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个人电脑公司生逢其时,神奇小子快速致富。当戴尔创业时,已经是电脑巨人———IBM公司一统天下的时候。然而,巨人也有打盹的时候。由于技术的发展,由于人们需要功能更好的个人电脑,电脑巨人却没有提供这种市场需要的产品,整个电脑行业中的个人电脑供不应求,并造成电脑市场的混乱,尤其是在销售渠道中。
行业作法通常是:经销商不懂电脑却销售电脑,如果他预订100台电脑,也许实际上只能收到10部。这样,他们会一次订1 000部,能收到133部,余下的慢慢到货,而市场上真正需要的只有100部。由于电脑升级快,谁也无法准确控制订量,经销商手中总会有一些存货。由于他们在最初大赚一笔后,也会将额外库存电脑进行低价抛售,人称IBM的灰市。
戴尔创业时,资本少,优势是内行,眼光独到,他乘机从经销商手中买进低价电脑,加上磁盘驱动器和存储器,升级后出售并赚取利润。
7—8个月后,戴尔猛然发现:如果自己装配电脑,就能快速迎合市场需求,能赚更多的钱。但是,他不知道对新电脑如何进行设计和装配。在拿到最新的芯片组后,他不断打电话询问英特尔公司的业务人员:
“谁能设计286的电脑?”
“7至10天内可以为你做出,一台收费2 000美元。”杰贝尔工程师回答。
“先付1 000美元的订金,剩下的等我回来再给你。”戴尔找到致富的门路,非常高兴地说。
戴尔公司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技术的产品,从模仿产品到改进,从而掌握了当地市场的主动权,市场需要多少,生产多少,286电脑让戴尔真正掘到信息产业的第一桶金,净赚数百万美元。
最初的订货采取手写的方式,订单系在晾衣绳上,一长串,处理起来既费力也费时,根本无法应付大量的市场需求,公司开始聘用专人来编写订单输入程序,用电脑操作订单,业务量大增。
戴尔习惯了大学生晚起的生活方式,每天必须早起赶到公司,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很多次睡过了头,当他匆匆赶到公司时,公司的门口围着许多工作人员等着他开门。后来,他将钥匙交给别人,由此学会了授权。
戴尔的办公室不够用,常常是2人共用一个办公区;生产线人手不够,聘请工程师进厂帮忙常常是挤得不能转身;订货电话忙不过来,人人参与洽谈;资金紧缺,就用送电脑零件的纸箱代替垃圾桶,创业的艰辛令戴尔感叹不已。
在艰苦中,公司持续成长,1月内,办公室扩大到2 350平方英尺(约238平方米)。5个月后,再次搬迁到7 200平方英尺(约669平方米)的地点。1985年,3万平方英尺(约2787平方米)的办公室才让戴尔松了一口气,然而,还是不够,又得扩张。当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时,大家乐得狂欢庆祝,蛋糕上面是1 000 000的字样。
1986年底,戴尔公司的营业额达到6 000万美元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从而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投资银行家开始打电话来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公开上市?风险投资人来电探问:要不要增资?其他公司也派人前来刺探:是否愿意把公司卖掉。戴尔决定将公司上市,筹资,扩大生产规模。
1987年7月,戴尔的个人电脑公司改名为“戴尔电脑公司”在公司上市前的“私人股权配置备忘录”中发布如下内容:
“戴尔公司自1984年成立以来,已经以最初区区1 000美元的资本基础,销售出价值超过1.6亿美元的电脑和相关设备。公司自创立以来,每一季度都有盈余;自成立至今,业务蒸蒸日上。”
“公司有三大竞争优势:有能力制造出与 IBM公认标准兼容的高品质产品。以直接关系从事销售,可降低经销商手中5%到45%的费用,产品有价格优势。生产的数量是实际接到的顾客订单,库存量通常很低。”招股公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许多人纷纷打听其购买方式。
1987年10月,戴尔精神焕发,正式宣布公司出售股票。然而,好事多磨,在确定交易的最后一刻,纽约股市崩盘,人心惶惶。戴尔忧心忡忡地等待决定命运的一刻。出人意料,投资者仍然热衷于订购戴尔公司的股票。“黑色星期一”早上,公司收到订购预约金 2 300 万美元。几天后,实际预约交易金额达到21 000多万美元,戴尔公司一出世就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黑色星期一”变成“金色的星期一”,这只是对戴尔公司而言。
第二年6月份,戴尔公司正式公开上市,筹资3 000万美元,股市价格出现暴涨,其市值达到8 500万美元。戴尔仅用了4年时间,将一个1 000美元的小企业变成一个上市公司,时间之短,致富之快,反映出新经济时代创业致富的时代特征。上市公司为戴尔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也为他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1991年,戴尔紧跟电脑界的技术发展趋势,生产的台式电脑全面采用英特尔486处理器,抢占先机,受到市场追捧,公司生意非常红火。1992年底,公司销售由8.9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年增长率127%。
1993年,戴尔电脑公司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100%,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戴尔公司不断推出的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更是风靡市场。
如同在开一辆赛车,戴尔只知道盯着仪表上的时速表,却没注意到已经没有油了。公司高速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公司大手大脚,不断花钱,获利率不断下降;公司采取间接销售的模式使代理商的存货和欠款单愈堆愈高。1993年初,公司感到资金短缺,准备第二轮公开募股,以得到更多的流动资金。由于股价跌到每股30.08美元,公司被迫取消增资计划,但问题仍然存在,公司出现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季度亏损。
戴尔必须从间接销售中走出来,清理财务,加强管理,他请来了升阳公司的高手边斯出任财务总监。边斯审查账目时警告:“如果不变革,公司迟早会跌入谷底。”公司重新确定了发展方向:不再是成长,成长,再成长,而是资金流通获利性成长,依次发展。戴尔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数据损益表成为戴尔所有事务的核心,戴尔公司渐渐有了起色,然而,又一次打击迎面向他扑来。
1993年,戴尔笔记本电脑风波使戴尔变得更成熟。
由于笔记本电脑是整个电脑产业中成长最快、获利最高的部分,戴尔自然不愿退出。然而,他却是闭门造车,笔记本电脑新产品与台式电脑一模一样,受到市场冷落,对顾客的承诺无法兑现。公司人员只能对顾客说:“我们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展示,但很快就会有新产品问世。”
戴尔背水一战,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确定生产基本型笔记本电脑。在试制过程中,不断征求客户的意见,不断改进,比其他企业更好地与市场勾通,终于推出新产品,从而扭亏为盈。在这一过程中,戴尔还加强推行公司内部的直接生产模式,强调团体合作攻关,直接关注一项计划的推出,而不是多头马车。戴尔因祸得福,还获得了一次创新性的收获。
笔记本电脑风波引出了锂电池故事。戴尔前往日本与索尼公司讨论显示屏、光学磁盘及CD-ROM等多媒体技术。会议快结束时,一位年轻的日本人跑到他面前说:
“戴尔先生,请等一下。我是能源系统部门的人,想跟你谈一谈。”
能源系统?戴尔想:这家伙该不会是想要卖发电厂给我吧!想不到年轻人向他推销锂电池,反复解释,它能节省半磅重量,增加50%的电池寿命。戴尔边听边盘算:笔记本电脑正缺一种新电池,如其所言,新产品将有一次突破性的收获。然而,它是新产品,在商业上存在风险。戴尔迅速权衡利弊,当机立断,采用锂电池,借高科技的优势先声夺人。
1984年,配备锂电池的戴尔笔记本电脑产生轰动效应,因为50位产业分析家和记者在飞行途中进行的试验一举成功。戴尔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捕捉商机的快速能力为世人称道,公司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990到1992年后,戴尔电脑公司保持3年连续增长,年增长率100%。其中,公司推出的新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独领风骚。是年,戴尔第一次进军服务器市场,业务拓展到西欧和中欧各地,正扬鞭策马进入亚洲市场,梦想建立一个世界电脑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