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驻兵华北的日本军队在北平城西南卢沟桥附近挑起事端,并由此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通过扩大事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很快成为日本政府的共识。7月11日,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并通过华北方案,同时发表声明,宣布“立即增兵华北”。7月17日,日军参谋本部制定《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以占领华北为目标,预定时间为两个月;全面进攻占领全中国,预定时间为3~4个月。日军在兵力集结就绪后,分三路进犯华北,形成对北平的包围态势。7月29日,北平失守。翌日,天津失陷。
日军占领平、津后,一面扩大战区,一面使部队集结完成后,实施华北作战。8月下旬,日军参谋本部成立华北方面军,总兵力约37万人。日本基于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基本判断,采取“速战速决”战略,沿铁路线长驱直入,以重兵歼灭中国军队,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华北日军于8月占领张家口后,完成战略展开,开始实施大规模华北会战。1937年9月底,沿津浦铁路南进的日军占领沧州,进抵德县,准备进攻山东。10月13日,占领恩县、平原。至此,日本军队将战火引入山东境内。在日军整个侵华战争部署中,夺取山东是一项重要战略目标。10月中旬,日军向济南方向进攻。此时作为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榘,虽已对日本决绝,并率部在鲁北地区阻敌作战,但拥兵自重、保存实力意识仍占主导地位,未能全力以赴抵敌,贻误了不少战机。11月5日日军分兵三路南下:一路向东先后占领陵县、临邑;一路向西南攻占临清、高唐;一路沿津浦线南下,侵占禹城。11月中旬日军逼近黄河北岸,韩复榘部队退至黄河南岸。这样,山东黄河以北地区大部沦陷。
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翌日,日本内阁决定出兵青岛,开辟山东战场,以配合平津、上海的战事。8月下旬在青日侨开始撤离,至月底共有2万余日侨撤离青岛,日本工厂和商店也随之关闭。12月4日,蒋介石电令沈鸿烈实行“焦土抗战”,相机撤离青岛。18日,沈鸿烈下令炸毁日本在青岛的几大纱厂、青岛啤酒厂、铃木丝厂、丰田油厂、两家橡胶厂、四方发电厂以及船坞等设施。25日沈又下令将困在胶州湾内20余艘舰船凿沉于港口主航道之中。期间,设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迁至西安;胶济铁路局107台机车、213辆客车、1858辆货车大部调往陇海、粤汉两线;四方机车工厂主要机器设备和360名技术人员也迁往内地。青岛官绅富商、市民百姓或迁移内地,或到乡村避战逃难,市区一片恐慌。
1937年12月18日,日本大本营正式下达大陆命34号,命令华北方面军使用第二军攻占济南、青岛,夺取胶济铁路全线。12月23日,日军开始分两路强渡黄河:一路由济阳过河,于25日占领周村,并沿胶济线东侵;一路由齐河过河,27日占领济南,并沿津浦线南侵,至31日占领长清、肥城、莱芜、泰安,1938年1月4日入侵宁阳、兖州、曲阜、蒙阴。日军前锋直逼汶上、济宁,运河成为山东的最后防线。
与此同时,日军加紧了侵占青岛的步伐。12月26日,日本海军封锁青岛海上交通,1938年1月10日凌晨,日本第四舰队出动40余艘舰艇,未发一弹侵占青岛。日本陆军14日侵占高密,15日进入胶州,19日进入青岛市区。至此,山东津浦、胶济两铁路线主要城镇全部沦陷。
1938年2月,日本大本营制订《中国事变帝国陆军作战指导纲要》,提出确保胶济、津浦沿线已占地区,不扩大现有地区以外的作战面。华北方面军仍然强烈要求扩大战果,沿津浦线向南突进,直取徐州。3月中旬滕县保卫战后,日军已进至鲁南地区。日军第五师团2月22日从潍县南下,23日占领莒县、沂水,3月开始向临沂大举进攻。日军在攻占鲁南地区滕县——峄县——临沂一线后,仍决计孤军深入进攻徐州。与此同时,日军自青岛沿青烟公路先后占领了烟台以及胶东半岛各县,并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谋求扩大占领区域。
1938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决定放弃不扩大作战面的方略,由南北夹击徐州,以图迅速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使中国尽快丧失抵抗能力。7日日军下达徐州作战命令,参战日军共25万人。18日会战开始后,日军于5月5日进至濮县,11日攻陷郓城,14日占领菏泽;与此同时,日军自济宁西犯,先后占领金乡、鱼台。至5月下旬徐州会战结束时,山东大部地区沦陷。此时留驻山东的日军有第一四、第一二师团全部及第一三、第一一、第一一九师团各一部,另有三个守备队,共计约4万余人,主要控制着中心城市、重要港口以及铁路交通线,借以支持日军向正面战场进攻。
在日本大举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积极寻找亲日人物,成立政权机构,实施“以华制华”的统治政策。
1938年1月日军侵占南京、镇江、济南、青岛等重要城市后,近卫内阁于16日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提出“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表明日本军部主流派要把整个中国置于其扶植政权统治下的方针,作为国策正式确定下来。
1938年8月14日,日本关东军制定的《对时局处理大纲》中明确提出:“华北政权大致以五省自治为最终目标,先将河北及山东二省(将来包括山西)组成一个政权。另将察南、察北合并建立一个政权”;“两政权内各配以有能力的日本顾问”;有关政治、经济等问题,由设在北平、张家口的特务机关长,通过日本顾问,对其进行幕后指导。在谋求建立政权之前,日军在占领区域内首先组织了“地方维持会”,拉拢依附分子出任首脑。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1938年1月1日即挂牌成立“济南治安维持会”,由原皖系军阀亲日分子马良出任会长。维持会实际隶属于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直接受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部济南特务机关长指挥。集中于维持会的一批旧军阀、政客、亲日分子成为日后伪山东省政权的骨干力量。1938年1月10日,日军占领青岛,17日“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赵琪任会长,亦隶属于伪临时政府,受青岛特务机关长指挥。山东其他城镇沦陷之初也成立了地方治安维持会,日本占领者据此控制了当地行政事务。随着日军侵占区域的扩大和各地抗日武装的不断涌现,占领地后方安全开始受到严重威胁,分散的维持会难以应付局面,日本占领者抓紧建立统一的全省伪政权组织。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其管辖范围与日本华北方面军统辖范围一致,由平津扩展至河北、山东及山西、河南、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也于1938年1月日由天津迁往北平,以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指导”。山东省日伪政权的行政系统基本仿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已有的形式,分为四个层次,即省级、道(市)级、县级、基层(区乡镇)行政组织系统。3月5日,伪临时政府发布成立山东省公署的命令,任命马良为省长。为加强控制,日本占领者采取派遣“顾问”的方式,“进行内部指导”。“顾问”由日军任用或聘请日本人充任,政府行政若无其同意不得实施。省公署日本顾问由西田畊一充任,1943年11月由园田庆幸接任,直至1945年8月。1940年3月,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后,临时政府改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山东省公署受其管辖。1943年8月,省公署改称省政府,并设省保安司令部,省长兼保安司令。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日本战败。
伪山东省公署设置的同时,也开始建立省以下地方机构,全省划为两个市公署和四个道公署。济南市公署成立于1938年4月6日,直属省公署,由日人任市公署顾问。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于1939年1月10日,直接隶属临时政府管辖,同样设日本顾问和辅佐官。道作为省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为“所辖各县之行政监督指导及省长委任事项之执行机关”。道区政权组织虽然成立,但由于日伪兵力限制,占领区与国统区、抗日根据地犬牙交错,时有变化,三类政权组织并存,因而日伪政权所能施政的范围多局限于城镇和交通干线。1938年,山东省公署设立鲁东、鲁西、鲁南、鲁北4道。1940年6月,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省公署将4道撤销,全省改划为济南、登州、莱潍、青州、沂州、兖济、泰安、曹州、东临、武定10个道区。
1944年,山东省政府又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作了部分改动,成立青州特别行政公署,辖益都、淄川、博山、长山、临淄、桓台等县,同时成立张店地区专员公署,原设青州道公署取消。至此,道(市)区变为9个道(市)特别行政公署和1个专员公署。各道成立时间与变化情况。
县级政权是日本占领时期省、道之下的一级政权组织。1938年5月15日,伪山东省公署颁布《山东省县公署组织暂行规则》,规定各县建立县公署,置县知事1人,分设秘书及警务、财政、教育、建设等科(局)。10月以后,县公署相继增设了县征收处、县保卫团等机构。至1939年底,全省105个县(即墨、胶县划归青岛市,直隶伪临时政府管辖)中,成立伪县公署的有95个县。至1940年底,全省伪县公署计有104个。日本占领者通过设于各地的特务机关向县公署派出联络员,指挥、监督政权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活动,将施政纳入其统辖之下。1943年8月,伪县公署改称为县政府,机构设置依旧。
日本占领者对县以下政权组织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恢复重建区乡镇长制度与保甲制度来实施。1939年伪临时政府决定重建保甲制度,并强制推行保甲条例。山东省公署据此制订了各县保甲办法和经费征收办法,1940年后在占领区实施。保甲制度集地方行政、军事、经济活动为一体,力图通过“地方自治”维持地方治安,较区乡镇长制度强化了对民众的控制功能。从1940年4月开始,日本占领区各县实行户口填报,到年底80余县共设置22148保、356160甲,30.7万人被编入保甲自卫团。1941年6月94县上报统计,已编联保3672保,编保35738保,38万甲,自卫团员32万余人。至1944年日占区编成保甲者共5575乡镇,56622村,5632联保,54116保,51万甲,18366个自卫团,计30万人。
日本占领者在军事占领下组织起系统的行政机构,利用其推行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的殖民政策,建立殖民统治秩序。随着省、道、县三级政权的建立,各类亲日分子、旧官僚、地主豪绅进入管理机构和组织。据伪山东省公署统计,1940~1941年省政权系统新任命各级职员3875人,1944年任命965人。全省百余县政权各级官吏达数万人。
为加强对各级地方政权的控制,根据日本军方与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1938年4月签订的关于派遣政府顾问的约定,日本顾问及辅佐官“协力援助”行政、法制、军事、治安及警务等事项,日军在各地的特务机关成为地方政权的幕后操控者。1938年初日军在济南、青岛设置特务机关,负责组建和指挥山东、青岛市伪政权,此后又在烟台、益都、济宁等地设立特务机关。在向省、市派出顾问及辅佐官的同时,特务机关还向道、县派出联络员(“顾问”),具体负责对施政的监控,未派专人的县份则由日军“宣抚班”人员兼任。日籍职员也被各级政权任用,1940年山东省公署中即有161人,翌年增至226人。1942年11月后,日军特务机关改称“陆军联络部”,其联络员改以“新民会”参事名义继续操纵县政。日本对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政权人员的物色和管理,以及对各级机构的控制操纵,表明军事占领状态下的政权组织只能是为其所用的伪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