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激励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奋斗的无穷动力。一旦孩子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就等于为他们的生命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具有高情商的孩子往往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即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或者自己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与环境及他人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挫折。因此说,塑造孩子自我激励的品质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像大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威廉·瓦特所确定证实的,情商是支撑孩子积极心态的基础,它总是让他们表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行动,而不是受环境和其他影响的消极行动。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在自我激励的心态下所作出的。
可见,思想对于将感情从消极改变为积极,正和行动同样具有刺激性与效力。其实,在行动表现出来之前,激励主要是一种心理过程。一般说来,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包括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
一个塞浦路斯雕刻师,名字叫做皮格马利翁。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爱神雕像。这尊雕像经过他的艰辛雕琢,因而显得神韵兼备、超凡脱俗,他不由爱上了这尊雕像,逐渐相思成疾,憔悴不堪,最终奄奄一息。最后,他一再肯求维纳斯给这尊雕像以生命,维纳斯为他的痴迷所感动,终于同意他的请求。他如愿以偿,和有了生命的雕像结了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被人们一直传诵至今,足见其对后人生活态度影响之深。心理学家还从这个故事中演绎出一个新的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皮格马利翁”。而在塑造的心理动机上,自我期待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情商理论认为:自我期待是自我激励的根本源泉。一个人只有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行为中对自己进行激励。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激励也不复存在。
玻尔从小就期待着成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可是他从小思想反应就异常迟钝。看电影时他的思路老是跟不上电影情节的发展,老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提问,弄得旁边的观众都讨厌透了。而且在科学问题上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年轻科学家向他介绍对某个量子论的新观点,大家都听懂了,可玻尔却没有听懂。年轻科学家只好重新向他解释一遍。然而,玻尔并不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值。他用勤学好问来弥补反应慢的缺点,对没懂的问题,没有理解的问题,他毫不掩饰,接二连三地提问,哪怕旁人讨厌,他也毫不在乎。他说,他“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而这位“愚蠢”的科学家于1942年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就是自我期待的巨大力量。期待实际上包含着两方面:期望和等待。期望,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把生活变成梦想,再把梦想变成现实。”等待,又如安格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等待,因为我们坚信:一切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