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续宾之死
陈玉成一出兵,庐州很快就会被围困,朝廷命李续宾速赴庐州解围。
攻克九江,其战略意义自然不用说,这座塔齐布、罗泽南没有攻下的重镇,被李续宾攻下,大长湖北湘军志气。
李续宾不是一个喜形于色的人。攻下九江,人人弹冠相庆,仅他脸色沉闷。
参将彭友胜问他:李公独不乐乎?
李续宾说:林检点与四眼狗,轻重如何?
彭友胜逢人就说:迪庵志不在九江。
李续宾二话不说,提兵七千人,直奔庐州。
庐州简直是湖南人的死地,江忠源即死于庐州。
他本来可以避免这场灾难。但不巧的是:湖北战场上唯一清醒的人胡林翼,他的母亲死了。9月17日,胡林翼赶回原籍——湖南益阳治丧。
另一个清醒人——曾国藩,他没有权力干预李续宾的行动。
何况曾国藩也无法预测形势的突变。
于是,满怀信心的李续宾出发了。
李续宾部所向披靡,连占潜山、桐城、舒城。
占领舒城后,他应该休整,因为一路连下三城,减员不少,伤员也不少,但是,他也犯了一个错误:太自信了。
当然,就事论事,他应该自信,当时庐州的守兵并不多。
在他眼里,太平军只是一群小鸡。
他决定留三千人守舒城,自己带三千人向北推进。
军事要语:知已知彼。
李续宾犯了一个错误:不知彼。因为他太个人英雄主义。经过三场恶仗之后,他六千人中,除了阵亡将近一千人外,至少有五百伤兵。所以,他对自己的情况非常清楚。在给朝廷的报告中,他写道:
臣所部八千人因克复潜山、太湖、桐城及此间(舒城)留兵防守,分去三千人。数月以来,时常苦战未尝得一日之休止。伤损精锐,疮痍满目,现已不满五千人,皆系疲弱之卒。三河一带悍贼虽多,自揣犹足以制。若遇大股援贼,兵力亦恐难支。
报告是报告,但他仍然信心很足。因为他不知道:太平军已再次攻破江北大营,有足够的兵力前来救援庐州。
瞬息万变的军事变局,将双方的兵力对比,变成一个巨大的陷阱。
他抱侥幸心理,指望能迅速攻下三河。
因为三河是庐州的屏障。
李续宾正朝着陷阱一步一步走去。
11月3日,他让爱将赵克彰守舒城,自己带三千人抵达庐州城南七十里的三河镇。
赵克彰是他的同乡,这人放得心,进则可以前来相救,退则舒城有自己人把守。
三河镇在庐州南面。这里一马平川。
太平军在这里筑了一座城,城前扎了九座垒,凭河设险,广屯粮草军火,接济庐州、天京,它在经济、军事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守将吴定规,久闻李续宾的大名,但他并不畏惧。因为他得到消息,援军不日就可抵达。所以,他的方针是:以守为要。
同日,湘军开始进攻三河镇外太平军营垒,收效不大。
7日,李再次兵分三路进攻,仍遭太平军的顽强抵抗,但终于攻下了三河镇外面的九座营垒。
这一天,陈玉成率大队援军赶到,扎营于三河镇西南三十里的金牛镇。
稍后,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三河镇东南三十里的白石山。
两支大军赶到,人数达十万之众。而李续宾的兵力仅三千余人。
十万对三千,李续宾彻底陷入太平军的包围。
而驻扎在第二道防线的李续焘竟然不敢来救,率部逃回了舒城。
此时,李续宾才感觉不妙。“胜负之机,殊难预料。”
这一天天黑时,李续宾召集各营商量。曾国华说:我们宜退守舒城。
李续宾这人很要面子,他说:攻武昌、克九江,一路凭借什么?唯勇猛而已。今若宜退,则此后士气难振,今只言进,则一鼓作气,尚不知到底鹿死谁手。
手下都被打了鸡血针似的,各营高呼:所言甚是!
湘军上下为一股虚骄之气所支配,决心在三河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曾国华暗中派人,飞驰舒城,请赵、李两人前来相救。两人得知陈玉成李秀成十万人齐聚三河,竟然以“失去舒城则连大本营也丢失了”为理由,拒不相救。
以三千人对十万兵,胜负不用言说。
15日深夜,李续宾派兵七营分左、中、右三路偷袭金牛镇。次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十五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相遇。激战开始时湘军曾一度得手,杀退太平军。当湘军正要追击时,忽大雾弥漫,咫尺难辨。
陈玉成亲率火队从湘军左后杀出,将湘军偷袭部队中、右路围困在烟筒岗一带。李续宾闻报,急率四营往援,连续冲锋十数次,均不得入,只好撤回大营坚守。
此时,驻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声赶来助战,三河镇守军也立即出击,将李续宾大营团团包围,七座营垒被太平军逐一攻破。
李续宾部被层层包围了。
这时,他坐在帐中,余部拥簇周围,外面炮声隆隆。
李续宾说:何处敌多,我们就往何处冲锋,借着天黑,才有一条生路。
为什么要朝人多的地方冲出去呢?
这是多年来他得出的经验。一是人少的地方,你一旦被敌人团团围住,反而难以冲出,而人多的地方呢,你突然跃马冲锋,敌方也料想不到,一时施展不开手脚,互相践踏,反而可以借此混乱,冲出包围圈。
大家齐声喊道:一切听将军安排!
李续宾道:各位乡亲,事至如此,我们各自为战,各人寻一条生路。
有三位部将愿意从其他方向突围,以吸引太平军的兵力,掩护主将突围。
李续宾说:好,我们各自行动。
说罢,几路人马冲出帐外,向敌人冲去。
李续宾率一支人马奋力冲进敌营。
一时,太平军阵脚全乱。他们趁黑杀出一条血路,向舒城方向猛驰而去。
一路斩杀,折兵损将,人越来越少。至凌晨四点,他们才冲到一个无人的小山包。大家筋疲力尽,决定休顿片刻。
一数人数,包括自己在内,一共六十七人。
安静片刻,忽听得不远处有人声马嘶。细细辨听,是太平军的声音。
原来夜间大雾,又是一马平川,他们迷失了方向。
在他们的前后左右,都是太平军的营垒。
只要天亮,就再无法冲出包围圈了。
他手下的六十六人,李续宾看不清面孔,但一听声音,个个都认得。因为,这些亲兵,都是他同村人。
李续宾说:各位兄弟,军兴以来,你们跟随我身经百战,我迪庵铭记在心,但现在我们处在敌人包围之中,我不忍兄弟们与我同赴死地。那样,我对不起你们的父母亲人。现在,你们各自分散,趁黑或可有一条生路。
大家不敢高声,肃立在他的周围。其中一个说:愿与将军同生,否则,就与将军同死,我等绝不分散。
李续宾说:违令者斩。
大家就是不肯散去。
李续宾遥对南方跪了下去,潸然泪下,喃喃说:父老乡亲,迪庵一身不足道,然你们将兄弟子侄交给我,我有愧啊。
恐天渐明,驰马再冲。“勇气百倍,怒马当先,往来奋击”但终不能出。与敌同归于尽的,除了李续宾,还有同村六十六位左邻右舍。
三河之战,李续宾所部五千精锐全部被歼。陈玉成、李秀成于三河大捷后,即乘胜南进,接连收复了舒城、桐城、潜山。
一代名将,惨死三河。
这位常常沉默寡言的湘中猛汉,他可以整日静坐营中,一言不发。他生来并非读书人,只有战场才是他的舞台,七年之间,他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历经六百余战。驰骋疆场的身影是那样矫健豪迈。
他没有看到湘军最后的成功,征战中带来的胜利与失败,在这位不善言辞的将军心中,有着外人无法体会的痛苦欢乐。他像一个只有上了舞台才可激活全部表演天赋的演员一样,三河之战,曲终、人散!
他是一个对湘军集团忠心耿耿的人,领兵多年,他的俸禄积累下来,也是笔不小的数字。但他只寄了一部分回家。咸丰六年,他寄了五千两银子给曾国藩,用于发饷;咸丰七年冬天,又寄了一万两银子给曾国荃,用于发饷;又寄三千两银子给李元度,用于发饷。
他还有个为人称颂的特点,就是肯救弱军。湘军内部,就只有两个人敢舍生忘死相救别的营,一个是塔齐布,一个是李续宾。每攻一座城,过一个州县,他从不去拜访别人,也不参加别人的宴请。
李续宾以及手下五千人全部战死的消息传开后,正在益阳治理母丧的胡林翼,悲上加悲,他叹道:“此番长城顿失……以百战之余,覆于一旦,是(使)全军皆寒,不可复战。”
三河溃败,元气尽丧,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敢战之才,足智之士,凋丧殆尽。
听到这一消息的曾国藩则“哀恸填膺,减食数日”。
他的悲痛也是双重的:除了爱将战死之外,他的亲弟弟曾国华也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凭他的经验,已是凶多吉少。
咸丰帝闻之也“不觉陨涕”。
朝廷以高于罗泽南的礼仪来安葬这位立有赫赫战功的骁将——命照总督阵亡例赐恤。
《湘军志》载:驰救庐州的李续宾当时也感兵力单薄。但又“名重耻退”,乃“发书湖北请益师”。这时,胡林翼回家治丧去了。官文接到军事报告,竟然笑道:“李九(续宾字如九)所向无前,今军威已振,何攻之为克,岂少我哉?”
这意思就是:你李续宾所向无敌,还缺少我这几个兵吗?
结果,驻军黄州的李续宜四千人,从英山赶往淮北的唐方训,都没有接到官文要他们支援李续宾的命令。
扑朔迷离的生死
三河之败以后,人们对于李续宾的生死并不知情,因为他的亲兵没有一个活着回来。无人提供一个准确的消息。
于是,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有。
最初的说法来自赵克彰。他向曾国藩写信,报告说,接到确切的消息,李续宾与曾国华已冲出包围,往六安去了。
赵克彰为什么这样言之凿凿呢?
一是确实没有接到李、曾两人死亡的任何正式消息,二是他从内心寄一万个希望,李续宾没死。这样,只要主将在,他这个“见死不救”的罪将,就可以减轻罪行。
曾国藩接到这封信,悲痛中又寄托一丝希望。如果李、曾两人真的逃了出来,不管三河死了多少人,毕竟是个安慰,一则像李续宾这种将才,一将难求,二则曾国华是他的亲弟,因为叔父无子,过继给叔父作儿子,真的战死,那么,叔父这门香火就断了。
接着,彭玉麟又送来消息:李、曾两人确实活着,只是说法有点差异。李续宾确实去了六安,而曾国华则逗留在舒城。
这个说法让曾国藩又惊又喜又疑虑重重。
但是,曾国藩毕竟是一个相当谨慎的人。他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传闻。因为民间有句实在话: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如果活着,那么总会有点消息传出来。
而要见尸呢,这有点难度。一是当时这块地盘还是太平军占着,湘军不可能去寻尸。二是谁也说不清李续宾具体死在何处。
第三种说法又传来了:说李续宾和曾国华确实活着,他们逃到六安之后躲了起来,因为六千人基本遇难,两人无脸见湘中父老,知道即使活着也必治罪,所以,他们准备隐姓埋名,不再出现。
这种说法,就有点演义性质了,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围绕着李、曾两人的生死,湘军内部传言纷纷。
李续宾带的兵,多是湘乡人,所以,湘军内部对李续宾的活着,都持着一种希望。
十天过去了,仍然没有生还的确切消息。
曾国藩只能派人赴三河,请当地百姓一同寻找李曾两人的尸体。
幸而是冬天,如果是夏天,早就烂了。
十一月底,终于找到了李续宾的尸首,而曾国华的尸首却找不到。
李曾两人死去,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但是,有一个更大的心结,搁在曾国藩与全体湘乡将士的心头。他们无法向湘乡父老交差。
因为这一年,湘乡在安徽阵亡二千九百三十五人,病故五十一人,在其他战场上共死亡七百九十一人,病故一千一百二十六人。这一年死亡病故的人数是:三千九百零一人。其中三千多人是死于三河之战。
一个县,一年时间,将近四千男人死去。因而湘乡县可以说:户户萧瑟鬼唱歌。
失去了四千男人的湘乡,又是怎样一种凄凉呢?
官方没有详细记载,民间传说却流传至今。
黄四嫂投塘。黄四嫂是湘乡首里人,因丈夫投军已六年没回家,日日盼夜夜盼。攻下九江之后,黄四写过一封信来,说年底就不准备当兵了,会从湖北坐朱紫桂的船回来,朱紫桂是湘乡当时最大的船帮主。结果,盼到快要过年了,盼来的却是死讯。黄四嫂伤心至极,投塘自尽。
孙六娘饿死。孙六娘曾经常接到儿子从湖北前线辗转带回的银两。可过了旧历年到新年四月,没收到儿子一分钱。乡人也瞒着她。结果这个眼睛不行的七十老人,整整四天没进水米,饿死在家,直到半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无头案与求情书
三河之战以后,李续宾余部由他弟弟李续宜收集溃兵,统领一军。李续宜并没有参加三河之战,那时,他留守黄州。听到消息,即往三河,前去安定军心,寻找李续宾和曾国华的尸首。
据说李续宾的尸首找到了,曾国华的没有找到。
曾国华是生是死,对于朝廷来说,不是一件大事,对于曾家来说,关系重大。
家人都希望他活着。毕竟战后有一些人突然活着出来了。
曾国藩活在夹缝中,一面希望自己的弟弟活着。但是,另一面更希望自己的弟弟确实为国尽忠了。
因为,如果曾国华还活着,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这死去的三千多人,差不多都是湘乡人,连最高指挥官李续宾都为国捐躯了,而你曾国华竟然苟且偷生,活着逃出来了,那么,家乡人的愤怒就会点燃,曾国藩以及曾家的威信必然受到极大的伤害。
希望老弟活着,则是人之常情。
在希望老弟活着,又希望老弟为国尽忠的残酷选择中,他每天都经受良心的折磨。
十天过去了,曾国华没有任何消息。
即使他真的活着,也不能让他再露面了。
他非常明智地要求前方将士赶快寻到曾国华的尸首。最后找到了一具“无头尸”,曾国藩也认了,迅速装棺运回湘乡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