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话剧院的艺术家们,继《西安事变》之后,又创作演出大型话剧《巍巍昆仑》,它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给当前话剧舞台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巍》剧的创制者们,以炽热深沉的革命激情和精湛的艺术,忠实生动地再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革命战争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的光辉的英雄群像;同时也生动地塑造了蒋介石、胡宗南、刘戡等一批国民党的显要人物。《巍》剧以双方这些人物为代表,在小小的舞台上,演出了当年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不,不,它还要广阔得多,它实际上一直延伸到大洋的彼岸)这个大舞台上,以中国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和全体人民为一方,和以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为另一方的革命和反革命两大阵营的冲撞拼搏的威武雄壮的戏剧。
《巍》剧把我们带回到一九四七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
党中央、毛主席撤离了举世瞩目的被誉为中国“红都”的延安。虽然,党组织事先做了大量解释工作,而小老虎般勇猛的子弟兵还是哭了,岩石般的坚强的老赤卫队员还是悄悄抹眼泪了,延安的大爷大娘们也还是暗暗抽泣了。消息传遍全世界,帝国主义反动派在狂欢,蒋介石、胡宗南之流更是弹冠相庆、志得意满。这是个充满紧张神奇的扣人心弦的时刻,数十万美械装备的蒋胡军漫遍陕北,而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却从容不迫地转战在陕北的千山万壑之中,指挥着全国各个战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终于在沙家店一战,敲响了封建、买办、帝国主义反动派在中国的丧钟,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命运的转折点。
是的,是命运的转折点。
近年来,我们的文学艺术不是在思考和争相谈论人民的命运吗?不是在探索和表现人的“命运”这样的主题吗?照我看来,《巍》剧的主题恰好也是“命运”,是“命运”这一主题的最高表现,不论剧作者当初是否这样想。
《巍》剧以磅礴的气势,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处,艺术地精确地概括和表现了中华民族近代生活中两种命运的决战,表现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命运的转折。人民胜利了。人民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赢得这个胜利的是亿万群众的英勇奋斗,而运筹帷幄,组织和指挥这场决战和转折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它的党中央和它的领袖毛泽东。
这是个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个历史的分界线。有时代感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作家、艺术家以及每一个青年学人,在思考新中国的人们的“命运”这一重大主题时,请不要忘记这个伟大的转折,请记住这个历史的分界。历史的命运是什么力量也改变不了的。虽然在过去三十年或今后若干年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某种历史的或社会的或个人自身的原因,造成了某种个人的不幸,它也改变不了沙家店的隆隆炮声所宣告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命运已发生了伟大转折的这一历史进程。这是我们思考新中国的人们的“命运”时,不可忘记的大前提。忘记了这个大前提,忘记了这个历史的分界线,去孤立地描写主人公在新中国的悲剧性的命运,是难免铸成某种违背历史真实的错误,把新社会描写得同旧社会一样,甚至把解放后描绘得反不如解放以前。只有把个人命运,把个人的某些不幸,摆在我们整个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历史命运已经在沙家店一战发生了根本转折这个大前提下,才能正确地探索和恰如其分地表现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悲剧和不幸,帮助人们记取其教训,鼓励人们继续向前进,而又不至于违背生活和历史的真实。
这就是《巍》剧在大幕落下之后,人们应当思考和应当得到的重要启迪之一。
1982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