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世界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小型或微型机时期,当时一些小企业开始用存储器芯片制造供个人使用的小型计算机,将以前昂贵的价格降下来,大受欢迎,掀起微机热。许多人投身到计算机制造与销售行业中,并淘到第一桶金。
1976年上半年,乔布斯在一家车库内组装了苹果牌电脑。是年秋,乔布斯以苹果!型电脑为主举办了世界首届个人电脑展。当时,组装一台苹果电脑的零配件成本约250美元,批发价一台500美元,零售价666美元,财富积累速度加快。
施振荣关注世界电脑业发展的走向,对它的前景充满希望,认为施展才能的时机已经到来,所以,他果断地辞职,投身电脑的制造与销售之中。
1976年9月,施振荣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并向亲朋好友筹款,与三位朋友合资建立了一家电脑公司,总资本仅35 000美元,人员11人,由施振荣任公司总经理。
如何给公司起名,施振荣日思夜想,提出将公司命名为宏电脑(Acer)公司,满腔热情向合伙人解释其含义:
“Acer”取自英文单词尖锐(acute)和锋利(sharp)的拉丁词根,不仅有“积极、有活力”之意,还隐含着出人头地-即“王牌”的意思,也代表着“优秀和杰出”。
“我们办公司,一定要将它办成第一流的,要有做大王的勇气,同时,由于它来自组合词汇,根本不可能出现重名,可以得到法律上的保障,也少了今后的许多麻烦”。施振荣越说越兴奋,其它三人均表示同意。
公司建立3个月后,施振荣毅然采取负债经营的方式从事电脑的研制与销售。他东奔西走,四处筹款,终于借来70万元台币,从海外购进大量的微处理系统配件,一头钻进计算机新产品的研制。经过无数的日夜奋战,新产品终于研制成功。
施振荣带着自己的新产品到各个公司推销,却遭到冷遇。人家指着从美国进口的新型计算机对他说:“这种机器的性能与价格比你们的产品更好!”施振荣半信半疑。随后,他走访了几家公司和商店,发现几乎整个台湾都摆满了从外国进口的新型计算机,这时,他才感到:真的大事不好了。
公司内部出现激烈的争吵,合伙人纷纷指责他太草率,不该盲目上马,研制周期太长,负债累累,一切责任都在他身上。道不同,不相与谋,合伙人提出退股,施振荣无法选择,只能默默地承担一切后果。
宏 电脑公司成为施振荣的独资公司,自任总经理一直到1989年。施振荣面对这一大笔债务,并没有灰心,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自己的选择,虽然出师不利,但方向没有错。这次散伙,也让他体会到:电脑产品一定要以速度制胜,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
施振荣继续抗争,决不向命运屈服。由于技术滞后,施振荣放弃研制,改工为贸,代理销售国外计算机,进行电脑的零配件销售与组装。施振荣在困境中真正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他天天站柜台,满面笑容地争取客户,一分一分地赚钱,一分一分地节省,几年下来,总算还清了债务,手中略有积累。这段经历使他真正体会到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服务,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1981年10月,IBM公司将 IBM/PC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规范完全公开,允许零售商销售该产品,并提供服务。施振荣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商机,决定将公司发展的重点转向微机的生产。
他采取技术跟进战略,由小做起,开发研制了新型的“小教授”中文电脑,由于价格低,适用性强,特别受到台湾市场的欢迎,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
施振荣积极贷款,招聘技术员,扩大生产规模,当年就掘到了电脑制造与销售的第一桶金:赚到数百万元台币。
1984年,施振荣才感到自己选择的正确性,真正感到收获财富的喜悦。是年,宏电脑公司员工增加到454人,资产总额5.36亿元台币,营业额9.11亿元。宏 公司在台湾电脑界有了声望,有了地位,在财富面前,施振荣没有躺下来,而是加快了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