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弼臣原籍中国广东省潮阳县,1914年6月24日,生于泰国春武里府一个华侨职员家庭,原名锡逵,泰国名叫臣·梭蓬帕匿。
陈弼臣的祖父最早来到泰国谋生,帮工,开商店,做小买卖,家境不是很好。陈弼臣的父亲在潮阳长大,年轻时来到泰国,一方面帮祖父,另一方面也开始寻找新的职业,后来,在泰国与另一华侨的女儿结婚成家。为了不让子孙忘掉中国文化,祖父与父亲都主张将陈弼臣送回潮阳接受教育。
5岁的陈弼臣与母亲回到潮阳,进入县小学就读。
陈弼臣的父亲在一家商行当秘书,有了积蓄后自己开了一个小银行,业务不好,不断奔波,积劳成疾,过早去世,陈弼臣母子俩在潮阳的生活每况愈下。
陈弼臣聪明好学,深受老师的器重,经常给他开“小灶”,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家里,陈弼臣也是一个勤劳、不怕苦不怕累的好孩子,经常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由于父亲的寄款时断时续,母子俩的生活时好时坏,后来更是过得特别艰难,这段苦难贫穷的日子让他终生难忘,他在《回忆录》中记录下了他的苦难的童年生活。
进入潮阳六都中学后,终因家庭困难而中途退学。17岁时,他借了8块银元作路费,漂洋过海回到曼谷。
由于他不精通泰文,只好再次半工半读,白天在一家酒楼当跑堂,夜晚补习泰文,先后当过苦力、记账员和木材经纪人,一直在努力奋斗。
穷,是永远的恶魔,它埋没人的天才,禁锢人的思维,使多少天才,潦倒于陋巷,落魄于荒山。穷也让人振奋,穷则思变。陈弼臣从未受制于穷,因穷而更改,得益于一位老者向他讲述的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满怀豪情壮志要在商海中干一番事业,只是苦于没有资本。于是,他向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老者请教。老者听后说:“这样吧,我出10万元买你一只手,你就有了资本。”
“割下来给你?”年轻人不相信这位老者的话。
“是的。”老者微笑着说
“那怎么行呢!”年轻人一口拒绝。
“如果我出100万元买下你的大脑,怎么样?”
“那更不行啊!”
老者微笑着说:“年轻人,你就不要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了。你至少有100多万元的资本。”年轻人恍然大悟,谢过老者,后来果然成为百万富翁。
这个故事让陈弼臣认识到:对人生而言,生命就是一笔无价的潜在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一个人都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每一个人都有100多万的资本,甚至更多。醒悟后,他工作更加勤奋,手中渐渐有了一点积蓄。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筹资创办了一家“森兴隆五金木业行”,自己担任经理,主管内外营业与行政事务。几年后,他又独资创立了“曼谷木业公司”,由于经营得当,几年内成为曼谷木材行业的著名商号。不久,他辞去“森兴隆”的职位,另创“亚洲公司”和“星原货栈”等企业,从事五金、文具、药品等商品的经营,规模日渐扩大,以至于当时一些洋商都愿意与他合作,生意也越来越好。
他善于交际,强调商业信誉,在商界有很多朋友,不仅自己能在短时间内将货物迅速卖出,及时收到货款,在困难时,还能得到朋友的帮助。这些经历使他后来对中小企业,对小商号有一种特别的同情和扶助心理。
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举向东南亚扩张,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日军占领泰国,陈弼臣的生意也不能继续做下去。同时,为了反对侵略战争,陈弼臣参加了“泰国自由运动”,被通缉,流亡到国外。随着盟军的反攻,日本军队从泰国撤军,陈弼臣回到泰国,在战后的废墟中寻找商机。
陈弼臣具有敏锐的商业目光,更善于将赚钱与国家兴盛相提并论。
1944年12月,他就预见到二战即将结束,泰国将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金融业将对经济发展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泰国的金融业,尤其是本地的金融业很少,很有发展前景。
回国后,他果断地将祖父与父亲创办的两家小银行联合,催欠款,忙筹资,向其他华商借贷,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弼臣终于创办了泰国第一家民营商业银行———盘谷银行,其创业资本总额不到20万美元。
在银行理财方面,他眼光独到,富有勇气,除了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外,还敢于向保险行业进军,向一统天下的外国保险公司挑战。在泰国,陈弼臣是华人第一个开设保险业务的金融家。他经营的“亚洲保险公司”、“星星联合公司”和“盘谷保险公司”,相继获得成功,为他日后进一步拓展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银行创业的早期,仅有35名员工,陈弼臣虽是发起人,但因资金不多,出任董事。由于他兢兢业业,头脑灵活,总能拉来一大批客户,从而使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陈弼臣有了人气,也有了自己的影响。
他提议将银行的主要业务确定在金融业上,并促成该银行成为泰国最早专门进行金融投资的银行,由此抢占了先机。此外,他还以金融家的身份从事进出口贸易,与亚洲各地的华人商业团体建立广泛联系,为未来的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陈弼臣早期创业过程反映了海外华人创业的特点: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华人依靠的是自己的胆识和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富有变革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