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与故宫建筑不可分割。它们不仅属于中国,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都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上,东北这块土地,看似蛮荒、野性,与文明不搭边。不过,随着中国社会动荡变迁、战争混乱,作为文明和文明成果的故宫文物,有幸歪打正着来到东北,使这片土地厚重了许多,而故宫文物也因为有了这次难得的意外旅行,增加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曲折传奇的故事。
公元1912年2月12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带着孩子般的天真,走下了皇帝宝座,也宣告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彻底终结。
新生的民国还算仁德宽厚,按照“优待条例”,仍然允许溥仪住在紫禁城,陪伴他的还有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时的溥仪再也没有机会当中国皇帝了,他面临的机会甚至等同于上层社会的子弟,就是出国留洋。按照民国待遇,他本不差钱,但是或许他长期大手大脚惯了,就有些过虑,担心以后没钱花,于是想到了紫禁城里大量的历朝文物,一旦变卖,足以衣食无忧。溥仪于是从下野的皇帝,一下变成了大盗毛贼。
据统计,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偷出故宫。看看这些名字吧,足以让任何一个文化人屏住呼吸。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钟繇、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董其昌等人的真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唐王维的人物画,宋马远、夏圭以及马麒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都被偷出故宫。
之所以说溥仪的行为是偷,因为在民国的时代里,紫禁城里的每件文物都属于国家而非溥仪,溥仪行驶的只是代管义务。
上行下效,连皇帝都偷东西,手下的跟班太监也不能免俗。溥仪说,宫内太监们盗窃很厉害。他婚礼之际,皇后凤冠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玉翠竟然全都换成了赝品。
溥仪被逐出故宫后,先是居住于其父载沣的醇王府,被盗出的书画、古籍,也放在醇王府中,不久溥仪又躲进了北京的日本驻华公使馆内。日本准备利用这个末代废帝,图谋获取更大的侵华利益。
1925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
在日本警察的护送下,溥仪打扮成商人,潜至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从宫中盗出的文物又被分装成七八十个大箱,《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文物一起,通过铁路也运抵天津,在天津暂放七年。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书里承认:“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为了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溥仪开始通过各种人物搭桥,出卖盗运出宫的字画。溥仪在天津究竟卖出多少书法名画,已无案可稽,但据王庆祥撰《伪满小朝廷覆灭记》所述,溥仪在天津时曾“赏赐”经手人陈宝琛的外甥一批书画,其中有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阆苑女仙图》等极为珍贵的作品。《历代帝王图》最终流入美国,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幸《步辇图》、《阆苑女仙图》捐献给了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步辇图》还出现在我们当代的中学历史书中,由此可以看出价值非凡。
随着日本侵略的加速,故宫文物的流向也开始逆转。
1931年11月10日,溥仪悄悄地离开天津,去了日军侵占的长春。在天津专门管理珍宝的严振文1952年初回忆,溥仪在天津搬家时,带有书法名画手卷约30箱,内装1300件;书法名画册页4箱,内装计40件;书画挂轴一箱,内装21件;宋、元版书31箱,内装200部;殿版书3箱,内装部册不详。
1932年3月1日,溥仪发表了所谓“建国宣言”,伪满洲国成立。“国家”是伪的,文物却是真的。大量珍宝、字画,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与此同时,没能被溥仪带出故宫的文物,也面临搬迁的命运。溥仪带着《清明上河图》向北,原有的故宫文物却要向南。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流失的故宫国宝约为30万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故宫的国宝面临南迁。尽管各阶层及社会舆论普遍反对文物离宫,认为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文物南迁必然动摇人心,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一旦离开故土,重归之日将不可预知。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入山海关,战争的烽烟日益逼近北平。最终,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国宝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表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故宫博物院随即召开理事会,决定将国宝分批迁往上海。随着日本侵华的继续深入,这批文物又继续西迁,后来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不只是北京才有故宫。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当年沈阳故宫里也收藏着大量珍宝文物,但其中的九成已流失在各地。
沈阳故宫最早被沙皇俄国劫掠。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沙俄军队占领沈阳,占领沈阳故宫两年半,其间一些建筑遭到破坏,大批珍玩丢失。1903年3月11日,俄军撤走,丢失和损坏多达万余件文物。另丢失银锭8000个,共重6000两;各种金器,包括金锭、金条等总计上万两。
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在北京故宫建立“古物陈列所”,征调奉天故宫文物。有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11万余件,全部装箱,由火车运到北平。后文物南迁,沈阳故宫运出去的绝大多数文物,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日本侵占和解放战争期间,沈阳故宫文物大部外流,沈阳故宫基本物去楼空。
但是跟随溥仪来到东北的北京故宫文物怎么样了呢?
九一八事变后,长春伪皇宫建立。1934年,溥仪收藏的故宫文物被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从天津运到长春。前后共装了3尺多长,宽、高在1尺以上的木箱约100箱,各种珍宝不下2000件以上。
精品文物放在伪皇宫东院溥仪居住和办公的“辑熙楼”。“辑熙楼”是溥仪自己起的名字,出自于《诗经》中诗句“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同时,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想效仿先祖康熙恢复满清大业。
其他文物存放在西花园内的三间瓦房内。1938年,同德殿日式“小白楼”建成后,又移藏其中。这座不起眼的灰砖砌成的二层小楼,由于外面刷过白灰而呈现白色,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为小白楼,经典文物都存放在这里。
当年是日本人为溥仪修的保存善本图书及古玩字画的库房,内存藏品总数约1300件,对外名曰“图书馆”。由日本武装押运到长春,溥仪本人也很少对外人提及此事,日本殖民者也并不在意。
不知道故宫里有没有镇馆之宝,显然紫禁城里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古代智慧文化的结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我个人觉得,最珍贵的当属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和其他文物一起在东北待了20年。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开封的城市生活面貌。画家张择端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当时的开封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达100多万,有许多热闹的街市店铺。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当时被动最高统治者宋徽宗。宋徽宗爱不释手,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这件传世杰作,在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惊叹,也几经战火、辗转飘零、历尽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
其实,《清明上河图》在800多年前就曾来到东北一次。当时来自东北的金军在公元1126年攻陷汴京后,将宫中包括这幅名画的所有名贵文物统统掠去。接近六十年后,即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人张著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经历历代坎坷,被收藏于清朝故宫,而后又跟随溥仪来到东北。这是中国的不幸,却是东北的幸运,这片土地有幸和这幅名画和给这幅画题跋的宋徽宗密切接触,增加了东北这块土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质感。
或许溥仪喜爱《清明上河图》和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都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仅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足见他的珍重。但是显然那时的中国,已经不复太平盛世,也没有歌舞升平。
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日本侵略者的末日到了。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离开长春时,将一些珍贵首饰和田黄石的乾隆玉玺等物随身带走,逃往通化大栗子沟,其余的则留在了长春伪皇宫中。
当时伪满洲国货币失去流通价值,溥仪一行人只能用携带的珠宝和名贵书画,以低廉的价格换取生活用品。后来在土改运动中这里发现了唐韩稦的《神骏图》、传为南宋初期赵伯驹的《莲舟新月图》,以及60年代北京琉璃厂宝古斋购得的元赵孟頫的《水村图》等卷。
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大约120多件书画,其中有唐周肪《簪花仕女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后被追回。
兵荒马乱的岁月,小白楼厄运来了。由于兵痞们多没有文化,故先抢金、玉,再抢字画,古籍善本则肆意践踏,毁之无数。他们看见“小白楼”里面许多木箱,于是开始了争先恐后偷盗、哄抢,导致有些文物被严重破坏,比如北宋李公麟的《三马图》至少被撕裂为三截,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香港私人处;米芾传世名迹《苕溪诗六首》被撕抢为碎片,有些书画被毁得粉身脆骨,如初唐虞世南的《积时帖》墨本。据目击者说,地上散乱抛弃的卷轴有一二尺厚,因为抢劫的人认为画比字值钱,打开一看是字卷就往地上一扔,是画就挟在腋下。
文物的流向往往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清末以来,故宫文物几经沧桑,有的散落民间,乃至国外,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成为中国百年屈辱的阴影。为了以后在日本仍旧可以过上舒适的贵族生活,溥仪便从携带的国宝中选了一些,连同大量的黄金、珠宝首饰等,分别放在三个皮箱里。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第六坦克军官兵约220余名在沈阳机场空降,逮捕了伪皇帝溥仪一行。苏联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政治部少尉亚历山大·热尔瓦科夫负责押送溥仪,描述了这个傀儡皇帝的模样:“戴着角质眼镜,穿着深色西服,浅色衬衣,衬衣领子翻在衣服外边,不打领带。他的身子清瘦而单薄,脸色苍白,显得惶恐不安。”
溥仪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大部分被转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少部分被苏军截留。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
长春解放后,张克威参谋长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林枫同志发现后,立即找来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的人进行了鉴定,并交东北文管会珍藏。林枫还责成东北文管会继续设法搜集,到1949年全东北解放时,已收集了一百四五十轴,不过仅是《溥仪赏溥杰书画目》中的1/10.
1948年11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哈尔滨正式成立后,将战时缴获的清宫散佚国宝,暂存于长春东北人民银行,后又经东北银行转交给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1949年7月7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东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52年4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将这批文物转交东北博物馆收藏。
1950年代后期,原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将领郑洞国以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追查其在长春投诚后,移交给长春中共部队的一批古代书画的下落;后经有关人员的调查,找到后转到了当时的东北文化局。
1953年,《清明上河图》等故宫文物重新被拨付到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进行整理鉴定,发现了一幅画可能是《清明上河图》,这让他兴奋不已。于是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于是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过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清明上河图》,于是正式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溥仪带走的文物数量仅次于故宫。目前,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清宫散佚书画达六十多件,是全国博物馆中收藏清宫散佚书画最多的博物馆。其中唐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欧阳洵的《梦奠帖》都是稀世珍品,成为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统计,伪皇宫散佚的古书画被收集有六种情况:一、在临江县被东北民主联军收缴140件,主要有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宋徽宗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文天祥书《木鸡集叙》等一大批宋元明清时期珍贵古书画;二、张克威捐献10多件,主要有《清明上河图》等;三、郑洞国投诚时交东北民主联军,后经周恒转交捐献的,主要有《唐摹万岁通天帖》、《王蒙太白山图》等;四、建国后收缴或当事人主动上缴的,如《唐人画女孝经手卷》、《韩滉丰稔图卷》等;五、通过文物商店或博物馆从民间征集的,如1956年营口市民孙启富捐赠的《黄公望砂碛图卷》、《马轼李在夏芷归去来辞图卷》等;六、北京故宫博物院拍买的《张先十咏图》等。
最让人感慨的是民间渠道找到的故宫遗失文物。1945年后,北京琉璃厂的古玩店来了一批“东北货”,都来自伪满皇宫里的“小白楼”,就是被溥仪盗运出宫的那批故宫文物,古玩商们于是把它们称为“东北货”。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曾被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称作“最佩服的捐献者”。从1927年至1957年,张伯驹收藏名画墨迹历时30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1945年从长春伪皇宫中流出,被玻璃厂商人收买下,想转手高价卖给外国人。张伯驹卖掉占地13亩的宅院,凑足240两黄金买下,国宝才没有流失海外。1956年,张伯驹将收藏品中的8件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这其中就有《平复帖》、《游春图》等。
1964年,一个男青年来到北京琉璃厂的荣宝斋,带着字画三十余件,李公麟的《三马图》题跋、北宋范仲淹《师鲁二札》的、宋代书法名家米芾的《苕溪诗卷》赫然在列,国务院、文化部和在京的文物鉴定专家都激动不已。
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另一力作《三马图》,被扯为三截,前一截为人、马,附苏轼《三马记》10余行,中段为《三马记》16行和名家题款若干,后一截为后代名家题诗,最后一跋为明朝东林党名士董其昌所作。
遗憾的是,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仅美国就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7件,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7件,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10件,克利夫兰博物馆5件,波士顿博物馆6件……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第一次走出国门,来到日本。有人形容,室外气温在5度左右,日本人对于这一展览的热情至少达到了90度。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