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生活较其父母要优裕得多,但其心理承受力却并不比他们强。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1)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是“挫折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为了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叶挺同志常常让孩子们到困难中去磨炼。
一次,学校组织野营,初中的同学都要到城郊住三天,自己架帐篷、做饭。这事让叶挺知道了,希望儿子叶正大也去。当时,叶正大才9岁,从未离开过妈妈,什么事也不懂。为了使儿子能有这次锻炼的机会,叶挺特地跑到校长面前一再要求,最后得到了同意。
叶正大想到要和初中生一块去野营三天,一个熟人也没有,害怕被同学欺侮;如不去,又怕爸爸生气,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去了。
最初,叶正大害羞,不习惯,不敢和高年级同学讲话,但肚子饿的时候,慢慢地就和同一组的老大哥们说话了。
到了第二天,人家能做的事,他都跟着大家去做。他不再怕羞,并且还学会了洗菜、切菜、支帐篷……
叶挺同志教子锻炼的事例值得我们借鉴。
(2)要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增强耐挫力
挫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相同的情境,一些人能泰然处之,而对另一些人却构成了挫折。形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挫折耐受力有关。挫折耐受力是指个人在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增强这种能力是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磨炼,教育孩子适应和争取改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
这里不妨举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的例子。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他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迅速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在生活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老约翰的做法虽有些过分,但他为了让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让孩子能正确面对挫折,就是让孩子掌握应挫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人能经受考验。一种人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另一种人虽没有经历逆境,但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心胸开阔,有坚强的个性。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没有遇到过逆境。要想让这些孩子成才,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应挫,便成了挫折教育的重点。
家长把进大学深造,看做是孩子的惟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家长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奋斗,为上大学而学。那么在竞争激烈强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没有迈进大学的校门,那你想他会有出路吗?他还会有希望吗?因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托在“一定”或“必须”上了,因而后果可想而知。
引导孩子平时广交朋友也是培养孩子应挫能力的一个很好途径。性格孤僻,没有朋友,遇事只能闷闷不乐,冥思苦想,没有交流,无处发泄,这样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而多渠道交流,朋友多、性格开朗的人心理承受力就强。通过别人看自己,了解别人更大的不幸是治疗自己不幸的良方。
有的孩子,在家与父母意见相悖,发生分歧,父母无休止的唠叨、训斥、指责,使他感到压抑、无助,在他的眼里,此刻的家已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人,都有偏激、固执、失衡的一面。此时的他不理解父母的训斥、责备中的爱护和期待,而只是一味强调眼前的不解。这时,如果他把自己的苦恼、不解与朋友交谈发泄,就能分解他的忧愁,平静他的情绪。若有善解人意、开明豁达的朋友,开导他理解父母的爱护和关心,那本来属于不开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责怪,也许就会转化为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而且也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