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一个人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使他受益终生。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最终受害的,也将是孩子。
下面是父母应培养孩子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
(1)勤劳
勤劳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应在下面几方面加以培养: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负担。
(2)俭朴
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同学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学“腕”,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在那些穷困的乡村,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渴望着上学,他们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帮助。事实上,俭朴绝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既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奋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成就卓著,拥有巨额财产,但他生前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巨额遗产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3)善良
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在培养孩子善良品质的过程中,父母绝不能只用说教的方法,而应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4)谦让
谦让,一是指谦虚,二是指推让。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且更是个人美好品德的闪光点。中华民族素有谦让的传统,体现于个人心灵深处的,是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体现于社会的,则是淳朴敦厚、富有人情味的道德风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取于人”,就是谦让之心的良好表现。
我们要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无论是坐车途中给老人让座,还是玩耍时让给比自己小的同伴等,都是培养孩子谦让品德的很好方法。
(5)知耻
所谓耻辱,就是社会对不道德、不合情理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这就是羞耻心。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立的。如何看待荣誉和耻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会产生荣誉感,如何正确对待它,也许是较为容易的。而一旦孩子失败,如考试成绩不好,它带给孩子的是沮丧、懊恼、羞愧和耻辱,也许会使他们从此沉沦。对此,父母必须教育孩子正确对待。
耻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争取荣誉的动力。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我们也许还听说过“耻辱戒指”的故事:
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设计一座桥梁时,由于设计不当,计算不精确,致使完工后的桥梁倒塌,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这所学校蒙上了巨大耻辱。校方为了让学生吸取这次教训,花重金买下这座桥梁的钢铁,制作成一个个戒指,名为“耻辱戒指”。从此,每当学生毕业时,他们都会得到这样一枚戒指,戴在手上。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枚耻辱戒指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促使他们做出巨大的成就。
(6)孝敬长辈
孝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忠孝为先。其中的“孝”,在当时不外乎是指“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观念。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已淘汰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因此,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孝道,或者说孝敬父母、长辈,有这样几项内容:
一是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在具体行动上对父母关心体贴;
二是应该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
三是成年子女应该赡养和扶助父母。
事实上,父母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养育了下一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幸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孝敬父母,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们为社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