二意。从持戒等至以有二语。释上半偈彼持戒等人至愿智力现见故释。前半偈中知见之义。如来悉知便足以下至次有二语故。论主设不须并明知见二法之难。即答须并明知见二法之义也。何故如是说者。论主设问何故作此不须知见之问答须知见之说故。云何故如是说也。即答以有二语故。明知有现智知有比智知有佛眼见肉眼等见以有此二语不同故。设此问答。欲使人识如来云知见者是现智知佛眼见非比智知肉眼见也

又何故如来如是说以下。明知见中第二意释下半偈。又何故如来如是说者。论主设问云。如来唯知二人有信。明于知之与见为当更余意也。故即引下半偈答。明如来不但知见此二人有能信之德。若有人实不信此经。实不持戒。为求供养恭敬。诈言持戒有信者。如来亦知见故。明下以论释求供养等半偈也。是诸菩萨生无量福德聚取无量福德者。生者此明前二人能信之福决定能作菩提因故云能生因也。取者论释云勋修自体果义者明此一念信心非但能与佛果作决定因义。由此一念信心为因。复能修行断惑显出法身无上佛果也。明此前二人决定能修行取佛果也

又何以故须菩提若取法相为着我等者。此一段经。在我法二空经文之后。所以解在于此余经文。其经在下。而在前释者。明余经共成有智慧人我法二空之解。义势相属。引之前释此经文。乃明二地已上修道中所断之惑。在下义便故遗之于此也。但有无明使者。此是功用之惑。善法烦恼。释经中若取法相则为着我等二句经也。无现行粗烦恼者。无三界四住我见等粗惑故。言无现行粗烦恼。以示无我我见。四住烦恼以我者为本。六十二见亦因而有。谈其无本足知亦无余惑也。彼不住随顺一偈。释经中筏喻。成上不应取法非不取法。此经论俱次先举后释。彼者。彼于十二部经。言教法也。不住者。彼经教法不住无名相证法中。正释经中是法应舍。明所诠之理绝于名相言教法故也。即有难云。所诠证理绝于言教名相者。能诠之教便一向非为法也。偈即答云。随顺虽能诠之教。非即是所证法。非不因于能诠得证法故。言随顺也。此二字释经中非舍法故由教得理不全舍也。于法中证智者。释上句彼不住也。直言不住。未知于何处不住。故出于所证智中音声言教法不住也。如人舍船筏。释经中筏喻也。法中义亦者。合喻也。此应云如人取船筏法中义亦然。所以偏云舍者。以偈狭故也

此义云何以下至以得证智舍法故。释偈上句中彼不住。第二句于法中证智。明能诠教法非证法故不取教法为证。即引筏喻来怗成也。随慎者以下。释偈初句中随慎二字。明言教虽非即所证法。非不随慎于法故。取言教为法。不得全舍。所以复引取筏喻怗结也。自此以下等。论主生下我空法空第二段经文。从初至非有为相得名。将出生异疑之处故。牒前第五段经来也。若如是以下。作生疑法。用正出疑体也。广释如经中生起无异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三菩提也者。此经犹属我空法空段。成上有能信人也。以何次第起。上第五段中言。不可以相成就见如来者。明不可以三相所成丈六应见法佛如来。以法身如来无生住灭非有为相故。有人乘此。更生疑。若释迦如来。从王宫生。六年苦行。修道成佛。四十五年住世说法。后入涅槃。有此三相非是佛者。今此三相所成丈六如来。为当是佛。为一向非佛。若是佛者。不应言不可以相成就见如来。若非是佛。不应言我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此释迦如来为实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有所证有所说。为不发菩提心不修苦行不成道无所证无所说也。有如此疑。故次答意。明释迦如来非法身佛。非不是应化佛。化佛以众生感见故有。无实众生体。亦无四大。无心意识。不从修成故。非是实佛。既非实佛。然不发菩提心修苦行道场成佛实有所证。既无实证亦不说法。为断此前疑。故次明此段经也。前第五段中已别相法身佛。今此经中亦别相中明应佛也。须菩提于意云何者。明须菩提怀疑在心即应有问。如来亦应有答。以此经文略义隐多不作问答故。直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也。欲使须菩提禀如来冥加力故自答此义也。须菩提解佛意故即答。世尊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明应佛以众生感见故有。道理而言。无有定法。应化如来。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烦恼证于菩提故。云无定法如来得三菩提。非谓一向无菩提可证亦无实修行证菩提人也。亦无定法如来可说者。凡以有证故有说。无证故无说。然应佛既不证果亦不因证而说也。何以故者。有人闻言应佛如来不修道证果。复不说法。更生疑谤。谓一向无菩提。亦无菩萨修道证果作佛。亦令不说法。若无佛无法者。何以故释迦如来云。我三阿僧祇修行满足。证大菩提。******。便有证有说。云何而言。如来不得三菩提。亦不说法也。又若一向无佛无法者。云何诸菩萨发菩提心。修诸苦行。求于佛果。有如此疑问。故言何以故也。即答云。如来所说法答意明如来实有证说。但上言不证说者。此明应化佛不证不说。今言如来所说法者。明释佛如来非不有实行者发心修行断惑证果有所说法也。那得以应佛不实证说。便谓报佛亦一向不证不说也。若报佛说法者。法佛为说法以不。此中应有是疑。而此中不答。下断疑分中当释法佛有说不说。或者闻言。实有证说。者乘更生疑。若报佛如来实有证说者。则所证之法体。是名相可取说。云何上言真如证法体无名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也。故经答皆不可取不可说也。此答意言。报佛说法者。依世谛名相。道中。得言有行者修行证果为人说法。若据真如理中。泯然一相无有修得。亦无证说也。不可取不可说者。明真如证法体非名相。不为耳识所得故。言不可取。非音声性。难以言辨。故言不可说也。非法者。明上证法体非名相不可取说故。声教非证法。成上不可取不可说也。非非法者。若前证智法。非音声性故。不可取说者。则能诠经教条然离于所诠之理亦尔。经教则一向非法。为释此疑。故言非非法也。明能诠经教虽非即证法。非不由教得理故。不得云全一向非法亦是法。成上来所说法也。何以故。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何故明此上言非非法者。明能诠之教虽非证法。要因证能说。藉教得证。明知言教是法。非是一向非法。故引此一切圣人。以释成此义。何以故者。此言教何故是法非是非法。以是初地以上一切圣人证真如无为法。还说无为法故。知是法非是非法也。皆以无为法得名者。谓真如法名无为也。明初地菩萨并观三种二谛就现得二空故断除五住习气无明。离心意识。名为见道。乃至十地皆分有对治除断。此明由见真如正理能断烦恼。故曰圣人无为法得名也

论曰。以是义故者。论主未尝有释。何得直云以是义故。此即指前经文。如来设问。须菩提仰答。如来无有定法。如来有得有说。如前经中。二圣问答相解。我亦如是。解此经意。更不别释。即指经为解故。云以是义故。释迦牟尼佛非佛亦非说法者也。此义云何者。此一段经一行论释义意云何也。故即偈答云。应化非真佛。此一偈。释前一段经。应化非真佛者。正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得三菩提也。明释迦如来从感故有八相成道。言佛者。是应化佛。非真佛者。非是法报二种真佛也。亦非说法者。此释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上云应佛不证菩提。此句云应佛既不证菩提亦不说也。说法不二取者。说法二字释经中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明报佛如来实证菩提实说法也。不二取者。释经中皆不可取不可说也。云何不二取。听者不取所说言教以为证法。亦不取言教以为一向非法。而说者亦不取声教以为证法。不取声教以为一向非法。故云不二取也。无说离言相者。释经中非法非非法。还释成上不二取。非法者。云名相言教非真如证法也。明此证法从本际来自性清净体绝名相故。不应以所诠证法。同于声教。故云无说离言相。此还成上非非法。明言教是法非是非法。若证法无名相言教非是法者。便应一向绝于言说。不复可假教而说寻诠可会。有如此难故。正应答言不离言相。但以偈侠。直云离言相。明要假言证得于无言也。此义云何乃至亦非说法者故。通释偈中上二句。于中有二意。从初至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此出二句所明义意虽。并举三佛来。意欲但取应佛。明释迦如来既是应佛。故不实证三菩提。亦不说法。即举经结之也。若尔以下至亦非说法者故。闻上释言如来不得菩提。亦不说法。论主便执经中如来所说法等。假兴难意。即引疑者之难。以答其难。明遮人谤。故云报佛有证说非论应佛有证说也。复引偈来结。明应佛无实说也。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者。乃至无我相实有故。此提偈中下二句。次第释之。听者说者皆不二取。释偈中第三句也。何以故者。将释偈中第四句故。问何以故。上听说二人于所说法中。皆不二取也。即释言彼法非法非非法。然此依次第。应释无说离言相。但此句本为释经中非非法。故引此经文。释于何以故闻即当解偈也

依何义说者。问此所说法言非非法者。依何义说也。即答依真如义说。言依真如义说者。明如来证真如法还为众生说彼真如法。而此佛教非法非非法也。非法者。一切法无体相故者。一切法谓十二部经声教法也。无体相者。此言教法中无所证智体相也。非非法者。彼真如无我相实有故者。明此真如法体虽双绝有无名为无我。而体备万德妙有湛然。故名为实有。而如来依此法故。有于言说。此言说还诠真如法故。言教是法故。云非非法也。自此已前。释偈已竟。从此以下。将释偈所不摄经故。先问上经中云。若依真如有说者。何故唯言如来所说法。不言如来所证法也。即答云。有言说者。即成证义等。明若不证者不能说故。明知今道如来所说法者。已知有证也。如经以下。即提所未释经来结成。结成竟然后次第释此经文也。此句明何义者。问此一句经明何等义得结成上有言说者已知证义也。即答彼法是说因故。明圣人由证真如故方有言说。故引此经证成上有说则有证也。何以故者。彼真如无为法。何以故得作言说家因。即云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得名。明初地以上圣人皆证真如无为法故断除二障得圣人之名。即结云以无为法得名故也。以此义故者。以此圣人无为法得名义故。彼圣人还说无为。法是故得成证法。是言说因也。复以何义者。作难云。若圣人证无为法。还说无为法者。是则真如证法。有于名相。便应可取可说。复以何义故。云何真如证法无名无相不可取说也。即答云。彼圣人所证法。不可如是说。何况如是取。明彼证法体非声性故。尚不可以言说。何况以耳识往取。故云不可如是说。何况如是取也

故即释言。何以故。彼法远离言语相。非可说事故。明虽彼圣人证无为法。还说无为法。而此无为法离言语故。不可取说也。何故不但言佛。乃说一切圣人者。论主假设难云。若一切圣人以无为法得名者。唯佛一人会无为理尽。可以无为法得名。初地以上圣人见理未穷。不应以无为法得名。何故乃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也。即答以一切圣人依真如清净得名故。明初地以上圣人皆现见真如处同。故得名为圣。是故不唯言佛也

乘即难云。若初地以上一切圣人皆现会真如。名为圣者。佛与菩萨。有何异也。故答如是具足清净如分清净。明如来万德圆满见真如理穷二障永尽。故名佛为圣人。具足清净也

初地以上十地以还。虽复见胜理未圆。断惑不尽。非不如分如力见理除惑。胜分解成故。名菩萨为圣人。如分清净也。若然佛与菩萨。便优劣不同。那得难言若初地以上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者佛与菩萨有何异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之女配霸气

    快穿系统之女配霸气

    【全书免费】安冉,大学刚毕业,其实她找不找工作无所谓,只要她想工作,可以去她爸公司上班,可是她却没有机会。她被系统绑定,只有完成系统给她的任务才回到原来的世界。然而她因为系统的阴谋从小白到最后的改变,每一次任务都是一场蜕变。安冉只能每次跟女主抢男主、男配。安冉会不会到后面变成一个霸气的女配呢?而最后她会不会回到原来的世界?到最后她又谁在一起呢????请拭目以待吧这是雪漫第一次写文,希望大家多多给雪漫建议。如有写得不好的地方请指出,让我改正不足。在此先谢谢各位了
  • 末世空间之相守

    末世空间之相守

    两枚戒指,一对男女,是命中注定?还是缘分使然!看末世里他们是如何相爱相扶,一起迎来新的世界—
  • 普通的喜欢着你

    普通的喜欢着你

    对于慢热的人来说,曾经喜欢上她的人,等很久之后,当她察觉到,关注上这份喜欢,可那个人,已经彻底没有了意愿。这是多么苍凉的事……而离幡胜曾经喜欢过薛怀南,这是当时周围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但薛怀南后知后觉,向来是个慢热的人,一开始对这种事只觉得很别扭。没怎么在意他。后来,时间久了,等薛怀南想要接受这份喜欢,离幡胜却对她冷入骨髓。离幡胜,你真的很奇怪。伪善,少年老成,突然关心,突然疏离,绝对理性。你,真的很难懂。
  • 我的三国有点猛

    我的三国有点猛

    年度最佳销售员陈楚穿越到了东汉末年,正赶上黄巾起义,各路诸侯又纷纷割据,天下大乱!陈楚不甘沉沦,借助前世的历史知识大肆收揽名将和谋士,建立起铁骑“陈家军”,从此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开创了最猛的三国时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让女孩更像女孩

    让女孩更像女孩

    本书分13章,内容包括:女孩要富养才能更完美自尊、自爱、自信的女孩更优秀娇弱不是女孩的代名词女孩只有独立自主,才能顶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有主见、有个性的女孩最有魅力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的灵魂姐姐

    我的灵魂姐姐

    从小被父母丢弃的男主,被人发现后被送到了一家孤儿院。据当年的人说,这家孤儿院的前址是一块墓地。被孤儿院院长买下,没人知道这个孤儿院的院长从何而来......院长抱着还是婴儿的男主,为他取名叫子衿。因为男主的胸口有一块本命玉佩,玉佩上写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因为这个玉佩,子衿获得了一个灵魂姐姐,子衿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 长恨歌:风雅颂

    长恨歌:风雅颂

    宫苑深深,她的爱情在天边,在彩云之下。一曲长恨歌,过尽千帆皆不是。"不要告诉阿雅,我死了告诉她我活的很好,她好哭,你别招她……""纵使你是天生的星星,我也能摘下来。"十里红妆,横刀立马的少年,说过将天下送给她。她穿着红衣,日复一日的等待。七月七日长生殿,天上人间会相见。她能否最终得偿所愿?
  • 囧囧女皇

    囧囧女皇

    这是一个获美得宝的历险故事,一场群雄争雌的情场事件,一场算计与被算计、蹂躏与反蹂躏的过程,一株不断出墙的红杏的爬墙经历,一只兔子吃尽窝边草有趣传说。她,烟花三月下毒手却没有得手,仰天大笑出门去不愿再做蓬蒿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