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创新的常胜军?
成就顶尖,道理其实不难了解,只是我们总是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我们忘记,台上那一分钟完美的演出绝不是偶然,而是台下那十年苦功的积累。
顶尖,是很多人、很多组织努力的目标。从小,长辈期盼我们成为顶尖人才;长大后,进入职场,公司说要成为顶尖企业。进入学术界,大学也奋力成为顶尖大学,教学要顶尖,研究也要顶尖。好像,只要用喊的,而且喊得很大声,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大学就都可以变得很“顶尖”。
但是,大家似乎忘了,顶尖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对着镜子喊一千次,你还是不会拥有金城武的外表,林志玲也不会成为你的女朋友。而且,就算你看过几场奥林匹克的游泳比赛,那也并不代表你的泳技就会变好。
这个案例源自一次偶然的邂逅。当时,我遇到一位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博士生,他正在研究一个台湾大学的科研团队。他想要了解这个团队为什么那么厉害,每年能够产出那么多优质的学术文章,研究又能够化为科研专利,造福人群。我们当时对此案还没什么感觉,只知道大家都说那是个“顶尖研究团队”。后来,我们开始研究这个科研团队,进行为期两年的田野工作。我们一直找不到更好的诠释方法,只好边写、边改、边调查。田野调查过程中,我收获很多,但是写不出感觉,觉得有点对不起这个科研团队,特别是有点愧对于团队主持人李世光老师的大力支持。
不过,有一次我看了太阳马戏团的表演,对于杂耍与艺术竟然可以结合得如此完美惊叹不已。我毫不犹豫地认为,“太阳”不但是个顶尖马戏团,更是顶尖剧团。我在称赞“太阳”的同时,突然想到,这种表演能否复制呢?
一位朋友冷冷地回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我突然想到,那么台湾大学这个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台下的十年功,才会有“台上一分钟”的科研成果呢?这一转念,改变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随着更多的田野调查,我们开始了解到三件事:第一,把很多聪明的人放在一起,不一定会产出顶尖研究;第二,每个成功研究者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栽培方式,不为外人道,有时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有用;第三,很复杂的学术成果通常来自很简单的创新机制。
因为故事太精彩,也太长了,所以我们决定从三个教授有趣的科研生涯来解读成为“顶尖”科学家的过程。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个顶尖科研团队的“台下十年功”是如何练出来的。先来看看无线纳米生医团队的惊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