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王芗斋恍然大悟,原来眼前就是武术界失踪多年的武术大师杨班侯、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不知将有人来至,方才练艺前正读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书面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因此在练艺前把书随意方在了床上,没想到被王芗斋发现。
王芗斋立即跪拜道:“原来是杨老先生。芗斋失礼了!”
杨班侯慌忙把他扶起,连声道:“岂必,岂改。”他严肃地对王芗斋道:“我正是失踪多年,武林人纷纷猜测的杨班侯!”
杨班侯名杨钰,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年)出生于直隶永年县,他自幼习武则智,学文则愚。每当杨露禅教他拳式,讲解应用方法,他能举一反三,他学到的招式,从攻防进退中练成制服对方的绝招,跟随对方千变万化,最后战胜对方,立于不败之地。杨班侯随父进京时年仅十七岁,当时北京天桥是藏龙卧虎之地,一次杨班侯游逛到此,观看摔跤。杨班侯说他们是花拳秀腿闹着玩,人称“天桥八怪”之一的张宝忠的师爷要杨班侯入场比试中,被两次打倒,问明是杨露禅的儿子,口称小叔,甘拜下风。从此,天桥武林艺人提起他,无不尊称杨爷。他对来寻衅闹事的人,来者不拒,不管来人在江湖上有多大名声,无不败在他的手下,杨露禅闻知,担心儿子年轻有失,总是把着拳场,又为儿子拳技精纯而高兴。杨班侯使的太极提放术是一绝,所谓提放就是内气的提放。“提”能身轻如燕,健步若飞,甚至能满足腾空跃起;“放”则安步因若山岳,巨力不摧。他的桩步,八个力士拉拽,也岿然不动。杨班侯有两个女儿,一日他外出归来,得知小女儿落水溺死的噩耗,悲痛欲绝,气往上涌,两足自发地跳起四五尺高,在场观者无不惊嗟。又有一次,杨班侯出外访友,正值夏季大雨倾盆过后,路上洼水纵横,泥泞不堪。杨班侯到了朋友家,朋友发现他脚上穿的布鞋干燥,仅在鞋底略有湿迹,朋友赞他有“对拳慑敌胆,举手不留情”。一次他同自己的长女推手,发劲将其打伤,因伤致死,这也没有改变他练拳的习惯。他虽严厉过之,可是名师出高徒,他的入门弟子吴全佑、万春和尚等人也是武林佼佼者。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正在北京端王府当拳师的杨班侯不满帝国主义的侵略,毅然参加义和团,奋勇杀敌。连立战功。由于慈禧太后出卖了义和团,又由于八国联军依仗洋枪洋炮,义和团失败突围出京。杨班候孤身突围时,被一对德国马队发现,德兵见他背着弓箭,一身拳师打扮,蜂拥而追。杨班侯拉弓射箭,一连射死三名追兵,由于用力过猛,弓弦拉断。他索性用手掷箭,敌骑纷纷中箭坠马。德兵在后面向他开枪射击,子弹“嗖嗖”擦他的耳际而过。杨班侯见前面有一片密林。紧催坐骑,旋风一般卷进密林。德兵马队追至树林前,见杨班侯逃进树林,谁也不敢进去搜寻,于是点了几把火,火势倚仗风势,烈焰腾空,映红了半边天,映照着西天如血的晚霞,十分壮观。北京通县的老百姓和武林中的人都说,杨班侯为国捐躯了,也有人说他逃出后遁入深山隐居了。杨班侯的去向一直是武林界悬而未解的一个谜。
杨班侯见王芗斋认出自己,便不好再隐瞒,于是道:十年前,我被洋兵追逼进通县六里桥附近的一片杨树林,我躲到一个小树坑里,洋兵放火烧林,我急忙劈倒了周围的树木,清扫出一小片空地,所以才没有被烧死。洋兵见天色已晚,害怕遇到义和团和附近老百姓的袭击,回城里去了。
“于是我走出烧毁的树林地,先回到直隶永年老家,我看到清政府腐败之极,心恢意懒,不愿再为他们效力,可是如果不继续在北京端王府当差,端王府会找我的麻烦,于是索性孤、身一人遁进华山,在这东峰盖了这套小房子,闲居终生。”
王芗斋道:“如今慈禧那老贼已死,换了宣统皇帝,又换了一朝天子。”
杨班侯道:“换汤不换药,乱哄哄,你方登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我是看破红尘喽!我这里虽然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但是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在这时,但听门外一阵“咚咚”的脚步声,刘丕显满头大汗闯了进来,他一见王芗斋,心里像落了一块石头,说道:“原来你在东峰先生这里,让我找得好苦!”
王芗斋道:“什么东峰先生?他不是杨……”“杨”字还未说完,只见杨班侯急忙扯了扯他的衣襟,示意不可泄露天机,王芗斋会意,没有说下去。
刘丕显道:“我住在西峰,自号西峰先生,又号莲花居士,他住在这东峰,自号东峰先生,又号朝阳居士。我俩是对望的老朋友了!”杨班侯给刘丕显倒了一杯茶,说道:“我们同住一山,隔山相望,我每日可以看到刘先生的群鹰翱翔,观先生演练弹腿和鹰爪拳法,如同欣赏精彩节目。”
刘丕显慌忙摆手道:“哪里,哪里,我每日都能听到东老先生演练太极拳,听那‘哼哈’二声。”因为杨班侯一直隐居华山,从未几人说起他的身世,因此刘丕显也不知道他的来历。认为他是一位拳术家,因不愿在闹市居住,才隐逸这深山绝顶。杨班侯对刘丕显称自己姓东,故取东峰之意,所以刘丕显称杨班侯为东老先生。
这时,王芗斋发现墙壁上挂着一柄宝剑,宝剑的剑鞘呈紫色,雕有太极符号。王芗斋把宝剑拿下来,抽出剑鞘一瞧,寒气逼人,烁烁闪光。
杨班侯指着剑道:“这是一柄太极剑”。说着,从王芗斋手中接过宝剑,舞了一回,但见如游龙飞凤,令人眼花缭乱。刘丕显道:“东老先生最懂得宝剑的历史,说起来滔滔不绝,能说到半夜。”
王芗斋道:“我倒想听一听。”
杨班侯缓缓坐下,呷了一口茶,说起宝剑的历史:“剑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石器时代向铜器过渡时代,就有了剑器,随着佩剑之风朝野盛行,发展到剑能威天下的神兵、神器。历代,君王无不朝思暮想,渴望得到陆断犀象,水截鲸鲵的宝剑来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以求代代相传,永诏四方。在史料记载中,历史最悠久的宝剑要数上古时期黄帝的辕剑、蚩尤的蚩尤剑颛顼曳影剑和西王母的分景剑以及虞帝的匕首了。以后历代帝王铸剑成风。据说夏禹铸一剑,藏在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武王铸造了长有三尺的照胆剑。周昭王更有气魄,一下铸造了五柄长五尺的宝剑,各投五岳,铭文‘镇岳尚方剑’。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干将和越国欧冶子都是当时铸剑名师。干将为吴王铸剑,采五山之精,合五精之英,铸成二剑,雄号干将,雌号莫邪。欧冶子受越王允常之聘,铸成五柄宝剑,名叫纯钧、湛卢、豪曹、盘郢、鱼肠、钜阙。楚王得知干将、欧冶子在吴越铸剑的消息,急忙命大臣风胡子带重金聘请二人来楚国为他炼剑,铸成九渊、泰阿、工布三柄宝剑。”
刘丕显插嘴道:“这龙渊剑就是流传至今的龙泉宝剑,是取汝南西平的龙泉水淬的宝剑,非常坚利。”
杨班侯又接着说下去:“传说晋、郑二国得知楚王有三柄宝剑,求之不得,就兴师动众把楚王城整整围了三年,最后楚王手挥泰阿剑,亲自上阵率兵出击,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越王勾践更好宝剑,他广集剑匠为他铸造了八柄宝剑,定名为掩日、断水、转魂、悬剪、惊鲵、灭魂、却邪、真刚。吴国世传有属镂剑,吴王夫差曾使人赐属镂剑给伍子胥自尽。越王勾践灭吴后得到属镂剑,又赐给大夫文仲,命其伏剑而死。恰恰相反,吴季子的延陵剑却作为友谊的象征留芳千古,季札出使鲁国,途遇好友徐君。徐君十分喜欢季扎所佩的宝剑,想要又不好开口。季札已知其意,但因为要出使鲁国,无剑有失礼仪,所以当时没有送给他。回国时,季札专程去探望徐君,谁知他已去世,季札伤心地解下价值千金的宝剑,挂在徐君坟旁的树上而去。”
王芗斋叹道:“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道:‘独挂延陵剑,千秋在古坟’。曹植也有‘思慕延陵子,宝剑何所惜’呢!”
“赵国宝剑也非同寻常,燕太子丹曾用百金购得‘赵人徐夫人匕首’,使荆轲刺秦王。秦始皇时,曾命工匠采比祗铜铸二剑,剑长三尺六寸,取名‘定秦’,由李斯用小篆书铭刻在剑上。汉高祖刘邦所佩‘斩蛇剑’,又名‘赤霄’。说他在南山所得,剑长二尺,为上古太上皇微时的佩刀与半沛山剑工的剑熔合铸成。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下外,刃上常沾霜雪。开匣拨鞘,辄有风光,光彩照人。汉光武帝刘秀佩有‘骇犀剑’、‘斩马剑’,因其利可以斩马而得名,汉时由于被收藏在少府属官尚方处,又称其为‘尚方剑’。后来成为皇帝御用的宝剑,授予亲信大臣,凭此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曾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曹操之子曹丕也有一柄‘飞景’剑,能削金切玉。东吴孙权曾珍藏有韩信用过的‘赤乌’剑,后赐给周瑜。七星宝剑在隋朝盛行。隋炀帝杨广在《白马篇》诗中夸耀他的侍众都是‘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唐代有张鸦九善铸剑,称为‘鸦九剑’。白居易写诗赞道:‘欧冶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助。’唐代有一种浪剑,在铸造时要以毒药并治,几十年乃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唐代剑术遍及朝野,文人、武将、道士、妇女,擅长剑术之人大有人在。诗人李白洒酣舞长剑。‘三杯拨剑舞龙泉。’名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时,由于废画已久,提不起精神,特地把将军裴请来为他舞剑鼓气。结果奋笔立成,若有神助。宋代士人中流传着‘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头’、‘论诗说剑’、‘舞剑灯前’的尚剑遗风。诗人陆游‘十年学剑勇成癖’,‘少携一剑行天下’。元》明》请以来,由于元、清两代屡禁民间私藏军器,剑术在民间趋向销声匿迹;明代虽然武风兴起,唯剑术少见。清代发现一种窠见的蜈蚣剑,其鞘系蜈蚣巨壳所为,百足之痕,隐约可见。从明代流传至今的剑术,如太极剑、青萍剑、峨嵋剑、醉剑、双手剑、武当剑、鸳鸯剑等,就剑路体势而言,有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正正。行剑,流畅无滞,挥霍飘洒,多行势而少停歇。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忽往复收,形如酒醉。绵剑,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唉,说起我这太极剑,还真有一段故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