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弼臣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有东方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他恪守商业道德,重视商业信誉,言而有信,勤奋节俭等等,这一切都有助于他在事业中的发展。
司马迁说:“治生之道,富者必用奇胜。”陈弼臣成为亿万富翁得益于他有深远的商业眼光和洞察力,能出奇制胜。
过去,华人企业的特点是不愿做长期投资和见效期长的生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过客心态”,总想赚够了钱就返回家乡,旅居他乡仅仅是出于纯粹的商业动机。陈弼臣改变了老一代华侨的作法,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不惜在风险较大的农业上开展银行业务,不仅拓展了事业,也对社会做出贡献,从而使根基更加牢固。
50年代,泰国政府及其他银行对农业的发展并不关注,整个泰国没有一家银行在农村发放农业贷款,陈弼臣独具慧眼,认为投资农业不仅可以开辟独占财源,而且尽到一种社会责任,以扶持农业来推动整个泰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他亲自走乡串户,访贫问苦,了解农民的需求,分析市场的发展,作出具体的操作方式。这样,他很快就将贷款重点顺利地向农业倾斜,独占市场,扩大了银行的收益,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获得整个社会的好评,达到了巩固根基、扩大影响的预期目标。
陈弼臣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原则应用到商场上,聚积了人气和财气。他以身作则,与大小客户关系亲密,互惠互助,要求下属所有员工也应“对大小客户在情感上亲如一家”,“无论客户存款或贷款,同样有益于银行的发展,同样为银行所感动,丝毫不允许对客户态度有差别,不能对客户有一点傲慢。”他争得了客户的信任,争得了商业上的人气与财气,生意越来越兴旺。
陈弼臣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金融专业的教育和训练,但他善于知人善任,以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并从中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提高。他亲自为银行选拔了一大批精通经济、金融、法律和其他业务的专家,这些人受过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不墨守陈规,不因循守旧,而是审时度势、机动灵活、眼界开阔,为银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陈弼臣还利用自己早期成功的金融实践经验与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促使他们将经营的重心从街头小巷转移到国际性金融业务上来,并采取一些新的措施,让日益庞大的金融机构井然有序,成为一个优势互补、“有效率的组织”机构。
凡是被他看中的人才,他都授予大权,放手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才是举”,是他用人的一个原则,也是东方文化中行之有效的法宝。
1977年,陈弼臣63岁,开始注意挑选接班人。总裁当时有两名副总裁可以成为候选接班人:一是他的儿子陈有汉(泰名:差滴·梭蓬帕匿),另一个是黄闻波(泰名:汶趋·洛乍那沙天)。尽管儿子也是一名杰出的人才,但与黄闻波相比,陈弼臣选中了后者。
黄闻波在进入盘谷银行前是盘谷一家会计事务所的主持人,1952年,受聘为盘谷银行审计主任,积极帮助陈弼臣改革会计管理制度,成效显著,成为副总裁,是陈弼臣的得力助手。1957—1963年,陈弼臣暂时离开泰国,由黄闻波代理总裁职务。当他回来时,银行业务不仅兴隆,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陈弼臣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并决定让黄闻波出任盘谷银行总裁,实际效果相当不错。1980年3月,黄闻波出任泰国第一届内阁副总理,辞去盘谷银行总裁职位。此时,陈弼臣才将职位交予自己的儿子陈有汉。
1983年,陈弼臣辞去执行董事会主席一职,对于未来的人选,人们形成共识,非其子陈有汉莫属了,因为海外华人创业的历史已经表明:“子承父业,天经地义。”
董事会如期召开,陈弼臣主持会议,首先向大家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也希望公司能有更大的发展。最后,他站起来,以坚定的语气说:“我提议:盘谷银行的新董事会主席由林日光博士担任!”此语一出,满堂惊愕,但很快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会人员不得不佩服陈弼臣的高风亮节与知人善任。
林日光———庵雷·威拉旺(泰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银行专业的高才生。1980年,陈弼臣慧眼识珠,多次力排众议,特别邀请林日光加盟盘谷银行,担任董事兼顾问。由于林日光入行不久,资历甚浅,3年内出任执行董事会董事长,当然会引起董事们的惊愕,鉴于陈弼臣的威信与用人之道,董事们没有表示反对,而是报以热烈的支持。
新闻记者对此事向陈弼臣进行专访,他非常高兴地回答:“我支持庵雷·威拉旺博士出任执行董事会主席,就是因为我认为才干比家族关系更重要。我本人需要真正有才干、可信任、可托付的外人来参加接棒。”
公司另一位能人是许敦茂———巴实·干乍那越(泰名),毕业于泰国政法大学,50年代被陈弼臣请到银行任律师,由于工作出色,升任为盘谷银行副董事长。1984年,70岁的陈弼臣决定辞去董事长的职务,由许敦茂接任。后来,许敦茂兼任泰国商业部长、下议院议长等职。
除了知人善任外,陈弼臣还强调制度建设。他说:“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不应该依靠任何个人和首脑,而应该在一个制度下彼此协作。”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权力集中的银行体系,最早采取电脑管理业务,使地方和总部形成有机的结合。
他还在银行内部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各级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优秀的职员被选拔到国外学习,了解世界先进的科技、金融、汇兑、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情况。他还创办了《盘谷银行经济通讯》、《盘谷银行月报》(英文)、《盘谷商报》(中文)和《盘谷周报》(日文),为经济界提供世界和泰国的有关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他对金融方面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促成了事业的成功。
为了防止家族企业出现弊端,1975年,他将盘谷银行转向股份制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出售,推动了盘谷银行在体制与企业的管理上走向现代化轨道。
其子陈有汉在总结其父的成就时说道:
“基层工作人员好比是车轮,是向前迈进的关键,公司或机构好比车身,高层行政人员只是掌握政策,等于把持方向盘,如车轮不能动,车身又怎样向前迈进呢?”盘谷银行的成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工作人员的吸收———我们力图吸收优秀的有银行经验的人才,另一部分原因是计划性和政策。”
陈弼臣不仅是耕马,也是赛马,正如美国学者奈施比特所说:“在所有竞争者中,海外华人最具全球意识。”陈弼臣在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时特别强调:
“银行获得迅速扩展,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掌握各种机会发展国际业务。因此我们首先开泰国在香港设立分行的先河,并扩展到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因为我们最先开拓国际业务,所以我们占了便宜。现在,甚至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也到东南亚来做生意了,但它来得远比我们迟,他们无法与我们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