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生活中,人们都只想到去争取、去进步,往往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人们并没有想到,其实“争”最好的办法是“不争”,“进”最好的办法是“退”。在和别人发生利益冲突或者矛盾的时候,你退一步不仅仅可以避免矛盾和争执,反而会让别人更敬畏你,更尊重你。可以说“进”是一种态度,“退”是一种策略,一种技巧。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据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但是让张英真正出名的原因却是“一墙之争”。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就写了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作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张英的那句话,双方为了一堵墙大打出手,结果不但是不能让对方退让,反而会两败俱伤。
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指派某人做税务部部长,当时有许多政客反对此人,他们派遣代表前往总统府进谒马尔辛利,要求他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国会议员,他脾气暴躁,说话粗声粗气,开口就把总统大骂了一番。马尔辛利却不吭一声,任凭他声嘶力竭地骂着,等他停下来了才和气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来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
几句话说得那位议员羞惭万分。但总统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颜悦色地对他说:“其实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对这件事很生气。”接着,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释清楚。
其实不用马尔辛利再解释什么,那位议员就已经被总统的气度所折服,他心里很懊悔,不应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来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因此,当他回去向同伴们汇报时,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
如果马尔辛利也一样大发脾气,那无疑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会使矛盾激化。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忍气吞声”更具妙处的了。古人说:“忍气饶人祸自消。”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少行事中的障碍,退让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意气用事,心理脆弱,往往受不得一点委屈:当别人无理时,他们就以更无理的方式对待;当别人粗鲁时,他们就会以更粗鲁的方式反击,“针尖对麦芒”,不肯后退半步。其实这种方式很不可取,只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结果双方你来我往,斗得不可开交,白白浪费了精力。
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往往善于“打太极”,懂得用“软语”去化解矛盾,总是以最小的代价轻松地将矛盾化解。
一天上午,一位美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上海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我刚才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形,经理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美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我就领您去。”
早在美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当美国人离开经理室后,经理就把换下的鞋悄悄交给一位服务员说:“这双鞋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们从医务室回来以前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结果,果如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那人也完全冷静下来,随后一同回到经理室。经理说:“没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茶吧!”
美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他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才致打滑。”
这位美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便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您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于是,愉快地握手后,美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经理送他出门时说:“请您将这件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美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从此,只要这个美国人到上海,必定住进这个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这位美国人最后之所以能够满意而去,就在于这位经理能够在抱怨面前保持理智、顺着对方的意见,并用柔和的语言和切实的行动把这位美国人的怨气化解于无形之中,从而制止了事态的扩大。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一个商场营业员,遇上一位中年男子要退一只电热壶。
那壶已经用得半旧半新了,他却粗声粗气地说:“我用了一个多月就坏了,这是什么货?你再给我换一只!”
营业员耐心解释,他却大吼大叫,并且满嘴脏话,说什么:“我来了你就得给退,光卖不退算什么!”
这个顾客粗俗的语气,蛮不讲理的神态,使得周围的人都极为气愤,都盼着那名营业员给他点颜色瞧瞧,教育教育他,让他以后做事不要那么狂。
那名营业员虽然占理,但为了不使争吵继续下去,更何况无论什么理由与顾客争吵不休都是经商大忌,便温和地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先生,这个壶已经用了一段时间了,又没有质量问题,按我们这儿的规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执意要退,要不这样吧,你把它卖给我吧。”
就在营业员掏钱的时候,那个粗暴的顾客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说:“我明天再过来。”一会儿便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其实生活当中,很多争吵的源头都是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巨大的矛盾。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种思维,暂时退却,让对方感到难为情,之后再顺势而下,打败对方。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让对方低头,获得你最初的利益。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退让,不懂得协作,因此往往让自己身心疲惫,而且毫无所获。如果年轻人能学会宽大为怀,以退为进,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论,赢得真正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